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五年級數學反思(15篇)

五年級數學反思(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反思(15篇)

五年級數學反思1

本學年,本人擔任國小五(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年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教學中成功之處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進行學數學價值的教育,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並教育好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從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問題意識。因此在教學時,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多麼重要,學習數學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中著重處理好兩個問題:如何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把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既有人文精神、生動有趣、又有很濃的數學味道。

第二、對於一些後進生,學習興趣不高,作業不能自覺完成,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輔助教學手段來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運用得還不夠。但是自身修改和製作課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對於後進生輔導工作由於時間問題或其它原因經常能還不到位。

總之,以後的教學工作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的!<

五年級數學反思2

時間過的太快了,我的教學工作已經是二十多年了,我雖然是一位老教師,但是在課程改革不斷變革的今天,我作為一名新型的數學老師,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來判定學生的好壞。

在七年級的教學課裡,展現給學生的多是當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一個個千變萬化的自然影象,更有著許多不確定性的問題。在學習的方式上更強調對自然社會的觀察,對科學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實踐。在我教的班級裡勾玉鵬、張童心等學生特別擅長開動腦筋,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更注重指導學生科學思考與猜想,敢於懷疑,主動觀察與動手實踐等等。

七年級科學課對七年級學生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學科,因此不能僅僅把學習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唯一內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學課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動,這也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素養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在七年級科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

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科學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總之,七年級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年級數學反思3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學生親身體驗,組織有效數學探究活動,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動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行為,如認真聆聽、合作交流等,儘量讓課堂氣氛活躍而不失控,學生能養成良好的聽、說、思的習慣。“有趣”是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有思”是核心,學生動手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動腦,否則被動地動手僅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學習。有效的活動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感受學習的目的,切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又應用於生活。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等可能性於遊戲的公平性之間的關係,我組織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並呈現科學家的實驗資料,使學生明白進行的實驗次數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總數的1/2。從而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這種方法解決小朋友盪鞦韆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體現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以及數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接著,我又設計了轉盤轉轉轉的遊戲,讓學生熟練地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大小,進一步體會可能性相等遊戲公平的含義。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選骰子、抽撲克、幸運大抽獎等層層深入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體會等可能性的同時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使學生學以至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一個有效的活動,學生說的不多,但都能說到點子上,一個有效的活動,學生不僅能說清可能性相等遊戲規則公平,可能性不相等遊戲規則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區間,理解並內化了知識,發展了學生思維。因此,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活動,常常會事半功倍。整堂課的活動組織都以“有序”、“有趣”、“有思”為設計思想,並得以較好的實施和體現。

四、把握主導與主體的平衡,巧妙點撥,推動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必須彰顯教師的主體性。新課程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並不排除教師的主體性。因為課堂教學同樣也是教師的生活,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智慧、激情、潛能和創造力。教師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如何為學生髮展創造條件上,體現在和學生的教學交往中怎樣發揮引導的作用。每個活動前學生的思維程序都需要教師的引導,而不是任其天馬行空,無用無效。所以說,一節課可以展示的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藝術,而且展示的還是一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獨特的教學風格。

五、組織交流,增強學生思維的動力,數學活動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動力驅使下,在有效的建構中,我們的數學活動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數學活動才有思維的深層次參與,也才有價值可言。因此我在結尾設計的課外拓展,使學生的視角從遊戲過渡到了生活常見的天氣預報,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滿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發現。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大課程觀,大教學觀的思想。

五年級數學反思4

《長方體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28—29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時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週三,我在同組教師及史老師的幫助下,上了這節課,接受了區督導組的檢查。雖然校長反饋的時候說領導們的評價比較高,可我覺得雖然有優點,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還是說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節課對長方體的認識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面、稜、頂點。在課堂上我首先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用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著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其中,稜的認識是學生接觸較少的,課堂上對稜的教學作為重點。

二、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做的是比較好的。

老師準備了實物、框架、掛圖、平面圖、多媒體課件等。學生也人手一個長方體紙盒。其中還包括特殊的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三、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我尊重了學生的差異。

新知的學習不是老師演的獨角戲。首先就表現在,在老師講之前問學生,“有沒有同學,對長方體比較熟悉,可以先來向其他同學來介紹一下這位新朋友的?”這樣,才有了這節課上,學生向學生介紹的長方體的“面”和“頂點”,關於“稜”同學們知道名稱,但究竟是哪個部分沒有弄清楚,這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了。其次,我在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長方體的“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的時候,允許可以獨立完成的同學就獨立完成,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找同桌議論,還完成不了的,帶著問題來參加集體討論。

四、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稜?”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我還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同時,由於準備時間很短,沒有試上等原因,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當我上完這節課後,我就有還想上一遍的慾望,如果還上一次,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進:

首先,課堂上要更緊湊些,不能前鬆後緊。嚴格控制時間,增加課堂練習量。在課堂上要有同學完成書上練習的1、3題。

第二、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要多給學生一些獲取知識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學生填書上的問答,直接給出兩個探究的問題“長方體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體的哪些稜的長度是相等的?”節省時間。

第三、做好課堂小結,完善板書。

五年級數學反思5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充套件,學生掌握的情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好些,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麼喜歡被動的接受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小數乘法》的單元反思

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課時是擷取積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覺,主要是新理念,活課堂,多創新,多思維的作用,在此具體就不展開,因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過去,成就未來。

每次上課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學內容總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師要慢半拍;;平時作業有學生總也會出現拖拉現象;作業正確率不高;計算性錯誤屢錯屢犯;對於簡便計算中乘法分配率的運用總有學生不明白,總會有人出現把加號改寫成乘號;對於單位的換算這一單元知識涉及較少,學生遇到時出現錯誤百出的情況。

1、把一部分口算練習放在課堂加上對答案,佔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對於此涉及本人覺得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的競賽性口算練習可增強學生口算能力;

2、知識性內容講的過多;(多些體驗,少些灌輸)

3、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應使用多種形式)

4、作業一開始沒有全部抓住,有鬆懈;(正在改善中)

5、對於作業質量沒有嚴抓,使學生感到作業對錯無所謂,錯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實行新的措施,改善作業質量,拒收不合格產品)

五年級數學反思6

本節課採取提出問題,學生在交流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在交流中以優幫差,達到了均衡發展。關注了學困生的學習。活動效果和預設結果達成一致。練習時的每一題都注重讓學生說出思考過程。每一道練習題都讓學生先做到單位的統一。

重新設計需要改進的地方:

1、單位的'統一,讓學生自覺養成習慣。

2、平方、立方加強區別,不要讓學生形成一種剛學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急於求成出現錯誤。

五年級數學反思7

學生在四年級已掌握了求數的近似值的知識和小數乘法,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求出積之後,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或者現實需要,把積保留若干位小數,所以這節課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根據客觀生活需要對於乘積進行位數保留。

通過學生填表、比較結果,使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和直觀感受到經驗的提升,通過創設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解決實際問題。再出示例6學生就比較好理解求近似數的'方法,也瞭解了求近似數的意義,在練習設計中,我注意習題形式多樣、難度適當,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數學的理念。

儘管如此,我發現有些同學還存在問題,針對班上學生的基礎較薄弱,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這將是後期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反思8

一、介紹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簡單代替列舉法。因為教學這部分內容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內數的公倍數和50以內數的公因數即可,不必人為提高要求,加重學生負擔。

教材副主審沈重予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教材裡不安排互質、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內容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在標準裡沒有提出教學這些內容的要求。由於不教學分解質因數,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關於現在教材中的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還應理解以下幾點:

1、無論是排列比較的方法還是大數翻倍的方法,都源於公因數、公倍數的意義。一方面從意義出發,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意義的體驗。

2、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最小公倍數,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因為涉及的口算都已經掌握。

3、求兩個數的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是為約分和通分服務的,從這點上說,學生只要直接說出就可以了,而且應該能夠直接說出。

4、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最大公因數的開始階段,讓學生選擇教材中的某種方法,寫出過程,以利於理解概念及方法。應逐步鼓勵學生把過程想在腦中,直接說出結果。

其它拓展內容,應引導感興趣的同學在課後進行探索,以適當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五年級數學反思9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讓學生先分組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麼特點,實際上這三組算式分別運用的是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但是這三組算式都是小數乘法,也符合嗎?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自己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係,自己探究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計算、觀察、發現。學到了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真諦。既然發現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再運用這些定律使小數計算變得簡便,這一步教學能激起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慾望。接著出示:

0.25×4.78×44.8×0.25

0.65×20xx.2×2.5+0.8×2.5

在簡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足之處:只重視了運算定律,而忽視了口算能力,在練習時,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不夠靈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五年級數學反思10

新教材中的“數學廣角”一直是教師感嘆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內容,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我在教學本節課後,感觸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引導能讓學生對學習的程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3瓶、5瓶藥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其次安排了9瓶藥中找次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把藥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來。

隨著課後進一步的研討和交流,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冷靜地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思考後,發現諸多問題:

1、學生的情緒狀態有低走的嫌疑;整堂課學生的情緒是比較低的,課堂氣氛也是較緊張的。學生情緒最高的是玩遊戲的時候,在課堂的後段,學生的情緒沒有開始高。2、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我發現,過多的師生對話充斥整堂課,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這是這堂課的癥結所在。從聽課老師的反映和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看,問題還較嚴重。

3、教師語言的把握和引導還要加強。一個深刻的數學思想確實能快捷地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而且這應該也是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方向。但一個深刻的數學思想,想要讓學生在這一堂課上理解,消化並能在日後的問題解決中加以運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有著高超的語言藝術,以什麼方式詮釋,什麼時候,說到什麼火候,很關鍵。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歷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我想感謝,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難得可以鍛鍊的好機會.正因為如此我深刻的體會到當老師不容易,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五年級數學反思11

小數除法可以根據小數點處理的方法不同,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由於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通過商不變的性質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計算,所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一定要讓學生弄清算理,切實掌握。因此教學時利用很長時間進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步驟與整數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決小數點的位置問題。為了說明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計算中在除過被除數的整數部分後還有餘數,要著重說明把它化成用較小的計數單位表示的數,並與被除數中原有的同單位的數合併在一起,再繼續除。例如,除到個位餘3,把3化成30個十分之一,並與被除數中原來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個十分之一。除的時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由於要除的數是用小數計數單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數,以後的商也應該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因此,要在商的個位數字的右面點上小數點來表示。從而說明了商裡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以往過去的計算教學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的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好。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打破常規,在教學中大膽採用嘗試教學法,利用學生已有經驗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教學方法之前為了給學生探索創造條件,探討後,學生進行彙報。對於正確的方法給予肯定,而錯誤的方法給予鼓勵。並且為找尋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分別用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轉化為整數除法的兩種思路進行解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問題的轉化能力,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中的一個難點。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數學的綜合能力。

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情境的創設要簡明一些,把時間縮短,儘快切入主題。

2、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既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課,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在學生練習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計算過程。

3、難點處理的不是很到位。在這個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數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在課堂上雖然與生活聯絡起來了,但沒有真正與生活聯絡,應讓學生明白,購物時並不是量大優惠就買多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購買物品。

《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通過作業情況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於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錯誤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能順利的移動小數點。通過移動小數點把除數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後進生總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或者移動得次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二、在完成豎式的過程中,數位對不齊。這也是部分學生錯誤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

總結列豎式的過程進行細化:

1、移動除數的小數點,移動幾次變成整數。

2、被除數也移動同樣的次數。

3、在商的位置上標上小數點,與被除數對齊。

4、用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先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

五年級數學反思12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二班數學成績不夠理想,學生的書寫狀況有很多不理想,上課主動聽講、積極大膽發言的個性養成的不夠好。少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從學生的思維能力看,思維的主動性不突出,邏輯能力很差,發散能力不理想。學習困難的學生佔有少部分,他們的特點是: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或者說根本就聽不懂上課內容,缺乏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要因地制宜,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課堂上安排一些簡單的問題專供他們回答,對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樹立起學習的信心,鼓勵他們好好學習,使後進趕先進,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內容包括:觀察物體、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圖形的運動、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綜合與實踐活動等。

本冊修訂後的教材,既有原實驗教材的主要特點,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進因數與倍數教學的編排,體現數學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本冊教材的編排既注意體現《標準》中關於因數與倍數教學與教材編排的要求,同時注重體現近年來有關這部分內容教學改革的經驗首先,將以往教材“因數與倍數”的教學內容分散編排,安排在本冊的兩個單元裡教學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的含義等,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結合約分教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和求法,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數的範圍在1~100的自然數內,避免題目中的數目過大此外,在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取、習題的設計等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

2.改進熟悉分數的編排,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加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要系統地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四則運算同整數、小數知識一樣,分數知識也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分數的概念比較難理解,計算起來也比較複雜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本套教材仍然採用了以往教材的編排體系,把分數劃分為兩個階段教學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級上冊,藉助操作直觀,使學生對分數有初步的熟悉,雖然也出現了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初步概念,給學生積累一些感性知識在系統認識了小數和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本冊將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並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分數與小數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數的加、減法計算在具體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體現《標準》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闡述新的內容,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國小階段空間與圖形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前幾冊一樣,本冊教材繼續把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作為空間與圖形內容編排的研究重點,在教學內容方面安排了“觀察物體”“長方體和正方體”“圖形的運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逐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

通過四年多的數學學習,在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冊教材教學折線統計圖,根據統計內容的調整,將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集中進行編排,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學生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思想,並根據折線的變化特點對資料進行

簡單的分析,更好地瞭解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建構了資料分析觀念。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套教材總體設想之一是:系統而有步驟地滲入滲出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逐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據此,在本冊教材的“數學廣角”單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入滲出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教材以“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看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入滲出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本冊教學內容涉及數學內容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探索奇妙的數學世界提供豐富素材。例如,“圖形的運動”中“你知道嗎”呈現了藝術家們利用平移、對稱和旋轉設計出的美麗圖案;綜合與實踐活動“打電話”、數學廣角“找次品”等,都蘊含了優化思想方法,簡潔巧妙的解決問題策略中閃爍著數學方法的奇妙。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通分和約分。

2.掌握因數與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徵;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3.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

紙上設計圖案。

7.通過豐富的例項,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8.認識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資料。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內容,吃透教材的前後聯絡,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做到對學生基礎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數,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優生優培,做好學習困難生的轉化工作。

2。不斷學習業務理論,提高自身素質,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直觀教學,通過教具、掛圖、投影儀等教學輔助手段,使學生從實物中認識並掌握數學概念知識。

3。加強基礎教學的同時,繼續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的數學能力。

4。繼續深入開展“小班化教育在農村的實驗與研究”,使學生在等高、等愛、等距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5。製作必要的數學教具,為有效地開展數學課堂教學而準備。

6。認真寫好每節課後的反思。

五年級數學反思13

這節課是學生和分數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起始課,對後繼學習非常重要。課後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本課教師從創設“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我們看到,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自由,給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摺紙,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三、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啟用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學生折出了三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後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塗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數後,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起初,學生用哪塊大哪塊小對分數進行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通過看折的紙進行比較,使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新授部分時間花的太多,整個教學過程時間把握的不到位。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需多提煉自己的課堂語言。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

從這一點,我得到啟示,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五年級數學反思14

這節課是小數乗整數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小數乗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乗整數的計演算法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為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複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裡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資訊,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週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絡,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資訊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資訊,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資訊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資訊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迴圈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開啟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迴圈小數。但對於迴圈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迴圈小數書上沒有說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開啟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說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反思15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於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於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瞭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 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新課時出示“工作表”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懷著極大的求知慾望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合作交流,親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二、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學”、“交流”之後,加入“自我反思”一環節,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索發現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瞭解到各自的見解,並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對知識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控的意識。

雖然質數與合數的新課教學應該說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它們的概念,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問題卻特別多:1、素數和合數分辨不清,51,91被許多學生當成素數;2、寫50以內的素數,錯得太多,不是多寫就是少寫;3、與奇數、偶數混合後的判斷題出錯多。為此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素數、合數、奇數、偶數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斷方法,也要讓學生背一背素數表,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素數,還要告誡學生要細心,要有耐心和學好的信心。應再額外教給學生判斷素數的簡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數去除這個數,看有沒有餘數,如91除以7等於13,121除以11等於11。花些時間介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學生的學習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ggl4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