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品,這篇文章有著作者對死亡的剖析,最終得出“死亡只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節日,那麼就安心來迎接”的結論;有著對親情的謳歌,為母愛的無私奉獻而讚美,因為母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有著對生命的嚮往:那一個永遠無法得到榮譽的長跑女孩,那一對從中年相伴直至步入老年的夫妻,那一個對妹妹無比愛護的哥哥……一個個在地壇的故事是如此的美好與純真讓人嚮往。

對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開頭史鐵生在地壇孤寂的思考死的事情,和他的沒落與悲憤。是啊,一個人在青春的.大好年華中折斷雙腿,只可以在輪椅上生活,這對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人是多大的打擊呢!但是在細細的思考中,他明白了很多。在母親的關注下,他在一次次用心靈與死神的搏鬥中,他放棄了死亡與沒落,向著文壇進發,成功的成為一名作者。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如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正是一次次的挫折,才讓這個世界充滿樂趣。沒有故事的世界是呆板的,所以,我認為,挫折即成長,《我與地壇》一書,正是對挫折與成長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後感2

記得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著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3

地壇它不僅僅是地壇,那裡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裡埋藏著母親的愛;那裡擁有著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與其說《我與地壇》是一本書還不如說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生命、母愛與這個世界的種.種感慨。

地壇——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時期是地壇陪著作者度過的。作者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又何嘗不是宿命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地方與生命緊緊相連而地壇就是屬於作者的那個地方,它溶於作者的血肉裡。

重生——母愛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歌頌過母愛。而在這篇文章裡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寫母愛卻讓人感受到了母愛。母親看著兒子因為失去雙腿了而痛苦萬分卻無能為力,如果可以他寧願受傷的'是自己。從古代的“臨行密密縫”到現代“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母愛無處不在。我們要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不要像作者一樣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棄我們要學習作者即使失去了雙腿;即使曾迷茫過;即使曾想放棄過生命。可他終是堅持了下來。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無法避免,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所以,孩子請你一直堅持到最後。不為別人只為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對得起為你日夜操勞的父母;你要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史鐵生寫的,它又是一本散文。從中,作者講了二十多歲時,雙腿癱瘓,母親又猝然去世,自己在地壇回想小時候和母親度過的時光。每當文學小說獲獎時,眼前每每有母親的身影。想著:為什麼母親不多熬幾年呢?瞬間,一滴滴露珠般的眼淚從臉龐留下……

看到這裡,我油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不禁眼淚往外流。

她,體格中等、微胖,慈祥的面孔下,流露出嚴厲的眼神。也就是這樣,讓我快樂的成長起來。記得有一次,天下著傾盆大雨,我沒有帶傘,本想等雨勢小了再說,但我沒想到,母親竟不顧一切的把傘遞給我,而自己在這狂風暴雨中飛奔回去。我望著她的身影,不禁感到愧疚。是我錯怪她了!原來她對妹妹和對我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偏心。等到家時,她明知道自己在發低燒,卻還不讓我知道。煮菜、掃地、幫妹妹溫習功課。每次我們睡覺了,她還不歇歇。正如,現在暑假,大家都出去玩,而母親卻還要幫爸爸把那些活做完。這十幾年過去,每天都操勞著兒女的她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頭髮,看著就想到了小時候 不懂事又頑皮的自己。石鐵生的《我與地壇》深刻的讓我感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所以,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多陪陪父母,並好好學習,完成自己的夢想。不讓向作者一樣後悔。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很早以前就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意義,簡直像個歷史文獻,粗略地看過一遍後就置於書架裡了,未再撩起它的面紗。直到我也經歷了類似史先生的經歷,這本書才在我的腦海裡跳躍出來。再看一遍時,如數珍寶。

莫小米說:“讀書首先與生存有關,而讀書讓人成為勇士,與真理有關。”,看完《我與地壇》就想起這句話,而這些又讓我受益匪淺。平安遭遇挫折是一場無形而千般滋味的鬥爭,只有戰勝自我才能終結鬥爭。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面對自己的缺點或缺陷,像個懦夫,其實越害怕越膨脹,戰勝不了自己就開始向嚴復先生說的那樣:“始作於偽,終於無恥。”,甚至有些人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一個生活的懦夫又怎會懂得“鴻鵠之志”?又怎能應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挫折呢?挫折是力量的再造,既可以增長堅強的意志,又可以認清前進的方向。挫折也像個濾網,在得失之間,我們丟棄過往中的垃圾,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我們就像樹林裡的毛毛蟲,在或大或小的挫折裡,有的蛻變成飛蛾,有的'蛻變成蝴蝶,還有的自縛。天涯海角的每一個角落也有風雨,就像生活中必然存在挫折,躲也躲不開,唯有勇敢地面對。我很享受每一次風雨後的彩虹,回眸滄桑,歲月崢嶸,愈發從容安然,我知道再大的風雨我們都要往前走。

讀《我與地壇》讓我深覺,幸福快樂無需那麼複雜,也不需要太多道理,心靈的平和只需要損失一點睡眠、捨棄一點應酬、控制一點放縱而已。

我與地壇讀後感6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托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他總講述自己的病痛籠罩之下的那種被陰霾侵蝕的心境,一次又一次對母親惡劣的態度讓他形成很深的內疚感。

地壇是荒廢的,沒人打理,亂七八糟的。所以地毯彷彿與作者有共同呼吸的命運。去那兒的人沒人關心將來和過去,只有當今,彼此相遇。他不僅思考自己的選擇,還在考慮自己親人所承受的痛苦。作者剛開始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之中,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有什麼好事情他才慢慢發現母親的忐忑、不安與無奈。母親對我們的愛意頑強意志堅忍,毫不張揚,一點點融化我們的心。

史鐵生雖然與我們不同,但他做出了我們無法做出的.事情。他並沒有完全自暴自棄,他選擇了與命運作鬥爭,他選擇了與上帝對抗,他選擇了我們逃避的艱難痛苦。他也想過放棄,也想過不努力。可他也放棄了這種想法,最終走向成功、新的道路和最燦爛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身體癱瘓,但正是他的力量才能使他頑強拼搏,積極向上。我們和他有什麼不同?你身體可能很健康吧?但我可以猜測∶你所創造的奇蹟永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這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心在路上,就能繼續走!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8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著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著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為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為了國家,也為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9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成為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選自《我與地壇》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這是一句多麼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在生與死的強烈鬥爭中,史鐵生選擇了艱難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勇氣。但頑強的自我意識永遠不會只倒向一邊,希望與絕望,溫馨與寂寥,心與墳墓,在某種程度上說,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心中也是有著尖銳的對立的,至於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是地壇,是母親,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為人的價值或信仰,並不為人所知。

身體的殘缺是改變不了的,所以他便嚮往精神的圓滿,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謹慎地發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墳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體”,而心接納的是人世“疲憊的靈魂”。身體的殘缺,幻滅的愛情,人性的光輝,驅動洗練,承載著他的一生,或許還不止這些,人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在高中時期我們就學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說來慚愧,我們當時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沒怎麼用心看這篇文章,沒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沉的愛。在後來重讀這一篇文章,文字很樸實,很平淡,簡潔,但卻深深打動了我。

在我看到史鐵生獨自搖著輪椅去地壇散散心,母親目送他出門,隨後又偷偷的跟著他,他發現了母親卻還是假裝沒看到時,我被打動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母親其實很害怕他會想不開輕生,同時又不想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害怕,只是用沉默的方式關愛著兒子;而史鐵生的內心是痛苦的,他難以接受雙腿殘廢的事實,那時候的他沒有感受到他的'母親因他而承受著更大的痛苦與折磨。

據史鐵生回憶,當母親送他出門的時候,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說這挺好。”許多年後他才漸漸明白,母親的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他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母親猝然去世後,他才有餘暇設想。

《我與地壇》在書寫他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沒有熱烈、哭嚎、哀勵、宣洩等所有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著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自己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

在人生的得與失面前,我們的父母總是顯得比我們更緊張或是更喜悅,我們所表露出的痛苦遠不及我們加給父母的痛苦程度之深。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殘廢兩條腿的感覺是痛苦的,是無法承受的,作者想過任何事,包括生離死別。在地壇中,他彷彿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總會去那兒,因為在那兒。他總能思考和發現很多東西,他的母親也總到地壇去找他,雖然是悄悄的,作者也明白,但他仍對母親抱有一絲慚愧。想想看,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做著喜歡的事,即使再怎麼傷心,也能得到一絲絲的安慰。人生就像舞臺,演著即興的劇本,遇見不同的人,即使乏味的演員總能讓自己發光起來,生命也是,總不能輕易放棄吧。

楚怡媽媽: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的確,誰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而說的,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有誰去充當的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史鐵生在文章第五節講到的`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的故事,從而對人的命運進行了闡述。作者在這荒蕪冷落的園子裡堅持了15年,在這園子裡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將他們的人生遭遇描寫的很透徹,那對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飲酒老頭、女工程師、長跑家,身份不一樣的他們都肩負著不一樣的人生和重任,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記得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是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著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是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終於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觸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著,為你操勞,為你好,等你明白一切,希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迴,一代代的積澱,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著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有趣,設想一個極為完美之人,最後發現一通假設之後,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後再來為人生勾勒苦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因為其中的過程的紛繁複雜。才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後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始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深奧,直到快至結尾,說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後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餘生,給他精神的慰藉,讓我感覺好受了許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後一部分,感覺心裡莫名的開心,大家都來幫助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加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麼一群朋友,足矣。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相信在每個國中階段都學到過《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已經殘疾了的史鐵生在北京地壇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他通過把他的所見所想以散文的方式記錄下來,從他最初的迷茫到他最後的大徹大悟,整個過程非常的令人唏噓不已。

初讀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是讓人感覺到生命的可貴,這也是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人最大的啟發,讓人感覺到活著雖然艱辛但它也是所謂存在的唯一憑證,一旦人失去就將化為灰燼,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每一個人的讀後感都會提及的字眼,那就是說珍惜。作者通過在地壇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完完全全地反映出了一個史鐵生心目中的地壇,那已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意義,而是他心目中的聖地,是他從絕望走向希望的一雙翅膀,也是他化苦澀為甘甜的一方源泉。

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是對生命本身的思考,這樣子的作品真是難能可貴。通過閱讀,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所經歷著的一些迷茫並非是所謂人生中的大事,通過閱讀它,你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你會正確地意識到,人生最大的敵人無非是死亡,只要能活著,那便是幸福,就像魯迅先生說過,孩子,這是你的福祉。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達成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不存在必要活著?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著,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著,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如何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著。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著人應該如何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4nxe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