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故事集 >

張一麐三諫袁世凱的經典故事

張一麐三諫袁世凱的經典故事

袁世凱(1859年—1920xx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張一麐三諫袁世凱的經典故事

在洪憲帝制時期,作為袁世凱的心腹,張一麐不顧生命危險,三次諫阻帝制。勸諫雖未成功,但其直言危行、耿耿風骨,卻在當時污濁的政壇閃耀出一束別樣的光芒。

袁世凱身邊的“文膽”

張一麐,字仲仁,江蘇蘇州人。他生於官宦之家,少負神童之譽,十二歲中秀才,十五得舉人。張一麐自甲午後三次會試,皆因有親戚入闈主考,實行迴避,無法參加考試。幸有1920xx年清政府開經濟特科考試,張一麐被保薦入都應試,結果考了個一等第二名。張一麐以候補知縣發往直隸擢用,遂與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結下一生之緣。

袁做總統後,以張一麐為機要祕書。這時的各項電令、文稿執筆都由張一麐主持,張成為袁世凱最信用的祕書。曾任統率辦事處總務廳長的唐在禮回憶,自己和張一麐當時被人稱為袁世凱身邊一文一武最得意的人。

張一麐為人正直,慮事皆以民國大局為重,而不以北洋一系相拘束,自視為“北洋派中的非北洋派”,對袁世凱常以正言相規勸。因此,張在總統府祕書中最為袁所敬畏。袁世凱本富於梟雄本質,政治手段不免涉於詭道,對於張的意見,袁雖極尊重,但也不盡用其言,甚至有時就告訴左右,這等事不要令張一麐知道。

1920xx年5月,袁世凱根據新約法,撤銷國務院,設政事堂,以徐世昌為國務卿,政事堂下設機要局,以張一麐為機要局長。袁世凱對張一麐説過幾次絕不稱帝的話,張信以為真,甚至對外宣稱,願以項上人頭擔保袁無稱帝思想。

1920xx年8月籌安會的發起,標誌着醖釀已久的帝制運動終於公開化了,袁氏本人贊同帝制的態度也昭然若揭。此前為袁所騙的張一麐也已幡然醒悟,於是才有了反對帝制的舉動。張一麐反對帝制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一是直接勸諫袁世凱勿為帝制,二則發動他人勸諫袁世凱,三則為勸阻以袁克定為中心的帝制派。

張一麐第一次向袁世凱勸諫,據唐在禮回憶:“籌安會成立後,登基前幾個月,袁世凱向我詢問帝制的意見。後來張一麐對我説,他和我一樣,有一天忽然袁傳他對話,同樣提出了向我諮詢的問題,要他答覆。張隨袁十餘年,頗得信任,因此張就委婉地説明民國既建成,再復帝制慮有未妥,話説得比我堅決。袁當時表示,張的話還是恰當的,並且還責怪搞帝制的人對政局看不透。”

張一麐唯恐自己一人勸諫,尚不足以打動袁世凱,又請袁所敬重的人士進行勸諫。籌安會宣言發表的第三日,張一麐拜訪張國淦,謂:“籌安會發動帝制,本人極反對,已向總統剖切言之,你何見總統規勸一番?”張答道:“親近如君,所言尚不動聽,如我疏遠,哪能挽回?”張一麐又謂:“總統平素對你頗重視,此時多有一人進言,總有用處。”張一麐安排張國淦進總統府會晤袁世凱。張國淦對袁談及國體問題,陳述稱帝各種不利之處,袁表示為國計為子孫計,皆不願稱帝。張國淦辭出,把袁氏答語轉述張一麐,張謂這都是騙你之談。可見,張一麐此時已悟透袁氏真正意圖及騙人手段。

勸諫袁世凱差點挨炸彈

對於帝制派,尤其是帝制運動的中心人物袁克定,張一麐亦進行規勸,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帝制派對張則極為嫉恨,恐張反對帝制,不利於帝制運動的進行,遂以諸種威逼手段,迫張附和帝制。駐京軍警機關對張尤皆恨之入骨,曾買通其家丁,每倒一紙簍中之廢紙為五元,希望找到能夠羅織成罪的證據,並散發傳單,危詞恫嚇。

有一次政事堂召開會議,列席者中軍警界武官佔多數,當討論籌備登基大典的時候,張一麐站出來反對,才發言,已有人按手槍怒視張一麐。國務卿徐世昌坐與張相近,見情景不妙,即起立牽引張一麐之衣曰:仲仁可隨我來。遂未終席。當晚,又有人投炸彈於其私邸,傷一架車之馬。張一麐後來回憶説:“僕自籌安會起,至帝制取消,此半年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時張的處境確實岌岌可危。

10月之後,袁世凱認為在內政外交方面已獲得足夠支持,帝制運動遂加速進行,愈演愈烈。於此緊要關頭,張一麐進行第三次勸諫,與前兩次不同,這一次是採取上呈書的形式。在呈書中,有“稱帝王者萬世之業,而秦不再傳;頌功德者四十萬人,而漢能復活”等語。但此書上呈後並沒有產生反響,反而袁於次日下發告示,承認帝制。張後來喟歎:“對於洪憲前事,曲突徙薪之無效,至焦頭爛額而已遲。”

袁世凱感慨:書生之見,實為治國箴言

袁世凱稱帝畢竟不得人心,引起西南地方實力派的起兵反抗,袁調兵遣將,實施鎮壓。隨着戰火綿延,北洋軍內部卻四分五裂,甚者並與西南護國軍聯絡,內外呼應,要求取消帝制,袁氏遂歸失敗。袁世凱召見張一麐,令他起草取消帝制令,謂:“予昏聵不能聽汝之言,一至於此。今日之令,非汝作不可。”又拿出一份起草好的稿子交張參考,並謂:“吾意宜徑令取消,並將攜戴書焚燬。”張道:“此事為小人矇蔽。”袁道:“此是予自己不好,不能咎人。”張一麐起草好撤銷帝制令,交袁審閲,袁審閲後,將譴責帝制派的語句削去,改稱自己:“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張一麐原曾警告過楊度,若袁世凱稱帝不成,會把楊度當作晁錯殺掉以謝天下。結果出乎意料,袁世凱沒把帝制派視為替罪羊,而是把責任歸於自己,張一麐感到袁“猶是英雄氣概也”。

袁世凱在取消帝制這段時期,與張一麐關係由疏遠重歸親近,有時一天召張三次談話。一次袁世凱説:“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祿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範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咎由自取,不必怨人。”1920xx年6月6日袁世凱憂憤而卒。袁死之後,張亦辭職南歸。

袁世凱稱帝失敗,方感張一麐乃真國士,其“書生之見”實為治國箴言,但為時已晚,禍國殃民之局已成。

標籤: 張一 三諫 袁世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yuyan/gushiji/z7r8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