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工作總結 >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篇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篇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篇1

語文課堂教學正面臨著新時期的挑戰,新的形勢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雖然語文教材的形勢幾經變化,但教學中的主體仍是學生,因此,我們要在鑽研教材和分析學生方面下功夫。

常規的語文教學,我們曾忽視了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沒能讓學生充分啟動思想的機器,從而走了不少的彎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不過是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也是根會思想的葦草,而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既然人能通過思想而強大起來,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就該切實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這方面的潛力,通過深入思考學習並掌握知識。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擠佔了他們思考的空間,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關於這一點,長期以來,也成了廣大教育者探討的熱點。

早就有不少的專家學者多次提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學要進行雙邊活動,師生互動,課堂氣氛要活起來;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等等。但一落到實處,我們難免感到有點力不從心,認為課堂上需要傳授的知識太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老師講的內容就少了;放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老師講的時間就少了;區區四十五分鐘,經得起這麼三番五次的折騰嗎?記得有一次教研室的幾個同志聽我的課,當時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講的是“語病型別分析”,大量的舉例、頭頭是道的分析,自我感覺還很不錯,可聽課的同志評課時說:“就是沒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當時我聽了還有點不服氣,說:“這點也想到了,就是怕耽誤時間。”在坐的幾位老師也都有同感。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最後總結說:“給學生一些時間去思考,好像是耽誤了講課的時間,其實這樣正好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可以讓他們更充分地參與課堂,會把知識學活、學紮實、融會貫通。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而這種口頭表達的過程也正反映了他們整個思維的過程。如果說課堂時間緊、沒時間讓學生說,那麼,試想一想,學生哪有時間去積極思維、沒有思維,談何學生參與課堂,學生不能很好參與進來,老師講的課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這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個成語叫‘對牛彈琴’,我們彈得固然好,但也要聽聽聽眾的反應。”誠然,平心而論,這確實是出力不討好的.做法。一上課,老師就滔滔不絕地把準備好的內容毫無遺留地兜售給學生,自我感覺也真的不錯,聽出門道的學生倒也充實,筆記也作了幾大張,但自始至終,學生充當了接受知識的機器。如果不給學生參與課堂思考的機會,這裡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然後給他們時間說出思考的結果,儘管有時不全面,甚至錯誤,那麼經過老師的點評、分析,學生就會在糾正錯誤中提高認識,學到知識,培養了能力,印象也更深刻,記憶會更久遠。這就好比一潭死水總不如不斷激起朵朵浪花的潮水更動人。

有人說學語文更多的是靠感悟,就是這個道理。“悟”到的東西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思考、感受出來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講解過程替代學生的思考認識過程。所以課堂上老師不應唱獨角戲,學生說得不好,讀得不好,老師就急,一切都想包辦,其結果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江蘇有個洋思中學,每天前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但真的到了那裡一看也沒發現老師有什麼奇特的功能,只是有一點道出了箇中原因:課堂上老師講的很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他們的教學模式是“先學後講,當堂訓練”。老師把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悟,真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就能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文字直接對話,讓他們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體會。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掌握起了才更牢固。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認為高中語文課文篇幅長、學生功課繁多、作業繁重,而課堂上時間有又限,捨不得把時間給學生,怕學生一讀就講不完了,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只有讀得充分,才會想得周到,悟得透徹。還有人只信奉講讀,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講解,卻不能相信學生自己會讀懂,竟認為那是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只要捨得把時間留給學生去讀書、去思考,並適時地加以引導,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六部教學法”中,至少有四步純粹是學生的行為,佔了整個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他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嗎?學生沒有學好嗎?課堂上,老師就好比牧羊人,他要把羊群趕到牧場上去,而“啃草、消化”的過程是別人萬不可越俎代庖的。所以老師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巨集觀控制課堂,引領學生去尋找肥美的“草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啃”、“消化並吸收”。

用心多讀方能見成效。一次學校組織各科老師到省城聽專家授課,我們抱著幾分神祕慕名前往,要目睹一下專家是如何用金手指點石成金的,可結果出人意料,他無非就是讓學生先讀了一遍,然後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說:“沒”。再讀,然後又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說:“有點兒。”“既然有點兒了,就說說吧。”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當然還很不完善。接著又讀又問,直到下課。學生的體會隨著一遍一遍地讀而逐步加深,這就是讀中思考的結果。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既然讀就要用心去讀,如果像小和尚唸經那樣有口無心,讀一萬遍也沒多大成效。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建立在認真思考基礎上,每讀一遍,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感性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們要大膽放開手,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並給以精心指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感悟創新能力。這也正是時代的要求。相信吧!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給他們充分的想象空間,定能創造出奇蹟。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本學期在學校及各級組織的正確領導下,七年級I部語文組各位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刻苦鑽研新教材,團結協作,共同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 熱愛教育事業,注重品德修養

本組各位教師能認真學習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熱愛本職工作,不斷提初思想政治覺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嚴格要求自己,每位教師都擔任兩個班的語文課,工作量大,但大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基本沒有遲到曠課現象。

二、 開展教學研究,提初業務素質

本學期七年級使用新教材,加之新教師較多,在級部和大語文組的指導下,我們積極開展了教研活動,實行單元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實行了“三個統一”:統一進度,統一要求,統一內容。每單元先由主備人說課,提出授課方案,其他人共同討論,最後形成統一要求,說課人整理出授課思路。這樣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效果明顯。為此語文組長曾在級部大會上作典型發言,受到一致好評。

各位老師除自己鑽研業務外,還注重相互學習,本學期聽課節數最多,有的50多節,平均也在50節左右,通過聽課、評課、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對策,很好地提初了課堂效率。在集體備課共同研究的基礎上,本組推出的兩節校級公開課受到了各位領導老師的好評。同時,大家注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每位教師都製作了一個或多個教學課件,有力地配合了語文教學。

三、 組織各種活動,配合語文教學

針對七年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本著“紮紮實實打基礎”的原則,我們 I部的老師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如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各班成立了小小圖書館,自帶書籍互相傳閱,解決學校圖書不足的問題;為培養寫作興趣,通過演講競選成立了文學社,初步開展了工作;為提初書寫能力,有的班級組織了書法比賽。再如普通話比賽,演講比賽,讀書交流會等,都有力地促進了語文教學。

總之,本學期老教師處處帶頭垂範,青年教師敢於大膽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看到了困難和不足。如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較差,在各科激烈的.學習競爭中存在著忽視語文學習的現象,對此,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提初學習效率一直是我們探索和努力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相信,在總結本學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下學期各方面的工作會做得更好,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篇3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適應多班級多元化管理

從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覆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 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 活動課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適應了多班級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啟用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資訊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 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啟用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 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 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 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環境互動,在有 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 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 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增加教學內涵和外延

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資訊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路 正好為我們擴充套件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資訊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 臺。

教學中,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 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 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充套件創造性思維。

四、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獨道的解題方法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 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 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麼, 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國中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 ――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迴圈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自我展示——課前3分鐘演講;訓練能力――閱讀理 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覆錘鍊;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會考方向力求既有章 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雙基”,重拓展,重內涵,重外延,讓學生在大語文環境下學語文,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gongzuozongjie/j4n7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