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女心理師》讀後感(通用11篇)

《女心理師》讀後感(通用11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女心理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女心理師》讀後感(通用11篇)

《女心理師》讀後感 1

通過老師的推薦,我讀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也許是因為我讀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我兩天就讀完了上下部,總的來說感觸挺多的。《女心理師》並不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它沒有那麼多專業知識,沒有教育我們面對案主要怎樣,而是以主人公賀頓建立她的心理診所的經歷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來讓我們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該如何做。

在《女心理師》中,作者畢淑敏是採用雙線並進的方式,一條線講賀頓建立弗德心理診所的艱辛,一條寫賀頓所遇見的案例,在故事的處理上,作者採取了插敘的方式,在講賀頓所經歷的案例的過程中穿插著賀頓的身世。這種寫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勝,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迫不及待的讀下去。

賀頓經歷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讓沒怎麼接觸過心理學的我們感到很新鮮,像想殺死自己新媽媽的小男孩阿團,會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什麼一個小男孩會這麼老成,進一間陌生的屋子之前還會偵察一下屋子的佈置,還會像個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隱私;還有那擁有101個洋娃娃的患絕症的老人喬玉華,為什麼她能這樣看開生死,卻在糾結於自己死後如何處理自己那101個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鬧自己丈夫追悼會的婦女李芝明,為什麼她的丈夫已經死了,她還沒有辦法原諒一個在外界人看來孝順清廉沒有任何作風問題的“清官”丈夫;最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鬆與大芳的案例,夫妻兩人都來諮詢,為了同一件事卻講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責任在誰?這些案例都讓我們感到很新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遇到這樣複雜的事情,但作為心理師的賀頓卻要儘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些問題。

可能普通人讀了《女心理師》,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讀完了小說了解了各個案例,沒有了當初那份新鮮感,自然就結束了對這本書的思考,可是我們是學社會工作的,雖然現在還稱不上社會工作者,但我們要進一步對這本書中的內容進行理解思考與學習。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首先:一個心理諮詢室的佈置是很講究的,包括牆壁、地板、傢俱的顏色,傢俱樣式的選擇這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在書中賀頓就與栢萬福湯小希就這個問題討論過,粉色太鬧藍色太寒冷壓抑,最終診所的牆壁選擇了部分漆成大麥黃色,部分春草綠色,給人溫暖有生機的感覺。而且這種工作場所不能選擇過於大的,大的地方會使人沒有安全感,要儘可能的做到隔音,儘可能的為案主營造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空間。其次:心理師不能幫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師大部分時間要充當一個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訴案主應該怎樣做,她只能傾聽案主的故事,引導案主自己決定應該怎樣做,在書中喬玉華老人一直問賀頓自己該如何處理那101個洋娃娃,賀頓只能邊瞭解她的故事邊引導她自己決定,而不是告訴她你應該怎樣處理它們;再次,作為一個心理師,最起碼的是要對案主的資訊保密,無論是對誰,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資料資訊,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裝做陌生人。在書中,蘇三就一直強調隱私問題,他對賀頓做了諸多要求,還要求文果清場,他只想面對心理師自己。最後:心理師要遵守自己的職業操守,不僅僅要對案主的資訊進行完全保密,還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據案主的貧賤將案主分為三六九等,不能憑自己的喜惡來對待案主。在書中沙茵在面對性病患者時就做得很好,她雖然很害怕性病患者會傳染她,但她還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書中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姬銘驄在為賀頓治療時,為了破解賀頓下半身冰涼之謎,他與賀頓發生了性關係,這在心理師的職業準則中是萬萬不可以的,這是有違心理師的職業操守的,心理師是不可以與案主產生任何其他關係的。

由於社會工作與心理學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師》我有許多感悟,由於我不是專業書評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膚淺,但這是我看完此書的直接想法。整本書,一個個複雜的情感糾纏著,一旦進入,有點壓抑,可能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點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讓你欲罷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測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編者所言“這本書,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看完這本書也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整理和昇華吧。

《女心理師》讀後感 2

畢淑敏的書,不敢連著讀,雖然下此定論有些莽撞了,畢竟我並沒有看過幾本畢淑敏的書,《女心理師》也不過是我看的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拯救乳房》),但這兩本書給我的感覺都是堅強背後的沉重。和《拯救乳房》一樣,看完《女心理師》,內心亦是久久不能釋懷。說她的書不能連續讀,更是因為當讀完他的一本書後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消化。雖說是一篇長篇小說,記錄的似乎都是一些生活的瑣事,但裡面有太多會觸動我們的心扉,或是讓我們無法理解,或是讓我們感到震撼,不可si議的情節。這本書主要是站在一位女心理師的角度,給我們展現一些世間的百態,女心理師負責幫助遇到心理障礙的人去解決心理問題,而貫穿整篇小說的,則是這位女心理師心理問題的解決過程。

作為來訪者,人物各異,問題亦是各異。有各執一詞的夫妻,要解決第三者的問題;有政治家,要解決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能侃侃而談的問題,還要解決自己在妻子和情人之間選擇的問題;有即將過世的老人,要解決自己手裡一百零一個洋娃娃如何處置的問題;有同性戀,要解決伴侶背叛的問題;有小孩子,要解決爸爸新情人的問題;還有遺孀,要解決是否將丈夫的背叛公諸於世的問題;等等等等,人物千差萬別,問題也是千差萬別。女心理師作為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表面上的沉穩和處事不驚,內心時而是多麼的無助與迷茫,以為心理師的內心明亮無比,其實呢,我同意畢老師對心理師的比喻:她把心理師比作是垃圾桶,無論是多麼骯髒,醜惡的東西,你都必須毫無保留的吞嚥下去,誰讓你是心理師呢?不同的來訪者遇到不同的問題,很多時候其根本不在於問題本身,比如要解決第三者問題的妻子,她問題的根本在於她的母親;不能在大庭廣眾下侃侃而談的政治家,他的問題在於他幼年時的經歷;手裡有一百零一個洋娃娃的老人,她的問題則在於她對曾經被她迫害的一百零一個無辜的人的愧疚。而問題的真正解決,大部分時間靠的並不是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不是負責決策的,而是負責引導你梳理清楚你的問題,而真正決定的,而是你自己。正如畢老師提到的':心理師並不是領導著你,他只是跟隨著你,忽然想到《解憂雜貨鋪》里老爺爺的一句話:很多時候,諮詢的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來諮詢只是想確定自己的決策是對的。雖然兩者並不是同樣的意思,但都是說明了,心理障礙的解決,更多的靠的還是自己。關於女心理師的心理障礙,才是全篇的主要問題。喜歡這本書最後一小節的標題語:你曾經讓我身處地獄,我卻從那裡出發,走向了天堂。曾經的殘酷與黑暗讓女心理師選擇逃避:生活有一個怪異之處——你假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了;她期冀在遺忘中救贖,於是編造了自己的歷史。而逃避的結果,問題沒有被解決,她從內心深處厭惡曾經的自己,努力的去脫離曾經的自己,卻依然走不出曾經的自己。她不去愛惜自己的身體,這也來自於她內心深處對自己這個身體的唾棄。喚醒了記憶,直面曾經的自己,不再去厭惡,而是去感謝曾經的殘酷,苦難造就了今天的她。關於她的故事,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當然,既不全面又並非完全正確,儘管已經讀完了整本小說,依然有許多的情節與選擇讓我驚訝,無法理解。一個有關心理的故事,一個需要我們更多時間才能慢慢理解的故事,亦或是一個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的故事。

《女心理師》讀後感 3

坐在22層飄窗上,遠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幾天讀完的《女心理師》中的主角賀頓。性格上我是個場依存型的人,易受環境和書本的感化,讀完這本書,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這本書很厚,400多頁對於我這個不太讀書的人來說很長很長,但是每天將寶寶哄睡著後我都獨自來到飄窗點亮檯燈細細品味,終於兩個星期讀完了它。說到細細品味其實有點不實,我品味的或許僅僅是心理師的成長故事,而畢淑敏那意味深長的文字我真的還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時間真正地推敲和學習。現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對這位女心理師成長故事的感觸。

賀頓是個有想法有行動的人;如果是我,當我有一個比自己實際生活高多個層次的理想時,我的理想可能會在自卑和抱怨中滅亡,而賀頓沒有。她是通過自己一次次努力獲得了一步步的前進,最終實現了理想——一個旁人無法想象的結果。儘管她失去了一些無法彌補的東西,但是她追尋理想的那股勁,她敢於嘗試的膽量,是旁人難以抵及的。人,不怕貧窮,只怕思想貧窮。沒有思想,就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就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最終只會沒落到社會的最底層。對照自己,大學畢業後,經濟上我們的確能夠自給自足了,可我們漸漸失去了理想,讓手機取代了書本,電視取代了鍛鍊,生活變得無聊,時間飛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麼也沒幹成。我們是不是該有一些行動了,讓想法不再停留於想法。嘗試才能創造奇蹟。

心理諮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樣,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淺、知長短,通過嘗試發現問題,然後再針對性地學習和提升。我缺乏賀頓的行動力。希望賀頓能夠成為我今後工作的一個精神督導,驅除我性格的弱點,重塑一個高行動力、善於學習、堅持理想的新我。

《女心理師》讀後感 4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畢淑敏老師的《女心理師》。不禁感嘆一句,畢淑敏不虧是畢淑敏。

《女心理師》講述的賀頓的心理諮詢所中,所遇見地各式各樣的案主,聽到各種主人公真實的故事。隨之,分析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面臨的情感危機,雙重壓力下使賀頓接近心理崩潰的邊緣並且爆發。在戀人的幫助下,賀頓找到心理權威進行“督導”。最後用非法的殘忍手段,幫助賀頓解開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原因,喚起了深藏已久的祕密往事,最終成功重生。

賀頓原名叫“柴絳香”,是一位離開讓她屈辱的家鄉,從鄉下來到大城市的女孩。她在醫院做護工,有幸照顧到了賀奶奶,她教會了許多東西,開闊了視野。以至於她後來以“賀頓”的身份開一家心理所,渴求獲得重生。

書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童年記憶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童年隱祕記憶都會在內心深處紮根,影響著人格的奠定和人性的發展。它們如同冰山一角,埋藏在巨大的.潛意識底下,不動聲色地影響著人性,在人格發展中暗中施壓。童年記憶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隨人類,內心被壓抑的意識會在適當的時機爆發。

賀頓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往,剖析自己內心深處,才能看到血淋淋的現實,然後自己才能與過去告別,從而走向新生。

《女心理師》讀後感 5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畢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學?記憶已經不是很清晰。只記得從美麗的華師畢業時,我送給了同寢的巍、琳、婭每人一本畢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頁上留下了我的贈言和墨跡。

說實話,這次讀她的《女心理師》是會有一種晦澀的感覺的。或許是緣於主人公賀頓可以為了自己的心理師事業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體去交換。我彷彿看到了她背後不為人知又不得已而為之的使然,那兩個字叫做命運。

或許每個心理師其實都是命運的歸宿者。如果沒有一顆仁慈之心,沒有一顆悲憫之心,如何去面對人世間的那麼多的.苦難的靈魂的伸張?我想心理不強大的人也是不適合做心理師的,因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選擇逃避,她不敢直麵人世的諸多苦難。

會有感覺這本書跟畢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風格十分迥異。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為和煦的春風,那麼她的這部小說就是冬天裡的驚雷和夏日裡的暴雨,帶著一種沉重的近乎沒有一絲雕飾的殘忍。

在序中作者表達了對父親和母親的思念,那種情感之深切令人動容,會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會想起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然而卻會又有很多與現實的諸多矛盾和掙扎。

我希望在我喜愛的作家的心裡會有更多的溫柔的表達,而這些卻都與心理醫師的日常生活相背離。我想選擇了這條道路應該是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你理應如飛蛾撲火。

《女心理師》讀後感 6

據說畢淑敏的書治癒心靈,早前一直想著看看,只不過沒什麼機會,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裡面好不容易找到這本舊書,舊的不能再舊的書。看這本書的表面,破陋不堪,可能是太有名,過多人翻閱的吧。懷著這種心態,我看完了這本書。

主人公賀頓,因為照顧一位瀕死的老太太而獲得重生,不再一味的自卑,而是看到了讀書的力量,並從中獲益的故事。這本書,寫的不是那麼的唯美,說現實也好說殘酷也罷,讓我從中得到了震撼。或許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這種生存的艱難,或許我就像沙茵一樣,太過幸福,所以無法理解。對於主人公這個角色,我談不上喜歡。我現在還沒進入社會,對社會的殘酷和黑暗,我無法體會。不過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加深了我個人對於心理師這個職業的認識和理解。

我原以為心理師就是用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點化那些深陷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不論是什麼引起的,都會包含一種情感在裡面。我對心理師的認識僅僅止步於此。看完這本書,使我有了深的認識。就像賀頓說的,她表面上看起來很年輕,但在她治癒或者接收需要諮詢的患者的.時候,通過患者的描述,她需要進入這個角色,並感同身受,她要捕捉患者的每一個表情和動作,以此來尋找突破點,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或者知道什麼對心理師瞭解自己有幫助,長此以往,她的心理年齡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實際年齡,主人公也說過,自己就像一個活了千年之久的老巫婆,挺可笑的卻又有些可悲。

對於賀頓的私生活,我本不該過多涉及,但是出於道德上的原因,我還是想說幾句。首先對於情人丈夫之間的情感糾葛,我是不贊同的,但是我可以試著理解她。作為從一個土包子似得鄉下人到開診所的所長,這其中的艱辛,又能有幾個人真實體驗過。食不果腹,靠著方便麵活下去的孤獨女子,如果你是她,為了生存,又當如何?我們不是當事人,不能評判事件道德對與錯,只能以個人的觀點感慨一些罷了。

這本書還講了好多來尋求心理諮詢的人。其中不乏有權利劃分國界卻有發言恐懼的高官,有臨死惦記自己的101個洋娃娃何去何從的奇怪老太,有給繼母下毒的天真小孩,不同身份,不同立場卻有都著自己的問題。看到這,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會有什麼樣的心裡問題去解決呢,是自己優柔寡斷的性格,還是小心謹慎的作風。我無從所知,至少現在我還是有自我治癒的能力的,對此我感到很欣慰。讀這本書加深我對人生的理解,僅此而已。

《女心理師》讀後感 7

坐在22層飄窗上,遠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幾天讀完的《女心理師》中的主角賀頓。性格上我是個場依存型的人,易受環境和書本的感化,讀完這本書,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這本書很厚,400多頁對於我這個不太讀書的`人來說很長很長,但是每天將寶寶哄睡著後我都獨自來到飄窗點亮檯燈細細品味,終於兩個星期讀完了它。說到細細品味其實有點不實,我品味的或許僅僅是心理師的成長故事,而畢淑敏那意味深長的文字我真的還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時間真正地推敲和學習。現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對這位女心理師成長故事的感觸。

賀頓是個有想法有行動的人;如果是我,當我有一個比自己實際生活高多個層次的理想時,我的理想可能會在自卑和抱怨中滅亡,而賀頓沒有。她是通過自己一次次努力獲得了一步步的前進,最終實現了理想——一個旁人無法想象的結果。儘管她失去了一些無法彌補的東西,但是她追尋理想的那股勁,她敢於嘗試的膽量,是旁人難以抵及的。人,不怕貧窮,只怕思想貧窮。沒有思想,就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就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最終只會沒落到社會的最底層。對照自己,大學畢業後,經濟上我們的確能夠自給自足了,可我們漸漸失去了理想,讓手機取代了書本,電視取代了鍛鍊,生活變得無聊,時間飛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麼也沒幹成。我們是不是該有一些行動了,讓想法不再停留於想法。嘗試才能創造奇蹟。

心理諮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樣,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淺、知長短,通過嘗試發現問題,然後再針對性地學習和提升。我缺乏賀頓的行動力。希望賀頓能夠成為我今後工作的一個精神督導,驅除我性格的弱點,重塑一個高行動力、善於學習、堅持理想的新我。

《女心理師》讀後感 8

畢淑敏的最新小說《女心理師》,花了兩天時間啃完了,讀了以後的第一感覺是,相當不爽,哽得厲害,所以在博裡把這根刺吐一下。

作為小說,畢淑敏在作品中採用的是雙線並走,一條寫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條寫主角自己的身世,這種寫法很有意思,讀起來也覺得很有懸念,很吸引人,可見作者的寫作技巧還是不錯的。

不過,在這裡,更想說一下的是裡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諮詢的案例,還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筆墨放在了案例的內容上,在書的一開始,就用了一堆案例來吸引讀者眼球,有老婆諮詢後就回去自殺,來興師問罪的老公;有預謀殺掉要成為自己新媽媽的可愛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戀;如果沒有接觸過或很少接觸心理諮詢的人,看到這裡,肯定是在震驚後急欲閱讀後面的內容。

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案例的治療和諮詢,作者卻幾乎沒有涉及,沒有提到應用的是何種手法,如何開展諮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筆帶過。這樣,在起承轉合的時候,轉和合的部分就顯得有些僵硬,過渡和變化太快,人物的說話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覺得案例的真實可靠度有了折扣。這樣感覺就好比八卦新聞,出車禍了,大家一起堆過來,看一下熱鬧,就完了,至於後來事件如何處理,傷者如何治療,似乎無人關心。

此外,關於主角自己的問題,是讓我覺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這種情況下就開了諮詢診所,其實是不妥的。不過這也正是反應了目前中國的心理諮詢現狀:沒有良好的行業規範。再次,主角去督導的時候,為了解決主角的童年陰影,督導師採取了違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違背了心理諮詢的原則,關於這點,在書的最後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說了出來,先暫切不提,我要說的是,我對這種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懷疑。女主角的問題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創傷,難道在進入潛意識的時候,把當時的情形完全複製一次,就可以解決了?這只是把傷口再次切開吧?並沒有對傷口進行處理和包紮啊。至少給來個黑箱技術之類的吧?創傷處理是個頗有難度的工作,沒有良好的經驗及技術,是無法勝任的。

再說說的就是書中的這位督導師。在知道諮詢(我們估切還是叫諮詢)會用到違背原則的方法的時候,仍然會去使用這種方法,我覺得這個設定是十分敗筆的,何況這位還是“權威”,會犯這種最基本的錯誤?何況這是一個錯誤的例子,很可能給讀者帶來的是錯誤的導向,我覺得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說句難聽點兒的,畢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過嶽曉東的中篇小說,同樣也是寫一個案例的諮詢,叫《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同樣也是寫一個女孩子的創傷,不但寫了女孩心底隱藏的故事,更寫了諮詢的過程及諮詢結束的處理,把一個良好的諮詢過程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兩相比較,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功底的差異。

最後想說的是,整本書裡都充斥著壓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緒,讓你讀著很難受,而且感覺這種壓抑感是刻意營造出來的。難道提到“心理”這詞,大家的直覺反應都是負面的情緒嗎?這樣和心理學及心理諮詢本身的意圖是完全矛盾的。學心理學和做心理諮詢不是為了讓人更難受,是為了讓人更積極更快樂,這才是“心理”的真諦啊!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部小說更多的是向人們展示了諮詢中的各色人等及諮詢中會遇到的問題,滿足了大眾的窺探心理,也許它是一部暢銷的心理小說,但它並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諮詢小說。

《女心理師》讀後感 9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充滿了懸念和疑惑,為什麼人的心靈是那麼的脆弱?為什麼賀頓會為了考心理師為了開診所不惜也無所謂似的出賣自己的尊嚴。可以說賀頓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齷齪的骯髒的?帶著這些疑問和懸念我閱讀完了整部小說的時候才明白作者畢淑敏的構思之巧妙。賀頓自身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經典案例。正是因為有了不願回憶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記那段時間,才有了一個為了更想得到的東西使勁各種手腕的賀頓。在給別的案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賀頓自身的問題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遇到姬老師之後,賀頓那段塵封的記憶才被開啟,如果不是姬老師賀頓還會是那個靈魂和思想總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嚴當回事的醜女孩子。儘管姬老師的治療方法於道德上不對,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來說,用性來解析她這個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實證明對於賀頓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她終於認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後的路該如何尊嚴的行走下去。在為大方和老鬆的案例解析的時候才能敏銳的抓住談話中出現的線索,從而順利的解決了兩個人的問題。

身體出了毛病可以用先進的科學進行治療;心靈若是出了問題呢?心理師也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甚至引導也談不上啊;在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師最注重的就是傾聽,並表示同情。在一番傾訴後,案主也就理出順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抉擇了。如果盲目的給予別人意見,只會成為誤導。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只是有太多的祕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許最合適的就是緘口不言或者是對著一個土坑傾訴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師就是這個坑。

我們要更加懂得愛,珍惜愛珍惜自己擁有的愛情和尊嚴。

《女心理師》讀後感 10

畢淑敏的這本《女心理師》讀完幾天了,有一種強烈的衝擊感仍在內心迴盪。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跌宕起伏的命運就不必說了,單是女主人公賀頓人生的成長和蛻變,足以讓我深深地震撼和感動。

她曾在社會的最底層,幼年生理和心靈的雙重摧殘是她不願提及的噩夢,貧窮的原生家庭使得她比同齡的孩子早熟,她曾在生存的壓力和難以言說的痛苦中無助地掙扎,機緣巧合下她護理了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盡心照顧使這位這位貴族出身又博學多才的老太太健康有所好轉,她認為賀頓是一塊可雕琢的璞玉,與之朝夕相伴的同時,對她進行了有意無意的培養和調教,教她讀書、烹茶,禮儀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素養,博覽群書讓賀頓的眼界豁然開闊,從此,她的人生有了質的改變和提升。

關於這個機緣巧合後來我又分析了一下,它並不純粹是運氣,而是必然要出現的,因為賀頓這個女孩,骨子裡就不是一個甘於渾渾噩噩的性格,她聰明,善良,堅忍,頑強,有自己的原則,在逆境面前從不輕言放棄,所以才有後來的機緣。

雖然她曾經迷茫,曾經膽怯,曾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是成為一個心理師之後,她在一次次對別人的救贖中,實現了自我救贖、成長和蛻變。她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斷的超越自我,最終脫胎換骨,破繭為蝶。像鳳凰涅槃重生,像歷經煉獄之後盛放的花。從此,比以往更堅定,更成熟,更尊嚴地走向她以後的人生。可能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但她卻自信而坦然。

我為之前的賀頓嘆息,為後來的賀頓鼓舞和感動。當然了,還有柏萬福,還有錢開逸等等一系列的生動鮮明的人物角色,所有的人物圍繞心理師這個主線,通過一個又一個曲折的故事,牽出了人性中的各個層面。人性無疑是複雜的,但它又是可以解開,可以昇華的。這取決於心理師,同時取決於當事人自己。說實話入手這本書是因為對心理學有興趣,但是讀完後的感覺讓我對心理師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一個好的心理師不光需要專業知識和技巧,更需要超人的耐力和非凡的素養,才能源源不斷的輸出正能量,幫助和救贖更多的人。在此,向正在這個行業努力耕耘的心理師們致敬!

《女心理師》讀後感 11

一直在看《女心理師》,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閱歷不夠,也可能自己還是沒用沉下心來去讀,這本書講述的女心理師賀頓每天都會聽到這些真實的故事和遇見形形色色的案主。無數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臨的情感危機,使賀頓接近心理崩潰邊緣,她說她已經三千歲了。在戀人的幫助下,賀頓找到心理權威進行督導。在諸種方法屢試屢敗之後,權威應用非法的殘忍手段,幫助賀頓解開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癥結,喚起深藏已久的祕密往事。

賀頓關閉了心理診所,重新開始心理學更深層面的學習。她在課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權威,對他說:你的療法是完全錯誤的。

以下是我從書中,摘抄下來的我比較喜歡的語句,寫下來加深映像留作紀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獄裡,也是盛開的蓮花。我喜歡用乾淨的手段,抵達一個光明的理想。一個人活著,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讓別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處,越相信它會有出口。在關係的寒冷中尋找和煦,在殘酷中爭取柔和。如果不超拔於瑣碎之上,文學就喪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著死亡進發。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對死亡的關注就不會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們人生的兩個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飛翔。該說出真相的時候沉默,是一種卑鄙。往事被言語的荊棘勾連而起,靈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輕易說一輩子,那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孩子是神的饋贈,而神的東西都是未完成的。負載高尚靈魂的軀體是痛苦的。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常愛登高望遠,當你擁有著才知道腳踏實地。中國女人在充滿檀香味的房間裡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記憶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勇氣是相信奇蹟。不必知道你的過去,這是我愛你的方式。

本書以女心理師賀頓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在她和丈夫、情人與心理權威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穿插了若干來訪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

畢淑敏非常喜歡主人公賀頓這個角色,在接受媒體專訪中,她曾表示如果說我的小說女主人公賀頓像現代巫師,我把它看作是一種期待和表揚。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師,她平凡普通,但是愛學習,願意探索,對人有興趣,願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祕密,期待這個世界更美好。我喜歡這個人物,儘管她有很多弱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x4l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