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成語故事 >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

成語形式簡潔、言此喻彼、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從小讓孩子學習成語可以豐富文化知識,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 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 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 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 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 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説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説:“遇到一個這 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 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 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 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 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 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裏生長的貂 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 譏誚的口吻。例如説有一羣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 是好人,就可説: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一竅不通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説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説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説起這件事,感歎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源於語言故事的成語: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説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説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説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説曹邱生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敍舊。並吹捧説:“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裏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標籤: 成語 語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yuyan/chengyu/5gzx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