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後感(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讀至散文末尾,一種心酸化作乾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靜坐了好一會兒,仍是不捨得合上書的尾頁,瞬時,痛苦、悲傷、難過與悽然彷彿都隨著歲月的積澱在楊絳先生那清澈的'眸子裡化作紅塵中的平淡與安詳。

人生如夢,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們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祿,何必去向往那榮華富貴,何必去在意那浮雲糞土般的紙醉金迷呢?何不靜下心,慢慢來,讓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沒有驚濤駭浪,亦沒有狂風暴雨,只是一葉小小的扁舟在和風裡靜靜地數著陽光下碧水的波紋,簡單又幸福。

讓億萬顆心隨時光跳動,打響歲月的節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們何不珍惜身邊的愛人,品味生活的真諦,奏響生命的樂章,在彩雲和琉璃裡綻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腳印!

我們仨讀後感2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溫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溫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溫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溫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3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帶給我複雜的感受,會跟著它開心的時候歡笑,跟著它悲傷的時候流淚,跟著它的離別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能顯出情感的真摯,才能真切的打動人。錢鍾書一家三口的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全書以夢魘般的古驛道開頭,楊絳先生天天的夢魘,感覺到她內心的極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而後失散,年邁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跟先生相繼去世,更是傷心悲痛。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這份淒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而後,楊絳先生用了平淡樸實的需要回憶了他們的過往,剛結婚隨錢鍾書先生去牛津,兩個人自己第一次做飯,稱自己笨,每天早上錢鍾書都會為楊絳先生做好早飯,苦中作樂,志同道合,而後有了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三個在一起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在為這個家庭幸福感動的同時讓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麼,幸福其實是一種感受,別人覺得你苦,但是你們苦中作樂你們覺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這就是幸福,永遠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4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捨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後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後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一直在延續,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鍾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援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後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麼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後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後你們仍然相愛,那你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鍾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我們仨讀後感6

《我們仨》使我感到這血濃與水的親情,這被多上文人所歌頌的孝道與愛,可以是如此的.淳樸,也本來就是如此的淳樸。

楊絳在回憶,回憶丈夫的笨拙與可愛,回憶初得愛女的喜悅,回憶女兒的聰明與孝順,回憶許多年來一家人經歷的風風雨雨,三個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寫下這一個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剛開始,楊絳便寫道錢鍾書大喊:“娘!阿圓欺負我!”也說道他們夫妻倆曾合夥說女兒是學究,是傻瓜。錢媛還說:“爸爸只能當我的弟弟。”一家三人,宛若朋友一般親密,互相關愛,互相尊重,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後一家人失散了,也應該是老天同樣眷顧這樣的幸福。

愛,無需歌頌,真誠即可。幸福,無需尋找,生活中滿滿的都是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7

看慣了現今的明爭暗鬥,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歷著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歷著戰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歷著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溫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著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說,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鍾書也沒能陪著楊絳走到最後。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著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

讀過楊絳與錢鍾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後;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麼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著完成人生的任務表,考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老去。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8

花一個週末讀完了這本《我們仨》,準確來說也四個來小時,篇幅較短,記錄的大多是回憶的生活瑣事,但就是在這生活瑣事的字裡行間中,洋溢著滿滿的“情”,親情,溫情,悲情。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帶著滿滿的思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楊絳先生一人來思念,確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死別的深痛思念。

敬佩錢鍾書和楊絳先生對生活、對家庭的態度和方式,與世無求,與人無爭,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點滴生活中發現樂趣。也敬佩他們對自己興趣和工作的堅持,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讀書和工作,相濡以沫的兩人有共同的樂趣是莫大的幸福。

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要學的是這種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淡然處之的態度,是這種始終不迷失自己堅持做喜歡的事的狀態。快樂可以很簡單,但快樂又來之不易,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寥寥數句,聊表對本書的喜愛。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讀錢鍾書先生《圍城》的興趣了。

我們仨讀後感9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著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一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一樣撲過去,當時說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 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裡。 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後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鍾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麼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原來也是普通人一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一段。後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床角一樣 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後堅持寫點把。

我們仨讀後感10

家。大概是世間一切美好所整合而來的詞彙。

所有的歡樂和溫暖,三人在一起就會被無限的放大。而磨難病痛,卻變的很小。是三個人卻並不止三種身份,雖然知識淵博卻行動笨拙的爸爸;馬馬虎虎不會做飯的媽媽;事無鉅細成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書裡她們不是文學家、不是歷史中的偉人,而是世間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個家庭。

一整本書,詳盡的描繪了一家人的溫馨快樂,將回憶的石子全部捧了出來而只剩一人的過程卻只用了半頁紙來敘述。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當看到這句話時,眼眶一下子就紅了,摸著還很厚的'書頁,心想一定還沒到時間。然而…還是結束了。

沒有任何言語,僅僅是兩個去世時間。眼淚不受控制的掉落下來。後面的一張張的生活記錄彷彿還帶有溫度,又把人拉回了那個溫馨快樂的家中,從初始的夢境到最終的現實。

大概我實在嚮往,嚮往一個父慈母愛孩子頑皮的家,才會對書中的家這麼的不捨和難過。覺得她們好幸福,不為她們的身份地位、寫過什麼書、發表過什麼言論、對國家做過何等貢獻。只為她們擁有彼此,能成為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1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

我們仨讀後感12

這兩天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前幾天到圖書館很巧的就看到了這本書,有時候很奇怪,查過目錄的書在圖書館怎麼也找不到蹤跡,可藏在心裡很久的書卻能就這麼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裡。

以前感到名人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包括他們的生活也是那麼的神祕,需要用仰視的方式來觀看,可看了這本書明白了原來名人的生活和我們普通人的並無二致,有著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有時更甚之,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還多,但他們依然樂觀,依然饒有興味的生活,不斷的“探險”找到生活之美,對親情的那份眷顧,對家人的那份愛更真更純,也許這就是名人與我們的不同吧,他們更愛生活,更懂的珍惜身邊的朋友。

我們仨讀後感13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裡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仨讀後感14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這是我聽過對家最美好的描述。我們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嚮往,我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能夠包容我小脾氣的家、一個沒有爭吵的家……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對於家的期待,但何以為真正的家呢,我覺得正是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因為有我們仨”,才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家。

我為書中錢鍾書先生說的:“絳,好好裡(即‘好生過’)。”所感動,而楊絳先生文中寫到的“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直接讓我浸溼了雙眼。我好像終於理解了之前一個視訊裡的女孩說,“很想說但是再也不能說的話是‘明天見’”是為什麼了,這是對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個字。我想對你說明天見,讓我們對明天都充滿嚮往,因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為明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很羨慕書中楊絳先生一家,不提他們在後期經歷的時代變革,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孩子之間的牽絆都是我在這本書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這麼一種情感讓我為書中的情節動容,書名《我們仨》無需多言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就只有“我們仨”就足以讓讀者體會這本書所傳達的。

我們仨讀後感15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我們仨”的溫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鍾書新婚後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於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鍾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我們仨”始終相互信任,不論什麼結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脫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彷彿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群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著一種不同於凡夫俗子的氣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9zxg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