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是分多次進行教學的,在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課時是在學生二年級學習過認識統計圖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六冊的要求是:通過豐富的例項,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新教材中的這一教學內容與傳統教材相比,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努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說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簡言之,也就是說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對於知識的建構,充分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生成知識。本節課在設計上我把學生的數學學習放在數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在比賽拍球活動中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在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再去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三、說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並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並不明白。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時,我依據了本節課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學生只有準確的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才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將二者相結合,運用平均數知識、靈活地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

平均數的概念本身比較難理解;運用新知識的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歷來是新授課教學中的難點。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就形成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慾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組織學生進行拍球比賽前的準備。準備工作包括:分組取隊名、確定計數員、討論比賽方法。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拍球遊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學生。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環節,我安排了四個不同的層次,幫助學生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根據學生的意見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第一次比賽:每組選一人蔘賽。在學生認為不能代表本組水平時,進行第二次比賽。

第二次比賽:每組選四人進行比賽。比賽完成後讓學生自己判斷誰獲勝,說出的獲勝理由,指出:在每隊參賽人數相等時,可以比較總數來決定勝負。

在勝利方歡呼時,教師宣佈加入輸球隊,繼續進行比賽,使成績發生變化失敗方獲勝,激起原獲勝隊的不滿。在矛盾中引導學生思考:當人數不相等時,怎樣比較才公平?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公平的比較方法求平均數。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學生處於原有知識經驗無法解決新問題的認知狀態,在參賽人數不同、比較總數不公平的狀態下引入平均數,是在認知發生危機的迫切需要的情況下認識平均數這個新朋友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學生體會到計算平均數的意義和學習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求出每隊的平均數?

接著讓學生自己想方法,求剛才比賽時男女生隊拍球的平均數。學生在交流時可能出現的方法有:a、移多補少的方法;b、把較大數多的部分移給小數,使各數平均;c、用計算的方法。對每一種方法,教師給予適時指導,並及時溝通三種方法之間的聯絡,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後,教師提問:男隊拍球的平均數是8個,是不是每個隊員都拍了8個?拍了8個嗎?那怎麼變成了8個?

女隊的平均數是7,我將繼續引導學生探討:7代表了什麼?你怎麼理解這個7?

在交流探討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絡

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瞭解到的平均數的例子,感知平均數應用的廣泛性。

接著,我出示兩條有關平均數的資訊:

(1)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日平均接待遊客2900人。

(2)20xx年西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5元。

讓學生談自己對這3個數據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目的還是為了應用於生活。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1、教科書P81,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做完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讓學生在熟悉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同時,直觀感知:平均數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紹近期我國西南地區缺水的現狀及月人均用水量讓學生了解資訊;再對比展示某居民使用者20xx年每個季度的用水情況,並讓學生選擇正確的求每個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時指出另外兩個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後讓學生比較這兩個資料,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節水教育。

3、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計算機畫面上出現課本第72頁數學故事中的畫面,讓學生進行思考後進行判斷,並闡明理由。

通過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要靈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數學因素,還要考慮其它的相關因素。

4、GDP大比拼(機動題)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作用。

5、打靶遊戲(機動題)讓學生體會加入新的資料後隊員平均數的影響。 這兩道題我將根據課堂時間靈活處理。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平均數有什麼認識?你有哪些收穫?在交流中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方法,把學生當作知識建構的主體,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作業佈置:課本P71第1題。用於鞏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六、說教學媒體

本節課使用的主要媒體是多媒體課件和磁性圓形貼片。通過多媒體的使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磁性圓形貼片的運用主要是便於學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七、說教學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及時回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為進行後續教學提供有效資訊。

課堂中評價以口頭評價為主,師對生的評價以激勵、引導為主,要善於用貼切自然的激勵法。同時倡導評價延遲,從而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象,暢所欲言,相互啟發,從而獲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但必要時應適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同時鼓勵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特長,形成一股積極探究的氛圍。

八、說板書設計

黑板的中間我將寫上課題《分一分》,課題下面的較為明顯的分成三份:左邊和中間展示兩組比賽的統計圖和計算平均數的算式,右邊列舉出平均數的三種計算方法,強化平均數計算方法的指導。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旋轉與平移》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期第三單元的內容,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出現得比較多的一種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一些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獲得對這些現象的直觀瞭解,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許多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一些旋轉與平移的意識,只是沒有很清晰認識,因為抓不住這些現象的本質特徵,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受他們生活的侷限性,好多現象沒有見到過,難以想象。

(三)說目標

基於上述,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例項,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技能目標:能夠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數學思考:在認識旋轉和平移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平移現象。

難點: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說教學方法

1、觀察法;2、探究式教學法;3、理論聯絡實際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五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練一練

1、玩一玩

我是這樣引入的,老師在這週末進了趟城,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你們想知道嗎?通過這樣的語言,一下將學生吸引住,從而出示課件,旋轉木馬、纜車、摩天輪、電梯讓學生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觀察他們是怎樣在動,讓他們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

2、學一學

將學生帶到一個花園,讓他們觀察哪些是旋轉現象,哪些是平移現象,讓學生尋找,找了之後,點擊出實物運動,如找出了鏍陀是旋轉現象,就點出旋轉的螺陀,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抽象出旋轉:圍繞著一箇中心轉動。平移:直直地移動,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特徵。

3、說一說

找出了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之後,再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說的過程中,注意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比如,學生很可能將風扇葉子的轉動說成風扇葉子,在這些地方要指導他們說正確。

4、做一做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書本或自己的身體做一做,旋轉現象或平移現象,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老師注意觀察,將做好的找出來,叫到講臺上,讓他們表演並讓他們說出哪是什麼現象,下邊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

學生做完後,老師用線拴住一顆釦子旋轉,讓學生判斷,而後,不做完一圈,作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著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像剛才的扣子運動和門運動,它們也都是圍繞中心轉動,儘管沒有做到一圈,但是仍然性於旋轉現象在這裡,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5、練一練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來完成課後的習題,第一題,由於書上配有圖,判斷起來要簡單一些,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問答,然後點出實物運動核對,第二題,在旋轉現象後面畫O,平移現象後面畫口,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容易將符號搞錯,因此,讓學生回答,讀題之後,你覺得完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從而將這一點加以強調,然後由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而後評講,點出實物運動加以核對,並問:盪鞦韆和開推接窗,為什麼性於旋轉現象?對這一難點加以強調。

最後讓學生回答: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將剛才學到的知識技能加以整理。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轉動 直直地移動

(八)本節課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要簡潔,不要囉嗦。

2、學生很可能要說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3、學生們在做一做時,課堂容易混亂,老師要注意加以組織。

4、老師要注意因勢利導。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初步認識圓錐曲線是從橢圓開始的,雙曲線的學習是對其研究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雙曲線研究的透徹、清楚,那麼拋物線的學習就會順理成章。所以說本節課的作用就是縱向承接橢圓定義和標準方程的研究,橫向為雙曲線的簡單性質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已掌握了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也曾經嘗試過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所以說從知識和學習方式上來說學生已具備了自行探索和推導方程的基礎。另外,高二學生思維活躍,敢於表現自己,不喜歡被動地接受別人現成的觀點,但同時也缺乏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我希望學生能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雙曲線的定義並能獨立推導標準方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定義及標準方程的挖掘與探究 ,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類比及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交流探索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認識問題。

4.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雙曲線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難點是雙曲線標準方程的推導。

5、教材處理:

我對教學內容作了一點調整:教材中是借用細繩畫出的雙曲線圖形,而我改用幾何畫板畫出雙曲線圖形。因為相比之下,幾何畫板更為形象直觀。通過幾何畫板,學生不僅可看到雙曲線形成的過程,而且較易看出橢圓與雙曲線形成的聯絡和區別。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

雙曲線的定義和標準方程與橢圓很類似,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橢圓的經驗, 所以本節課我

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重點突出以下兩點:

(1)以類比思維作為教學的主線

(2)以自主探究作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2、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在用幾何畫板畫雙曲線。但不是單純用動畫演示給學生看,而是用動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知識引入---- 知識回顧、觀察動畫、概括定義

在課的開始我設定了這樣幾個問題,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回顧:

(1)橢圓的第一定義是什麼?定義中哪些字非常關鍵?

(2)橢圓的標準方程是什麼?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分數乘法(三)》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理解與掌握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同時為後面學習分數除法做鋪墊。

根據本課結構特點,基於本人對教材的的理解,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我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藉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

2、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3、能運用分數乘分數的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本著課程標準,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

是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是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

二、說學情

以新課標精神為主導,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脈絡,我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主要採用“情境探究法”、“操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開放地探索學習,鼓勵啟發每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這正是課標中要求的,也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必須做到的`。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和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節課中主要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法來理解掌握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與算理。

三、說教學過程

數學是培養人思維、發展人思維的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起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了凸顯本節的設計理念,切實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回顧舊知,使新舊知“銜接”起來。

複習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2、創設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在課始,我用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莊子、天下》中的話語創設問題情境:“為什麼永遠截不完呢?”,於是老師引導學生做一做:“請大家拿出小紙條,第一次折出它的1/2,第二次折出剩下的1/2,此時,剩下部分佔這張紙的幾分之幾?”並引導學生理解此時剩下的部分就是1/2的1/2,用乘法算式可以表示為1/2×1/2。並得到算式1/2×1/2=1/4,此時,匯入新課“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這樣設計,首先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數乘分數的意義,併為下面探究分數乘分數的過程奠定了基礎。

3、自主探究,讓學生“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有一種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究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求更為強烈”。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多種活動來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首先,接著上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再次感知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如果第三次再折出剩下的1/2,此時剩餘部分佔這張紙的幾分之幾?”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根據第一次的經驗得出此時剩餘部分佔這張紙的1/8,並得出算式1/4×1/2=1/8。 在學生初步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基礎上,提出問題“1/4×3/4=?”引導學生先折出一張紙的1/4並用斜線表示出來,再折出斜線部分的3/4,用紅色標記。然後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紅色部分佔斜線部分的幾分之幾?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後,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折的過程和結果得出紅色部分佔整張紙的3/16,並引導學生理解得出算式1/4×3/4=3/16。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儘量多給機會讓學生總結髮言,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在學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總之,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秉著“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指導思想。

4、體驗成功,讓學生“樂”起來。

練習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我根據本課內容特點,設計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練習,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絡。

5、總結全課,加深印象。

人們常說“千金難買回頭看”,“回顧”是數學課的主流教學策略。因此,在課尾結合簡潔明瞭的板書總結全課,同時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始終關注著學生,為學生提供多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來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設計思路

《好餓的小蛇》是我園正在開展的主題閱讀活動中的《幽默的故事》系列活動其中一個活動。它是一個很有創意性的故事,很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階段,且它的畫面簡單、重複,顏色鮮豔,適合製作成白板教學活動。在本次的白板課件比賽中,我給孩子們分享了這個有趣的故事《好餓的小蛇》。

二、活動教案

活動名稱:好餓的小蛇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感知食物與小蛇身體形狀之間的對應關係,理解繪本內容。

2、 利用“一問一答”的閱讀方式,熟悉繪本內容。

3、 能在集體中大膽講述。

(二)活動準備

白板課件,梨子、柿子、蘿蔔、西瓜圖片人手一份,四個貼有吃完食物的小蛇圖片的小籮筐。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活動。

教師導語:小朋友們,你喜歡吃什麼東西,為什麼?你是怎麼吃的?

2、教師出示白板課件,幼兒感知理解繪本內容。

教師導語:有一位神祕的小客人,它是誰?它會吃什麼呢?會怎麼吃?我們來看看。

(1) 出示封面。(點選白板課件)

教師導語:它是誰?在幹什麼?它會吃什麼呢?

(2) 出示“第一天”圖片。

教師導語:小蛇發現了什麼?(幼兒猜測後,教師點選白板的空白處,出現蘋果)什麼樣子的蘋果?你猜猜小蛇會怎麼樣?(教師做猜的動作)為什麼要吃蘋果?它是怎麼吃的?吃完以後會怎麼說?(小朋友學一學小蛇吃東西的樣子)

(3) 出示“第二天”圖片。

教師導語:小蛇又發現了什麼?(點選白板空白處,出現香蕉)什麼樣子的香蕉?你猜猜好餓的小蛇會怎麼樣?它是怎麼吃的?會說什麼?

(4) 出示吃了三角形飯糰的小蛇,幼兒猜測小蛇吃了什麼?(聚光燈觀察三角形的肚子)

(5) 出示“第三天”圖片,幼兒根據教師提問進行回答並進行動作表演。

(6) 出示各種食物與吃過食物的小蛇課件,請小朋友連線。(先遮擋,再全部出示)

(7) 出示“第四天”圖片,請一小朋友當小老師,用“你猜猜好餓的小蛇會怎麼樣”開頭問,小朋友回答“啊嗚,啊,真好吃”。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吃西瓜》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五課時,是學生剛認識了簡單的分數及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為五年級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打下基礎。教材結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利用直觀的圖形,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進而抽象出演算法,達到熟練計算。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分數的意義也理解的較好,但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第一次接觸分數計算,理解算理和抽象出演算法都會比較困難。在教學中要創設生動的情境,藉助對直觀圖形的操作,逐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

三、教材處理

本節課我充分尊重教材,將整節課置於生動的情境中,以觀察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同時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通過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如何計算1減幾分之幾的問題。

四、說教學流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在這裡我設計了兩個複習環節:

一是利用不同圖形動手摺、畫請出自己的分數朋友;

二是幫助老師請出4/4,繼而再用圖形表示出類似於4/4這樣的分數。

這是我採納網友的建議,將舊知的複習置於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舊知的複習。類似於4/4這樣的分數意義的感知,滲透了單位1,為解決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環節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讓學生聽故事提煉數學資訊。接著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此時及時切入到本節課要解決的三個分數問題。

新課伊始,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數學資訊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新知教學作好情感上的鋪墊。

(三) 實踐探究,解決問題

此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

分四個層次:

1、根據問題列式,猜想結果;

2、同桌合作利用圖形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3、討論交流理解算理;

4、練習計算加法算式,在觀察討論中抽象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演算法。

這一步是學生初步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探索抽象的數學知識,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步:探索同分母分數減法。

由於有了上一步解決問題的經驗,這裡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索,在集體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後在觀察與討論中對計算方法進行概括總結,完成由直觀操作到抽象概括的過渡。在這一步學生剪的時候出現了認識上的錯誤,我及時抓住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學生討論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而發現了用擦的方法表示減的過程更加直觀,簡便。

這兩步教學中分別討論加減法計算方法有些費時費力,再設計時將綜合起來概括,這樣會更加科學有效。

第三步:探索1減幾分之幾。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難點,除了在複習階段進行鋪墊之外,我設計瞭如下的環節:

1、 獨立思考,列出8/8-5/8這個算式並計算,交流時說說想法。然後教師啟發列出1-5/8這

個算式,讓學生說一說1代表什麼?再利用圖形來探索如何計算。接著出示兩個帶有圖形的算式,1-2/5= 1-5/6= 讓學生計算,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將整體1化成分母是幾的分數,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2、討論概括出1-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

這一步教學,在課堂實踐中發現,經過前面的鋪墊,學生在課堂上再利用圖形操作探索1-5/8怎樣計算已顯多餘。再設計時,可直接思考、討論怎樣計算,會更利於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以上這三大步教學,採用了數形結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據網友的建議:數學練習要遊戲化,避免枯燥,我將教材中習題置於遊戲中:

1、分綵帶。目的是既檢驗學生對於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掌握情況,又豐富了學生對於線段圖這種數學模型的感知。

2、贏禮物。讓學生通過計算幫助小熊兄弟倆贏禮物。目的是脫離對直觀圖形的依賴,進行直接計算,鍛鍊抽象思維能力。

3、吃蛋糕。通過計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其愛上數學。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踴躍,足以證明了網友們建議的正確性。

(五)總結收穫,拓展延伸

學生談一談有什麼收穫,怎麼學到的。總結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過程,體現發展性。

課後安排調查本校男女學生數,並提出有關分數方面的問題。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讓數學問題成為學生樂於交流探討的話題,真正把數學變成生活中的數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性說課,希望專家給予指導。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這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12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本單元的知識與方法具有上位特徵,基本上是對原來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學習了這些概念以後,對原來的觀念和方法可以作進一步溝通和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更趨多樣化,數學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概念間和計算方法的的聯絡、辨析、溝通以及正確合理地計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比的意義是本單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這節課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切實地理解、掌握比的意義,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比的意義教材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相除關係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絡,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係。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上有這樣一段話: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在這樣思想的引領下,“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為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絡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比的意義的理解,比同分數、除法的關係。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比、感受比。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首先,本節課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提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研究材料,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認識經驗,在較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在來提煉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其次,提供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運用知識之間的聯絡,在除法的基礎上教學比的意義,目的使學生對比有整體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再次,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 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另外,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的預設: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課。

1、先請一組同學起立,其餘同學數數這組同學有男生幾人,女生幾人?

男生5人,女生7人 根據這兩條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有關除法的)

板書: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 5÷7女生是男生的幾倍? 7÷5

2、出示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的長15米,寬是10米,也請大家提出問題表示長和寬之間的關係。

板書:長 寬 15÷10

寬 長 10÷15

3、以上兩題都是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兩種數量關係的,今天,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來學習一種新的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比。(板書:比)

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學中的教與學聯絡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於“比的意義”內容繁雜,在一開始,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學生對比感興趣,非常樂意探究知識,巧妙地匯入新課

(二)、充分感知,理解意義。

1、如第一題中,女生是男生的幾倍,除了用7÷5來比較,還可以說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7比5。(板書:7比5)

那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除了用5÷7來比較,還可以說成什麼呢?(板書:5比7)

2、國旗中的長是寬的幾倍,還可以說成為什麼?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還可以說成什麼?

3、看來大家還真聰明,很快就學會了用“比”的方法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

再出示“神州”五號執行材料(略)

你們會計算它的速度嗎?怎樣列式,板書:42252÷90

你是根據什麼來列式的?(路程÷時間=速度)用比怎樣表示呢?

4、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麼你能說說什麼叫做比嗎?(同桌互說)

板書: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揭示並板書課題:比的意義(齊讀一遍)

讓學生用兩種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除法應用題入手,通過複習同類量相除,不同類量相除的內容,引出“比”的概念,培養了知識遷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義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比的意義,使學生不僅獲取了新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三)、體驗合作,自主探究。

1、比的讀寫法、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看書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2、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

比與除法、分數都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和區別是這節課的難點,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憶、思考、討論等活動,在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的基礎上,找出了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和區別。看電腦螢幕,用“相當於”一詞來說明比、除法、分數的聯絡,促使了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絡。

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重點理解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零?

根據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和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得知比的後項不能是0。可以從這一個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後項是0時,2: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不等於2,所以0不能當後項,也可以再從0: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等於0,答案不唯一,這三個角度,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後項、除數、分母為什麼不能是0。

(2)我們經常在足球比賽中看到2∶0這樣的形式,它是比嗎?為什麼?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練習主要分三層,第一層是複習比的意義,雞鴨數量比和比值,數量與總價的比和比值,小強身高148釐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強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從同類量相比和不同量的比較,貫穿求比值。

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兩個量之間的比要統一單位,並且要搞清楚是誰和誰比。讓學生按要求寫出比,並重視理解所寫出的比是哪個與哪個的比,如果換一種比法,又該怎樣寫,使學生理解寫比必須根據要求,不能輕易改變數的位置。

第二層讀出比和求比值的練習

第三層是提供一些資訊,讓學生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之間的比。

(五)、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通過學習,讓學生進行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是學生自己對本節所學知識的梳理,同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

我們常說,數學知識來源來生活,但還得應用於生活。最後的課外延伸,滲透介紹黃金分割的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體會,並通過介紹黃金分割的妙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數學對於藝術美的價值所在。這個環節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對比的意義進行了一個挖掘。

數學說課稿 篇8

1、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通過操作、比較、推理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主動學習的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2、說教學過程

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題圖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詥學生,主要呈現了四個場景圖:分西瓜、分月餅、摺紙和喂鴿子。這些場景都是學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題圖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並完整的把圖意說一說“你看到什麼?你觀察到了什麼?他們是怎麼分的、折的?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一開始,我就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分月餅的過程來引入分數。平均分是學生學過的知識,通過學過的知識引出新知。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分就是半個月餅,半個月餅就用分數來表示。分數會是怎樣的一種數呢?這樣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又提高了學生渴望學習新知的興趣。

作為分數學習的開始,1/2的開始,1/2的認識是一個起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從這裡開始,怎樣突破這一難點,我是從這五個方面教學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義:通過分月餅,月餅的一半就是整個月餅的1/2,用分數1/2來表示。也就是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倆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後讓學生試著說一說1/2表示的意義,這樣就初步認識了1/2。

二是通過教學分數1/2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認識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間的橫行叫做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再讓學生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三是通過教學分數1/2的讀寫法來進一步認識1/2,寫的時候,先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再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讀的時候也是先讀分母,再讀分子。然後教師讀幾個分數讓學生寫一寫,讀一讀,練一練。加深了學生對1/2的認識。

四是通過學生舉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動手摺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紙片的1/2,能更進一步認識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這部分內容分為有的是平均分的圖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圖形;有陰影占1/2、 2/4、4/8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判斷、學習後,對1/2有了全新的.認識,正確的理解。為後面教學1/4的認識做好了鋪墊。

1/4的認識已經有1/2的認識打好了基礎,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論,理解了1/4的意義。最後完整地建立了分數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這樣的數就是分數。

3、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用了講授法、討論法來進行教學的。師生關係和諧,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主要採用了自主式學習和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的。

4、說練習安排

練習我是這樣安排的,在教學1/2的認識之後,我安排了一組圖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能用1/2來表示,這部分內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有陰影占1/2、2/4、4/8的。在認識1/4後,我也安排了一個陰影部分佔4/16的正方形,讓學生判斷能用1/4表示嗎?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然後教師再進行講解。通過這部分的練習,學生對1/2、1/4有了很深刻的認識。體現了教授知識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板書形式,使整個教學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突出了本課的重難點。整個板書設計簡潔明瞭,一目瞭然,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全部呈現詥了學生。體現了板書設計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二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讓學生能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學生學會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在現實生活中準確辨認方向。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合作、遊戲等方式,去發現、再創造新知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課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張幻燈圖片,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圖上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思考的學習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複習四個方向,然後追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聽說那些新方向?進而引出新知,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課件,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麼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學以致用

首先製作方向板,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很快地辯認出其他七個方向,並把它寫在方向板上,(學生獨立完成,錯誤糾正)然後說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強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裡辨認八個方向,要求學生的方向板與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在觀察和判斷方向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以什麼為中心。通過遊戲,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

(五)拓展應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練一練,看地圖,打穀場兩個情境練習。分別用課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圖,學生對於地圖來講比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資訊科技使學生明確,要找我們的家鄉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裡畫一個方向標,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然後,我帶領學生參加小型實踐活動,到操場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說一說校園內八個方向分別有什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六)體驗收穫

這一環節,讓學生談收穫,讓學生自我評價,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

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②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同時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表面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展開的教具、投影儀,學生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各一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1、說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看圖回答。

(1)指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積相等?

(3)填空:

上、下兩個面的長是__,寬是__。

這個長方體左、右兩個面的長是__,寬是__。

前、後兩個面的長是__,寬是__。

3、想一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幾個面?

4.老師現在做了一個“長6㎝,寬5㎝,高4㎝”的長方體架,要在它的六個面上貼上薄塑料片,你說應該準備多少平方釐米的塑料片呢?

二、實踐探索

1.個別學習-------表面積的概念

(1)老師和同學們都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並在上面分別用“上”、“下”、“左”、“右”、“前”、“後”標在6個面上。

(2)沿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稜剪開並展平。

(3)你知道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什麼嗎?

學生試著說一說。

2.小組合作學習-------計算塑料片的面積

(1)想: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我們求什麼?

使學生明確: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學生分組研究計算的方法。

(3)找幾名代表說一說所在小組的意見。

解法(一):(是分別算出上、下,前、後,左、右面的面積之和,然後算總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釐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這三個面的面積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釐米)

(4)比較上面兩種解法有什麼不同?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

三、課堂實踐

做第26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列式算出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你發現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了嗎?

結論:

=長×寬×2+長×高×2+寬×高×2

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五、課堂練習

做練習六的第1、2題,學生口答,學生講評。

七、課後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3、4題在作業本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1mzr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