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3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3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一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能夠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歡樂又惆悵。"

雷先生這段文字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教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我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讀完本書,我聯想到了當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只顧嚴厲地教育孩子甚至是經常訓斥孩子,卻忽略了同孩子培養的良好關係,他們不理解同孩子成為朋友的重要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可是他們沒有正確看待教育子女的問題,往往在走著極端:一些家長盲目效仿傅雷的“棍棒出孝子”,錯誤地認為只要令子女畏懼他們就會懂事、成才,可是結果呢?往往事與願違。因為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僅有自我真正成為子女的榜樣,子女才會順著父母預期的軌跡前進。當然,也不乏一些家長成功地學習了傅雷的教子方法,成功地教育了子女。傅雷成為了親自教育的典範。

父愛,給予你的感動卻永遠值得回味。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不能不說,《傅雷家書》無疑是一部極親切、極寫實的作品,無論是作為一名讀者,還是對當時的傅雷一家來講,非常享受其中的溫馨。

品讀完全部的家書,無論對哪個來講,傅先生是一位十分負責,有自省能力的爸爸。信中細膩入微、誠心誠意的文筆,無不充滿著對小孩的愛。從開始的致歉,到後來的噓寒問暖,他伴隨小孩的長大,自己也持續的改變著,這是十分難得的。你非常難在一位不惑之年的老者筆下看到這部分。或許是失去了,才最後大徹大悟,體驗過放手,才真的的放手。

爸爸在自省的同時,更多的,是給予了尊重。小孩遠走高飛了,心裡,說不出的難過。但大家從信中卻見不到任何約束,更多的是建議,更像一位朋友,這點也無不令我佩服。在這位爸爸的信中,有一句讓人難以忘懷,他說,人是感情動物,展示了爸爸感性的一面,人就是如此的,生而為人,大家為何特殊於其他生物?就是大家有更多的情感。無論痛苦、快樂,這都是大家一份難能可貴的經歷。為何總那樣理性呢?享受這部分獨特的情感,將生活變得多彩些,才不負此生!

在這部分信中,看的是爸爸,也不少見媽媽的筆影。在文中,我發現媽媽對於一些事,總是更為理性,她在文中說過:“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其實兩者並不衝突,由於有爸爸的感性,有媽媽的`理性才能造就出在這個社會上,可以立足,亦能享受生活的人。這也就是爸爸媽媽能帶給小孩的引導與愛了。在一封封的信中,大家不乏能看出爸爸媽媽的關心,總是不少封的信,才能換得小孩的一件,可能是爸爸媽媽寫多了,或是小孩寫少了。

但無論怎麼樣,我非常賞析傅先生說的一句,“不可以用忙字推託。”還是回到上文,生活中分秒都是一種享受,大家不要只在乎我們的快感,世上的人情事故還有不少,別荒廢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花了將近一週零散的時間,讀完了《傅雷家書》,感慨很多,首先想說,很幸運自己可以在這個年紀,遇到這樣的一本書。

在這本書裡,我都讀到了兩個字—愛與孝。不得不說,傅雷寫給傅聰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著他對傅聰的愛。其實從小,傅聰就被傅雷嚴格地管教著。父母都是希望兒女成才,或許傅聰沒有那被父母寵的童年,但傅雷對他嚴厲的愛是他日後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聰剛剛出國留學的那段日子,想必他是不適應的,畢竟第一次離父母這麼遠。但傅雷給他寫信,他以這種方式告訴傅聰,父母一直在你身邊陪伴著他,這會給傅聰那孤獨的心莫大的慰籍,會讓傅聰有一種與父母天涯若比鄰之感吧。

在傅聰小有成就的時候,傅雷如良師益友一般,告訴傅聰不能驕傲,好讓傅聰明白要繼續學新的內容,提高自己,為他日後更大的成就做了很好的指引。雖然傅聰不常回信,但傅雷依舊孜孜不倦地給傅聰寫信,這讓我很感動,也許天底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吧!他們從不計較兒女的回報,他們的愛一如既往,深切而又沉默……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個孝字。讀完這本書,令我特別感慨的地方,就是傅聰給父母的'回信,相對於父母給他寫的信,實在是太少了!特別是他剛出國的那段時間,經常幾個月不回一次信。他忙著學業,忙著戀愛……可惜,傅雷與他的妻子突然就走了,沒有再給傅聰盡孝的機會。我想,日後傅聰也是會有遺憾的吧。

現在的我正處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我一天天長大,父母卻一天天老去,年少輕狂的我,再聽不見父母的苦口婆心,與父母的距離也越來越大,我有時都不想和他們說話,但父母仍然日復一日地用我“不喜歡”的方式不厭其煩地關心我……我確實應該理解他們,行孝當及時,不能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可以在這個年紀讀到這本書,它不僅僅可以讓我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我們自己的愛,還可以讓我們懂得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父愛與母愛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閱讀《傅雷家書》後,我對父愛和母愛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譯著巨集富的翻譯家,為人坦蕩,稟性剛毅,對兒子傅聰可謂苦心孤詣。無比真摯的家常話,流露出濃濃的父愛,沒有半點虛偽,也用不著裝腔作勢,感情是那麼純真、質樸。這位學貫中西的父親同每位父親一樣,對孩子疼愛有加。但在這基礎上,還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縱觀全中國,能做到這層境界的,未知能有幾人。

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人生道路的細節和常見問題,都像良師益友般給予指導。傅雷與孩子之間除了骨肉相連的父子,還是人生和藝術方面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每個人生來都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之愛。當我讀到這封家書,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嚴格戒子又對其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用音樂譯著與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在這位遊子的處境裡,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教誨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境和艱險。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萬里外所給予兒子的殷切教誨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對於這個家庭都不是問題。

翻讀全書,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間的談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翻動每一頁,心中都如泛起漣漪。

看著現在自己的父母,想到將來要為人父母,那種責任與光輝,自己能揹負嗎?《傅雷家書》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家風,更是家人之間羈絆的縮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傅雷家書》的閱讀接近尾聲,讀完了他一封又一封信,體會到了他的思念與牽掛,我似乎對親情、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傅雷和他的兒子,把父子關係轉化為朋友,兩個人交流著對藝術的見解,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相互學習,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父子關係啊!父親有許多不明白的',會詢問兒子。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會和兒子討論,他和兒子成為了最親密的朋友。他給了兒子很多思考,不斷鼓勵著兒子,支援他。他永遠相信兒子,無論他是有成就,還是做錯了事,傅雷一直會在他身後,安慰著他。

在做最親密的朋友的同時,他又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信中無不體現出他對兒子的思念、擔心,不斷告訴兒子要多休息,合理安排時間,擔心他吃不消,他也是最瞭解兒子的那一個。當兒子和彌拉有不愉快時,他會想辦法,讓兒子平靜下來。當兒子很少寫信時,他也明白是兒子工作生活太忙,來不及寫信。但他會在自己生病時,再累也要去為兒子翻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能知道兒子現在身在何處,是否安好,也會很滿足,可見父愛的偉大。

傅雷能理解兒子很忙,不會多去打擾他,但每次都會不斷告訴兒子許多重要的道理,告訴他的人生、學習、人際交往。更是循循善誘的好父親,他與兒子相處模式,又是多少家庭嚮往的呢?

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傅雷讓兒子充滿了藝術的薰陶,讓他無論在國內有多不順,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傅雷對兒子的愛,讓傅聰學到了很多接觸不到的東西,不禁讓人感慨傅雷的藝術造詣。

現實中又有幾個家庭的父子關係,如此融洽。我們應該多去理解父母,才會發現他們的苦心。最後讀到遺書,也很感慨,父母好像老去的很快,遺書好像讀完,還覺得還在某處,關心著兒子,看著他不斷的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教我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把愛無私的獻給了我們,又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傳授生活的經驗。

傅雷夫婦給予了他們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萬語,字字湧動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國家和黨的建設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關心。這些讓兒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許多錯路。這種高質量的教育也讓父親自己得到了回報,他和兒子在精神上產生的共鳴,使他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正處於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年紀。很少有人安安靜靜的.穩下心來和父母談談志向,談談理想,甚至連平時的嘮家常也已經成為一種奢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吧!

張麗珠

愛,如春日裡明媚的陽光;愛,如心靈上涓涓的細流;愛,如雨後那一抹亮麗的彩虹。傅雷夫婦對他們孩子的愛,造就了孩子們偉大的一生……

在飽含深情的愛的甘露的澆灌下,傅聰兄弟在強手如林的國外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一封封家書,寄託的不僅僅是一聲問候,一句祝福,還飽含了父母在背後那份望子成龍的期待。一句句教導,無不蘊含著源發於內心深處的親情。

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出傅雷夫婦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導。他們嚴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對於音樂的瞭解也許寥寥無幾,但是為了最最親愛的孩子,他們願意從零開始,瞭解肖邦、貝多芬、莫扎特……閱歷此書,你會發現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一種別樣的深情……

書信,寄託著千萬句關懷,千萬條思念。在這一百多封家書中,我們所領略的不僅是文化的經典,更是那句“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這個暑假看了《傅雷家書》一書,收穫很大。

《傅雷家書》是中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夫婦寫給子女傅聰和傅敏的一封信。,是包涵了滿滿的父愛之作。他們努力培養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長大,後結婚。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體現。因此,我認為傅雷和他的妻子是中國父母的榜樣。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奉獻一生,同時會讓他的生活更加充實,那將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現在可以找到我的人生目標了,雖然我曾經是個盲人。但我知道,只要我們朝著我們的目標努力,我們就會有所收穫。

傅雷說:“金錢和物質方面給不了你的回報,學業和藝術一定會給你的努力找到答案。”我想,不管努力能不能帶來回報,至少可以充實我們的心。我相信,如果我每天把時間花在我認為有用的事情上,我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我認為只有相互鼓勵、相互支援,用最真實的心交流才是最令人羨慕的。傅雷說,他和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麼好的父子關係啊。我覺得讀《傅雷家書》真的可以充實人心,讓人平靜。此外,文學和藝術將陶冶我們的情操。我們在那裡吸收的營養會讓我們茁壯成長,併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傅雷家書》是傅雷思想的反映。可以說是傅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頭腦。紙上寫的都是家常話。只寫心裡所想,不必為讀者操心。正因為如此,感情才如此單純,沒有任何虛偽,《傅雷家書》的含義,遠遠超出了傅雷一家的`範圍。本書處處體現著父親深沉的愛。或許每個父親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在人口眾多的中國,這是可以實現的。最底下,有幾個人,因為這需要足夠的條件。父親要博學多才,兒子要學識淵博,父子之間要有充分的默契。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初讀《傅雷家書》我幾乎要再三確認作者,“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一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煩惱。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段話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細膩的情感讓我難以想象是出自那個嚴謹近於殘酷,倔強甚至有些暴躁的學者。正是他的嚴厲,教匯出了一位驚世音樂家,正是他的溫柔,帶給相隔萬里的兒子溫暖。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稜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反而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拙誠是溫柔的底色,溫情又是瑣碎平凡中的獨一無二。這家書中,就藏滿了拙誠與溫情。

一封封家書,滿滿的親情在字裡行間,有傅雷夫婦對兒子的摯愛,又有對兒子的期望,至真至情的一百八十七封家書,漂洋過海送到傅聰手中。

《傅雷家書》是一本體現父愛的書籍,由傅敏編輯,處處都體現了父愛的苦心,甘願把自己所受的陶冶與教養,在才智技巧中積累的經驗,統統交付於傅聰,在予之疼愛的同時,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也正是因為傅雷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父子二人相敬相愛,可處於時代悲劇中,命運變換,沉重悲涼,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家書中,傅雷對傅聰說過“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這是一個父親,對於自己的孩子諄諄教誨,長大是一次歷險,曾經他是純真少年,眼裡充滿理想,如今枯木逢春,漂洋過海離開父母,對著從未踏足的地方,面對陌生的面孔,逐漸客觀正直,可以直視錯誤,不被曾經困擾,理想滿是灑脫。

我想每個父母對於自己的子女,或許有著偌大的期望,希望他們“胸中有丘壑,立馬鎮山河”,又希望他們平安喜樂、萬事遂意。父母因我們,而消耗掉了細碎而浪漫的生活,但或許當他們想起未來還有我們的樣子,日子就充滿了意義。《傅雷家書》開篇即是剛送走傅聰,傅雷夫婦心裡便一直掛念,他們是否一直願某年的遺憾,都是來年驚喜的鋪墊。由子女衍生出的瑣碎,在黑夜裡,溫柔又遙遠的燈光,不再觸及纏繞他們,卻依然照耀他們。父母總會認真聆聽我們的願望,偷偷保佑我們萬事勝意,耐心教導我們,前方雲霧散盡,就是一片光明。

父母之愛,便自帶了拙誠與溫情,在滿目瘡痍前,總有父母為你踏雪而來,像冬日的一封信,溫柔又獨一無二,等來年雲庭春深,卻依然存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很多時候,一本書都有其最佳的閱讀年齡。雖然很多年輕人的評論普遍都很負面,可對於我這樣一個走完半輩子的人來說,《傅雷家書》所帶來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的。

這原本就是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書信是最普遍的交流資訊的方式。作為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見著孩子,那深切的牽掛和思念,恨不得在紙上全數傾吐,所寫內容自然也不會有任何避諱,家長裡短,叨叨擾擾,想說啥就寫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對子女而言,也是見字如面。

可傅雷畢竟不是一般人。他學識淵博,藝術涵養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東方文化的精髓,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於言教。他品性率直,個性剛毅,同時又擁有藝術家的敏感氣質。他身上體現中國文人的清高自傲,卻又平易近人。一個嚴謹,認真,聰慧,高貴,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為重的.學者與一個愛子情深的父親的完美結合。在其人生後半段,與兒子書信往來的十多年裡,寫下了三百餘封信,單就提筆塗墨,平均每封達數幾千字(後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並逐一編號登記,字裡行間承載著一個深沉如山的愛。

而書信的內容,除去生活瑣事外,首要還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為第一原則,從瑣事,細節,古語,經典等等談開,無一不體現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誨。此外,在信中還有如此之多的關於東西方文化,藝術,哲學的精彩論述,以及對中國古籍作品的推薦與評論,較為難見且珍貴。父子倆最終性情相近,通過精神交流與共鳴,共同在藝術的世界遨遊,也是令人羨豔。

可嘆的是,這段至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濃烈的悲劇色彩,不由扼腕,幾度淚目。一身清白留人間,最好地詮釋了傅雷作為中國文人的節氣與自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紙與筆,造就家書,溫潤而深情的字眼。也許此刻我們不再寫什麼家書了,但它始終是一種記憶,一種禮貌的傳承。提到家書二字,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古人們的家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游的家書,寄託著沉甸甸的愛國之情。王師北定中原日,還有沒有這一日呢?陸游不明白,陸游的兒子也不明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依然是陸游的家書。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書,承載著陸游一生所學,寄託著詩人無盡期盼。一行行話語,是否也曾被厭煩,又被當做無價之寶呢?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蘇軾的家書。可是,這是寄給弟弟的。兄弟二人,你吟我唱、你唱我和。很是歡快地度過了一些日子。似乎有些年少無知,無知人情世故,但又是學富五車,更不用說蘇軾的百年第一了。撫今追昔,過去的夢,早已不在。

如此之多的家書,令人動容。初讀《傅雷家書》,覺得便是些學術性的,大白話般的假大空式的文章。再品,才逐漸發現,字裡行間都是對兒子深深地掛念。當時的雛燕早已遠走高飛,只剩下老燕默默注視,期望用翅膀扇出一陣順風,託你走向成功。那些提議,都是家人們一生的經驗。我總是被裡面一些微不足道的'字句感動。“不用怕麻煩人家。運到團裡時,外面包的箋,千萬不要自我拆,很容易刺壞手。”真的是細緻入微,想到了每個可能遇到的風險。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我總覺得父愛如山,應當是不善於表達的。可是傅雷卻像媽媽一般,絮絮叨叨,說長道短。可是這樣的表達是沒有錯的!父親和孩子本該這樣交流,而不是緘默不語。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的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

一滴滴的關心,傾注在了墨水之上,那架載著沉甸甸關心的飛機呀,可千萬不要墜落。那隻飛遠的雛燕呀,可千萬不要迷了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家書,一筆一畫寄託著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著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著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裡行間,滿含著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自嘆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於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讚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替中國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為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著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著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路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即使相隔萬里,彷彿近在咫尺。科技發達的今天,書信已經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徵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著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著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託。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書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溝通方式,書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說不出的話表達出來。

家書,也就是家信,指的是離鄉在外的人與家人情感交流的工具,它也維繫著家庭幸福,親情濃濃。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二人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兒子傅聰的信。在這十二年中,他們通訊數百封,記述了傅聰出國成名、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傅雷夫婦都很細心,把兒子的信都妥善保管,並將主要內容分類摘錄成冊。

整體來說,傅雷與傅聰通訊的主題為:教育孩子,立身行事,以中華文明為主;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

傅雷先生曾經說過,他寫給兒子的'信有四大作用:

1、討論藝術觀點;

2、激發出年輕人的思想;

3、訓練傅聰的文筆;

4、做一面忠實的“鏡子”。而信中的內容,除了記錄一些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出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思想與品德。

《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了過去的歷史,很好地為我們儲存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僅是父母對兒子的教育,更讓我們學到了一些立身處世的原則。

我特別喜歡書裡的一句話:“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它告訴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遠是春天,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奮鬥就能迎來坦途。

待人謙虛,做事嚴謹,禮儀得體;遇到困難不放棄,獲得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的榮辱感,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些應該是《傅雷家書》中給我們的永恆的啟示吧!

這本書雖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普通的書信,但是它包含了許多大道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永恆的經典。

我不禁想起了嚴厲的父親,他也老是訓斥我,我經常敢怒不敢言。此時我細心體會,將心比心,方才領悟了父愛的偉大,父愛如山,嚴厲之中不乏慈愛;父愛如風,猛烈之中不乏和暢;父愛如水,永潤我的心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w2j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