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

這又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作者通過多種表達方式描繪了拉薩天空獨特的“藍”。

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拉薩天空的“藍”,為了讓學生自主感悟那份美感,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後劃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去讀書,並在讀中展開聯想。然後把感悟到的用美讀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課文用豐富的語言描述了拉薩天空之藍,“湛藍”、“藍晶晶”、“純淨”、“明潔”、“透亮”,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兩個比喻則更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些詞句,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與感悟,在讀中引導學生感受到拉薩與眾不同的.天空的美。

在一首充滿高原風情的《青藏高原》結束了本課,相信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上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2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主要是讓學生領悟天空藍的特點。我覺得文中的一句“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已經能概括出它所要表明的。其實裡面有幾句句子對於學生來講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教學時只要求學生理解必須要懂的東西,因為更深層次的東西孩子是無法懂的。

其實這節課還是以圖片貫穿全文,通過“洗臉”來引導孩子明白天空像水一樣藍,並且能體會到拉薩的高,這個可以通過拉薩的`資料來明白。這裡還有一個對比的手法需要孩子理解。提問孩子:如果沒有白雲和河畔草地,這個天空還會那麼藍嗎?所以寫白雲和河畔草地是為什麼,伺機說這個就叫對比。下一小節中,讓學生圖片,說說不忍移開視線的感覺。後面麼還得讓孩子知道一年四季,無論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拉薩的天空總是那麼純、那麼藍,這裡也有一個依山而建,讓孩子通過圖片來明白。 在最後一小節中,要讓孩子懂得這窗簾的比喻是表明,這天空和拉薩是相互映襯才那麼美麗。

寫景的文章到底應該怎麼來講,只是欣賞麼?我覺得欣賞為輔,學習語言能力為主。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3

讀了潘文彬老師的本課教學設計後,我根據自己也剛剛上完本篇課文進行反思。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

為了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認同和把握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課文賞讀--閱讀探究--昇華情感”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以優美的導語,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教師深情並茂的匯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好似把他們帶到了美麗的拉薩,感受到那兒天空的湛藍、透亮。《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遊於拉薩的天空上。對於我們雲南孩子來說,我們的天空也很藍很高很透很亮,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感同身受地進行遷移,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1。情境的創設一下子

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學會思考。如“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學生思考“掬”字為什麼要提手旁,請同學們用動作去體驗理解“掬”的意思。再讓學生交流,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有的說“藍天很藍,像水洗過的一樣”。有的說“天空藍藍的,像池子裡的水乾淨,明亮,可以用來洗臉”。在此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這種神奇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

整堂課,我立足於“讓課堂書聲琅琅”,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他們在對“聖地的窗簾”的反覆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淨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昇華的過程中從心裡頭悟出了:“聖地的窗簾”,你真美!

讀了潘老師的設計後,我也從自己的教學中找出了許多的不足之處:一、在講到拉薩天空藍的時候,有學生說彷彿看到天上的白雲很白,他們把注意力移到了白雲的白,而沒有抓住藍這個特點,我當時沒有及時給出正確的評價。二、講到最後由於時間倉促,我沒有把課文意思深化到要保護壞境,保護自然,保護拉薩的天空,讓它永遠保持湛藍,透亮。

品閱名師課堂,指導我的課堂,相信我會從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的。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4

說課是反思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教學元認知能力的重要環節。此次說課可歸為課前說課,是對教學設計實施以後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我說的課題是“拉薩的天空”,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送審稿)第五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是一節精讀感悟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

(1)學生起點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就語文學習已有了這樣的知識能力的儲備: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個性和風格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未知和神祕吸引人們去探索事物,而“拉薩”對於學生異是好奇嚮往的物件,由此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學生通過上網瀏覽、圖書閱讀蒐集有關的拉薩資料,在第一課時交流相關資訊,瞭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知道了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等等。這一切說明他們已經對拉薩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學習目標分析

a、知識和能力目標:在音樂、圖片及相關說明的幫助下,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b、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以同桌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2、教學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琅琅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蘊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3、教學環境

從教室的選擇到師生關係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理狀態,都是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其中師生關係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的軟環境,所以教師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進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情境中。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有效地體驗與感悟。

二、教學策略分析

課前播放富有濃郁西藏風情的音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情境。讓學生觀看一組電子幻燈片,並配以詩化的語言加以說明,引領他們去簡單瞭解有關拉薩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背景,喚起他們學習的情趣。

揭題後便是教師範讀課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緒狀態能感染學生,讓學生頓覺“拉薩的天空真藍、真美”讓他們帶著這樣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讓心靈與文字發生碰撞,並通過語言來抒發感受。

接下來學生先畫出有關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細閱讀後與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體欣賞圖片,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通過交流補充和朗讀感知語言,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包含在言語的形式上。具體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在風格上有質樸的美,“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象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貫穿全文;在節奏上有整齊對仗的美,如“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聖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覆吟讀,解疑中,藉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唸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最後欣賞一組不同時候的拉薩天空的圖片,讓學生得到完整的認識,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兒,我要珍惜保護她!”

三、結束語:

上這堂課有個美好的願望:在琅琅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還能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思維與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體驗美!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後達到交融的境界。但對話的中心始終必須是學生。因為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我們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本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去讀書,與文字對話。在朗讀中直面內容,展開聯想,學生不僅吸收了文字內容所負載的資訊,而且在對話中實現了文字意義與閱讀主體之間的互相交流、雙向互動。在對話中學生把自己對文字的解讀創造性地進行了表達,在這種酣暢淋漓的表達中,我們感受到了學生對拉薩的嚮往和熱愛。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5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但本課所講的這些明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現有知識儲備狀態較遠。因此,在教學前,我花很長時間仔細查找了有關拉薩天空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並且製作了精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語文能力逐步得到培養。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遊於拉薩的天空上。對於置身北方黃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所以在讀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學生在瞭解拉薩天空的特點後,並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拉薩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課文是怎麼具體來描寫的呢?自然過渡到後文的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於“閱讀文字”,引領學生反覆觸控文字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在教學2至4自然段時,我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給學生自由朗讀和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學會感悟文字的語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加上動作、想象情境,讓學生讀出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最後設計一個說話練習,在欣賞了拉薩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薩天空的迷人風采後,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拉薩天空的情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口語交際,讓學生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或者作者對拉薩的情感,既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又是一個簡單的說話練習,幫助學生準確、生動的表達。

在檢測導結的環節指名交流自己所喜歡的語句,並嘗試讓學生背誦一到兩句自己喜歡的語句,再次通過聲情並茂地朗讀、背誦,充分地理解、感受拉薩天空的無限美麗。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藉助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縱情馳騁,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沉入作品,在與文字的反覆對話中細細地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在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的同時,也培養了語感,內化了語言。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3個生字,兩條綠線間的4個字只識不寫。

3、憑藉具體語文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天空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憑藉具體語文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天空的讚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1.揭示課題。

(1)指名讀課題。

(2)你們知道拉薩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3)課件出示中國地圖,簡介拉薩: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市內瑪布日山(紅山)上有建築巨集偉的布達拉宮。

2.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兒的天空,更讓人神往。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這篇美文,你也會喜歡上那兒的。(課件放音樂)

問:聽完了這篇美文,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學生交流。

3.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把不懂的和喜歡的地方做上記號。不懂的問題自己先解決,實在不懂的可進行小組討論,再不行,就留著和老師一起解決。

(3)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語句認真地品讀一下。

二、品讀課文,體會美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麼?

(2)課件出示:欣賞拉薩的天空(組圖)。

(3)引導學生品讀比喻句。這句話寫的是什麼?把拉薩的天空比作了什麼?這樣寫你覺得拉薩的天空怎麼樣?

(4)多藍的天空啊!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吧!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薩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課文是怎樣具體寫的呢?

自由讀第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並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

(2)同桌互相交流,朗讀自己所勾畫的'語句,看看怎樣朗讀才能把拉薩天空的特點表現出來。

(3)第二段

課件出示圖1: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

A、你能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麼?

(拉薩位於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兒的天空總是那麼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藍天。)

B、指名讀。

課件出示圖2:有貼著山頂的白雲的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了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A、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B、描述:藍得這麼純淨、這麼明潔的天空,誰願意用朗讀讓大家感受這種美。指名讀。

C、過渡:如果天地間只有湛藍一種顏色,那拉薩一定很單調。如今,這藍藍的天空並不孤單,在白雲、草地、綠樹、紅花的映襯下,更把我們的視線緊緊地吸引住了,讓我們神往!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齊讀第二自然段)。

(4)第三段:

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請你想象一下,當時,作者的內心在想些什麼?

(5)第四段:

課件出示圖片3: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

A、自由輕讀,你知道了什麼?(的周圍本來就沒有比它高大的建築物,有了這藍天的映襯,布達拉宮就顯得更加。如果沒有這湛藍開闊的天空,布達拉宮的氣勢就不會讓人覺得那麼雄偉壯麗。)

B、朗讀指導: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在藍晶晶的天空的襯托下,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用你的聲音來告訴大家吧!

D、小結:拉薩的天空就是這麼湛藍、透亮,藍得讓人神往,以它獨特的美,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讓我們捧起書本,美美地讀讀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6)第五段:

課件出示圖片3:“在藏語中,拉薩是聖地的意思,那麼,這湛藍的天就是聖地的窗簾了。”

拉薩是藏族佛教的發源地,所以,在藏語中稱拉薩為“聖地”。同學們,你們覺得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原因,可以把它稱為“聖地”嗎?

三、誦讀課文,傳達美

1、創設情境。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作者的引領下一同走進了西部,走進了拉薩,欣賞了拉薩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薩天空的迷人風采。現在我們來整體感受一下。

2、自主誦讀。

3、指名讀,放輕音樂。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7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遊於拉薩的天空上。

在教學中,理解“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是一個難點。我是這麼處理的,讓生思考這個字什麼意思?為什麼是“提手旁”?用動作去體驗一下。於是學生用手作出雙手並起、高高捧住的姿態,在直觀的教學中他們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為什麼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兒回憶了一開始介紹的拉薩資料,它海拔高,布達拉宮高,人們站在布達拉宮之上,感覺離天空很近。其次,這兒的天空湛藍湛藍的,彷彿世界萬物都被這藍所浸潤,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體現出一種聖潔,輕輕用手捧起彷彿就能碰到藍天,用這美麗的藍天流瀉的“透亮”洗臉,這是多麼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運用比較手法的句子也是個難點:“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合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我先讓孩子們看畫面後,感受有了這樣的對比之後,藍天顯得更加的美麗。之後我又出示了藍天之下的鮮花,藍天下的河水,藍天下的牛羊等圖片,讓孩子們模仿著去說一說、比一比,從孩子們的舉手發言中,我感受到仿寫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個別孩子的詞彙豐富一些所以就能說一些。再次感嘆,學習優美語言文字的同時,一定要有詞句的儲備,才能厚積薄發!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8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優美的課文。全文緊扣一個“藍”字來寫,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藍”,讓人產生極想去走一走、去看一看的情懷。

我在教學本課中,抓住這一課文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有意讓學生去體驗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如教學“掬”——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生思考這個字為什麼是“提手旁”?用動作去體驗一下。於是學生用手作出雙手並起、高高捧住的姿態,在直觀的教學中他們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體現出一種聖潔,輕輕用手捧起彷彿就能碰到藍天,用這美麗的藍天流瀉的'“透亮”洗臉,這是多麼奇妙的啊!

再如教學“藍晶晶”一詞中的“晶”,學生對這個品字結構的“晶”字特別熟悉,於是我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去教學這個字——晶,雖然由3個“日”字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閃閃的星星。你瞧!(我動手演示著課件)一顆又一顆的星星,多麼亮啊!中國的語言文字就是這樣奇妙,每重複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層,這類字可以成為品字結構。文中的“藍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別特別的藍”,你們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在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們興致勃勃,他們說出了“品““磊”(生回答:石頭多)、“眾”(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眾”(人多)學生們均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得可帶勁了!

當然,我在這課中的設計仍然有一些感覺不夠到位的地方:如頻繁地運用及切換課件,有些課文的內容無須都投影出來,巫乃剛老師曾說過課件能夠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點詞句、句子的比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針對性。再如自己感覺對第2段的教學中運用比較手法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得還不夠到位:“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合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假如能讓學生看畫面後,自己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說一說、比一比,相信會更理想!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

拉薩離我們比較遙遠,同學們對她的認識很少,但能從圖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藍。文中用詞用句優美,如:“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彷彿一切事物都被這藍所浸潤,包容,已經到了觸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描繪出這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時藉助圖文讓學生親身感受拉薩天空的遼闊、蔚藍,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

拉薩的天空為何會如此之藍?在教學時。我有機的結合我們這的天空與拉薩所呈現給我們的天空進行比較,同學們一看就體會到了其中的差別。我們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結合,確實沒有了書中所描寫的藍的感覺,經常寫的藍天白雲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應該是這樣的。拉薩的天空是那麼的藍,透亮、晶瑩,沒有任何的雜質。為何會有此區別,不是同在一片藍天下嗎?——環境。是的,同學們一語道破。兩地天空的不同,從側面也就體現了我們所處環境的不同。我們這環境已遭受破壞,空氣已經不純淨了,工業廢氣把原本湛藍的天空遮住了,讓我們難見天日了。拉薩幾乎沒有工業汙染,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因此才有那麼藍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學中,同學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護環境就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從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校園做起,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孫禮君)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0

今天,我上了《拉薩的天空》第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並在書上描紅三個相同結構的生字。為了使學生能在第一課時中對拉薩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特地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圖片製成簡單的powerpoint課件。另外,我在備課時特地設計了一些學生的活動,希望藉此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而,我發現我在這課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譬如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拉薩的天空的美,並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自以為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沒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沒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學生的讀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現在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紮紮實實地去完成。另外,因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所以我將理解第一自然段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設想通過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這一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語言文字。而在如何將語言文字化為學生腦海中的圖片這一問題上,我採取問題“你現在是拉薩旅遊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最能吸引你?”引導學生找出本段的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拉薩天空的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也會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結束此節課後,我發現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確是充分地讀了,但是讀書的效果並不很大,原因就在於我雖然把握住了本段的關鍵詞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沒有進一步深化,沒能有效地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課件)使詞句的意思從學生口中說出,學生的腦海中雖然有湛藍透亮的天空畫面,但無法有更具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導致學生不能將文字語言有效地轉化成腦海中的畫面,進入課文的情境。因此,我覺得如何把握住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是我今天這一課給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介紹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能表達能力的方

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課後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捨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後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不是能讓他以後會寫了嗎?事實上對於三年級學生,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

現在的語文課究竟怎麼上?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突然有迷失衚衕的感覺,紮紮實實的基礎課怎樣才能和新課程標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呢?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1

《拉薩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內涵深,作者通過多種表達方式描繪了拉薩天空獨特的“藍”。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發現、建構文字的意義,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

拉薩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在低迴的音樂背景下用自己飽含感情的朗讀,把學生引領進遼[ ]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老師要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二、在平等的對話中感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後達到交融的境界。但對話的中心始終必須是學生。因為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我們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在課上我沒有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劃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仔細細讀一讀,想想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去讀書,與文字對話。在朗讀中直面內容,展開聯想,學生不僅吸收了文字內容所負載的資訊,而且在對話中實現了文字意義與閱讀主體之間的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然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交流中教師的適時點撥、激勵,有效地煽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在與教師對話,生生對話中,不斷實踐著思維的碰撞,不斷形成新的、創造性的認識。我還採取引讀、自讀、範讀、齊讀等手段,以讀代講,以讀代悟,以讀抒情。

三、在豐富的語言中學習

課文從頭至尾都在描述拉薩天空的藍,但他的語言是如此的豐富,“湛藍”、“藍晶晶”寫出了藍的程度;“純淨”、“明潔”、“透亮”寫出了藍天的乾淨、明亮;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兩個比喻則更形象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拉薩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些詞句,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與感悟,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到拉薩與眾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後再次運用多媒體,在韓紅的《天路》那充滿高原風情的歌聲中展示拉薩不一樣的天空,讓學生在充分領悟了文字語言的基礎上,再來感受拉薩天空的美。學生用心的聆聽,專注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拉薩的嚮往和熱愛。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上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也得到了情感的昇華、思維的發展。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2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課文的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字將拉薩的天空之藍再現在人們的眼前。而對於描寫景色的'文章,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圖片匯入——課文精讀——情感昇華。

教學伊始,我出示拉薩的天空圖片,讓學生走進拉薩,對拉薩的天空有個初步認識。由於圖片是我精心挑選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時,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哇”的讚歎聲,這讓我瞭解到學生已經有了學習興趣,也為下面的深入學習打下了基礎。

接著,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丟擲一個問題:邊讀課文邊思考拉薩的天空是怎樣的?通過我的示範,學生的回答非常踴躍,“拉薩的天空是湛藍的”“拉薩的天空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學生都聰明地在課文中找出關於藍天的詞句。

在對課文有個大致瞭解後,我開始讓學生精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我指名學生起來朗讀,其他同學思考你讀懂了什麼。學生都會有自己的體會。這時我會點出這時這篇課文對拉薩天空的一個總寫。而對於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學,我通過一個問題:用波浪線畫出你最喜歡的描寫天空的句子,並說一說理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也是不錯的。只是在對“掬”“讓人神往”“隆冬”等詞語的理解上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點撥。最後一段是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找出本體喻體。並適時丟擲問題:課文中還有哪些比喻句?學生能很快很準確地找出。

學完本篇課文後,學生都被拉薩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而對於第一段總寫天空的特點,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寫這個重點認識還不夠真切,我還需要進行思考並加強引導。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3

這是本單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教學前,吸取了教學西湖一課時預習不足的教訓,我讓孩子們在預習時就把課文背出,儘管當時有學生嘟著小嘴,一副課文還沒有教完就讓我們背誦的不滿樣兒,但是大多數同學還是先背上了。

課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學生學習文字的激情被點燃了。

教學過程中,我緊抓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指導學生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由於學生課前都預習到位,學的自然也很輕鬆,整堂課,學生都沉浸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在反覆欣賞中體悟明淨的、純潔的境界。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4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聖潔。

讓我們再回到課文遙望拉薩美麗的天空,它藍得這樣純淨、透亮,藍得那樣讓人神往。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分析課文怎樣寫出了拉薩天空的藍和美的層面上,那學生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這堂語文課裡立足。那麼這課的教學就會以一本教科書讓師生重進牢籠,線性化的程式教學極可能使孩子們的心靈失去想象,把“拉薩天空的美”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

多媒體無疑為語文教學開啟了一扇大門,教師可以藉助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認同和把握了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

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課文賞讀--閱讀探究--昇華情感”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以優美的導語,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教師深情並茂的匯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好似把他們帶到了美麗的拉薩,感受到那兒天空的湛藍、透亮。

拉薩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拉薩這個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賞了圖片,對於置身江南水鄉的孩童而言僅是淺顯的印象。“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後達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導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內在的意蘊和情感。我立足於“讓課堂書聲琅琅”,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他們在對“聖地的窗簾”的反覆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淨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昇華的過程中從心裡頭悟出了:“聖地的窗簾”,你真美!。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5

拉薩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一切都顯得那麼陌生遙遠。那裡的天空究竟有多藍,有多美,他們沒有真切的體會。在教學時,我緊扣文字中的一個“藍”字入手,讓學生在反覆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的同時,激起了心中對這片美麗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獨特而到位的體驗。不過,深究課文內容,不難發現,作者在體現拉薩天空藍的同時,也用大量筆墨力在描繪拉薩天空的“淨”即“透亮”,這兩個關鍵詞彷彿整篇課文的兩條主線,貫穿在整篇課文之中。因此,教學時,這兩個方面我都引導孩子重點去體會,去想象,去感受。

本節課上,我沒有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劃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仔細細讀一讀,想想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給了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與文字對話。孩子們都能緊扣文字,展開聯想,不僅吸收了文字內容所負載的資訊,更在對話中體現了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

此外,我適時地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拉薩不一樣的天空,在學生在充分領悟了文字語言的基礎上,由直觀的圖片,從感官上讓孩子再次感受拉薩天空的美,此時的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對拉薩的嚮往和熱愛。

這樣的語文課,孩子是喜歡上的,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54d5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