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日記 >

《安妮日記》讀後感(通用2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通用25篇)

忙碌而充實的一天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日記。為了讓您不再為寫日記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妮日記》讀後感(通用2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

“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寂靜的夜晚,讀完《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個字,耳邊縈繞的是安妮清脆而堅定的聲音。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安妮依然想“活下去”。事實上,她做到了。雖然她在15歲的花季被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藉助她的《安妮日記》,她永遠地活著,永遠亮麗,如初綻的花。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用生命完成的傑作。1942年6月,德軍佔領了荷蘭,為了逃避蓋世太保的搜捕,父親帶著一家人躲進了辦公室的密室。密室裡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好說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一切似乎都那麼黯淡無光。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天地裡,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悲憤,掙扎……她用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難忘的生活。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

這是多麼堅強的安妮,多麼樂觀的安妮,是堅強和樂觀支撐著安妮度過了艱難的密室生活,是堅強和樂觀成就了《安妮日記》。

是的,“生活予我以痛,我以微笑吻之。”只有樂觀才可以讓一個遭遇不幸的人,堅強地活下去,活出別樣的精彩。

我想起了小區樓下一對修鞋的老夫妻。聽說,那對老夫妻在我還沒出生前就在那裡擺攤修鞋了,他們又聾又啞,但修鞋的手藝很好,為人又和善,因此,生意很是紅火。

一天,媽媽的一雙高跟鞋鞋底壞了,我奉命去幫媽媽修鞋,說實話,之前我從沒對那個小攤多看一眼呢。來到小攤前,老爺爺、老奶奶不約而同給我一個燦爛的笑臉,我不禁也向他們甜甜地笑了一下。

我把鞋遞給老奶奶,指指壞了的鞋底,奶奶會心地一笑,點點頭,從琳琅滿目的盒子裡翻出一個土黃色橡膠鞋底,比劃了幾下,抬起頭,笑著,那目光似乎在詢問:“姑娘,這個可以嗎?”我趕緊點點頭,她又是一笑,臉上盛開了一朵燦爛的菊花。

奶奶將鞋子緊緊地握在手裡,拿起一根亮閃閃的針,穿上線,隨後,一紮,一頂,不一會兒,那塊橡膠就緊緊釘在鞋子上了。最後,她把線在牙齒間一勒,一咬,線就斷了。看著她那嫻熟的動作,飛舞的雙手,我覺得那簡直是一場藝術表演。

釘第二隻鞋的時候,奶奶一不小心,針把指尖扎出血來了,我不由地驚叫起來,奶奶卻習以為常,輕輕地按了一下,擦去血珠,她朝我一笑,彷彿安慰我似的,隨後,繼續埋頭縫縫補補。

鞋修好了,奶奶把鞋遞給我,笑盈盈的目光彷彿在問我:“姑娘,滿意嗎?”

我接過鞋,新的底和鞋子貼合得那麼緊,彷彿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我連忙笑著點頭,問:“多少錢?”

奶奶伸出了三個手指頭。

三元?只要三元!

我將三枚閃亮的硬幣放在奶奶手裡,她不停地向我點頭微笑,一旁的老爺爺也停下手裡的活,快樂地笑著。他們的笑容,安詳而溫暖,那麼美麗動人。

在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想:雖然他們又聾又啞,但是他們樂觀地對待生活,他們對著生活微笑,所以生活也給予他們微笑。

是的,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快樂地微笑,就像安妮,哪怕她面對的是殘酷的戰爭。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

《安妮日記》是一本記敘猶太人安妮在二戰時,與家人一起為生存而躲藏著生活的一段悲慘黑暗的時光。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安妮。她的原名是安妮弗蘭克,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出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奧托法蘭克一家的小女兒,母親是艾迪斯,有一個姐姐,叫瑪格特。當時納粹德國十分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於是,父親奧托便放棄在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一家人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被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在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被迫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在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被人密告,而被德國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一個月後,隱祕的八個人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瑪格特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1945年3月,姐妹都因受傷慘死在集中營中,距離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其他隱密的成員,除奧托之外,都殺死於集中營之中。安妮的日記被公司女職員發現,並儲存下來。後來,公司的女職員又它轉交給生存下來的奧托弗蘭克,1947年安妮的日記便出版,成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當時的安妮只有十五歲,她夢想著自己將會成為一名記者或作家。可是,去因為希特勒所發動的這場邪惡的戰爭而毀滅。而處於花季的安妮就這樣成為了其中之一不幸者。也許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的我,沒有辦法知道當時她的孤寂,那無人陪伴的悲傷。可是我知道,和平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我們不希望再有戰爭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安妮在自己在密室的這段時間中,她的心情是那麼沮喪,可是那些德國人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們同樣不也是人嗎?為什麼要那麼做?多少婦人因為這而死去,多少兒童因為這而死去,多少人?但是,安妮並沒有因此而對生活放棄,她依舊希望有美好的未來。對於安妮來說,活著就有希望,而處於十五歲的她,有太多的困惑,可卻沒有辦法知道為什麼。這對於一個少女來說,是那麼的好奇。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

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安妮是多麼希望啊!命運始終是不公平的,安妮的希望在1945年3月徹底破滅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與世長辭。發生在安妮身上的慘劇,不知道還有多少,那是多麼使人傷心的過去啊!可是,現在的我們卻什麼也不能做。看著歷史上的悲劇,而我們能做的是,不讓歷史重演,攜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希望和平之鴿永遠飛在湛藍的天空!家長心得 陳漫漫 父:陳士才安妮的命運是悲慘的,是不幸的,是殘酷的可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依舊充滿著希望,有著自己的夢想。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向她學習。不管怎麼樣,相信自己的夢想可以實現,併為之而去努力。當然,《安妮日記》也告訴人們生活在那時的人,是那麼無奈,那麼辛苦,那麼奇怪。

為什麼是他們?戰爭的殘酷,也許是現在孩子所不能理解,也告訴他們戰爭不是那麼好玩的,不是像電視那樣刺激,而更多的是殘酷。現在,不要對自己擁有的而不滿,而不知足。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這是《安妮日記》的主旨,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一些微乎其微的事而發動戰爭,戰爭最後傷害的是那些手無寸鐵的婦人和孩子,他們是那麼無辜!所以我們應宣揚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3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擁有一個幸福燦爛的童年,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友善的國家,所以我們才不懂戰爭的可怕與罪惡,那些生活在戰火烽煙中,悽慘無助的人民們,飽嘗了戰爭帶來的痛苦。《安妮日記》這本書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戰爭對人類的傷害。

主人公安妮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中,是一名德國的猶太人,她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德國開始殘害猶太人!他們一家逃到了波蘭,度過了惶恐的幾年,但是後來德國入侵了波蘭,安妮一家藏到了祕密小屋裡。她就在這樣的生活中,記錄下每一天發生的事,厄運終於來了,他們全部被關到了集中營裡,8個月後,只有安妮的爸爸一個人出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更加了解了戰爭的罪惡,同時也為這些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而感到難過,他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戰爭。戰爭的場面: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許多父母失去了孩子,許多孩子也失去了父母,到處都是哭聲、哀嚎聲、呻吟聲,到處都是槍聲、炸彈聲,昔日的高樓大廈,變成了一片廢墟,頭頂上不是明媚的藍天,而是灰濛濛的一片,腳底下踩著不是青青的綠草,而是硝煙瀰漫的焦土。我們不能親眼看到戰爭的恐怖,然而書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在向我們展現著一切,有一篇微型小說《在柏林》主要講了在二戰時期,一輛駛出柏林的火車上的故事:在車上坐著一位老婦人,正在大聲的數著1、2、3。兩個小女孩,曾屢次大聲嘲笑起來,但一位老兵向他們說出了實情:“這位老婦人是他的妻子,他們在戰場上失去了三個兒子,現在這位老兵也要自己上戰場了,然而在他上戰場之前,需要把這位可憐的老婦人送進瘋人院……”

如今我們國家的和平昌盛,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付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在享受著如今的幸福同時,也不能忘記祖國經歷過的災難,要清楚的意識到戰爭的可怕,讓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友好相處,不要再讓一切的美好灰飛煙滅!

我看過一本繪本《鐵絲網上的小花》主要講了在二戰時期一位德國小女孩的故事,她同情、可憐那些被關在鐵絲網裡面的猶太孩子們,以孩子純真的眼光,向我們講述了戰爭的罪惡。本書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描寫戰爭可怕的詞語,但是通過閱讀最後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個孩子倒在了槍聲之下,書中有一段話令我記憶猶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戰爭結束了。然而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卻永遠的在地底下沉睡,這位母親一直在等著她的小女兒,等了很久很久......

我能聽到禮炮的鳴響,卻聽不到大炮在怒吼;我們能聽到無數人民高舉雙手熱烈歡呼,卻感受不到戰區的難民們,低下頭絕望的呼喊。也許我們並不能快速停止戰爭,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一顆心與理性,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更加美好,並且有效的控制戰爭,不要讓其蔓延。希望我們的頭頂上是一片明媚的藍天,腳下是一片茵茵的綠草,枝頭有鳥兒在歌唱,空中有彩旗在飄揚,和平鴿將大家的福音傳送到四方……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祈禱和平阻止戰爭!讓人民們不再臉上有淚,身上不再有傷。到處都是和平昌盛,民富國強!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4

關於戰爭題材的書和電影並不少見,它們或鋒利或殘忍,或血腥或壓抑。這一本記錄二戰時期猶太人真實處境的13歲少女的日記中,並無一處暴力殺戮的篇幅,看後卻叫人淚盈眼眶,絕望到心底裡去。這些被少女默默記錄下的文字,無聲地抗議著人類因野心膨脹而引發的戰爭惡行,用戰爭所帶來的無法修復的毀滅警示你我。

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少女,在父母的庇佑下平安健康地成長。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花樣年華,上學、聚會、玩耍……然而從某一天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當你我依然放肆地揮霍青春時,命運卻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的人生因此衝出軌道,滑向未知,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猶太人。

在那個時代,數不盡的猶太人在街上、家中被逮捕。孩子放學回家發現父母不在了,父母回家發現孩子不在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讓所有猶太人惶惶不安。她同父母、姐姐、陌生人隱居在公司大樓裡一個暗無天日的祕密小屋中。為了躲避慘絕人寰的種族殺戮,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存,一個沒憋住的噴嚏都會出賣他們,招致厄運。安妮甚至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就開始了看不見盡頭的躲藏生涯。

然而13歲的安妮,正是成長髮育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最有想法、最渴求表達、最需要陽光和自由的年紀,一切都成了奢侈。5個成年人、3個青少年,共同在一個缺少氧氣的小屋裡生存。剛搬進小屋時,故事的基調雖不至於歡快,但每一天的生活還算新鮮有趣。那臺可以收聽bbc的收音機、節假日梅普的小禮物都帶來了驚喜,飯桌上每一個人都有趣事可以分享。然而,隨著屋外戰況愈加嚴重,屋內的枯燥和壓抑磨蝕了每個人的脾氣,由最初的禮貌、客氣、忍讓變為了自私、爭吵。再後來,那塊稍大一點的黃油給了誰,誰的飯菜吃得最多,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斤斤計較。而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這樣毫無新意卻又提心吊膽的日子裡會是怎樣的感受。

青春期的安妮的真誠和敢於表達在屋子裡其他人的眼中成了任性和喋喋不休。她苦於無人理解,同時好奇自己身體的變化。她渴望父親更多的愛,不滿於母親的苛責。我看著她,就好像看著過去的自己。有些時候我會因為安妮對待母親的方式感到心酸又愧疚,因為我也曾用刻薄的言語回擊愛我的人,用冷漠和拒絕來逃避他們的親近,忽視了關愛。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彌補青春期的叛逆,因為我們有機會成長、蛻變,而後得以理解親人的愛並回報他們。然而可憐的安妮,卻永遠停在了那個階段。

在祕密小屋躲藏了近兩年後,他們終於看到了戰爭結束的勝利曙光。盟國開始反擊了。然而命運再一次視安妮的祈禱於不顧,他們被告發了。對受難者來說,最悲哀的莫過於在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罹難,就如正盼著孫兒出生的祖母,卻在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前驟然離世。

安妮曾說,我不願像媽媽和其他女人一樣,嫁人生子,然後被忘記,我想要名垂千古。這是整篇日記唯一讓我稍感欣慰的地方。因為她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出色,不僅名垂千古,更是感化了千千萬萬人,我們將永遠銘記戰爭的痛苦,珍惜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5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臧克家的詩句,也是我讀完《安妮日記》的第一反應。安妮在密室中的兩年日記讓人看到了完整的安妮的形象――活潑,開朗,樂觀,積極,聰明,好強,她的小心思,她的青春期困惑,她的理想,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躍然紙上,毫無保留,以此改編成劇本也是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她死了,但她一直活在我們心中。這就是記日記的好處,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始終覺得“立言”應放首位,勝過另兩者。普通人很難立大功立大德而被世人記住,從而永垂不朽,但普通人可以立言,哪怕是一句詩,一句話,一篇文,卻能流傳萬世。安妮是個普普通通的一個猶太女孩,但因為她的日記,她的名字被世人銘記,她的形象被後人緬懷;卡夫卡,一個普普通通的保險推銷員,卻因為他的小說不小心被朋友儲存下來,從而卡夫卡這個名字綻放出無限光芒;杜甫,官職低微,四處漂泊,寄人籬下,但因為那些偉大的詩,成就了他的偉大,詩聖美名流芳百世。當然,很多人是以功德留名,但想想如若安妮沒能留下日記,她那15年短短生命就如其他遇害的六百萬猶太人一樣似螻蟻似草芥,再生動再掙扎的生命也只是人們眼中的一個數字,一個600萬分之一的分數。而因為她的日記,我們可以追隨著她的文字與她感同受身,腦補著與她一起經歷那些日日夜夜,為她惋惜,為她祈禱。安妮很不幸,在解放前2個月被抓緊集中營,最終遇害,但她也很幸運,她的日記沒被銷燬;之前讀過另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則比安妮幸運很多,在集中營倖存下來迎來了戰爭的勝利,才有了後面這本書,記錄集中營裡猶太人的心理狀況。

我也記日記,記了近22年,但多為流水賬,比起安妮那細緻的場景描寫,記錄下內心的各種起伏,記錄身邊人的言行特點,記錄自己對戰局的思考,這才是她的日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所在。我也得改改我的日記風格。儘管那些大師的日記也多為流水賬型別,如吳宓日記,顧頡剛日記等等,但安妮這個小話癆的日記最吸引人,最可愛,展現了最真實的她。

我一直有個思考,人活一世,若想不朽,唯有留下兩樣東西――生物資訊和非生物資訊。生物資訊就是DNA,傳統的方法就是生孩子,生一個孩子就留下了1/2的DNA,生的多,留下的就更多更全面,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其道理,但自從發現了DNA並有了克隆技術後,留下自己的生物資訊不必非得生孩子這般麻煩,留下肉體即可,所以死後“入土為安”也是有道理的,而火葬就徹底消滅了你的生物資訊,所以死前最好留下一撮頭髮,或腳底一塊死皮。所謂的“非生物資訊”就是你的後天的一切行為,言論,思想,我們的影像,我們的文字,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各種痕跡,各種偏好。留的資訊越多,越能還原真實的我們,留的越多,越能提高自己不朽的可能性。英劇《黑鏡》第二季的《馬上回來》那集和第三季的《San?Junipero》那集提醒了我們,要永生,就要在生前留下更多的痕跡,更多的言行,最好是完整的腦部意識,新出爐的第四季的第一集《卡里斯特號》提醒我們除此以外,留下DNA更能再造真實完整的自己。我也想永生,我也想不朽,那就從儲存好自己的一縷頭髮和認真記日記認真寫部落格開始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6

在暑假裡,我讀了《安妮日記》,才知道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開啟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安妮用她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美好的時期。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一切是樂觀的……因為有那麼多的東西支撐著她,爸爸,媽媽,姐姐。和那個16歲的,她喜歡的男生……

她永遠有那麼一點期待,也許戰爭結束了,她又可以上學,又可以看見他,又可以開心的,開心的幹好多的事情……

後來,安妮被抓到了集中營,但是她依然是那樣的樂觀,那樣的充滿希望……

但是 ,在安妮16歲生日的前3個月,她卻去世了,帶著絕望……不,帶著那麼一定點的希望走的……她的精神垮了。爸爸的杳無音訊,媽媽的死,姐姐的突然離去,使安妮,那個因為戰爭和疾病而不堪一擊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擊……她在3月初,一個原本充滿希望的春天,悄然離去……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7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安妮·弗蘭克在艱苦而寂寞、恐懼的藏匿期間寫 成的。

日記寫於1942年,安妮那時才十三歲。由於受到納粹的迫害,她們一家被迫生活在 一個地下密室,開始了暗無天日的兩年藏匿生涯。1944年,密室門被德國警察叩響,八名藏 匿者全部被捕。唯一的倖存者 ——安妮的父親,在戰爭結束後,致力於傳揚女兒安妮的日記 。

安妮一家被捕,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她們都是猶太人,歷史學家安妮·羅美 的丈夫看了日記後在文章裡寫道::“日記結結巴巴地道出了一個小孩子的心聲,體現了法 西斯主義的可怕,連紐倫堡審判都不及它。”

我覺得,無論猶太人犯了多大的錯誤,都應該得到寬恕、得到原諒。安妮在藏匿生 活飽嘗了艱苦的生活、寂寞的時光、恐懼的心情,但她的心中依然點亮著希望之火,她確信 自己能成為一個作家、能堅持到戰爭硝煙散去的時刻,雖然這些只是幻想,但她心中依然充 滿了希望。

讀完這本書,我很佩服安妮,因為她在在納粹的迫害下,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情、 對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期盼!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8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特別有趣的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主要以書信的形式,真實的記錄了一個猶太少女在兩年時間裡親身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有對生活情況的細緻描寫;有對少女萌動戀情的直白流露;也有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和躁動;有對人生日漸成熟的理解與思考,也是有對親情的排斥,但同時也無比的依戀和依賴………

通過這本日記,我看到的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但卻有時多愁善感的女孩。太有主見,愛思考,唯一受別人的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再遇到委屈的時候,人以微笑面對生活。

因為戰爭的原因,少女安妮在祕密小屋度過了青春期,如果沒有戰爭安妮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是一名才華橫溢的作家呢?還是一名特別有才華的人呢?…………可是都沒有,在祕密小屋,過了25個多月後,祕密小屋的所有人都被送進了猶太人集中營。最後,祕密小屋的八個人,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

這違紀是對二戰時生活的縮影,我們應記住安妮的日記,記住那字裡行間的堅強,天真,甜美…………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9

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基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裡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裡整整生活了兩年。兩年這可是什麼概念?他們居然那麼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十分地感動。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小心翼翼地生活著。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這麼好過的,在裡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控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裡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洩,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不諳世事的小女孩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這其中經歷了多麼艱難的蛻變過程啊!

其中我也體會到了15歲的少女對於情感的渴望!他日思夜想的想念著她的夢中情人——彼得!恨不得立馬得到他,她並不避諱,而是大方的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很佩服她!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這本書也非常引人深思!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裡面的喜、怒、哀,樂。以及一個少女對情感的渴望!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0

安妮·弗朗克,一個激情、敏感、純潔、率真的猶太女孩,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與家人等八人一道躲進狹小、封閉的“密室”,膽戰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在這艱難的日子裡,她把“密室”裡發生的故事,無聊和恐懼的感受,以及自己對戰爭與和平、人性善惡等重大問題的思考,通過日記形式真實地記錄下來。這本《日記》自發表以來,在全球發行,成為戰後有世界性影響的百部書之一,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動畫片。

讀完《安妮日記》,我深刻感受到自由與和平對於人類是多麼的重要。安妮在日記裡寫道,她們在“密室”裡,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點聲音,生怕被在樓下和庫房裡工作的人聽見。窗戶釘上板子,拉上窗簾,遮住一切光線,只在夜裡才偶然能開啟窗戶,吸一口新鮮空氣。她們像老鼠一樣生活了兩年多,這是多麼大的痛苦和折磨啊!可是就這樣,最後還是被人告密,進了集中營,藏匿的八個人中,只有父親奧托一人生還,可憐的安妮,死的時候還不到十六歲,真是讓人痛惜。

我從安妮的日記中看到,安妮在“密室”期間,讀了很多很多的書,還堅持自學速記、英語、法語、數學、歷史等課程,她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堅守信念,這種頑強的性格讓我非常欽佩。

安妮日記裡的人物描寫的非常生動,喋喋不休的範·丹太太、靦典的範·丹兒子、和範·丹太太對著幹的安妮母親、老實的範·丹先生、非常愛安妮的父親奧托、學習成績好的姐姐瑪戈……一切都是那樣的栩栩如生。流暢的文字給了我一種閱讀的渴望,生動的人物描寫讓我彷佛進入了書的世界,我是一口氣讀完《安妮日記》這本書的。安妮開始寫這本日記的時候,剛滿十三歲,與我的年齡相差不多,與她相比,真是慚愧啊!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1

因為讀之前就知道作者安妮的命運結局,所以跟著日記上的日期一天一天往前走,就有死亡一步一步逼近的壓迫感。在安妮的日記裡看到了密室中生活的八個猶太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凡。丹太太的愛慕虛榮、自私、愛出風頭、愛挑撥是非,但是也會妥協;凡。丹夫婦愛吵架,皮特性格安靜、不善表達、孤獨、不獨立,愛上了安妮;瑪格特善良、優秀、上進,愛每一個家人;弗蘭克太太總是不理解安妮,和女兒交談的語言不恰當導致母女關係不親密;弗蘭克先生善良、謙虛、寡言,照顧每一個人;杜塞爾是個牙醫,自私,自大、總是違反密室規則。安妮在別人的眼中是個話癆,沒有規矩,但是在內心她有自己對於命運、人類、戰爭、和平、政治、民族和宗教的思考。

還有一些幫助他們的善良的人們,雖然這些人都飽受生活困難和身體疾病的困擾,但他們總是竭盡全力滿足密室中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併為密室中的人帶來外面世界的空氣。

在《安妮日記》這本書中所有這些與她密室生活接觸的人們都使用的是真名。真實的姓名讓這些生命更鮮活更親近,所以當他們被慘絕人寰的奪去生命時,心裡會有陣陣痛襲來。這就是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一個具體人身上都是一座山一樣沉重的感覺。當他們距離與我們越近,我們就越能感受到歷史悲劇帶來的撕裂般的痛苦和恐懼。

但安妮日記中還是讓我看到了安妮在災難恐慌和恐怖的生活中仍然奮力追求生命的火光和激情,她探索如何改善和周圍人的關係,如何站在旁觀者角度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同時她思索人類為什麼要把大量的財富花在戰爭和破壞中,而不是花在藝術、科學、教育和改善窮人的生活中?她思索如何在危險中將這種苦難的生活當作有趣人生的開始,如何帶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快樂、堅強和幸福?她思索猶太民族為何如此多難?如何拯救猶太民族?同時又為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自豪。這些都是日記黑暗壓頂氛圍中的那一縷陽光,密閉空間中那一絲新鮮空氣。

安妮的日記中很清晰看到猶太人在如此黑暗和恐怖的環境中一直堅持學習,堅持讀書的韌性。外面幫助他們的人除了帶給他們食物外,一直源源不斷的給他們運送書籍,就單從這一點就讓我們感受到猶太民族的優秀。安妮整理了密室八個成員的興趣,幾乎都與學習和閱讀有關。

安妮的日記還通過記錄收聽廣播記載了二戰1942—1944年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例如墨索里尼政府倒臺,義大利投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聯軍的諾曼底登陸等,他們感受到勝利曙光的臨近,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看到最後解放的光明,他們在黎明到來前最黑暗的時刻逝去了,安妮的日記也戛然而止,沒有任何徵兆,沒有任何感知,但似乎這一天的到來在無數日記的伏筆中早已預言。

“我的建議則是:走出去,走進鄉間田園,享受陽光、自然美景;走出去,試著重新尋找幸福;想想你內心的美、周遭蘊藏的美,高興起來吧。”

“美麗一直存在,即使在苦難之中也有美的蹤影。如果你尋找它,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快樂,從而找回內心的和諧。一個快樂的人,會將快樂傳遞給周圍的人;一個勇敢的人,永遠不會在苦難中死去”

讀完安妮日記,再回想方方日記,紐約藍藍日記,這些日記的價值是什麼呢?日記描述的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人物,他們既不崇高也不偉大,但是他們有血有肉鮮活的在我們的眼前,他們像我們的鄰里朋友,他們的音容笑貌是真實、伸手可以觸及的感覺。只有當這些人寫進歷史,我們的歷史才是有溫度有感情的,才不是冰冷冷的數字和文字,只有這些真實能觸動我們悲慟心情的生命才會讓我們徹底反思歷史,真正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再讓人間悲劇重演。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2

放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

通過安妮寫日記,我覺得安妮應該是一個善良、活潑、堅強而且漂亮的猶太少女。她把日 記當做自己的一位朋友並常常寫信給日記(日記的名子叫基蒂)。

安妮很不幸,國為是猶太人而被希特勒捕殺,沒有辦法,安妮一家中口只好離開溫暖的家 ,搬到爸爸公司的一間祕密小屋,同時小屋裡又搬來了4個人,他們8個人每天都不能發出聲 音,以免被別人發現。小屋裡的8個人的性格不同,之間總會發生有趣的小事。

讀完《安妮日記》我感到無比敬佩安妮,安妮16歲,卻可以寫出這樣的言語,可以看出 安妮的潛質和知慧啊!可到最後,密室的8個人被別人出賣,全部被送往集中營。多麼可惜啊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希特勒,如果安妮一家沒有被出賣,那安妮一定是個天才!也許 她長大了還會成為著名的作家,或者思想家。

安妮的文筆很好,從她的每一個字裡,我看到了密室裡8個人的性格,瞭解了他們,最重 要的是我看到了安妮的內心深處。

我們應該記住安妮,記住她的天真,和堅強!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3

一位少女在集中營悄然死去,一本她寫的日記卻永遠傳下來。她的希望、她的勇氣和她的溫柔卻永遠地打動著全世界所有人。

這是一段多麼黑暗的日子呀!特別是對於猶太人來說,更是一場災難。安妮是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奇怪的鄰居、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安妮仍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堅強的人在黑暗中吶喊,帶著心中不可磨滅的希望!

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社會問題!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這樣的一名少女最終沒有逃過被納粹殘害的命運。當她在貝根貝爾森集中營永遠地閉上雙眼時,她距自己16歲生日尚差3個月。

安妮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她的願望終能得償。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4

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的一切鼓勵了我。

我很喜歡安妮說的這幾句話:“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只要還有這些,只要還有這陽光,這無雲的藍天,只要我能看到這些,我就不會憂傷!”安妮的這幾句話鼓舞了我,她是那麼堅強,我很佩服她,在那樣的險境裡,居然還能那麼開朗!我覺得安妮日記比我以前看過的書更具有真實性,因為這本書不是編出來的。

我在看安妮日記的時候,總會把安妮所處的環境和自己比較,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安妮是在德國人的歧視下長大的,而我卻是和平平等的社會下成長的。自從開始看安妮日記,跟安妮的生活狀況相比,我的生活活多好啊,安妮喜歡上學,可因為她是猶太人,後來上不了學,我卻還能上學就有了自信心,上星期四體育課測試50×8我跑了1分47,我很興奮,雖然這成績對於別人來說,很小菜一碟,但對於我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我知道我出了這種成績,是因為安妮有著的堅強精神,她那種精神打動了我。我很喜歡這本書!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5

一本好書不在於片語有多麼華麗優美,而是在樸實的語言中讓你看到了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著生命帶來的快樂,盡情揮霍這這寶貴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也許我們就會虔誠地、帶著感恩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少女的戰爭生活記錄。在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記錄了對家庭成員的感受、與密室夥伴的相處、對愛情與戰爭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嚮往,一個成長期少女求知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讓這本戰時日記閃耀著熠熠光輝,一個早已歷經世事的成年人都要為之感動。

安妮日記記錄了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長,她的感悟,她的反思。從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樣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壓迫,看到了熱心幫助他們的荷蘭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險之中也仍然樂觀向上的家庭。磕磕絆絆,爭爭吵吵,他們仍然快樂地生活著。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還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後來同住的牙醫迪塞爾先生。安妮在密室裡最小,難免要跟這些大人發生矛盾,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食物、生活習慣的爭吵,大人之間談論政治與生活的言論,在這些平常的相處中安妮只有在日記裡才能談論對他們的看法,這個小大人對大人的態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見。對於威脅他們生命的戰爭,每次密室險些被陌生人發現,每次外面槍林彈雨的聲音持續不斷,安妮與其他密室成員都陷入了驚恐,而安妮也深刻地體會了死亡的威脅。當安妮看到窗外的猶太小孩,心中愧疚難當,這種“發現”彷彿是一種“舉報”。在恐懼之外,安妮也在認真思考戰爭問題。

也許這就是生活最純粹的意義,拋開一切地物質,名譽,權利,最後只剩自己內心的初衷。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6

《安妮日記》是我從好朋友那兒借來的。一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它牢牢吸住眼球,再也挪不動步子了。因為它,我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吃飯的時候被安妮的機智詼諧笑噴了飯;踢球時球還沒踢到我這兒,我就徑直一踢,結果把鞋給踢飛了;走路時為安妮打抱不平。結果一腳踏進了泥水裡,後果可想而知……

《安妮日記》中安妮·弗蘭克假借給朋友吉蒂的寫信形式,真實的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日誌。在日記中,安妮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成長中的困惑、期待及對和平年代的嚮往。她不畏強敵,勇敢的用筆墨控訴了法西斯戰爭的邪惡。講述了戰爭帶給人民深深的災難。這本《安妮日記》不僅僅是安妮這位成長中的少女的內心獨白,也是德軍佔領區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是對人性和平與安寧的迫切呼喚。

這冊日記是猶太少女安妮在父親公司的密室裡完成的。為了躲避法西斯對猶太人慘無人道的.殘酷迫害。安妮和家人逃到了父親公司的隱蔽密室裡。他們在密室整天提心吊膽,連大門都不敢出。就這樣生活了25個月,直到被捕進了集中營。在這漫長的25個月裡,面對一切苦難,安妮沒有絕望,心懷生的追求與期盼,以及對未來的向住與期待。安妮這種微笑著面對逆境,永遠樂觀期盼的人生態度難道不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嗎?

讀著這本安妮用生命寫就的日記,我深深的感受到法國人對猶太人的不公平:猶太人必須佩戴一顆金色六角星;猶太人必須上交自行車;猶太人不能乘坐一切交通工具;猶太人只許在下午3~5時出行買東西;猶太人只能上猶太人開的商店、理髮店;猶太人禁止到娛樂場所、體育場去……如此種種,簡直是把猶太人整天關在家裡!我還了解了歷史,戰爭與種族迫害。真是太不公平了!大家都是地球媽媽的孩子,何必互相殘殺呢!

安妮,我敬佩你。我敬佩你的勇敢和堅強,尤其是你身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永遠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7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無止境的,在二戰期間,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都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安妮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猶太少女,本應該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但當時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1933年,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裡上學,暫時有一段平靜的時光。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1942年,由於納粹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一家決定搬到更隱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日,安妮一家與範丹一家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著隱蔽的生活。應還可以住一個人,所以後來他們的夥伴又多了一位牙牙醫杜賽爾。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裡,白天不能開啟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開啟一點點窗戶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後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訊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裡,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裡,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處處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衝進了公司的後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後,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裡。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脫;只有安妮的爸爸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死的時候,年僅15歲,因傷寒而死去,她本來應有一個美好的生活,但由於戰爭,她失去了生命。但從她的日記裡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少女。所以,我們要遠離戰爭,減少戰爭對我們的傷害,讓和平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8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物件。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飢餓的人的一塊麵包”的名言。作為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眾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爆發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後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並被關進集中營,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並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為《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誇張,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內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人性內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為現代業界的精神象徵。

《安妮日記》給我帶來了太多感悟,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遊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願與書香常伴……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9

前段時間,女兒閱讀了《安妮日記》。我問她,讀後有什麼感想,她告訴我故事的大概情節。為了幫助她進一步理解日記內容,瞭解人物的精神品格,近期,我和她共同閱讀了這本書。

通過我倆共同閱讀,我們瞭解到,《安妮日記》以日記體的形式真實記載了小作者13歲到15歲兩年多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事情真實,情感真切,語言樸實,充分展現了小作者的寫作才華和與眾不同的觀察視角。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通過小作者的日記記載,真實記錄了二戰時期戰爭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所以它不僅是當代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之作,也是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這也成就了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獨有的歷史價值。

讀完後,我問了女兒幾個問題:“你說,安妮會想到以後她的日記會變成書出版嗎?為什麼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13歲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賦和才華,能夠寫出這麼感人、這麼動人、這麼有影響力的傳世作品?你從安妮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和女兒進行了探討。

作為當時13歲花季少女的安妮,本應該像其他孩子一樣過著自由、美好的少年生活,享受著讀書、交友、攝影、運動的樂趣,而且當時她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儘管為了躲避戰爭,他們舉家從德國法蘭克福搬遷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他父親的公司住地,但是仍然沒能逃脫戰爭對他們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天躲在“密室”裡生活,偶爾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瞭解到了許多外面世界的訊息,瞭解到戰爭給猶太人帶來的悲慘命運。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會給我們造成失望、恐懼、甚至會想到死亡,但是安妮卻沒有,她不但克服了戰爭給她和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用讀書和寫日記的方法來戰勝恐懼,表達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日記中這樣寫到:“只要我還活著,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裡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很難想向,這樣的語言出自一個13歲的小女孩的筆下。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裡,小作者堅持寫了158篇日記,可以想象,那個年代被戰爭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個,但是為什麼只有安妮會想到用讀書來鼓起信念?用日記來表達嚮往?

我們常說,“作家不是課堂裡教出來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寫不出感人的作品。這是小作者被當時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可貴的是,小作者不但沒有被當時暗無天日的環境嚇倒,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是以樂觀向上、堅定美好的心態,以少年的朝氣和勇氣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和嚮往,這是安妮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堅強性格和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所決定的。她把吉蒂當作自己心靈對話的物件,用筆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切和對戰爭的憤怒、對猶太人命運的擔憂、對躲藏生活的觀察和體悟,這是小作者的過人和偉大之處。與其說,這本書的成功,是來自於小作者精心的敘述和描寫;不如說,是來自於小作者兩年多來的堅持不懈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定信念。這就是《安妮日記》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今天的國小們應該從安妮身上學到的美好精神品格。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人顧城的詩。《安妮日記》同樣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儘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內心要充滿對光明的渴望,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這本書不是對黑暗的絕望,而是對光明的嚮往,是那個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發出的宣言。讓我們共同向安妮學習!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0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

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

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裡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裡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麼概念哪,他們居然那麼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

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裡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控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裡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洩,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

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宣告,很有毅力!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1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爸爸媽媽,姐姐過著殷實安定的日子。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嚴酷地虐待,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嚴酷的虐待。為了逃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子裡邊,成為了他們廕庇的“密室”,相同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裡整整日子了2年。2年這但是什麼概念哪,他們竟然那麼有意志地生計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具體地描繪一下,為了逃避德國法西斯的進犯,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結結實實,窗戶悉數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布,擋住亮光。白日,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咱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國際仍是存有一些很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物便是從靠公司幾位職工。這些人忘我為他們貢獻,給予他們食物,書本,學習!但是……

但是,想想也是!密室的日子可不是好過的,在裡邊的日子不能看到陽光,不能接觸天然,是極端單調,愁悶的和無聊的!這兒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傑出的教師,沒有無限的高興,沒有……並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役局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性”,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觸得到,對人講一些繁複的工作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宣洩,傾吐!她巴望自在,高興。在這本日記中,能夠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觀點,別人的觀點,日子的觀點。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老練的15歲姑娘,再次宣告,很有意志!

中心也有許多的人鼓舞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便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地感動!主張我們也去看吧——你們會感觸到裡邊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我們閱覽愉快!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2

暑假裡,我讀了安妮·佛蘭克寫的《安妮日記》,讓我感悟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是多麼深重。

《安妮日記》主要講述了一位德籍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寫的多篇日記。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在一間密室裡熬過長達兩年的隱蔽生活。1945年8月4日,待在密室裡的人全部被逮捕,最終只有安妮爸爸一人逃生,爸爸為了完成安妮的夢想,出版了安妮日記。

安妮的日記,讓我們瞭解了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生活情況,同時也見證了安妮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讀了《安妮日記》,我深深體會到猶太人生活的痛苦,感悟了戰爭的殘酷。

“我感覺到了千百萬人在受苦受難。可是,我堅持仰望天空,冥冥之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書中的這句話,讓我一直銘記在心,還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小女孩對和平的呼喚,對和平的渴望。

這本日記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褪去色彩。因為戰爭讓很多人泯滅了生命,戰爭帶給人們的,除了痛苦,還是痛苦,所以我們反對戰爭,渴望和平。

戰爭是邪惡的,戰爭給人類的災難時深重的,戰爭留給人類的瘡傷是難以癒合的。戰爭奪去了多少人寶貴的生命,罪惡的子彈吞噬了多少嬌嫩的生命。所以我們渴求和平之神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3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讀完這部書後的感想,湧到心頭中的是對德國猶太人以及安妮?弗蘭克一家的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對德國法西斯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行為的憤怒,不解。

這本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記敘了安妮?弗蘭克一家以及四名猶太人為了逃避生離死別的命運,他們便佯裝失蹤,躲進一座樓房後部,即所謂”後屋“,他們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因為樓下的辦公室和庫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們在這種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境況下生活了兩年多。安妮把他們在”後屋“的生活情況,也包括自己憂愁,不安、歡樂、愛情全都傾訴在這本日記中。

我覺得,通過記錄在日記上發生的許多事情,可以發現,安妮是一個聰明、善良、純潔,敏感和熱情的一個少女,對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愛好和興趣十分廣泛,涉及的範圍遍及許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時刻都有危險的絕望處境中,她也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對生活的觀察已經遠遠超越了”後屋“那個彈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處的戰爭年代。她通過觀察周圍這群人,寫下了她對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對各種問題的思考。不難理解,安妮正是通過對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對”後屋避難者“之間的種種糾紛的描寫,從側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統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方面,安妮能對自己一分為二,無情的剖析自己,糾正自己的缺點,此外,日記裡還記下了她與彼得之間的愛戀和她對待愛情的嚴肅態度。

這本日記中側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荷蘭,在政治制度上,德國法西斯給猶太人制訂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規定,可以這麼說,在人格上,法西斯認為猶太人永遠比他們低一等,這也反映納粹德國的殘暴。日記的最後,十分,具體形象的描繪出二戰後,德國法西斯瘋狂的抓捕並屠殺猶太人,許多人甚至官兵也開始在黑市賣食物、藥品給猶太人,以此來盈利的表現。

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記,卻真實的反映了二戰後德國法西斯瘋狂屠殺猶太人,反法西斯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4

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因自身信仰猶太教的排他性,智商高超的優越感,被基督教視為異教徒,在長達二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受到基督教的長期仇視,迫害,屠殺!經歷了二次亡國。也正因為猶太人獨特,聰慧,堅持信仰,在流亡二千年後仍未消亡,終於成功復國以色列,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民族!

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少女。生於1929年德國的法蘭克福。1942年安妮13歲,當時歐洲的情景是德國的納粹為轉移國內矛盾及經濟蕭條,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把猶太人當作替罪羊,瘋狂迫害,進行種族屠殺。

13歲時安妮收到了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安妮就開始寫日記。1942年7月,安妮一家為了躲過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躲進一間密室。在那裡度過了25個月的密室生活。

安妮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學生,她本來應該過著快樂的生活,可就因為她是一名猶太人,所以她受到了德國的納粹的種族迫害。在密室裡,安妮不知道與媽媽吵了多少次架,不知道受了多少困苦。這一切,只因為安妮是一名猶太人!

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在密室裡生活的25個月。在密室裡生活的25個月,他們白天什麼都不能做,只能靜靜地坐著,就連上廁所都要在特定的時間。可就算這樣,安妮還是樂觀的去面對未來。在狹小的空間裡,每天面對未知的恐懼,密室裡的8個人對恐懼表示出不同的反應,這是一種真實的表現。

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有人告密而被德國黨衛軍查抄,1945年3月安妮與姐姐一起因傷寒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距離她16歲生日還差三個月。

安妮在日記裡說,我感到孤單,卻從不絕望!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從13歲到15歲,幾乎每一篇日記,寫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傷害,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

正是有這麼堅強的人,一個民族才不會消亡!正是安妮的控訴,戰爭是悲劇,是災難,它摧毀著生活中的美好!全人類要反對戰爭,堅決不讓愚蠢的災難再次發生,珍惜美好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5

回到生命本質,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地為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裡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裡,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絡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藉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麼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riji/95vn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