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點較突出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三個訓練重點:(1)朗讀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人物的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要葫蘆和鄰居著急的心情。(2)句式的訓練。通過朗讀比較兩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並體會每組的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並通過練習鞏固。(3)補白策略的訓練。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如果你就是種葫蘆的人,你會怎麼做?請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板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同步。

2、學生做了講學稿上的練習沒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課了沒有小結

4、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5、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絡。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在於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觀察法、範讀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裡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裡,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在《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的設計中,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比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你自讀第一自然段,把你喜歡的句子用線劃出來,並美美地多讀幾遍。學生們都認真地讀著,並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中的許多個很美的詞語。從“細長的葫蘆藤”我們可以知道葫蘆是又細又長的.,從“長滿”可以看出綠葉長得很多很密,由“雪白”會想到像雪一樣白。孩子們有話說,他們自己能讀得懂。在課上時,我處理“雪白”時有點疏忽,應該可以再引導一下,像“雪白”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火紅”就是像火一樣紅,也可以再問問孩子們能不能再想幾個這樣的詞語。由於教學經驗不足,白白錯失了這樣的教學點。

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自言自語”“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男女生合作讀、教師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又產生了好多問題。在引導兩個重點句子的時候,我居然一緊張就把兩個句子進行比較著讀的環節給忘了,這真是上課的大忌啊。我想這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我更大膽地教學,更仔細地準備,冷靜而大方地處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個性到位,教後我感到十分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在於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

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裡構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資料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裡,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語文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自由的、寬泛的,是沒有什麼規矩可言的。今天在趙老師的課堂我覺得老師是輕鬆的,學生是暢懷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隻只自由飛翔的小鳥,而我是幸福的,一節真實、愉快的常態課,讓我從中聽有所獲:

一、字詞教學紮實到位

趙老師由複習生字教學匯入新課,形式多樣、活潑有趣。

1、老師說詞語學生評記憶說出這個字的組成部分。

2、一個字左邊是目,右邊是丁猜謎語加深字形教學。

3、對比教學,提醒記住字音字形:鄰——令。

4、換服裝,找夥伴,文中有對雙胞胎字“掛——哇”趙老師通過讓學生給它們換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詞朋友,學生譁一下找了很多,個個激情高漲,學的有趣。

5、用手當尺,為字量身教學“言”時,趙老師讓學生先觀察字的間架結構,學生髮現寫這個字時第一橫最長,而下面的兩橫要比它短,這時趙老師拿出手進行比劃,上面一橫是下面一橫的三倍,這樣比劃之後學生就不會出現上短下長的情況,更加在腦中形象的記住了。有了這樣的教學,還怕學生不會寫、寫錯誤嗎?

後來在趙老師的課堂作業批改中,我發現他們班的孩子很少有錯字,而且個個字都寫得很漂亮、很工整,有稜有角。我想這和趙老師平時紮實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二、朗讀教學有聲有色

1、抓重點句品讀體會語意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有好多處,趙老師在學生齊讀完課文之後進行了糾正,其中有這樣一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自然地和文後的學習園地當中的“我會讀”一項結合起來,趙老師採用個人讀、男女生讀體會感嘆句與陳述句、疑問句與陳述句的區別,學生通過多次的`品讀,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樣,只是表達的語氣不同。

2、換角色體會作者心理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趙老師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假如你是他的鄰居,你怎麼勸他?”一個孩子說:“快請醫生給樹葉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蘆真的沒有了”,還有個孩子居然用上了“脣亡齒寒”這個成語,體會可謂獨到深刻。當“這個人看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往下掉時……”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想?一個孩子說:“很後悔,要是當初聽了鄰居的勸告,葫蘆野就不會這樣了。”有一個孩子說:“很悲哀,當初付出了那麼多的辛勤汗水,到頭來自己卻徒勞無功”……後來孩子們在體會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課結束了,孩子們來到了趙老師的辦公室,有的是來交作業的,有的是來訂正作業的,有的是來問老師問題的,還有的是來和老師說話聊天的,其中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手裡拿著一個爆炸形的“頭帽”,說是她媽媽在“萬聖節”這天給她買的,她在自己的頭上戴了一會兒,旁邊的桂老師說她戴了很好看,這時她就想給老師戴戴,說著就往老師頭上戴,老師退讓開了,沒有生氣,而且滿臉的笑容,當時我在想我的身邊……

在趙老師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寬容、熱心、快樂,像這樣的老師學生怎麼會不喜歡他呢?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又一堂公開課過去了,真的是苦並快樂著!這個過程是一種煎熬,但是當自己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收到了效果,並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又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蘆》這種帶有常識性的課,我是很害怕上的。因為像 “為什麼葉子死了,葫蘆就會落了呢?”這樣的問題我自己就說不清楚。但是我以為像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屬於常識課範疇,不必要在語文課中得到解決。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這堂課中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1、複習鞏固;2、學習課文,知道葫蘆落的原因。3、拓展閱讀《小蟲和大船》;4、筆頭練習,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幾棵葫蘆……

看似簡單的第一個板塊複習鞏固,其實也是由易到難,包括了很多的訓練。例如先認識生字“藤”,再認讀詞語“葫蘆藤”,接著說說“( )的葫蘆藤”,最後用剛剛訓練過的“細長的葫蘆藤”和“可愛的小葫蘆”兩個片語說說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由此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在這一個板塊裡,字、詞、片語、句子的訓練一氣呵成,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當然,老師們在課堂評價和引導方面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小魚兒認為,當一個學生說那個造船的人比種葫蘆的人更笨時,我引導說是一樣笨就有點不妥當。因為一個只是造成葫蘆的凋落,而另一個卻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所以說更笨是正確的。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拓展閱讀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存在,應該去吃透它,研究它與教材之間的聯絡,這樣自己心裡有了底,課堂上可以從容應變。

餘萍認為在教學“一個鄰居看見了,( )地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時,學生出現了“熱情、生氣”等偏離文字傳統取向的回答時,應該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回到“著急、擔心”上來。我覺得也很有道理,因為我也認為這句話帶著著急、擔心,而我當時光顧著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沒有及時引導。但是我也有個想法,這是不是學生對文字的一種獨特理解呢?當然,低段學生還不太會感悟,更多的是把這個回答當作填空題來完成,怎樣合適怎樣填。教師還是要及時引導。

“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朗讀不用這麼響。”這個本來讓我稱道的設計在具體操作中卻變得牽強附會。因為我在心裡沒有一個適合的音量,所以課堂上判斷錯誤,把一個學生合適的朗讀說成是不合適,讓學生跟著糊塗了一番。

總的說來,上課還得磨練,要精益求精。

“星語聽泉”研修活動快結束的時候,小葉子突然問我:“這堂課是你自己想的嗎?有沒有參考?”我一愣,隨即回答:“有。最後的筆頭練習,給‘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換種說法是參考來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說完,一陣竊喜湧上心頭,看來她還是比較認可我的設計,呵呵。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碰到要上公開課,我就四處搜尋教案,像蜜蜂採蜜一樣,把好的設計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組成自己的教案。上課時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總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記。不知從什麼開始,我學會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後再去看人家的設計,然後選擇一個更好的。再後來,自己想的更多了,參考的更少了。上課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現在。

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在《好課的境界》中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第一重佳境,應該是“思在”之課。這重佳境的實現,關鍵在於堅持和尊重自己的獨立思考。上經過自己思考的課,才能進入佳境。我不敢說我的課是好課,但是我的確經過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為他不治蟲。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像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通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為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為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裡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通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字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裡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絡。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抓住詞句,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 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託文字,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啟用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裡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

當然充分地讀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感悟文字,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字,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說,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

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這個故事教育了孩子們如果小病不去治,也會造成大損失.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課後拓展,讓學生在課文的插圖處進得補白。學生聯絡上文,發揮想象力,不僅瞭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絡。同時,讀寫結合,促進了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真正學好了嗎?這是留給我深深地思索。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這篇寓言講述的是有個人種了一課葫蘆,他一心盼望葫蘆快快長大,但是卻全然不顧葫蘆葉子上的蚜蟲,最終導致蚜蟲越長越多,那些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全落下來的結果。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識字和積累詞彙,體會人物心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並懂得與課文有關道理是難點。

課後我做了一下幾點思考:

一、充滿童趣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在第一課時,請學生給那個人取了一個雅號:葫蘆先生。叫起來既順口又親切,讓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在課文教學的最後,我問:那個人那麼喜愛葫蘆,所以給他取了一個雅號叫葫蘆先生,現在你看看,他還可以稱做葫蘆先生嗎?不。他做事那麼糊塗,該稱他?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糊塗先生。”他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是?固執先生。與此同時,課堂上發出了一陣笑聲,我覺得學生在笑糊塗先生的同時對文字所蘊涵的道理一定有所感悟。

二、在語境中識字學詞。

“盯”字是本文的生字,又是一個幫助理解課文的重點字,教學時可以緊抓這個“盯”字“大做文章”。遺憾的是我在課堂上處理不夠到位。

師:你從哪裡體會到愛葫蘆?

生:盯著。

師:盯字怎麼記?

生:目+丁。

師:目和什麼有關?

生:眼睛。

師:葫蘆先生,你用眼睛看著誰啊?

生:葫蘆

師:只看著葫蘆沒有東張西望嗎?

生:沒有。

師;認真地只看著一樣東西就叫盯著。

(可以這樣修改)

師:盯著葫蘆幹什麼?

師:為什麼用盯而不用看?

師:你能把他對葫蘆的喜愛讀出來嗎?

反思:字詞學習是低年級的重點,如何讓識字學詞更有效?那就要重視聯絡上下文,進行言語訓練,在具體的語境中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適時引導運用,不搞機械的、單一的識字讀詞。在教學“盯”字時,我雖然有這樣的意識,可是並沒有處理好,只解決了“盯”的字義,沒有起到理解課文的作用,如果在此基礎上追問:盯著葫蘆幹什麼?為什麼用盯而不用看?我想這樣的設計更能使學生理解葫蘆先生對葫蘆的`愛。在具體的語境中學詞語,不僅能幫助學生解讀文字,而且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理解:“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師:聽了鄰居的勸告,他是怎麼說的?

生: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葉子上的蚜蟲還用治?”讀著這句話,猜猜葫蘆先生的心裡想的是什麼?

生:長了蚜蟲沒關係的,我才不在乎。

生:我不怕蚜蟲。

隨機教學“治”。

師:葫蘆先生認為用不用治?

生:不用。

(出示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讀一讀上面兩個句子,它們有什麼不同?

生:第一句是還用,標點是“?”第二句是不用,標點是“。”

師:句子不同,語氣也不同,可是它們的意思是?

生:一樣的。師:誰能讀出它們不同的語氣呢?

(指名多個學生讀,齊讀。)

師:那你們認為要不要治呢?

生:(要治)

反思:

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這也是本文的重難點所在。朗讀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在理解句子前首先要讀,不止是讀通,還要設計一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問題,讀懂句子。所以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出示兩句話,告訴學生反問句該怎麼讀,陳述句該怎麼讀,而是先讓他們讀懂“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葫蘆先生認為用不用治蚜蟲?在明白葫蘆先生的意思是不用治之後,再出示“葉子上的蟲不用治。”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雖然句子不同,語氣也不同,可是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不同的語氣。同時也體會到葫蘆先生不聽勸告,不治蚜蟲,才導致最後葫蘆都落了。對“有幾個蟲子怕什麼!”這句話的教學如果能用上這樣的方法,我想學生的理解會更加到位。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上完這節課,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

整堂課,我起先設計的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因為在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的基礎上,孩子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點寓言故事的學習方法。而這篇課文拿來練習方法的使用是最合適不過的課。但是我可能高估他們了。當我發現我不提問,他們就冷場了。於是,迫於無奈,我還是繼續提問。但整堂課仍然是我點撥,學生讀說練。

這節課做得最好的我想應該是朗讀這一塊。上課伊始,我用謎語匯入,學生們似乎早就已經猜到了答案。而學生初讀前,我播放了課文錄音。接著,進入了課文的學習。而我通過自由讀,再到個別朗讀。總體感知學生預習情況。在朗讀方面,我重點指導了以下幾句話。

1.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這句話重點指導學生付出種葫蘆的人的喜愛之情。

2.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有的學生在讀這句話的時候給了我很多驚喜,讀完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心裡會怎麼想?那該怎麼讀呢?

學生回答說希望葫蘆快點長大,應該讀出焦急的情感,讀出渴望葫蘆快點長大,早點豐收的心情。

3.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在這一段話的朗讀中,我抓住了兩個反問句,提醒學生注意這是什麼句子?為什麼連用兩個這樣的句子,它該怎麼讀?學生們有開始了新的一輪搶讀的環節。而我們班朱邵祺和吳子韓讀得最好,然後我抓住契機,問學生,你們從他們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有的學生回答,種葫蘆的人認為葫蘆上的蚜蟲不用治,而鄰居勸他趕緊治。

我接著問,誰說得對呢?學生馬上回答。鄰居。他沒有治蚜蟲,結果怎麼了?我再出示最後一段。學生讀,讀完後,同學說,這個種葫蘆的人肯定後悔了,這個種葫蘆的人是寒號鳥,不聽別人勸告。

緊接著我說,從這個種葫蘆的人身上。你明白了什麼?學生很多人回答,要聽別人的勸告。

而我又提問,那這個葉子和果實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班的汪永晟說:“我認真。葉子就像傳輸員,把水分和養分輸送給果實。”這句話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而後,我播放了光合作用的短片給同學們看,同學們一下就明白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關係。我接著問,那葉子和果實到底什麼關係?有同學總結出來,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我接著問。僅僅是葉子和果實密不可分嗎?還有別的事情密不可分嗎?學生舉了很多例子。最後總結:本課告訴我們要聽從別人的勸告,還要認識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聯絡的。

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同學們可以讀得繪聲繪色了,這節課我才用了以讀促悟,以讀促思。

而我發現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忽略學困生的引導

當老師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才發現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一定要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要看一堂識字教學是否成功,重點要看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學習下層面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的基礎上有沒有多大新的收穫。

二、方法不夠靈活

在第一課時,為了完成6個會認的二類和8個會寫的生字的學習任務,擔心課堂的時間不夠,指導學生記字時,忽略了識字方法的多樣性,忽略了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記字方法記字,導致學生說出的記字方法比較平凡不創新。因此,面對這些不足之處,我在思考,要克服不足之處,必須紮根以下理念:

1巧設情境,激發童趣

語文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者。特別是低年段語文老師,更要“有耐心引導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我們的教材是立足於兒童的情趣、思維,結合兒童的需要,聯絡兒童的經驗編寫的。很多內容讓孩子的心絃為之撥動。我們一定要抓住兒童的特徵展開教學。要想取得理想的認字效果,使學生對要認的字產生強烈的、深刻的印象……

二是採取多種方式復現,力求做到要認的字當堂學生都能認得準。要及時複習鞏固”。同時運用多種手段突出識字重點,突破識字難點。教學中我們能發現規律,把握規律,就能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本課的生字編到新的文段中認讀鞏固,既鞏固了生字,又培養了良好的語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我要的是葫蘆》主要是講從前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因沒有及時醫治葉子上的蚜蟲,導致他種的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通過對這篇課文朗讀和理解,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絡的以及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我運用謎語匯入,為使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識字環節創設一個“葫蘆園摘葫蘆”的情景,自由識字並口頭組詞,以“開火車”的形式識字組詞並領讀,個別學生分析字形,之後就讀詞語,在這裡應該滲透識字方法,歸類識字:比如“葫、蘆、藤”三個字,都帶有草字頭,你還能說出帶有草字頭的字嗎?再比如“鄰”字組詞時,同學們說“鈴鐺”一詞,我只是在讀音上作了區分,沒有在字形上作辨別。寫字指導方面教師沒有充分起到示範作用,並且字寫得太小。在“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問題中,對孩子要求過高,應該是課件出示一個特定的格式。語文課要有讀書聲,而在這堂課學生讀的少,這樣也很難充分感悟,教師也應該示範讀,傳授更多的朗讀技巧。通過這堂課,我明白了做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於自己太年輕,教學經驗不足,課堂駕馭能力不成熟,導致了課堂時間沒把握好。最後的環節是擴散思維,以“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為開頭續遍一個小故事,沒有完成。這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沒有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來進行啟發,沒有給予他們更大的想象空間,也沒有關注到個別學生的養成習慣。還有就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教學語言的'再精煉,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一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一些。我相信,通過我今後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給予者和引導者。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絡”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說說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絡,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 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說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說得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鍊,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6m1m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