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獵人筆記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1

這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作者通過對俄國各階層的生活的細緻描述,展示了在俄羅斯美麗的大自然下發生的種種悲劇。作者細緻入微的描述反映了作者閱歷的豐富,這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家庭背景是分不開的。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散文集。作品控訴了腐朽的農奴制度,表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品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範例。別林斯基評價該作品“從一個前人所不曾有過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1847年,俄國進步刊物《現代人》的“雜拌”欄裡,出人意料地首先發表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霍爾和卡里內奇》,並冠以一個奇特的副標題:“獵人筆記之一”。小說發表後立刻受到進步評論界的歡迎。它是俄國文學中第一次描寫農民的作品,矛頭是刺向農奴制下的地主階級。

此後,屠格涅夫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獵人筆記”這個總題目下,陸續寫出25篇短篇。這一組作品,以俄國中部地區優美的自然景色為襯托,通過對莊園裡農民與地主的`生活的廣泛描繪,揭露了地主表面文明仁慈實際野蠻殘暴的本性,對忍辱含垢,備受欺凌的農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發出了農奴也是人,而且是富有聰明才智的人的呼聲,這在當對無疑是振聾發聵的。1852年,這組作品以《獵人筆記》為名在莫斯科結集出版,成為轟動俄國文壇的一件大事。進步輿論稱讚它是射向俄國社會生活的災難——農奴制度的“一陣猛烈的炮火”,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2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這個作品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在他的整個文學創作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這本書裡有25個短篇小故事,每個故事作品都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風格多樣,語言簡練。而我最喜歡的小故事主要講了作者和獵人葉爾莫萊到距離利哥夫五俄裡之外的蘆葦蕩裡,撐船打野鴨遇險的故事。中間,他們先遇到華而不實的獵人弗拉基米爾,他是地主家一個解除了奴隸身分的`僕人,然後又找到看管一個破木船的漁夫、綽號“蘇喬克”的老人。他先後為地主貴族老爺當過僕從、廚子、馬車伕,現在是漁夫。作者四人就是坐著他那隻破舊不堪的平底木板船在蘆葦蕩打獵的。

屠格涅夫用他的語言將風景描繪的極其優美,人物的形象生動。這本書深深吸引我的原因第一是作者對大自然風光的精彩描寫,本書中作者那生動、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勾起了我對暑假生活的美好回憶。每每讀到諸如“從清早起天色就明朗;朝霞不像火一樣燃燒,它散佈著柔和的紅暈。太陽—從一片狹長的雲底下寧靜地浮出,發出鮮明的光輝,沉浸在淡紫色的雲霧中……”這樣的句子時,我都會深深地沉浸在其中。

作者在書中表達了他對農奴制的痛恨和批判、並指出是農奴制使廣大的農民陷入悲慘的生活境地。作者對農民和農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對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貴族地主給予無情的嘲諷和鞭撻。而屠格涅夫的才華也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同法國作家德·沃蓋說:屠格涅夫的才華“正好表現於保持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驚人的勻稱,每個細節都停留在現實主義的領域……而整個說來卻漂浮在理想的領域。”

當閱讀完《獵人筆記》時,我還是沉浸在那一個個小故事之中,為作品的精彩嘖嘖稱讚,久久不能忘懷。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3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所著的一部風格獨特的特寫集。裡面寫的無數文章,都描寫了俄羅斯十九世紀中葉地主與農奴的關係,這一篇篇文章,都諷刺著地主的凶慘,同情著農民的悲慘,是一首首農民命運的悲歌。

書中描寫了形形色色,生活悲苦的農奴。《莓泉》中的斯捷普什卡,他原先是地主的家僕,後來被主人拋棄,淪落到“不被當人看”的地步,連“口糧”都得不到,《利戈夫村》中的“小樹枝”(蘇喬克)也是個家僕,在眾多地主手中轉來轉去,被主人當一件東西任意擺佈,先後充當幾家地主家的廚子、車伕、鞋匠、戲子、漁夫等角色。在無數的欺壓下,他變得膽小怯懦,甚至在受到生命危險時,也不敢去向老爺求助,而《兩地主》中的僕役瓦夏,則更是可憐。他在受鞭撻之後還認為主子是個好人,自己罪有應得,說主人是“不會平白無故懲罰人的。”

這些農民,他們常年寄人籬下,受地主欺壓。他們因農奴制的長期壓迫而變得極其可憐懦弱,沒有自己的想法。

屠格涅夫以悲惘的口吻去描述這一個又一個的舊式俄羅斯農民。屠格涅夫用自己的寫作技巧,描繪了那暗天無日的`社會、奴隸主的殘暴,襯托了他對這些農民的可憐。

這樣的生活,是屠格涅夫所不滿的。他不滿地主的暴虐與農奴的悲慘,所以他寫下了這本書。這本書表達了他對自由生活的熱愛,他對農民所譜寫的悲歌也正是他對自由的嚮往。

他嚮往俄羅斯的人們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地主農民,沒有人施暴,也沒有人受壓。他讚歎著那些心靈美的偉大的人,他的筆法“誠摯而公正”,讓讀者看到了社會的絕望與黑暗,他沒有作任何評論,卻讓人更加了解文章。

那時的俄羅斯,正是書中所寫那樣。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是許多事實的縮影,他這一創作詠誦著對農民的悲歌,也讓農民看見自己的地位,讓他們學會反擊,追求自由。

一曲曲悲歌是農民的命運,讓我們看到當時社會的黑暗,也給予農民反擊的力量,它是一部不朽之作!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4

只是泡沫,只是繁雜的氣泡,哪怕在陽光照耀下極度閃亮,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是命薄如絲絃般的可悲,帶著個人與夢想,一觸而來。

一身獵裝一把槍,一對明眼一雙靈耳,屠格涅夫供獵人之眼,在《獵人筆記》中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俄羅斯中地主與農奴們的形象。

——什麼是農奴?那些如同螻蟻一般,在呵斥與訓罵中熬過餘生的人。他們沒有自由、沒有快樂,甚至連活也不算活著,只是空軀殼而沒有“生命”。《利戈夫村》中的小樹枝蘇喬克。在主人的殘暴中被任意擺佈,將他像個玩偶般,在眾多主人中輪番轉手,那個瘦小的可憐人在這顛沛中失去了思想、失去了主見,彷彿忘記了自己的人生,遭受河水的滅頂之災時,也像胯下之狗似的不敢抓主人的衣角。他們,這所謂的貴族身上的附屬品,在鞭與棍的無情中放棄生,放棄死,無神志的在勞累中苟生。在當時的社會,這或許還是農奴們的最好命運。在《霍里與卡利內奇中》霍里寧願付給老爺天價租金,也不肯贖身。那是因為在當時的黑暗社會,農奴們脫離了地主,便不受法律保護,如同枯葉般任意被別人踐踏。這個時代,這份自私,這對利益的貪婪,不就是造就農奴們悲慘生活的罪魁禍首嗎?

屠格涅夫出生於地主家庭,卻在這部書中或含沙射影,或深刻剖析,將地主們的凶殘與荒唐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都具有兩面抑或三面的多元化性格在上層社會中,地主們談吐文雅,友善好客;面對下人,他們卻表現出了人性的黑暗,面對僕人們的`小過失遷怒而暴打,讓自己的農奴們衣不敝體,食不果腹,卻要以無限的勞作換取低廉的報酬。這樣殘暴的人,在書中被描寫得無限愚昧、荒唐,又近乎可笑。

《獵人筆記》中鮮明可見屠格涅夫之文采,景物描寫如閒庭散步,輕悠美妙,展現出俄國鄉村的無限風光。但是,農奴放棄本真,地主忘卻人性,他們都不是真正的生命,泡沫般的是奴也是主,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溢滿文字之間,而《獵人筆記》是真正的一枚火種,點燃思想,光彩回溢。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5

利用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屠格涅夫是“俄國文學的三巨頭”19世紀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而且《獵人筆記》是他的成名之作。

首先我翻到書的最後對作者屠格涅夫的生平作了瞭解,他生於俄國一箇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位騎兵團團長,母親是一個性情蠻橫、十分殘暴的農奴主。他的幼年生活和學習經歷給他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在《獵人筆記》中也明顯地表現出來。

《獵人筆記》由25篇相對獨立的小說構成,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作者將風景描寫的'及其優美,不愧是“大自然的詩人”其中描繪俄羅斯中部美的生動的大自然風景。這兒有晶瑩的露珠、輕紗般的薄霧、跳動的篝火;這兒有空曠的田野、翠綠的草原、幽深的白樺樹,這兒有云雀的歌唱、夜鶯的輕吟、鵪鶉的鳴轉;這裡色彩絢爛,這裡音響悅耳,這裡空氣聞著滿是芳香。作者被描繪得如此迷人,彷彿把人帶入“仙境”一般,讓人回味無窮。

再有就是有趣的人,屠格涅夫的人每一個都是性格明朗的,卡里內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勤勞自信,可愛的讓我一下就喜歡上了他。這裡面的卡里內奇很喜歡說話,雖然不像能說會道和人那樣花言巧語……然而卡里內奇有不少特長,就會連霍而也是承認的,如:他會念咒止血,走圍棋,幫助他人。有一次卡里內奇看見有一隻鳥受傷了,連忙把那隻鳥拿回家,塗上雲南白藥,認真照顧,並幫他清洗傷口,和他玩耍,最終幫他重返大自然。

當然《獵人筆記》中自然風景不是一個擺設,而是與農民美好的精神世界相聯絡的,其中精神的風景都是圍繞這農民與農民相關的事物展開的,而與腐朽貪婪、庸俗的地主是無緣的。

屠格涅夫筆觸細膩、含蓄,生活在最底層的農奴悲慘生活以及被扼殺了的精神被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語言細膩,不愧是一位卓越的現實主義大師。

由於這個假期時間有些短,閱讀倉促,以後我會抽時間細細閱讀這本名著,瞭解更深層次的意義。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6

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誰能想到在曾經的沙皇俄國,有這麼一群人,衣衫襤褸,在漫長荒蕪的沙漠上拖著貨船,步履沉重,面無表情,如行屍走肉一般,但這種景象,不僅僅出現在沙皇俄國,在曾經的中國,也有黃河縴夫也拉不直問號般的身軀。

但一本燃燒的書——《獵人筆記》,以詩意的現實主義揭露了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更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點燃了最底層人民的希望與熱情,更激發了全世界人民的革命熱情。

阿爾卡季·帕夫雷奇·佩諾奇金是一個書中所描寫的地主形象,他是一個通情達理的正派人,體態優雅、辦事也公道。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僅僅因為侍從酒忘熱了而已,便將侍從毒打一頓,還稱自己是為了他好。不僅如此,他僅僅因為自己下面的一戶人家實在付不起房租,就毀了他們全家。唉!正是一個這樣蠻橫無理,殘暴苛刻的地主,竟被稱為一個通情達理的正派人!那麼沙皇俄國得有多少這麼“好”的人呀?

書中不僅諷刺了這些地主,更表現了農奴們剛強的意志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敢面對未來的思想,如其中的霍里和卡利內奇雖然在地主的手下生活,但他們堅定、剛毅、頑強靠自己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時,這本燃燒的書確實創造了奇蹟:在此書發表20年後,俄國沙皇廢除了農奴制度。革命的火種也蔓延了整個俄國乃至全世界。又過了十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列寧帶領著蘇維埃軍隊徹底推翻沙皇統治,創造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思想國家。

在華夏神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又一個社會主義思想國家在這本燃燒的書傳播的火種的作用下成立了。這也說明了,這本燃燒的`書不僅僅激發了俄羅斯的革命熱情和革命力量,更讓全世界所有人受到了它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的洗禮。

火,它之所以能燃燒,是木柴供給了它燃燒的能源。這本書,它所傳播的星星火種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永遠地燃燒,傳遞,是因為屠格涅夫在其中加入了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這“人人平等”的思想應當在每一人的心中永遠燃燒。

獵人筆記的讀後感7

屠格涅夫用他的“神筆”將風景描繪的極其優美,人物生動形象。這本書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對大自然風光的精彩描述。本書中作者那生動、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勾起了我對童年時代暑假生活的完美回憶。每每讀到諸如“我坐在一片白樺林裡,秋天的天氣有點怪,一會兒陽光普照,一會兒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時而飄滿白雲,一忽兒又都散得乾乾淨淨,藍藍的天空顯得純潔、平靜而溫柔……”這樣的句段時,都會有一種想放聲朗讀的慾望,的確能夠陶冶性情。

書中的人物也是生動形象,書中描繪了各種各樣的地主如:蠻橫地搶佔他人土地的.地主;折磨莊稼人和家僕的科莫夫;設立莊園“辦事處”,透過一批爪牙進行管理的女地主洛斯尼亞科娃等。透過對這些地主乖僻行為和習性的描述,使讀者聯想到,在他們主宰下的黑暗王國裡,廣大的農民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本書二十五個故事中出現的人物有善良的農民,有受欺凌的農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無情的貴族地主,地主們身上穿著綾羅綢緞,農奴們則要每一天穿著整潔的“制服”為的是給主人爭面子。地主們衣食無憂,而農奴們則要起早貪黑為掙得麵包幹活。地主們的餐桌上都是山珍海味,而農奴們則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只有到過節才能討到餡餅。地主們常為一點小事打罵農奴,而農奴們只能吞聲吐氣……表達了作者對農奴制的痛恨和批判、並指出是農奴制使廣大的農民陷入悲慘的生活境地。作者對農民和農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對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貴族地主給予無情的嘲諷和鞭撻。

法國作家德·沃蓋說:屠格涅夫的才華“正好表現於持續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驚人的勻稱,每個細節都停留在現實主義的領域……而整個說來卻漂浮在理想的領域。”法國作家莫洛亞更乾脆地稱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為“詩意的現實主義”。我想,用這個詞來評價《獵人筆記》的創作風格也是恰如其分的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mjj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