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字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字,覺得文字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字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字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字、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裡,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麼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字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儘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著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2、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3、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

我想,今後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桂花雨教學反思3

上了《桂花雨》一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味到作者的思鄉之情,能夠對重點句段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我感覺在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整堂課從桂花香、搖花樂和思鄉濃,三個方面進行,其中三者相互滲透,整堂課圍繞思鄉濃展開。在導課時先讓學生了解琦君的生平,體會她漂泊的一生,為課文的感情基調做好鋪墊;桂花香中讓學生體會濃濃的鄉情,和作者記憶中家鄉的家鄉桂花之香,為思鄉濃增加了內容;在講搖花樂時從“能搖”與“不能搖”的心情變換、以及結合實際談“你心中的大事”體會搖桂花對於作者的重要意義,體驗童年在家鄉時的快樂。通過詩的分類以及上下文理解來理解“口占一絕”,並讓學生想象夢中作者會夢到什麼,與後面離鄉後再夢到搖花形成心情的對比,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經過前面一系列的鋪設學生在體會“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時就特別容易,產生了那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最後,讓學生讀了一段琦君寫的.文字,進一步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情,進一步昇華感情,加深理解。此外,在課堂課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及時正確的評價,並讓學生間進行互評,鍛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養成認真聽講習慣。注意部分與部分的銜接語自然儘量不留痕跡,顯得完整,教學思路較清晰講求邏輯性。在讓學生讀相關語句時都引導學生想象場景、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以使學生讀出感情。配樂朗讀也調動起學生反覆讀的興趣。桂花香、搖花樂、思鄉濃的板書,緊貼思路,突出了重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了語言的簡與美。整節課我特別注重學生對人物心情的體會,學生也能體會到,能夠進入文字。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最後要求學生口占一絕只在小組討論卻沒能流出時間讓學生面對大家說出來,一方面是因為有一定難度,另一原因是害怕學生受侷限沒有進行充分引導;在教學生書空時沒有畫田字格,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書寫;在讓學生介紹琦君時,為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有發言機會而顯得繁瑣,耗時較多。

這是我對《桂花雨》一課的反思,由於還是初步進入教育行列,認識還較淺顯,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有不妥之處望斧正!

桂花雨教學反思4

初讀《桂花雨》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聽說有實習生來聽課,我便選擇了這課。以前曾聽過此課,記憶比較深刻,便按著基本思路上了下來。下課後很多學生跑來,眉飛色舞地跟我說:“老師,上課時我彷彿都聞到了桂花的香氣。”聽完,我的心情也跟著輕舞飛揚了。時值兩年後的今天,我算是較為徹底地明白了當初該教學設計的意圖,不知算不算後知後覺呢!

一、練筆中突破難點,追求“知識與能力齊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纏”理解作者的“搖花樂”後,讓生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緊抓“浸”字,學生把桂花的香氣讀得相當到位。接著便引出一個看似矛盾的疑問:“桂花只在八九月開放,為什麼說“全年”呢?”,讓生去默讀課文,聯絡上下文來寫一寫這些句子

提示:桂花搖落以後,母親。

當有鄉親來家裡串門,父親。

過年時,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

最後學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從“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還感到濃濃的鄉情,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明白了作者為什麼如此懷念故鄉那桂花雨,還培養了語文能力。

二、略讀課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

本次學校“百家講壇”活動金老師提到“略讀課,要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我深表贊同。該課從伊始對琦君作品風格及作品的介紹、學完“搖花樂”片段後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內容深化感受,到最後以《鄉愁》後記的話作為總結,對學生品味作者那如絲般的.思鄉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間接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滲透強化表達方法,進一步為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本單元一個教學重點是想想作者的思鄉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要求學生掌握並運用該知識點。因此課伊始便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文章分別了寫了什麼事、物和人來理清文章思路,板書設計如下,讓生一目瞭然。

事搖花樂。

思鄉情物桂花香。

人母親善。

想來,在教學備課中,教師多一份思考,給予學生的將可能是一大筆收穫,爭取做一位善思的老師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5

《桂花雨》這篇文章充滿著作者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想深深地理解這分感情,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激發興趣,直奔主題

一開始上課,我先讓學生談論對桂花的瞭解,然後補充讓大家明白桂花不僅香氣襲人,而且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花,並且還會下雨。由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做到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直奔課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鄉情。因為這節是重點段落,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這是我上這節課時最想達到的目的,這節課基本達到。不過這節課還是有遺憾的,就是桂花離我們東北的孩子生活實際太遠,因此學生體會不到作者對童年搖花樂的那份真摯感情!讀課文時,有的同學還是感情不到位!也許是老師渲染得還不到位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6

國小語文《桂花雨》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執教的一節比較成功的公開課。在教學中,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使閱讀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更加生動、感人。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國小語文《桂花雨》一課是閱讀課文,課堂時間應主要在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上。課文的重點就是從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作者寫家鄉桂花的香與中桂花的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讀了課文後,你感到了什麼?學生尋著問題找到:“香”、“樂”兩個字,於是我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字,然後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你感到“香”、“樂”的句子或段落。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個句子或段落就用課件出示一個,引導學生讀句子、段落,體會句子含義,學生在找、讀中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點。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對家鄉以及家鄉的人與物的思念,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要學生自己抓住難點並突破難點是見不容易的事。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桂花樹、我搖樹時等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會感受,然後思考媽媽的話:“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香。”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兩處的桂花一樣不,不一樣在哪,按作者寫的應該是哪處的香?為什麼媽媽又會這樣說,於是在比較中學生自然就講到了家鄉的原因,於是我再出示課件:這裡的再,也比不過家鄉。通過句子練習,學生一下就懂得了課文中作者句子後面的潛臺詞,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達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創設情景,將語文外的多種因素調動,配合語言文字達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淺蘭色的底版,在這個底版上採用的是黑色、黃色和橘紅色的字型,給人舒適的感受。比如說“桂花”我就用的是黃色的字型,使人聯想到桂花是黃色的,而“香”用橘紅色,給人以溫馨之感。

此外,我還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圖片,有桂花樹、桂花和我和媽媽搖桂花樹的圖片,還有透析心靈感受的小雨圖,這些圖片能幫助學生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人與物。

另外,我還從音樂庫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緩的音樂,在學生自己感悟課文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彷彿都進入了那個美麗的故鄉,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搖花的樂趣!

我認為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的課件在語文內閱讀課文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x42e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