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廬山的雲霧的神奇絕妙,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流露了作者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運用課件出示廬山影片及畫面匯入,帶學生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

那麼今天老師就帶大一起走進這不是仙境卻勝似仙經的人間奇景----廬山,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學習第一自然段,其中學習雲霧的神祕時,讓學生抓住“騰雲駕霧、飄飄欲仙”兩個詞語,請三位同學到廬山來遊覽呢?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表情、語氣來體會雲霧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再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各種姿態畫出來,並上黑板畫,然後根據畫面介紹一下它的特點。最後總結出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小組合作自學的.方式,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依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找找課文裡面那些詞語體現了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的特點?並且用詞語完成填空。鍛鍊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

最後再出示廬山雲霧的各種美麗圖片,讓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廬山雲霧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廬山的雲霧的眷戀,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體會“流連忘返”的感情色彩。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2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憑藉蒐集的資料介紹廬山,有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有關廬山的古詩,有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相機引出課題,並結合課文第一句話指雲霧是廬山眾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後引導學生初讀課文,隨作者去登廬山,看看廬山的雲霧有什麼特點。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的意思;結合學生以往看《西遊記》等動畫的經驗,體會“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意思;利用圖片,想象“雲遮霧繞”、“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學習中抓住重點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悟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深入體悟廬山雲霧的'體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繪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感情的教育,首先應該使學生體會的廬山的美,廬山的雲遮霧罩的美妙景象,瞭解到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在課前,佈置學生用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可以是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關廬山的古詩,還可以是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理解詞語時可藉助學生的已知經驗,再適當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廬山的雲霧》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文章層次分明,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豐富孩子們語言積累與情景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在教學本課時,我緊緊圍繞“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有些跟孩子們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漂亮”,的確,青色的山配著白色的帽子,想來就很美,看著也養眼;有的說很“溫暖”,在這樣的寒冬季節,戴著厚厚的絨帽,一定覺得很溫暖;還有的說很“神奇”“不可思議”,可不是嗎?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中有處“……”,我引導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用“雲霧一會兒變成……一會兒變成……”或“剛剛還是……剎那間變成……”這樣的句子說一說。孩子們的思維很開闊,他們聯絡二年級學習的課文《雲房子》,植物、房子、騎車、小鳥等都出現了,想象非常豐富。這樣也為孩子寫話作了鋪墊,提供了參照的格式,降低了寫話的難度。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4

《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課件,展示廬山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說:“哇!很美啊!”

二、以讀為本,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範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藉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祕”“騰雲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並抓住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影象。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將會繼續努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5

《廬山的雲霧》聽後記在聽王老師的課之前我已經把《廬山的雲霧》這一課上完了。我在教學第二段時讓學生讀讀畫畫雲霧的姿態,覺得學生還蠻感興趣。可上第三段時還按照這種方法,總覺得少了什麼,聽了課後我才知道原來我沒有把雲霧的瞬息萬變突出來,雲霧變得快學生沒有體會到。而王老師的教學給了我啟示。王老師是這樣教的:先示範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後讓學生說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說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說,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雲霧變化的快。然後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雲霧變化快,即: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著說)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著說)明明()(學生繼續快速接著說)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學生接著快速接著說)如此反覆幾次,除了書上雲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說雲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雲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說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6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後,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雲霧”匯入課文,在自讀之後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著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遊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遊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著是“飄飄欲仙”和“騰雲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並讓學生自述了成為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著重寫了“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到底有著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後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絡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後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瀰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後來讓學生帶著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後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後,迴歸課文的最後一小節“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後,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後學生並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於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後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裡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7

《廬山的雲霧》作者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教學伊始,不妨由《題西林壁》(此首詩在上學期古詩研究報告中已學習)匯入,拋開故事寓意,著重領略廬山山的千姿百態。教學完本課,可將本冊13課《望廬山瀑布》提上來學習,欣賞瀑布的壯美,還可再補充閱讀葉聖陶的《瀑布》一詩。這樣,學生對廬山秀麗的的景象認識的就更全面了。

當知識能學以致用時,學生才會感興趣。當知識合理組塊時,學生才記憶深刻。

高林生的建議:

對這一課的教學有這樣幾點建議:第一、這一課的中心話題是“廬山雲霧的神奇”。在第一小節,特別要注意那個“更”字。課文開頭連用了三個“有”字,從面上描述了廬山的“美”。隨後又著一“更”字,由面到點指明瞭“廬山雲霧”的美妙之處。你看,“在山上游覽”和“漫步山道”的感覺都是在“神祕”這一點上展開的。第二、要注意第二、第三小節的“總—分”結構。即抓住“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以及隨後出現的具體描述,看看課文是怎樣具體寫的。就其實質來看,這兩小節仍然是第一節“神奇”的延續。第三、要抓住第四小節的“流連忘返”這個詞語。因為它照應了開頭的“神奇”。如此環環相扣的“前總後分”的聯絡,前“領”後“述”的寫法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

我的認識:語文教學關鍵是要鍛鍊學生兩隻強有力的.雙腿和能夠展翅飛翔的翅膀,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先學走再學飛。

這課的教學,寧鑿一口井,不開一條渠。高林生局長的建議非常務實。這課的教學遵循高林生局長的建議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觀察圖片,感受廬山雲霧的神奇和美妙,再此基礎上,通過讀、議引導學生逐步領會文章片段的總分寫作方法和環環相扣的總體佈局。

學生有了兩隻強有力的雙腿還不夠,還要有能夠展翅飛翔的翅膀,這個翅膀是什麼?就是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經歷和感受都不一樣,這個聯想給其充分展示獨特個性的舞臺。而聯想也讓文字的靈動幻化成學生個體意識上主動的生動。藉助課本圖片,觀察其形,展開想象,充分表達,將會綻出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接著,可以讓學生仿寫課文或片段,讓學生用手中的筆把腦海中的無形的翅膀描繪成實實在在的雙翼。

我相信,春天花會開。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8

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別具特色地導人新課,能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為整堂課定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有趣。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一上來就讓學生接觸課文的話,學生因和“廬山的雲霧”距離甚遠,很難對廬山的雲霧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先這樣處理教材,導人新課:“同學們,廬山的景色非常秀麗,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它有奇特的山峰,有幽靜的山谷,有名揚天下的瀑布,那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廬山增添了幾份神祕的色彩。廬山的雲霧是那麼奇幻美麗,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接著,播放廬山雲霧的錄影。學生們在觀看時,都情不自禁地讚歎起廬山雲霧的'美麗。看完之後,我問學生們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學生們爭相發言,有的說:“廬山的雲霧實在是太美了。”有的說:“廬山的雲霧真是千姿百態。”有的說:“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有的說:“能有機會到廬山去走一走,看一看,那該有多好呀!”我趁熱打鐵:“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願望,帶領大家一起去遊覽廬山,好嗎?”學生們無比興奮地說:“好!”於是我就對學生說:“我們開始出發吧。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乘飛機到了江西,下了飛機,坐上了去廬山的汽車。汽車到了九江市,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廬山終於到了。”我再請學生們睜開眼睛,此時他們的感覺與先前已經很不一樣了。從他們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興奮。接下來的教學,就在這樣的氣氛中進行今整堂課學生們都是興致盎然。

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夠活起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很重要。利用電教裝置,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生動有趣。《廬山的雲霧》第二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重點介紹了四種姿態:白色絨帽、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這四種姿態各有不同的特點和魅力。要讓學生體會到雲霧這四種姿態的美,光靠讀書上的語句還不行。因此,我從語文備課光碟中搜集到了圖片,製成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遊覽,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位置上的雲霧,各是什麼姿態。學生興致勃勃地遊覽完了,我便讓學生起來說說看到了哪些姿態的雲霧,分別有什麼特點。由於每個學生所看到的不同,所以說的順序也就不會和書上的一樣。於是我就跟著學生的思路,學生說到各種姿態的雲霧,我就用多媒體展示,然後出示書上的有關語句指導學生舉習,並通過簡筆畫來體會雲霧的位置、特點和魅力。這樣教學體現了靈活性,課堂學習氣氛也就顯得異常活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自己充分參與了學習,才會學得紮實,學得有效。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

教學《廬山的雲霧》,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帶領他們進人景色秀麗的廬山,讓他們自由遊覽,自由暢談。在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這個特點時,我按以下步驟先扶著他們學:1.邊讀邊思考,這一段圍繞廬山雲霧哪個特點來寫,從哪些句子能體會到雲霧的千姿百態,各有哪些姿態。然後進行交流討論。2.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悟到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絨帽;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廬山雲霧真是姿態萬千,非常壯觀。3.在感悟的基礎上,有聲有色地進行朗讀。4.通過充分朗讀感悟,自然而然地熟讀成誦。學了這一段後,讓學生先自己總結剛才的學習方法:畫出中心句——認識雲霧的特點——感受雲霧景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接下來自學廬山雲霧瞬息萬變這一個特點。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按要求品讀課文,從熱情洋溢的笑臉上可以知道他們已掌握學習方法,已感悟到廬山雲霧的奇幻美麗。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9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在本課第二段的教學中,我發現要想 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了“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他們懂得了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學生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0

這節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教學環節的設計精彩生動,令人回味;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關注了學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以畫促讀,意會文字之美

作者抓住廬山雲遮霧罩的特點,用優美傳神的語言文字描繪了千姿百態的廬山雲霧,把讚美之情融入字裡行間。教師別出心裁地讓學生來畫一畫所看到的廬山雲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去細讀、理解文字。在畫圖、評圖過程中,文中平面的文字變成了學生頭腦中立體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學生也品味出表達的精妙,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拓展想象,豐富語言積累

廬山雲霧之美,在於其鮮活靈動,自然天成。“千姿百態”一詞,就高度凝練地概括出了廬山雲霧的特點。教師在此設點,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動人的姿態。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被啟用,腦海裡呈現出色彩斑斕、姿態曼妙的雲霧,感受到景象的壯美,激起強烈的表達慾望,自然而然地運用教材裡的表達手法,說出了一個個精彩生動的句子,從而豐富了語言,發展了能力。

三、感悟誦讀,培養審美情趣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找中心句的方法,圍繞著“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一句,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其變化的多與迅速。再進一步激發想象,感悟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廬山雲霧的神韻。學文至此,課文中靜態的文字早已化作學生頭腦中情景交融、賞心悅目的畫面。學生藉助文字,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薰陶與教育,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水平。這節課,教師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讀在其中,想在其中,體驗在其中,對課文的感悟由淺入深,並且學到了讀書的方法,讓學生獲得學文的快樂、情感的愉悅,繼而走入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1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教學第三段時,我先示範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後讓學生說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說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說,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雲霧變化的快。然後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雲霧變化快,即: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著說)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著說)明明()(學生繼續快速接著說)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學生接著快速接著說)如此反覆幾次,除了書上雲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說雲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雲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說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時機不太準、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字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2

一、進入情境,感受語言文字樂趣

教學課文第一小節,學生說共三句話,第一句話寫……,學生不感興趣,且沒激情。通過指導朗讀,有所改觀,但效果不大。於是教學第二、三句,我改讓學生為教師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會,學生一個個都坐好,而且閉上了眼睛。“漫步山道,似乎隨手可摸到……”學生聽到這句話,似乎有所感觸,有幾名學生的手下意識伸了出來,在尋找著什麼。讀完第一遍,我問到“摸到了嗎?”有人摸到了、有沒則沒有。“那我再讀一遍。”“好”全班異口同聲,這時教室頓時動起來了,第二遍的結果可想而知……。乘熱打鐵——有同學願意帶我們“騰雲駕霧嗎?”“我、我”一下子十幾個小手舉了起來,一人朗讀其他人感受。學生動了、課堂活了,或許,這才是語文教學所需要的。

二、動手動腦,畫中感悟,讀中學習

教學第二小節“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已基本掌握“總分”的寫法。在教學中學生能抓住中心句,且能抓住中心找具體描寫“千姿百態”的句子。這時,我教學時先示範了“雲霧像帽子”,在黑板上畫了出來,學生很感興趣,再讓學生拿出筆、畫,把雲霧其他的樣子畫出來,幾分鐘的時間,學生完成得很好,再讓學生讀課文,這一小節的內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3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裡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後一句話:“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由學生理解“流連忘返”這個詞語來丟擲問題“廬山的雲霧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以此來引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即廬山雲霧的特點。

其次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理解2、3兩個自然段總分的構段方式,然後進行分段講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讓學生用讀最吸引自己的一種姿態的雲霧來展開學習。在本小節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來展現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而我就結合課件展示了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圖片,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與妙處。同時,通過圖片的展示觀察,不同方式的朗讀以及對“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抓關鍵字的記憶來訓練學生背誦。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的面對千姿百態的雲霧,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這一想象沒有設計意義,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刪除此環節,減少累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瞬息萬變”這個詞語的理解來展開教學。學生們理解了“瞬息萬變”就是指雲霧變化快而且多。然後到文中去找表示雲霧變化快的字詞,從字詞中理解快,並重點理解加深記憶便於背誦。而對於體現廬山雲霧變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種,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來表示不僅僅只有這些變換,還有更多更多的變化。因此,在這裡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用“剛剛還是__________,轉眼間__________。”“明明是 __________,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__________。”的'句式來想象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沒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適的比喻句來進行填空。因此,經過考慮,這裡可讓學生用第二自然段中雲霧的姿態來填入,在展現雲霧變化多的同時又鞏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可謂是一句兩得。

最後,我通過配音樂、廬山雲霧的視訊圖片進行詩文朗誦,在理解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特點的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真正理解“流連忘返”,做到首尾呼應,加深理解。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4

一、課文介紹

《廬山的雲霧》這是一篇寫景文章。作者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課文集中筆墨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課文一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以“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開篇,整體介紹了廬山的景色到底秀麗在哪裡。點出“變幻無常的雲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給人一種飄飄悠悠的感覺。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通過對廬山雲霧特點的具體描寫,展現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通過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句,給我們充分說明“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兩個詞語的意思。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用一句話總結了廬山的雲霧整體給作者的印象是“雲遮霧罩”讓人“流連忘返”。

二、教學設計

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的孩子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廬山的美景。因此,開篇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廬山的美景,然後引申到廬山雲霧的學習上。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首先我主要抓住了廬山“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這兩個特點,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字,找出關鍵詞、句,抓住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句說明廬山雲霧變化多、變化快的特點。比如:“雲霧籠罩山頭時,像絨帽;纏繞山腰時,像玉帶……;剛剛、轉眼間、明明、……”從而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然後通過學生仿寫練習和詞語積累練習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於這兩自然段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還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我通過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集體朗讀等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能力。最後,通過欣賞廬山雲霧變化多端的圖片,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變化和祖國河山的秀麗景色,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三、自我評價

在此次的教學設計中,令我滿意的是抓住了本課的學習重點,消除了緊張的情緒,課上的比較流暢,與學生配合的也比較好。但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新老師我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其主要表現在:指令不清晰;段落的學習中過渡的不夠自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口語化語言比較多等等。因此,通過這堂課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這充分說明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有很遠、很遠,這無疑給了我繼續虛心學習的動力。以後我一定多多向老教師請教,認真鑽研課標,爭取當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5

《廬山的雲霧》這一課我是不怎麼會上的,因為國小語文教學大師於永正先生的這節課在我的頭腦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聽於老師上了這節課,聽了以後,我本人就被雲霧之美感動了,這種感動一直到現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節課,我很難達到給予學生持久的感動。於老師的教學已經在我的頭腦中定位了,這種定位是一種非常美的定位。現在的我還沒有到過廬山,我覺得我一定會去的,那時我一定能夠誦起雲霧,感受著蘇教版這篇課文給予我的世界。

因此,讀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著“定位”這個詞。我試圖尋找以什麼樣的方式給學生定下一個永恆持久的“位”。

一是這課的幾個詞,是個“位”。這課有幾個詞怎麼也得成為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變幻無常”、“神祕”、“騰雲駕霧”、“飄飄欲仙”、“千姿百態”、“巨大天幕”、“瞬息萬變”、“雲遮霧罩”等。這些非常有動感。把這種動感交到學生心中,閱讀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誦課文是一種定位。背誦不只是為了考試,不只是沒有積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維來認識,那背誦的另一種功能就自然體現出來。在這一課中,這種功能的表現便是享受廬山之美,這種美要想成為一種永恆,那就是藝術化背誦才能夠達到。

三是研究研究讓這篇文章變厚成書,這是第三種定位。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學習這課都能夠到廬山,但網路資訊這麼多,讓學生利用資源研究研究,在班級成立研究小組,讓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認識組合起來,也許這一課就會更久地儲存在人的記憶中。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做的`。這幾天,我在讀著王巨集甲寫的《中國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告誡我們新課程老師,探究性學習是一條非常好的路,我們要把這條路鋪在課堂中,鋪在學生的心中,鋪到世界裡,不能僅僅地鋪在試卷中。我們不可一味認為孩子太小,不適合探究,我們不能認為這一課,如果也去探究,會打破文章的美。我們應該改變思維,讓學生認識的更多。要想讓學生愛上廬山雲霧,享受雲霧世界,那就應該引導學生讀超過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廬山世界,這也是減輕學生負擔之舉。

另外,這一課用了好多“一”這個字也非常有價值,我們用這些“一”也可為學生定位。比如,“常常會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個“一”連線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雲霧光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ojro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