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熱門]目送讀後感

[熱門]目送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1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撫平心中的焦躁,細讀龍應臺的《目送》。等一朵花開的時間,悟一場人生的別離。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別離去的人。龍應臺的書裡,寫了許多種目送。她目送著父親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著母親一天天老去,直到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不再記得。目送著兒子長大,看他從離不開母親成長嫌棄母親是個孩子。目送著朋友,目送著世間萬物的離開……字裡行間滿滿的`憂傷、寂寞與不捨。

或許人們提到《目送》,想起的總是那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可是通讀全文,我最喜歡的卻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你是否還記得父母總是說起你小時候的模樣;你是否還記得朋友說要陪伴你一輩子;你是否還記得親人對你的點滴關心……

可是我們總有一天會目送著父母、朋友、親人離去,若他們都離開了,孤身一人的我們是否會張皇失措?是否會悲痛萬分?生活總是會教會我們要珍惜當下,卻從沒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失去。或許面對著失去我們也只能是在心底寬慰自己、告訴自己總有一些路,要勇敢獨自闖吧。

書中的作者也曾獨行走過一條條或繁華或蕭條的道路,這種感受或許就是“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們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又或者說,父母親人他們總是目送著我們長大,目送著我們漸行漸遠。可是我們卻沒有回頭看看他們,你是否會注意到:又有一條細紋爬上來母親的眼角;父親額鬢又染上了幾縷白髮;奶奶的手又多了幾道傷痕……

龍應臺的文字,時而如刀光劍影,時而卻溫柔婉轉。她的散文,細膩而深沉,或許反覆品讀才可體會出其中蘊含的深意。

讀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當下,悟出失去時勇敢面對,悟出獨行之寂寞憂傷。

彈指一揮間,你竟已遙遠,青絲蘸白雪,來路生雲煙。

目送讀後感2

一直很愛看書。

得一本好書,如遇一知己。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個角落靜靜地與它相伴。

曾有幾次,睡前開始看一本新書,入了迷,索性熬個通宵讀個痛快!待到東方既白,鳥兒歡唱之時,書看完了,人卻垮了!

這樣的看書方式,心靈得到了滋養,身體卻遭了殃。不可取也!

後來決定改變閱讀方式,睡前儘量只看散文或雜誌。

說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龍應臺的《目送》。

一直不太關注暢銷書,因為我自認是個守舊的人,新東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當當為孩子購書,不知怎麼就進入了暢銷書推銷頁面,看這本書評價極好,滑鼠一點,就把它買下了。

過兩天書到貨,開啟,在扉頁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種道不清的憂傷從心底漫漶開來,眼眶漸漸溼潤了……

這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一本溫暖的小書。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描寫了她作為女兒、作為母親的幸福、困惑、無奈……

從這本書裡,你再也看不到那個筆鋒犀利的女子,她變得溫婉、柔情。

作者在書中寫到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寫孩子對自己由依賴到獨立,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目送》中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親情常常是平凡的、瑣碎的,有時甚至是令人厭煩的。但當風雨來臨的`時候,它卻總是你最強有力的支撐。親情,雖不如愛情綻放時那般熱烈,卻更持久、更無私。

無力抓住、無法回報的親情,會成為永遠的痛。

你離愛你的父母越來越遠,你愛的孩子也離你越來越遠……看著你最愛的人漸去漸遠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後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無奈,卻難以改變。

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電話了?那麼,馬上行動,打一個吧!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她)!

有多久沒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麼,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過一個週末吧!

目送讀後感3

春花、夏日、秋月、冬雪,歲月極美,美在它必然的流逝,最終留下來的,僅有我們獨自一人。

兒子的獨立,父親的衰老,這使龍應臺的文字吟唱著對生老病死的無奈,本文以六次目送,慢慢綻開故事的花苞。第一次目送華安上學,望著華安上學時稚嫩的樣子,龍應臺是多麼懷念啊!可否記得?你第一次上學時的模樣?當生命剛開始時,我們對父母產生了巨大的依賴,父母卻希望我們獨立。外界不斷變化,我們被外界各種各樣的壓力束縛起來,真正變得獨立起來,我們開始渴望成長。於是,有了第二次的目送,龍應臺目送華安消失在街頭,他們就彷彿站在河的兩端,華安頭也不回地離開,而龍應臺只能站在另一岸,默默地注視,挽留的語言吞進了肚子,手也放下。因為她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是註定要離別的。

她明白:所謂父子母女不過是望著對方的背影漸行漸遠,最後消失不見。

中國人不善於表達自己內心那深厚的愛,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內心最柔軟的情感,就如同姑姑對爺爺那樣,每次見到總會帶來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和營養品。可那又怎樣呢?爺爺什麼都不缺,缺的是一種陪伴,我不記得姑姑們寒暄的語言,卻依舊清晰地記得姑姑在時爺爺眼睛裡閃出的`如星辰般明亮的光和她們離開時爺爺眼底的不捨與落寞。我曾問過爺爺為什麼不讓姑姑留下來或讓她們來多陪陪你呢?爺爺總是笑笑,說:“我知道她們忙,沒關係,她們還記得我就好。”聽到這兒,我不禁為爺爺感到悲傷。爺爺的房間裡依舊有著姑姑小時候玩壞的玩具,每每爺爺看到那些玩爛的玩具,眼裡總是充滿了希望的光芒、當春節來臨時,爺爺是最開心的。因為姑姑們總會打電話給他,爺爺多了一份溫暖,少了少了一份孤獨。

世上的父母,所有的思念都是圍著孩子,沒有再比這思念更深沉的熱烈的東西。孩子卻迫不及待地想離開,只不過是想追求更多的美好。父母一次次的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那些周而復始的目送,現在想起原來都是熱淚盈眶。

目送讀後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在人群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視窗望到兒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裡,爸爸放下我後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國小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著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說:“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說:“兒子,你怎麼這麼快就長大了呢?”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捨,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媽媽的深愛,且珍惜。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註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裡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著無人陪伴的標誌,隨著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中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說“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雲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目送讀後感5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裡的一個經典語句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寫了父親的病逝,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

讀《目送》,最令人感動的是龍應臺寫“兒子的離”這部分內容。我們是否曾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從兒時的'依賴轉為最終的疏離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絕母親伸出來的雙手時,她是多麼的痛心和悲傷。

或許,隨著年歲的增長,你變得逐漸追求獨立,對於母親每天的叮囑與關切,你開始不耐煩,開始拒絕,並毅然轉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給她一個自以為瀟灑的背影時,她那雙目送你的眼裡卻蘊含無盡的傷痛;當你拒絕她為你特地準備的夜宵時,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對著那雙滿是燙傷疤痕的手發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會了解,當你與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時,她可能正在家裡撫摸著你兒時依偎在她懷裡的那張照片發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熱著飯菜,倚著門框等你回家。

她會失望會傷心你的改變,但她不會放棄,因為你是她的責任,是她一生的責任!就像龍應臺一樣,對於兒子的離,她給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約束兒子,她只能給予兒子鼓勵,護送他的成長。

我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現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們,最為我們操心的時候,雖然你的一聲“爸、媽”便是他們的責任,但作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為我們無私無怨的“目送”,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也不要讓他們一直目送著我們的背影,請轉過頭,看著歲月裡他們日漸蒼老的容顏,迴應他們一個溫暖的笑容。

請大家都讀一讀龍應臺的《目送》吧,學會理解,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已晚。

目送讀後感6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著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裡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說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裡,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援,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1ovj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