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匯入

本節課我先從成語《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這兩種兵器。然後展示矛和盾的實物,讓學生聯想到古代的兵器,並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想象這兩種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的進入課文。

二、品讀詞語

在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產生想法時,抓住”如雨點般、左右抵擋、難於招架、固然”等詞語進行品讀指導,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進行了朗讀的訓練。

三、質疑問難

在課堂中,我放手讓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有的說:“坦克為什麼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幾十公里!”這種生動具體的描寫無疑是對“大顯神威”的最好詮釋。其原因在於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發明家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質疑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感悟語言

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語文課要讀得多,“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展開”。在指導第5自然段朗讀時,我讓學生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並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昇華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說:“雙層汽車。”有點說:“帶橡皮擦的鉛筆。”有的說:“帶燈泡的鋼筆。”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2

因為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以對“矛”、“盾”這兩種兵器的認識和對這兩個生字的識記入手,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探究期待。接著,我把教學重、難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瞭解發明家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以讀促悟,在朗讀中體會發明家的發明過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1、在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產生想法時,我讓學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賽的緊張激烈,抓住“如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進行品讀指導,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進行了朗讀的訓練。

2、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時,我換了種方式,以置換角色的形式讓學生以發明家的身份來說感受,再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句段,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接近文字的基礎上,與文字更深入地對話。

3、在瞭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後,我出示坦克圖和視訊,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導學生讀好第5段,讀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這時,學生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讀將這個道理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最後,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根據板書複述本課所學內容,進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發明過程的表達方法: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鋪墊。

當然,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複述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時,本來想讓學生用上文中的詞語“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合二為一、龐然大物、集於一身、大顯神威”來說一說課文的大意。但學生表現不大盡人意,我沒能及時引導點撥,此環節有點草草過場之嫌,心中難免有點遺憾。敬請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3

這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矛和盾是怎樣集合起來發明坦克的。難點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理解、體會由坦克發明的小故事引發的道理。圍繞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談話匯入,讓學生說說他們生活中對矛和盾的認識,然後找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矛和盾,深化對矛、盾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檢測字詞預習環節過程中,通過小老師領讀、搶讀生字,激發學生學習字詞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在講讀課文的環節中,通過質疑,引導學生思考解疑,抓住關鍵詞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採用課堂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關鍵詞語,從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讀書聲、掌聲、笑聲,在輕鬆地學習氛圍中學習,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感知坦克發明的過程,進而理解最後一句話“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設計了拓展環節,給學生拓展了幾道生活中常見的趣味數學題,告訴孩子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這種例子,把兩種事物的優點合二為一,發揮更大的價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創新思維。

最後給學生補充了一個跟本文相關的材料,即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感悟在生活中應處處留心,細心觀察,取長補短的道理。

總的來說,這節課的課堂氣氛還不錯,學生也能通過朗讀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但課堂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匯入時,讓學生上黑板畫一畫矛和盾,雖然想法很好,但目的不明確,並且浪費了時間,不如讓學生說一說矛和盾的`作用,是一個無效的環節。

2.讓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的孩子有些難度。2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把這個故事複述了一遍,概括不出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應該在這個問題上給予引導,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詞語,比如:(誰)結合了(什麼)和(什麼)發明了(什麼)。

3.表演環節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在表演之前,由於學生讀得不充分,上臺表演的同學沒有抓住幾個關鍵詞來做動作,沒有達到這個環節語氣的效果。

4.忽視了課文中一些有特點的詞語,沒有抓住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應該把這幾個詞語提出來,知道學生理解意思,並且加以運用。

5.對教材不夠熟悉,備課沒有完全做到備學生,沒有預設到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堂上有學生提到“履帶”,沒有給學生講清楚,容易被學生帶跑。

6.課堂上學生讀得不充分。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用心地上好每天的家常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熟悉教材,查詢相關資料,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回答到的問題答案、對課文的疑問都會提前做好預設。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我會參考教學用書,以有目的有效為前提設計各個環節,力求每個環節都能夠有效地進行,減少拖沓、無效的環節。在課堂上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在充分朗讀中有所悟有所得。

另外,作為年輕教師,如果沉浸在自滿自足,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下,只會停滯不前。多聽有經驗老教師的課、多看相關的教學書籍是捷徑,取長補短,才能在教學上不斷進步。我相信,用心一定能夠有所收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在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同時進行了讀寫。在初讀後把課文歸納成一句話,以“矛盾,坦克之間的關係”為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五段,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大顯神威”讀出坦克的威力。接著緊緊圍繞“發明家怎麼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學習1—4自然段。通過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發明家的思考過程,瞭解坦克的發明過程。

反思一:閱讀為本,文字中感悟語言,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充套件”。在指導第5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這不是又迴歸到文字中去了嗎?並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實單元目標,層層深入的思考中探究發明的過程。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用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來代替教師乏味的說教。這樣學生才能在這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舞蹈。瞭解發明過程,領悟思維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在閱讀中,讀懂發明家遇到了什麼問題,怎麼想,在層層深入思考中發明坦克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語言學習,提高品悟積累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換詞、動作表演,圖片聯絡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詞語,促進對文字的理解。

反思三:聯絡生活實際,在比較中感悟文字。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於“集合”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字的朗讀感悟,瞭解了發明過程之後。學生對於“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為一。課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字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多媒體展示等課堂活動,基本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讀懂新詞,交流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同時力求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但不足之處:第一,朗讀的評價顯得有些單一,應該更加多樣化,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多多注意。第二,在“大顯神威”這個詞語被學生說出來時,沒有及時的相機板書,如果板書了會更加直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是勝利者”的道理。 指導學習第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同學瞭解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是怎麼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的,再用自己的話把說一說這個發明過程。最後一自然段是課文的難點,使學生了解本文所要闡明的道理,就是要善於發現事物的優點,根據需要,把優點很好的集中起來,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學生對於一些詞語把握不準確。比如最後一自段,學生很自覺地歸納總結為取長補短。可是如何現實相結合,學生不知如何說,我就給了他們一些提示:鉛筆、兩用空調等物品是如何發明的,學生從中也可以領悟到集合優點所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6

由於題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課時我採用先出示“矛”“盾”兩個字分別讓學生說說自已對這兩個字的理解,學生聯想到古代的兵器,這時我引導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

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理解了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在用個性化語言說時,我趁機引導學生品味了“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並引導學生讀相關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較體會作者文章結構的嚴密。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

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說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7

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為了讓學生清楚地瞭解課文是圍繞著矛、盾、坦克三者展開敘述的,因此在本堂課學習伊始,我在對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簡單複習後,就由四字詞語“合二為一”引出“二”即為矛和盾,“一”則為坦克。其次,再通過瀏覽圖片的方式概括出矛的作用是進攻,盾的作用的自衛。通過板書的方式將整體框架清晰地呈現給學生。

在初讀後我把課文以填空形式歸納成簡單句子:課文主要講了發明家將()的()長處和()的()長處合二為一發明()的過程。這樣的方式較為直接,也更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概括能力,因此學生們能夠很快說出正確答案。此後根據矛和盾的.集合源於一場比賽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段,找到關鍵句“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第一次磨課時,我是以教師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兩個詞的重視,請學生通過做出“左抵右擋”的動作感受對方來勢凶猛、難以抵擋,進而通過朗讀句子感受到矛刺得速度快、次數多。但僅僅憑藉簡單重複地朗讀學生未必能夠體會到矛進攻的特點,甚至略顯枯燥乏味,沒有收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為此在第三次磨課時我嘗試著通過展示出另一句話“對方的矛向他刺來,發明家難以招架”,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感受哪個句子更好並說出原因,由我親自演示手持“長矛”向發明家進攻的情景,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本能地拿起手中的書本作為“盾”進行防衛——左抵右擋。經過全班齊讀句子,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已經被激發,課堂氛圍也逐漸達到了高潮階段。

由於本篇課文在詞句理解上難度並不高,因此我改變了第一次磨課時略顯單調的授課方式,將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調整,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老師為引導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在理解坦克發明的過程時,我設計了一個簡易表格,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再用實物投影將各小組答案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種學習方式新穎有趣,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個從未嘗試過的挑戰。但在第二次磨課實施過程中卻同樣出現了問題:學生往往將文中長句原封不動地抄到表格上,缺乏概括總結的意識,因此我在第三次磨課時先帶領學生完成其中一個問題,再告知學生找關鍵句、關鍵詞的方法,最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更要“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充套件”。在指導第五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邊看圖片邊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就自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於“集合”的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字的朗讀感悟,在瞭解發明過程之後,學生對於“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為一。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字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總的來說,本篇課文難度不高,倘若始終採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會使課堂失去學生參與的高漲氛圍,學生也不易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若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程的有趣並主動接受教育,除了加強朗讀,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或許師與生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8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字時,發現文字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字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9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第五冊第二十五課《矛和盾的集合》。有收穫,也有很多缺憾。

一、對教材的處理,從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安排了幾個有趣的故事,通過故事告訴學生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認讀6個生字和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別人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

其中,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重點的突破,讓學生掌握思維的一般過程,學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發明家由比賽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優點與不足,由此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是文字的主體,學生只有經過對文字的充分接觸、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釋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學習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本文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之前,我準備在一課時內完成,既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又明白課文揭示的道理,並且通過拓展,說說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長處,發揮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讀說結合,運用語言,更加深對結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體會。在經過認真研究教材,仔細思考教學過程後。考慮到課時容量太大,三年級學生概括的能力相對比較弱,還有課堂內隨時有新的生成,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要學會歸納文章內容,要從故事的講述中瞭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體會發明家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是有一定難度的。何況還要學生理解文字揭示的含義,在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則更大。全部放在一課時,只能是草草走過場。而現在這樣的處理,我覺得更科學,即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又能真正解決教學的難點。語文是自我感悟的過程,但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需要我們的指點,需要紮紮實實地落實的。

這時這節課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提醒我,我們的教學應該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圍著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看教師的表演的。

二、對方法的滲透,從無心到有意

學會歸納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雖然課程標準對三上年級還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不能被課程標準所約束的,適當地拔高點要求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高段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在這堂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也是對故事內容的提煉。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設計了填空題,幫助學生如何找到思維的著眼點。只是,這個填空題設計的還不夠精緻,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體現就更為明顯。

同時,在初讀課文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為什麼集合”時,讓學生在小組的力量下自主在課文中批劃,體會“像雨點般‘、“左抵右擋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小組間的比賽讀,感悟發明家當時的心境;在學習結束,讓同學們在小組內完成練習,互相評價,效果非常好。

三、對課堂的生成,從被動走向主動

從我對本班學生半個學期的接觸來看,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比較弱,表現在作業本上是題目給了意思,在課文中找相應的詞語,錯誤率卻不低。所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詞語。我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對板書的設計,從粗糙到精緻

我從課件展示的兩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為這兩個是生字,要會書寫,所以在板書的時候,結合進行字音的教學和字形的指導。然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說一說它們的作用,並分別在“矛”和“盾”的下面板書“進攻”和“自衛”。在學習“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一句時,引出並板書“合而為一”和“大顯神威”。在理清坦克的發明過程後,認識坦克的各個部件,以及與矛和盾的優點,引出“槍炮口”和“鐵屋子”(結合板書小結:盾能自衛,改變成鐵房子,防衛的本領更大;矛能進攻,改成槍炮,攻擊的能力更強;再裝上輪子,安上履帶,會動了,坦克的作戰就更靈活了。坦克的發明就是把矛和盾的優點?——板書:集合。)這個板書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脈絡,也體現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當然,在這節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激勵的語言太過貧乏單調

聽名師上課,最大的感觸是他們的評價語很豐富,很切合,無論是對學生來講,還是對聽課的老師來講,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許是自己平常太吝嗇,“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想表揚表揚,卻囊中羞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氛圍。

二、教學語言瑣碎囉嗦

因為很少有機會上公開課,平常上課的隨意性比較大,所以,在缺乏監控的機制下,慢慢地養成了說話的隨意性,很多時候,要麼說話不夠嚴謹,要麼重複的語句很多。

三、朗讀的訓練不夠紮實

朗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半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經常讀錯字,漏字,多字,還經常出現斷字現象。讀起課文來就像在唱歌。這都是對課文缺乏理解感悟,沒有引起共鳴,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現。所以,在上課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但還是不夠紮實,有些地方還是沒有做到位。想讓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感情來,這還是個長遠而艱鉅的任務啊!

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0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

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由課題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通過讓學生閉眼想像,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

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在課堂上我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通過預習填寫表格,課堂上對錶格進行補充的形式,對發明坦克的過程進一步地瞭解。另外,我及時發現學生表格中的矛沒加雙引號,經過引導,我讓學生及時發現與書中的區別,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瞭解了引號的用法。我覺得以下這幾點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寫得再工整些、有條理些。

2、教師在決學生問題過程中,過於著急,應充分引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要怕浪費時間。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1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

在教學本課時,學生對於課文的內容並不難理解,他們讀完課文對文中滲透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學生在讀這篇文章時,對於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卻是一帶而過,這也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就是說,要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這是有前提條件的。發明家一定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看發明家遇到了哪些難題,遇到問題後他是如何想辦法解決的?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時就會多了一層思考,看來發明家遇到問題時沒有退縮,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想辦法,因此,我認為,這是學習著一課除了讓學生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然,語文課不能上成品德課,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用事例加以說明的表達方法,以及如何把這個過程寫清楚寫具體,這一點,我認為做的還不夠細緻,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視並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2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我把課文分為“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和從中引發道理”這三個部分來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通過抓住關鍵詞的理解辦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

學生初讀課文後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於是我請學生說說自己讀後知道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了發明家在實際戰鬥中把矛和盾相結合的意思來。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自衛、進攻、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我結合板書讓學生說課文題目的理解。矛用來做什麼?進攻。盾用來做什麼?自衛。集合是什麼意思?把兩者的優點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接著我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認識自衛:盾太小,做鐵屋子;認識進攻:不能變成只縮在殼裡保命的蝸牛或烏龜,於是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裡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認識合二為一:做好了鐵屋子,開了小洞,裝了槍炮,安上履帶,成了坦克;認識大顯神威:“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樣一來,學生對於發明坦克的`故事明瞭於心,對於“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讓學生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的環節中,學生說的事例類似、說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關鍵詞理解課文的辦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

本課的教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些文章中的重點詞句蘊涵著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這些詞句的深刻含義,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學生只要在閱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這些重點詞句作適當補充、理解就能順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多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自主朗讀、自主理解、自主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3

90學時的實踐培訓結束了,自己執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讓自己收穫良多。

一、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本節課的生字教學從匯入課題,讓孩子們認真地看我寫“矛”,然後展示“矛”的漢字演變,讓孩子們感知,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盾”的字理:(護身擋牌)(十,“又”的變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頭部),表示手持護牌,舉在頭上,重點保護頭部。讓孩子明白,一個漢字可以是一個故事。然後在生字教學環節,讓孩子情景表演發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賽的情景,讓孩子在動手演示中,理解了“雨點般”和“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還有“集”的教學,也是字理,先問孩子們“隹”是指什麼(“短尾巴的鳥”),加上“木”,孩子們得出原來“集就是指群鳥棲息在樹木上。”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在實際生活中,你什麼時候聽過“集合”,孩子們舉例“早上出操的時候,上體育課的時候,電視裡軍訓的時候,戰士們大戰的時候”。最後引導孩子們到課文中去找找能解釋集合意思的詞或句子,孩子們嗅覺靈敏,找出了“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和“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藉助文中的句子瞭解課文裡的意義。孩子們學得興致盎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再次感知原來漢字這麼得有意思,希望孩子對學習漢字興趣濃濃。

二、簡潔安排教學環節。

原先試教的時候,生字教學已經演示了詞語,然後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又把比賽的`場景再現,重複,又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所以在正式教學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先找出課文中描寫“矛和盾”的詞語,採用副板書的形式,將孩子找到的詞語一一板書,讓每一個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動作演示,然後出示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讓孩子感受有這些詞語組成的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想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場怎麼樣的比賽?在孩子們得出這是一場激烈的比賽的結論是,又請兩個孩子情景演示,所有詞語的理解就在孩子們自己的親眼見識和親手演示中各個擊破。順勢引導正式這場激烈的比賽,激發了發明家的靈感,集合了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鼓勵孩子們用“矛、盾、集合、坦克”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原先計劃這一個環節是在學習了課文內容之後,來一個整體概括。可是試教後,發現初讀環節不能少了整體內容的感知,於是有提到了學習生字之後,這樣環節的安排簡潔有相扣。

三、親身走進發明家的內心。

在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之後,學習的重心就是“科學家是怎麼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了坦克的?”再次自由讀文字,讓孩子在發明家“發現問題”的句子旁邊打上“哭臉”在“解決問題”之後打上“笑臉”。課文在“裝輪子,安履帶”前,留了發明家發現問題的空白,於是我在這裡鼓勵孩子“你就是那位發明家,在這時,請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你當時是怎麼想的?”一路上,孩子們跟發明家“心心相連”。

四、保證寫字時間足夠

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安排的寫字環節,一是為孩子們好好寫字,而是在寫字的同時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環節,導師建議:反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字的間架結構的處理,不僅要把自己寫對,還要把字寫漂亮。受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4

今天,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一、重質疑探究、自主學習

學習本課時,我先從看圖猜成語、看動畫片《自相矛盾》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從故事中引出,什麼是“矛”和“盾”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兩種古代兵器的名稱,簡單瞭解這兩種兵器的作用。由於“矛”和“盾”是本課的生字,學生了解了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之後,引導學生讀題質疑,提出疑問,如:為什麼發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樣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結果又會如何?然後,讓學生通過讀課文,來尋找答案。新課標強調探究性學習,注重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在本環節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學法滲透、自主體驗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及詞語後,設計了學習運用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環節進行學法滲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在學生能夠大致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一起去解決第一個問題,即發明家為什麼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這就要從發明家和朋友的一場比賽中去找答案啦!翻開課文,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體會比賽氣氛的句子。讀完,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緊張的比賽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來理解。由於缺少體驗,學生在理解“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上有難度,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來當一當發明家,老師來當對手,學生用書本當做矛,老師用筆當做盾的環節,通過一場虛擬的激戰體驗,學生馬上就能理解了這幾個重擔句子。新課標中具體的3~4年級閱讀目標是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身的閱讀感受。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較難的詞語,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關鍵句子。並引導學生通過關聯詞語瞭解發明家思考的過程。

最後再抓住“進攻、自衛、合二為一”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15

本篇課文由於題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課時我先出示“矛”“盾”兩個字,分別讓學生說說對這兩個字的理解。學生聯想到古代的兵器,這時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對矛和盾有了直觀的瞭解,並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從而進入課文的.學習。

當教學句子“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等詞句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當時比賽的激烈以及矛和盾在比賽過程中的運用時,我請了學生上臺進行模擬比賽,讓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難以招架”,同時對進行表演的同學進行了小採訪,比賽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啟發學生理解科學家對矛和盾的思考,以及將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本節課整個過程我都讓學生扮演著小科學家的角色,激發學生積極動腦,勤于思考,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出本課的中心思想“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jiaoxuefansi/1e0x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