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1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我經常採取的方法就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採取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的方法,今天我才意識到這樣做忽視了錯誤的價值。如果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困惑點,把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靈活處理,巧妙設計,將錯誤轉化成有助於課堂教學的素材,能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今天課堂上做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某工廠第一季度賣出20臺機器,第一季度賣出20臺機器,第二季度賣出28臺機器,第三季度賣出32臺機器,第四季度賣出16臺機器,算出一年中平均每月賣出多少臺。學生出現了24和8兩種結果。我讓同學板書出這兩種情況,學生紛紛要求發表自己的意見。緊接著,我把兩種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種,討論出向對方提的問題,並進行辯論。另一組同學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我們應該以積極主動應付的理念和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一種可以開發的重要課程資源,通過精心設計、誘導,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2

《求複雜的平均數》是在學生掌握了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落實自主、合作探究解題方法,實現知識遷移上有較多的關注。教學中本著立足生活數學的角度,上好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生課堂為目標,設計並認真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效果看還是比較理想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以下幾點:

1、師生、生生講的互動交流及互動評價比較充分。引導學生髮現資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合作探究後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簡便的演算法,優化了演算法;並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能夠引導學生間、小組間的針對性評價,同時比較注重對於各類學生的不同評價。

2、活用並改用了教材。在問題情境不變的前提下,將情景圖中的資訊,有小教練的紅、藍運動員的22名隊員,均變為12人,但是平均數依然與課本一致人。這樣的改用給學生們在小組內合作計算較快了,並且能夠進行更為充分的比較和交流。

3、有效組織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實到位。合作有較嚴謹的要求,探究方法、計算(有分工、合作)。本節課中共進行了兩次小組合作,分別是探究紅隊隊員的平均升高和從學生的體重、身高、年齡等專案中選一項計算出組內同學該專案的平均數,兩次活動都是比較順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探究演算法、合作計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員參與性強,選擇專案、各成員交流、收集資料,進行計算。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重統計過程化、活動化、生活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數學的有用性。

4、分層練習的設計題型豐富(填一填、判一判、選一選、算一算),生活化較強,學生的練習效果理想。不足之處是:

1、前面探究、嘗試及交流時間充分,以至於分層練習的處理時間不夠充分,有前鬆後緊的現象。

2、在解決生活問題的練習中C類學生出錯較多,原因理解能力較差,需進行鍼對性解決問題方法的指導與訓練。以後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綜合法與分析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應作出更多的努力。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3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什麼是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瞭解它的價值。

對於這節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們班男生平均身高143釐米、女生平均身高140釐米等,引出143釐米、140釐米都是平均數、從而激發了什麼是平均數即怎樣求平均數的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 在尋找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和交流,教學時,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礦泉水的情境,提出問題,雖然每個同學收集的瓶子數不一樣,但如果假設每個同學都收集了同樣多個,該怎麼辦?學生積極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決方法,“移多補少法”和計算等數學思維方法,接著,我又創設了比較兩隊踢毽子的情境,該怎樣比較兩隊的成績?讓學生猜想,出現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終探索出用平均數來比較。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中既重視“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更重視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存在問題:

1、過於重視概念的教學。在教學平均數的過程中,我對它的概念和意義的教學太多,反覆講解什麼是 平均數,平均數有什麼作用,卻忽略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那就是平均數的求法。

2、學生對於平均數的應用掌握的不好 學生對平均數是反應一組資料的平均值或總體水平,理解的不夠深。

總之、在以後的備課中,我將仔細的研究教材,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4

1.“根本就沒算”——搶答中體會移多補少的價值

第一次求平均數時,筆筒裡分別有6枝,7枝,5枝鉛筆,由於資料非常接近,學生用移多補少法求平均數就比較簡單,很真實地體會了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價值,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2.“用計算的方法”——計算中體會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

第二次平均枝數時,我故意出示1枝,2枝,15枝鉛筆,使三筒鉛筆的枝數相差較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我還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嗎?怎麼移?好像比較難。”學生打破上題的思維定勢後,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師無痕的操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了當資料“相差較大”時,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優化了求平均數的演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這樣小小的改動,顯然不滿足於建立起兩種求平均數方法的聯絡,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會根據資料的特徵,靈活選擇演算法的'意義,培養了學生靈活解題的意識。

3.“根本不用算”——對比中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我再次移動筆筒裡的鉛筆,讓學生求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鉛筆。這條看似“重複勞動”.“沒有什麼價值”的改動,卻大大提高了本題的思維含量,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一位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另以為學生很快發現了規律:總數不變,平均分的份數不變,平均數當然不變,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理解得更加深刻。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5

通過認真研讀教材,認真研究教法,我對“統計中的平均數” 的課尾進行了認真的設計自感效果不錯。

(課尾)

師:這節課同學們學得很好,假如請你給自身的這節課打分,你會給自身這節課打多少分?(滿分100分。)

生1:我覺得我聽得很認真,學懂了,可以打95分。

生2:老師,我沒有舉手要發言,我想只能打76分。

生3:我可以給自身88分。因為我在小組活動時表示的很好。

生4:我可以給84分,因為老師教的知識我聽懂了,但是我發言不積極。

生5:我這節課表示一般,只能打85分。

(教師板書:95、76、88、84、85)

師:假如一節課獲得85分算優秀,你們這節課能算優秀嗎?

生(齊聲):能算優秀課!

師:根據是什麼?76分能行嗎?

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這五個分數的.平均數是(95+76+88+84+85)÷5=85.6(分),85.6分超越了85分,所以我們這節課是優秀課。

反思:

對學生而言,“給自身當評委”是少有的事。課堂上一般都是學生被老師評價,對於學生評價自身這種形式學生感到新奇、難得,因此特別珍惜這次為自身當評委的機會,注意力高度集中。評述過程使學生明白瞭如何聯絡生活實際深刻地感受平均數的意義,進一步鞏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體驗了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評價中教師聽到了平時聽不到的心聲,尤其是學生敢於說自身的缺乏。

課堂練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堂課下來,經歷了幾個層次的教學活動,接觸了多方面的知識,此時學生大腦疲乏,注意力下降,情緒低落,假如設計一些趣味性強、形式新穎、解法靈活的開放性課尾練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疲勞、增強注意力、促進思維的發展,這節課正是這樣做了。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6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這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平均數”的概念;二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於數學思想,後者屬於數學方法。求算術平均數的基本思想是將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都相等,而求得的這個相等的數,就是原來各個數的平均數。數學方法是先求大小不等各數的和,再進行等分,於是概括成:“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一組數量關係式。在這組數量關係式中,重要的是確定總份數,也就是按什麼平均分配的,它是分配的標準。

在引入課題時,設計甲、乙兩個小隊進行拍球比賽,由於人數不相等,不能用總的拍球數作比較,啟發學生想到各組平均每人拍球數作比較,從而引出平均數。不僅引出新課題,更重要的是滲透了數學源於生活實際需要的思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來自我們周圍的生活,而人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很難想到用求平均每人拍球的個數來定輸贏這一方法。因為學生對於平均數這一概念來說還是全新的,我在設計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的狀況,而想當然的認為學生能想到求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能夠想到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數這一方法來定勝負。今後在設計教案時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狀況及學生在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於求平均數的方法,我放手讓學生討論,是想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夠產生多種想法,從而達到學生的互補。但是討論結果卻只有一種方法,討論時間只給了3分鐘似乎也不夠,使人有走過場之感。雖然我最後以合作者身份提出了移多補少的方法,但學生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而我卻因為怕教學內容完不成而縮減了這部分的時間,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這再讓我一次思考教改下的教學是否就一定得按預先的教學設計完成,能否進行調整?

對於習題的.設計,我的目的性十分明確,緊緊圍繞求平均數的基礎知識,由典型題(求平均每天售出的門票數)到變式題,通過選擇題(求小剛家平均每月節水的噸數),強化“總份數”的重要,防止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即看到幾個數相加就除以幾,最後到開放題,讓學生預測老師家六月的用電量。老師給的是三月、四月、五月的用電情況統計表,並沒有考慮到六月可能因天熱用到空呼叫電量會大增這一實際情況,如能給學生連續幾年老師家六月用電情況統計表的話,預測可能會更接近生活實際。可見教師對任何一道習題的設計都應該深思熟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qj70n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