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热门】说课稿模板七篇

【热门】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模板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诗经两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把教学目标设为: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学生诗歌欣赏的水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氓》是一篇叙事诗所以教学重点在于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所以难点在于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熟悉课文,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在分析完课文后再次让学生根据诗歌感情的变化朗读课文,让他们走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讲授法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字词,语法,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调的转换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提问法,提出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诗歌使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这两个问题点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遗弃责任在谁?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五.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我通过我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我通过和学生讨论女子婚姻失败的原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生活中扎根》,说课内容是《生活离不开工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生活离不开工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个子话题。

教材第70页呈现了4幅图,通过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巧克力派、运动服、电视机和汽车生产来呈现工业的方方面面,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

教材第71页也有四幅图,内容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竹床蒲扇乘凉与空调降温的对比。第二组是木盆手洗衣服与洗衣机洗衣的对比。两组图片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

教材在图片之外,还有两个泡泡语和一个小资料。

第一个泡泡语:“说说你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它是针对70页的四幅图展开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视野由四幅图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工业无处不在。

第二个泡泡语是一个小调查:“回去向爸爸妈妈了解,近几年家里添置了哪些新出现的生活用品,他们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和改善。”这个小调查是对71页教材两组图片的补充。学生的调查方向就是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工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善。

小资料的内容是“按照产品的用途不同,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品制造工业等;重工业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这些分类,要求学生对工业产品与工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说一说学生情况。

(出示ppt)这是一段教师用书上可以看得到的学情分析。其中“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大多数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与工业生产没有直接接触,对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对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具有普遍性。

我在教学中发现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学生不仅不了解工业生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工业,看到很多日用品都不敢确认是不是工业产品。

2.学生受年龄等因素制约,只能关注当下。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中感受工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不容易。

3.学生对小资料中的工业分类缺乏背景知识来支撑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这几点,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确定了“生活离不开工业”子话题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爱工业产品,有探究工业生产的兴趣。

知识: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离不开工业。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

其中,“探究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是教学重点,“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是教学难度。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认知。怎么联系生活呢?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片或者视频就叫做生活,真正的生活必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在常青实验国小上这节课的时候,与学生彼此不熟悉,我就把我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编织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互相认识,在生活中深入学习。

本节课最重要的学法是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有效的调查,发言则是无效的。在上课前和学生见面时,我就指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出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只有一个问题:问一问父母长辈,家里最近这几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走进家庭以后,家里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细心的老师们应该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材71页的小调查。为了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调查重点是这种生活用品进入家庭前后生活的对比。因为父母对这种对比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建议学生采访父母并记录,提高调查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工业,揭示课题

(出示ppt)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由商品到工业产品,再到工业和工业分类,通过知识的普及来导入新课。对于四年级而言,导入环节要迅速有效。我用自己周末逛街看到的商品来导入,目的在于和学生增进了解,起到一个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看到这张照片,会不自觉地想:“啊,这就是陈老师逛街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情感上也会和老师亲近起来。

活动二、生活离不开工业

(出示ppt)第二个环节是“生活离不开工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怎么解读?是不是出了家门就算是社会生活?我觉得不能这样定义。家庭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学校是学生社会生活的模拟,社区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从家庭、到学校、到社区的认知和实践,才能踏入未知的社会领域。因此,我选取了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场景来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离不开工业”。

家庭生活,选用的是我家的照片,很杂乱,但具有生活气息。学生也会想,哦,这是老师家的厨房、卫生间、客厅。当学生仔细去观察,发现那些生活用品大都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同时,他们还会发现,其实老师家里这些生活用品他们自己家里也有。这样,学生一边了解老师的生活,一边学习知识,还一边将生活的外延扩大到自己的家庭。如果我从网上找几张图片,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学校生活,我选用的照片则是学生自己的。这样具有强烈场景意味的照片,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他们的教室中,寻找教室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工业产品,也就容易得多。

第三张照片是学生生活的小区——常青花园小区门前的一条大马路。通过这条路,学生的生活将抵达社会的各个角落。我用箭头指引学生把思考朝向看不见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视野就拓宽了。

三组图片的观察和发现,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工业。这里教师就可以相机小结,得出教材70页的结论: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大到一辆汽车、一间房子,都是工业工业生产出来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

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

(出示ppt)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是通过课前调查的交流展示来落实的。这里的调查录音是班上一个小女生发给我的。她采访的是她妈妈。当她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时,学生都感到吃惊,那眼神仿佛在说:“还可以这样调查?”那个小女生呢,格外骄傲。这种把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采访的资料作为拓展教材的方式,不仅为学生的调查、展示做了示范,还鼓励了所有学生认真参与调查,一举两得。

(出示ppt)在交流调查结果的环节中,我也平等地参与汇报。这个视频是我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的方式。视频选用的是教材71页的图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黑白照到彩色照片的生活是感受至深的。因此,我以讲述自己生活的方式把教材制作成微视频,引领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由此可见,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四、拓展:家乡的工业

(出示ppt)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家乡的工业。课堂上,我说:“孩子们,当我们享受着工业产品的便捷和舒适时,你是否想过,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在哪里?其实,我们武汉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逐一播放照片)但是,对常青花园的学生来说,这些重工业生产基地仍然不可触及。我又向学生介绍:“咱们常青花园附近有一个“江汉区经济开发区”,那里驻扎了很多工厂企业。”(播放照片)这样的展示,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心理距离。

(出示ppt)最后,我布置了调查任务“回去请选一种你感兴趣的生活用品,了解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如何落实这项调查任务?刚才的江汉经济开发区,是提示学生调查地点。现在出示的图片,则是调查思路的发散,也是调查方法的指导。

事实上,我在前面交流调查结果时也做过学法的指导。比如学生调查结果的示范,我制作的微视频,都是在教学生怎样完成社会小调查。有了这些清楚明白的指导,调查才可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节课因为重视联系生活,课堂教学是轻松而活跃的,因为调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也得以落到实处。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聆听!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国小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会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让学生翻开书本第3页,请他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完成例2的教学。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课题:用厘米量。

3、量数学书的宽

完成例2的教学后,我会问学生:“现在你能帮小蚂蚁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尺子去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大约宽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2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判断练习。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第3和第8题。

【通过看、估、量、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2、课外延伸作业:以厘米(cm)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我希望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cm)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来自广州体育学院代表对的参赛选手黄龙精,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篮球单元第2次课双手胸前传球;对象为水平四八年级4年级的学生。

根据<<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及水平四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有强烈的自尊心、好奇心以及较强的表现欲望,而推篮球对于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85%的同学熟练掌握双手胸前传球技术要领。

2.通过原地和移动传接球练习使同学们对传接球有更深的认识。

3.通过分组练习、教学比赛等,培养同学们竞争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重点为:掌握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要领。

本课的难点为:正确用力顺序。

为了达到以上所述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教师带领同学进行热身操,充分拉伸为防止上课时的运动损伤,并使同学们的身心达到上课的最佳状态。

基本部分:分为4点

1、教师请一名值日生出来展示上节课所学的基本的技术动作,并在该名同学的带领下,进行全班徒手练习,教师巡视并纠正同学们的动作。

2、进入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先进行原地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组对立,相距5米,传球速度由慢到快,重点掌握正确的手法。

3、进行移动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组相距5-6米。左右相距3-4米,一人原地传接球,一人左右移动传接球,交替练习。

4、组织同学分为4组,进行俯卧撑、单足跳接力比赛,发展同学们的身体 素质以及团结合作精神。并决出1.2名进行表扬。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同学进行放松操,充分放松同学们的紧张肌肉,达到放松身心,为

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小结本课的上课情况。

本课的上课平均心率为125分次,练习密度为45% 报告评委,我的说课完毕,请指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一和第二小节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后续的报刊类信息及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对它的学习是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文本类型及其加工软件;

(2)巩固在文本处理时的常见名词,如:版面、段落、文字、对象等概念;

(3)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达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全。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文字信息的加工流程,展示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促进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分析信息加工任务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把文本信息组织起来,并通过图文混排、版面设计以及电子报刊等方式表达出来。

难点:

1.体会什么样的加工是合理的、成功的加工。

2.如何利用文本加工软件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恰当的加工,以便更好地表达文本任务的主题。

二、说指导思想:

由于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学农村,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直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有一些难度,于是我认真每一位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本节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解读和重构,教学活动环节如下:

1.通过优秀案例赏析和失败案例的分析交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一些优秀文本作品,它们有哪些特点?亮点是那些地方?总结出参考评价要素。——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

2.了解常见文本的类型及文本加工软件的特点。

3.认识在文本加工之前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了明确主题,分析任务需求,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信息加工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为信息加工与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表达意图服务,从而提升他们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素养和能力。以学校讲堂海报为范例思考这些问题。

三: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国小到国中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在文本加工软件WORD中对文字进行排版,包括版式、格式、字形、字号、字体、图文混排,设置页面信息及输出版面等等,能够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排版。但是,学生根据任务需求,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并以恰当的技术形式来展示内容,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根据实际任务需求来解决问题时,他们欠缺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侧重强调基础操作感受归纳,并尝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下节课报刊的加工与表打基础。

四、说教法

1.讲授法

2.引导法

3.案例分析法

4.任务驱动法

5.合作探究法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3.观察法

六、说教学设计

1.通过优秀案例赏析和失败案例的分析交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一些优秀文本作品,它们有哪些特点?亮点是那些地方?总结出参考评价要素。——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

2.了解常见文本的类型及文本加工软件的特点。

3.认识在文本加工之前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了明确主题,分析任务需求,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信息加工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为信息加工与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表达意图服务,从而提升他们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素养和能力。以学校运动会宣传为范例思考这些问题。

4.以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word为例,归纳出日常文加工的要点(教师演示)。

5.动手对文本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同时探究更加复杂的文本加工方法。在此过程中那些操作熟练的学生可承担助教的角色,和老师共同担负同学们在动手加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以教师引导、分组合作探究、成员间相互协作的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的情况,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眼看一看、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星期天,动物乐园可热闹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1、动物乐园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噢,有马、大象、小兔,还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呢!)

2、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了,小熊这边往下沉,说明比较重;小猴这边往上翘,说明比较轻。)

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轻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比一比

(1)在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你还知道谁轻谁重呢?课件出示几种动物比轻重(同学们能够说出很多实例,比如说:大象和小鹿比,大象重,小鹿轻;小鹿和蝴蝶比,小鹿重,蝴蝶轻。)

(2)同学们又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轻重的呢?(当然,同学们是直接用眼睛看出来的,可见,用眼睛看一看是比较轻重的一种简便方法。)

2、掂一掂,比一比

(1)数学书和文具盒同学们能看出它们谁轻谁重吗?(同学们都认为不能用眼睛看出来)那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轻重呢?(有的同学说可以用手掂一掂)

(2)学生操作,掂一掂。(现在请同学们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轻重,以及其它你感兴趣的物体的轻重)

(3)学生汇报。

(4)有同学说,他反复掂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轻重不是很明确,同学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呢?(对了,我们可以借助秤这种工具称一称,现在,我们用天平这种秤称一称。

3、称一称,比一比

(1)教师示范称一称,课件出示称苹果和梨的图画。问:谁轻谁重呢?你怎么看出来的?(很多同学都看出来了,放苹果的这边矮,说明苹果重,放梨的这边高,说明梨轻。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天平秤的指针会偏向重的那边呢,可见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

(2)学生操作,秤物体,比轻重。(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来称一称,比一比轻重。)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根据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个香蕉和一个桔子,请同学们判断,谁轻谁重。(放香蕉的这边矮,所以香蕉重,放桔子的这边高,说明桔子轻。)

2、课件展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让孩子判断一个西瓜和一个菠萝谁轻谁重?(同学们比出来了,两个菠萝和一个西瓜一样重,所以一个菠萝比一个西瓜轻,此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我们体验比较时的一一对应关系,让我们通过简单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菠萝比一个西瓜轻)

3、课件出示两个天平,一个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棵白菜和一个萝卜,另一个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个萝卜和一个茄子,让孩子判断,谁轻谁重。(我们能够看出白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所以我们知道白菜最重,茄子最轻。)

4、课件出示两个天平,一个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条鱼和两只螃蟹,另一个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条鱼和4只虾,两个天平都保持平衡,让孩子判断,谁轻谁重。(一条鱼和两只螃蟹一样重,一条鱼和4只虾一样重,那么,两只螃蟹和四只虾一样重,一只螃蟹和两只虾一样重。于是我们知道了这三个量之间鱼最重,虾最轻!)

四、总结: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比较物体的轻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的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当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本节课结束了,同学们一定学得很棒!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轻重。

标签: 说课稿 七篇 模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zh-my/fanwen/shuokegao/eg7n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