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歷史故事 >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

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1:唐伯虎讓路的故事

唐伯虎是天下有名的才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管走到哪裏,看見一件新鮮事兒,便以此為題,吟詩作對。

在一個風和日暖,鳥語花香,陽春三月的下午,正在陳伯陽家作客的唐伯虎,邀約伯陽到郊外遊玩,行至半路,見前面一片非常茂密的竹林,林中樓閣隱約可見。唐伯虎沉思片刻,説:“伯陽,我們作對取樂,誰輸了晚上罰酒吧!”陳伯陽説:“好!前面不遠就有酒店,以行至酒店為限,對不上者,就罰酒喝。”唐伯虎點頭同意,馬上出了上聯:“眼前一簇竹林,誰家莊子?”陳伯陽聽後、認為此對不難,但一琢磨,覺得又不那麼容易。因為,聯中的“莊子”既是一個人名,又是一本書名,他埋着頭,邊走邊想,不知不覺就到了酒店門前。陳伯陽説:“伯虎,進店喝酒吧!”他們倆人剛一坐下,伯陽猛然抬頭看見牆壁上書有“杜康傳藝,太白遺風”兩行灑灑落落的大字,他一把拉着唐伯虎的手説:“我對上了!你聽,‘壁上兩行文字,哪個漢書!’?唐伯虎舉杯點頭稱讚:“妙哉,妙哉!”

酒後,兩人出店繼續前行,忽然,在前行的路上,有三位農夫正在蹬車車水,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唐伯虎看見水車旋轉,流水嘩嘩,正想以此為題,吟詩作對,哪知那三位農夫中有一位早認出了唐伯虎,他笑着説:“解元公,你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我出個對子,你對上了,我們馬上停止車水,抬車讓路,如若對不上,就請繞道前行。”唐伯虎微微一笑説:“請教。”農夫説:“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非常自信的唐伯虎,將手中紙扇幾搖,笑着説:“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三位農夫,笑語盈盈,讚不絕口。急忙跳下車來,抬開水車,讓他們二人前行。

唐伯虎和陳伯陽,一路談笑風生,觀賞田園風光。忽然,行至一壩冬水田的田埂上時,對面來了一位老頭,挑着一擔河泥迎面走來,由於田哽太窄,必須要一方讓路,另一方才能通行,否則,雙方都不能前行。唐伯虎正想以此為題作對,要老頭讓路。可是,還未等唐伯虎開口,老頭搶先説:“秀才,我挑這河泥又髒又臭,弄髒了你們的衣服多不好呀!”

唐伯虎説:“怎麼辦呢?”

老頭問:“你們説怎麼辦呢?”

陳伯陽接着説:“我看還是象剛才那樣,作對讓路,對不上來的就讓路。”

老頭説:“那好,我出個對對,你們對上了,我挑起擔子倒行五百步,退到叉路口讓你們前行,如若你們對不上來那又怎麼辦呢?”

陳伯陽把後路一看説:“倒退五里,到叉路口讓大伯前行。”

唐伯虎説:“請大伯出對。”

老頭指着自己挑的擔子説:“一擔重泥攔子路。”

唐伯虎望着陳伯陽,陳伯陽盯着唐伯虎,愣了好一陣子,都對不上來,陳伯陽説:“伯虎,我們還是後退讓路吧!”

唐伯虎把後路一看,想了想説:“後退不難,可是那水車能輕意讓路嗎?我們還是脱靴下田,讓大伯挑泥前行為妙。”唐伯虎帶頭脱下便靴,高挽褲腳,跳下水田。後來,老頭才知道下田讓路的是唐伯虎。

這是一個隱字對,“重泥”隱“仲尼”,即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學生,意思是説,老師難住了學生。

兩年後,唐伯虎在一次外出私訪時,見一位官老爺坐船觀景,為風景所迷,叫縴夫早早回船。夕陽西下,縴夫們説説笑笑回船了。唐伯虎見此情景,脱口吟出“兩岸縴夫笑顏回。”他説的“縴夫”是隱的“慶父”這個壞蛋,“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後來,他非常高興地去找到了那位挑河泥的大伯,説:“我對上來了,‘兩岸縴夫笑顏回’。”老頭非常高興地説:“對得好,對得好!這點小事你都這樣認真,你真不愧為天下有名的才子呀!”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2:侯君集是奸臣嗎

侯君集,中國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戰,功勛卓著 ,在擁立李世民稱帝時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侯君集這個人的名聲並不好,他剛開始入軍隊的時候,大字不識一個,被任用之後才開始讀書,自稱自己有勇謀,史書中對他這點十分鄙視,但是正因為他的自稱有勇,而被太宗重用,之後領兵征戰,也的確顯示出他的才能將領。《舊唐書》對他的評價是“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這裏史書中的意思就是侯君集對自己的才能加以“矯飾”,是一種沒有得到公認的虛假能力。但是,侯君集就是靠着武勇,深得皇帝信任,官做到了左虞侯,車騎將軍的位置,封全椒縣子。並且上了臨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像,按照史書所説,大言欺世,缺乏實際才能的侯君集怎麼可能建立如此的功業?!

有人説侯君集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此等行為無根無據,剛出入軍隊的侯君集,可以説是一個三好學生,遇到了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不停地汲取知識,他討吐谷渾、攻滅高昌,戰功顯赫,當時高昌一戰,朝廷上下都不認為會贏,只是太宗執意出兵,將希望全部寄託在侯君集身上,當他跌破眾人眼鏡,攻滅高昌時,卻有人説他“曾未奏請,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因此而下獄。

到這個時候,侯君集是有怨言的,自己辛辛苦苦打勝了一場朝中大部分人認為都會輸的戰役,然而剛帶着高昌王歸朝,就遭到這麼一句狀告,太宗連審都沒審,就將其下獄。居功高位之人,尤其是侯君集這種從小蝦米混上來的人,特別容易記仇不是誰都能像岳飛那樣,屢次被誣陷,被皇帝不信任,還能堅持如一地效忠朝廷。我是不信他會惦記高昌國寶物的人,侯君集不蠢,隱藏寶物不上貢,紙始終包不住火,會遭到貶謫的命運。但是攻滅高昌國此等大功,太宗的賞賜必然是會少不了的,他何必鬧到私藏寶物。

至於他為什麼會死,只能説參與進了皇子們的奪位之戰中,當時太子是李承乾,但是李世民三心兩意,對待兒子各有偏頗,李泰也頗有野心,李承乾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君集在這時候站位進了李承乾的隊伍,或許是心中的那份不甘與怨恨,再加上平日裏與太子交往也很頻繁,因為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任職,李承乾藉此機會與之牽線,後來,李承乾計劃敗露,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的事情告訴李世民。得此女婿,侯君集估計是十分氣憤的,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

至此,侯君集才清醒過來,想起當年一起征戰的血汗時光,太宗念其舊情,不忍殺之,但是文武百官都勸諫説,要保李承乾性命就必須殺了侯君集,謀反一事總要有人來背這個鍋,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説:“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着以守祭祀。”

其實小編對此是有點欣賞的,兵敗之後,他並沒有為自己辯解,也是心甘情願地背下了造反的鍋,只因一時被不甘矇蔽了眼睛。再者,如果李承乾沒有奪位的反意,他怎麼會拉侯君集入夥,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乾問‘何以謀反’,承乾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羣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所以,歸根結底,是由於皇帝的偏心所置,太子的位置做不安穩,被廢之後的下場不是好玩兒的!

歷史名人故事書裏的故事3:姚崇擔為什麼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651年——720xx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本來叫袁崇,但是由於武則天時候,突厥叱利元崇發動叛亂,武則天不喜姚崇與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為了避諱“開元”的“元”字,復改為單名姚崇。

姚崇也是大器晚成的類型,少年時喜好遊樂,騎馬打獵,20歲之後才開始努力讀書,在他的奮發之下,仕途開始漸漸往上走,得到了狄仁傑的賞識,轉而被狄仁傑推薦給了武后。處理政事,腳踏實地、勇往直前,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橫。一生三起三落,仍忠於朝廷。

深得武后喜愛,之後,姚崇以奉養年邁母親為名,自動請辭,但是武后捨不得,只是免去了宰相的職務,但是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深受寵愛,但是耐不住武后年老,開始老眼昏花,武后的男寵張易之等人利用職務之便,不停地謀取自己的利益,姚崇不畏權勢,直接上告張易之,張易之在武后面前吹枕邊風,結果姚崇被貶。

之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農政變,擁立中宗做皇帝,使權力重歸李氏,姚崇恰於此時回到京城,得到任用,朝堂之中一片慶賀之聲,然而只有姚崇在看到武后遺體時,忍不住潸然淚下,張柬之、桓彥範對他説:“今天豈是哭泣的日子,恐怕你禍將臨頭。”姚崇説:“我事奉則天多年,一朝離去,感情一下子難於割捨。昨天我參預你們誅二張之謀,是臣子應盡之責;今天辭別舊主而哭泣,也是一個臣子應有的節操。

若因這次的哭泣而遭懲罰,我也心甘情願。”由此,可見其節操,果遭被貶。後唐睿宗繼位,又被徵召回朝,得到重用,再次登上了宰相的位置,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託。本來為民做事做的好好的,但奈何牽扯進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政治鬥爭,再次被貶,但是被貶期間仍繼續為民請命,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的一致讚揚,並且立碑以歌頌。

直至李隆基上位,姚崇徹底出名,他再次被李隆基封為宰相,並且在當宰相之前,要求李隆基答應他十件事情::“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税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也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説”,只有玄宗答應他這十件事情,他才會擔任宰相。李隆基欣然同意,姚崇拜相後,大力革除弊政,推行社會改革,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姚崇歷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個皇帝,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當過宰相,可謂權傾一時。但從他上位和被貶的時間來看,他基本是在朝廷開始新興,要改革發展的時候站出來,拯救時事政治,所以也被稱為“救時宰相”。

説他不敬神,不信鬼,是因為他對蝗災的處理措施,玄宗某一年,某地蝗災大肆氾濫,古代民眾畏懼鬼神,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不敢殺蟲子,怕有傷和氣,因此蝗災受災程度越來越嚴重,姚崇直接列舉古史,《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一力促使滿朝滅蝗,使得百姓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20xx年(開元九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文獻。720xx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地位崇高,可見其功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yuyan/lishi/576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