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寫的。而且,本篇課文文字淺顯易懂。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因此,我在教學中刪繁就簡,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即可。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有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線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名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以演促讀,理解探究。

科普之類的文章一般是比較枯燥,不太受孩子們歡迎的。因此,在這課教學之前我就考慮如何避免孩子們在課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而課堂表演無疑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學生不僅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直觀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進自我表現力的提高。在這一課中,我請三名同學上臺表演蝙蝠探路的辦法,一生當“蝙蝠”,一生當“蝙蝠嘴裡發出的超聲波”,一生當“障礙物”。這樣的課堂表演,給科普類語文課堂平添了許多生趣。

回顧本課,我依然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抄長句長句的內容,不能夠使用自己的簡練語言,而在彙報的時候,也有多半同學機械照讀課本內容,在我逐項出示了自己填的內容,與他們的答案比較,學生們終於知道了在表格中該如何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一、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線是為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開展活動,迴歸文字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絡,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國小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國小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動,沒有讓學生擺好後,迴歸文字,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複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這是一個敗筆。按照黑板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說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並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用於(飛機安全飛行)。仿:科學家從()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用於()。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彙報。

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餘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彙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乾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才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說,合作彙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裡競賽,到臺上邊投影作品邊彙報。整個彙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為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資訊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後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4

《蝙蝠和雷達》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組課文的教學應注意:要在理解詞句,練習給課文分段的基礎上學習歸納段落大意,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經過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2、學會生字新詞,練習給課文分段,學習歸納段意,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學習歸納段意;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

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絡。(難點)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就分五個方面來談談。

一、巧設懸念,激趣匯入

我採用展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匯入新課。一上課,先出示蝙蝠圖片,問:“(1)這是什麼?它在什麼時候才出來活動?(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進行各種活動嗎?那麼蝙蝠在夜裡是怎樣活動的?”然後出示飛機圖片問:“它能在夜裡飛行嗎?靠什麼引路?”出示雷達圖片問:“它是怎樣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聯絡嗎?”通過層層設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二、掃除障礙,理解文意

這一節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1、通過自學、點撥的方法使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學法指導:讀準字音:拼查問:理解生詞:查問聯絡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歸併法給課文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這樣就使學生通讀了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結構,為精讀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自學、理解、思維、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點,弄清聯絡

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絡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採用“設定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解說”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這樣做有三個目的:1、引導學生由表及裡、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2、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3、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的教學具體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由於1——3自然段的內容比較簡單,我主要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從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它為什麼能在夜間靈巧飛行?通過引導質疑,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教學時先讓學生在聽讀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學家在什麼環境下做了多少次實驗?從中釋詞“橫七豎八”,並練習造句。然後讓學生默讀4——5自然段,採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著讓學生分別說說實驗的經過,同時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證明”並練習造句。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說的基礎上深入瞭解了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三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密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後讓學生邊聽讀邊看有關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並思考問題,並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密祕。由於影片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顯現化,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總結出學法:聽朗讀、看演示、說原理。以此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自學下文打下基礎。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閱讀教學要著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第四步:指導學生明白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絡。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前面總結的學法自學課文,並仿照作出雷達的探路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做好放錄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後,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絡,再讓學生根據對話提示進行對話,並抽二個學生分別帶上頭飾進行對話、表演。這樣就使學生在分析、比較、聯想、對話、表演中明白了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絡,生動化、趣味化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且貫徹了大綱要求的“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學任務已大部分完成。

四、課外延伸,擴充套件思維

大綱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絡。”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裝置?”以此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

五、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裝置?只要大家今後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研究,充分開啟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5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首先問學生有沒有見過蝙蝠,知不知道什麼是雷達,然後介紹什麼是蝙蝠什麼是雷達,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是一種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線是為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開展活動,迴歸文字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絡,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國小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國小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拓展延伸

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人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那麼,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絡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科學家通過蝙蝠飛行的方式,製造出雷達,進而解決了飛機夜航的問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來了解蝙蝠與雷達的關係,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精神。

我所講的是第二課時,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概括文章大意,複習生字詞。接下來,匯入新課,我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讀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引入“仿生學”一詞,進而過渡到本課的學習。但其實,資料袋中的內容可以放在學完課文後,這樣在擴充學生的知識量的同時,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表達慾望。而可以利用馬航失蹤一事匯入新課,既能引入新課,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課文時,我首先抓住了第3段,通過體會蝙蝠飛行技巧的高超,來感知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這裡我出現了一個講解上的錯誤,就是第三段的最後一句話:“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句應該是一個普通的疑問句,而不該定義為反問句。這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教學知識的嚴密性。

對於三四段的講解,在寫法上,我強調要詳略得當,但並沒有讓學生確實感知到其性略得當的好處。教師可以將段落進行重新改編和整合,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自己發現寫作時要省略相似的內容,從而理解詳略得當的含義。

板書設計上過於死板,不夠靈活,可以對版面重新做一下設計,以障礙物為核心,用箭頭表示無線電波傳播方向,可以先將蝙蝠的.一側填上,再讓學生根據第五段填另一側的雷達工作原理。這樣的板書會更加簡潔明瞭。

此外,小組合作應努力落實到實處,爭取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任務可以完成,充分發揮小組的學習時效性;可以學習一下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讓多媒體電子教學更好地應用在教學中;對於上課時的時間把握,還是不夠充分,經常會出現前緊後鬆的情況,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應該著重注意。

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我會繼續努力!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7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種方法,也可以圍繞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告訴學生在以後的閱讀中就可以按著這兩種方法嘗試概括。

二、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絡,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活動單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然後小組交流探究,如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等學習任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教法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8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這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裡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後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於我改進.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9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難點部分,我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文章的難點。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並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資訊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這節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教學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體會到老師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精心為學生設計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的。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0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課前,我認真備課,並準備好課件。沒想到,昨天由於線路故障,學校停電了,只好放棄電教手段。不過,教學效果沒有因此受影響,還是很不錯的。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將生字詞板書在黑板上,並寫得大大的,一下子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孩子們讀詞語都特別認真。在教學三次試驗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表格裡的內容,在小組裡交流,再指名三個學生在黑板上填表,然後讓學生對照板書複述試驗過程,使每組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能說充分。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絡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請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再請另一個學生在旁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藉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相似之處後,完成課後填空,學生輕輕鬆鬆地理清了雷達跟蝙蝠之間的聯絡。最後,我讓學生讀課後的資料袋,再談談自己瞭解到的有關仿生學的例子,又讓大家增加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整節課的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發言十分踴躍。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1

科學家是如何

證明

蝙蝠夜裡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學生小組討論這個問題後

總結

出主要靠做試驗。三次不同的試驗

證明

,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讓學生反覆讀這句話,從而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嚴謹。藉助板書通過簡筆畫讓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超聲波、反射等學術用語,一目瞭然地弄懂蝙蝠是怎樣嘴和耳朵配合在夜間飛行的。

從課文中拓展延伸加強寫話訓練。在學生已經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這是人們在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我們這一單元的主題就是大自然的啟示,請大家讀讀資料袋的內容,想一想。接著,我又讓學生結合課外閱讀材料和自己的設想寫一寫我們還可以從什麼身上受到啟示?我還從()得到啟示,發明(),作用是()。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外知識也很豐富,很快就有了很多中答案。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語言。學習課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寫一寫另一個仿生學的小短文,實現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這樣的遷移訓練中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激起了學生閱讀文字補充文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習作慾望。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

在《蝙蝠和雷達》一文中,我力求創設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同桌之間互相合作,兩人同時找句子,一人填寫,一人作為彙報預備選手。既讓同學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又培養孩子們與他人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處世態度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同時還不忘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課堂過程中散發濃濃語文味。

看,孩子們學得多認真哪!

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活動,還要回歸文字,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複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說的極好時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然後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線起來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然後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穫(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從文字中獲得資訊,提煉觀點,然後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著”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4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上課形式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後老師再教。時間安排是:自學19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講授10分鐘,當堂測驗5分鐘,佈置作業1分鐘。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感覺流暢,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在處理“後教”一環節中,時間把握得不夠好,10分鐘的講授感覺有點倉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決自學部分第1題,“三次試驗”填表這一環節中,提問和板書時間過長,提問中學生沒有答出標準答案或近似標準答案時出現重複提問;板書時間在備課時就有矛盾:板書詳細,花時間;板書簡單,可能對學生日後做習題有所影響。

從本當堂測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達到預期目標,個人感覺本節課教學目的已達到。其中本節課本人認為最大的亮點是:

1、通過學生完成自學任務,迫使每個學生動筆,從而動腦,解決了一般授課形式中部分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問題;

2、老師課堂上講課時間少,只講重難點,則有更多的時間對中下生進行即時指導;

3、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充分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由於初步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會到一點益處,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進一步實踐摸索與提高,也願同行一起交流。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5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我努力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字內容之後,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祕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範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進行語言訓練,積累和運用課文語言:

在本課教學中注重語言訓練,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表格裡的內容,在小組裡交流,然後對照板書進行復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能說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了說的層次性,幫助學生積累課文語言。

3、利用板書,突破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絡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採用了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再借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化難為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7gl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