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愛情故事 >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

除了電視劇中的美好愛情,你還知道哪些感人的感情呢?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希望大家喜歡。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篇1:愛是心中最温柔的守候

這個故事發生在20xx年的美國。有人把這個故事做成片段,放在網上,一個關於愛和死亡的故事。

凱蒂和尼克是彼此的甜心,凱蒂剛上大學,在20xx年的情人節被查出癌症。她所有的夢想都暫時擱淺,不得不接受殘酷的治療。她依然愛笑,從來不讓人覺得她患了絕症。她的善良也感動着尼克,她對尼克承諾説,病一好,就嫁給他。

嫁給心愛的人,做一個美麗的新娘,是她從小的夢想。然而她的身體越來越弱,在和病魔搏鬥三年後,醫生有些無奈地宣佈,她命在旦夕,生命垂危。她不願相信,依然用愛眼看着尼克,幻想奇蹟出現,可以做他的新娘。尼克陪着她化療,不忍心看她飽受病魔折磨,他要讓自己最愛的女子做最美麗的新娘。他在病房裏向她求婚了,這驚呆了她。她被愛的幸福圍繞,在病房裏準備着婚禮。

癌細胞在和她賽跑,她定做的婚紗,由於體重不斷下降而一改再改,她的肉體被癌細胞侵蝕,內臟功能越來越差,她打嗎啡針止痛,不相信自己會在婚禮前被上帝帶走。婚禮上她還吸着氧,站着宣誓完愛的誓言,再也沒有站起來的力氣。她坐在輪椅上,肢體像被螞蟻咬般疼痛,病體如此虛弱,內心卻如此開懷,笑容如此美麗,美得讓人心碎。她聽着夫君為她獻歌,看着父母為她喜悦,接受着親戚朋友的祝福,感受到自己是天下最被關愛、最最幸福的人。

婚禮一結束,她馬上回醫院繼續化療,尼克陪伴着她,他們的蜜月,在充滿藥味的病房中度過。他無怨無悔,伺候她無微不至。不是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有他的勇氣,娶一個奄奄一息的臨終人;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如此細微體貼,讓最愛的人離世無憾。她心滿意足,每天都開開心心,雖然全身筋骨如刺扎般痛楚。她在他的懷中笑着離世,在他們婚後5天。那一年,她21歲,他23歲。

佳人香消玉殞,留在人們記憶中,愛人印象裏的卻是她滿足的笑臉,對生命坦然的笑意。她被人愛過,雖然幸福是如此短暫,卻如此稀有浪漫無私,已勝過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莎士比亞曾説,哪裏有真愛存在,哪裏就有奇蹟。她沒有盼到奇蹟,但那已經不重要,她愛過經歷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莎翁在《仲夏夜之夢》裏説:真愛無坦途,真誠的愛情之路永不會是平坦的。童話中的圓滿結局,似乎永遠和現實相去甚遠。然而,孩子們成長的世界,還是被寫滿了童話,畢竟,我們永遠都幻想,這世界,最終是美好的童話王國。因為有愛,因愛是人們心中最温柔的守候。哪怕只有短暫的愛,也足以讓這個世界動容。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篇2:傾盡此生,卻只能想念

他認識她的時候,23歲,是一家醫院的住院醫師。她18歲,是醫院的漂亮護士,追求者很多,可她卻選擇了相貌平平的他。醫院最不起眼的醫生和醫院最漂亮的護士在一起,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們戀了三年,他從省城被派到浙西南的一家醫院做副院長。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後來抗戰開始,他留在浙西南,她去了前線做護士。他到處打聽她的消息,有人説她在前線嫁給了一個軍人,有人説她嫁給了一個戰地記者,也有傳言她和另一個醫生結婚了,還有人説她在戰爭中犧牲了。

在浙西南第四年時,他30歲,等不到她的消息,他和醫院的另一個護士結婚了。婚後第二年,他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平靜而幸福。偶爾,他也會想起那個漂亮的她,會想念他們曾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28歲那年,她回到省城的醫院,做了醫院的護士長,她到處打聽他的消息,卻杳無音信。

他和她再次相見,是他的妻子得了子宮肌瘤,到省城住院做手術,她是當班的護士長。那一年,他50歲,她45歲。在醫院的走廊裏,他和她只是淡淡地打了招呼,他叮囑她多照顧他的妻子。在他妻子住院的時間裏,她跟人換班二十多天沒有休息,幫着他一起照顧他的妻子。

她依然是一個護士長,而他已是當地最有威望的中醫。再次見到時,他60歲,她55歲,他到她的醫院做學術報告,她坐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裏安靜地聽他講。一個月之後,她退休了。

分開之後的第三次見面,是在殯儀館,他86歲,她81歲,他來參加她的葬禮。她的手上戴着63年前他送給她的手錶,臉上的表情是平和而從容的。他握着她的手,叫着她的小名,喃喃自語,老淚縱橫。

回去不到一個月,他在睡夢中安詳離世。

她為他終生未嫁,兑現了當初他去浙西南時對他承諾的“我等你”,只是這一等,等去了她的一生;他誤以為她在戰爭中去世了,娶了另外的女子為妻,當他知道她還活着的時候,他內疚不已。分開之後的三次見面,第一次見,是帶妻子去看病,他説了謝謝;第二次他想單獨約她吃飯,她婉拒;第三次,已是陰陽兩隔,他想對她説“對不起”,她卻一輩子都不給他機會。

這是我在採訪時聽來的真實故事,幾十年前的老照片還是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當年的清秀和甜美。原來,一轉身,真的是一輩子。

感人的小故事關於愛情篇3:愛到忘年時

1930年深秋,巴黎沐浴在一片香風馥雨裏。一個多雨的午後,她去宋慶齡在巴黎的臨時寓所參加華人聚會。屋內,滿室高朋談笑風生,窗外雨珠敲打着快樂的音符。她捧着莫奈的畫冊,坐在遠離人羣的角落,就着雨聲,慢慢翻閲。她覺得自己前世是畫家筆尖的一縷月魂,留待今生邂逅繽紛的色彩。還是妙齡少女時,她就對父母説,藝術註定是她最好最後的歸宿,她的生命註定只屬於繪畫。

她是“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掌上明珠,巴黎畫壇如日中天的新起之秀張荔英。

張荔英童年在法國度過,打小她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父親張靜江酷愛藝術,注重書畫功夫,喜仿八大山人,愛練行書。他早年留學法國,不但學問淵博,才識過人,在商界也長袖善舞,曾在經濟上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因此深得孫中山器重,稱他為“革命聖人”。張靜江有五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聰明可愛。他十分重視子女們的教育,給她們西方開放式教育和生活。她們都先後在歐美讀書,身上有一種自然爽朗的神氣和瀟灑大方的儀態,讓當時上海人耳目一新,奉為摩登的典範。張荔英排行老四,對繪畫有天生的好感覺,頗受張靜江鍾愛,他有意把她培養成藝術家,特意聘請了一位蘇聯油畫家到家中教她繪畫,讓她接受美術啟蒙教育。張荔英的童年和少年都泡在鋼琴和色彩裏。母親姚蕙,能詩會畫,中國傳統文化底藴深厚,她又深受薰陶,可謂是“中西合璧”的名門閨秀。

張荔英遺傳了江南女子的嫵媚温婉,嬌小秀氣,姿容秀美,表面上像個柔弱女子,其實則不然,她崇尚英雄,性格剛強,繪畫之餘喜歡打網球、騎馬打獵,全無一般豪門閨秀的文弱氣。高中畢業後,她進入美國紐約藝術學生聯盟進修一年,後赴巴黎美術專科學校接受私人美術訓練,如飢似渴地學習塞尚和凡高的畫法。終身與藝術結緣,抱定獨身主義,就是那時候下的決心。開明的張靜江,尊重了女兒的選擇,沒強加干涉。

張荔英在巴黎美專一讀就是四年,她以獨特的美術天賦,深刻體悟西方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西為中用,她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間的佈局,力求達到一種和諧感,開創出清雅宜人、華而不豔的畫風。年僅24歲的張荔英首次參加巴黎秋季沙龍,就受到藝評家讚賞。後來,她的作品多次入選獨立沙龍及杜勒利沙龍。在20世紀30年代,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極難能可貴,這對張荔英來説,是莫大的肯定與驕傲。

她沒想到,在她的繪畫事業如日中天時,她的愛情會在這個秋天,這個平常的聚會上,轟然開場。

一切始於那個姍姍來遲的男人。當宋慶齡把他領到她面前時,她的眼睛還停留在手中畫冊上,莫奈魔幻般的色彩感總讓她心醉神馳,在她心目中,世間沒什麼人能精彩過莫奈的畫作。但陳友仁這三個字,還是讓她微微抬起頭,掃視了一眼面前人。

陳友仁的名字她是熟悉的,巴黎的華僑中,到處流傳着他的美談。陳友仁是民國傳奇人物,被譽為“鐵腕外交家”,在他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一舉收復了武漢和九江英租界,這在中國現代史上是石破天驚的大事情。

她用畫家的目光,捕捉眼前這個中年男人的線條:適中身材透着凜然氣勢,筆挺西服彰顯出沉穩氣度,金絲眼鏡緩和了面部線條的冷峻,上顎濃密的鬍鬚讓整張臉生動親切起來。用眼睛捕捉瞬間美好,是張荔英所醉心的印象派精髓,這一刻,她感覺自己實實在在地捕捉到了瞬間的美好。這感覺讓她心如鹿撞。剎那間,她的臉緋紅了,茫然中,她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向陳友仁。當她的小手被握在他的掌心時,他們對視了一眼,便迅速分開,可心底卻似乎有千絲萬縷的視線膠着在一起。再偉大傑出的女性,在愛情上,也是“尋常巷陌”的小女子,心靈深處,她們還是渴望愛。張荔英當然也不例外。

陳友仁説不清,在見到張荔英的那一瞬,心底升騰起的那種憐愛疼惜的感覺來自何處。一身巴黎新款大氅的她,微卷短髮時髦又俏皮,眼神清澈而迷離,帶着幾分孤傲清冷,卻掩藏不住純真的氣息。這樣的不確定,對陳友仁而言是新奇的,他經歷過的雨雪風霜,已讓心變得模糊而僵硬,他豐富的閲歷讓他對感情無比確定。張荔英卻顛覆了這一切。愛情讓他的心重又柔軟熱乎起來。

這一年,她24歲,正青春年少,是巴黎畫壇大紅大紫的華人女畫家;而他已55歲,原配妻子病逝四年,正走在日薄西山的人生後半程,他政治生涯的巔峯期已過,過着艱難的流亡生活。

“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真正的愛情,就是恩賜。陳友仁説,她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張荔英也找到了心靈的琴瑟相和,他是她心目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她寫信給姐妹們説:“從一開始,在巴黎的時候,友仁一直都喜歡繪畫,所以當我告訴他我要學美術,他不驚訝,只説那是好事,他幫得上忙……而且他隨時都願意為我擺姿勢。”巴黎的日子,花好月圓,他們攜手在塞納河邊漫步,並肩去盧浮宮看畫展,他陪她參加法國畫家沙龍,他們的瞳孔只有對方的影子。

愛情的魔力,一直都是無窮的。橫亙在他們間的31歲的差距,早已灰飛煙滅,他們要長相廝守。在那個年代的中國,父母依然是“婚姻大事”的唯一決策者,兒女只能言聽計從,絕對沒自主選擇權。但是張荔英卻鼓起勇氣,主動寫信請求父親同意。在當時,這算相當前衞的。張荔英在信中表示:自己自幼熱愛美術,曾決定終身不嫁,但是在遇到陳友仁後,她拋棄了以前的想法,希望能與陳君結為夫妻。她言辭懇切,語氣大膽直接,她要把幸福的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陳友仁也有一信同時寄給張靜江,表白他與張荔英間的相愛之情。

張靜江氣不打一處來,把他們的信撕得粉碎。他氣急敗壞地説:“陳友仁年僅小我一歲,你要嫁給老頭我也沒有意見,但不能是陳友仁。”原來,陳友仁在政治上的觀點與張靜江也大相徑庭,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而陳友仁則是個不折不扣的反蔣強硬分子。

父親的反對,並沒令愛情怯步,他們共同穿越了輿論和親情織成的驚濤駭浪,把愛情的小舟駛向了幸福彼岸。在巴黎,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老夫少妻,藝術家與政治家的結合,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但他們的結合幸福美滿,“我剛從諾曼底度蜜月回到巴黎,看到你8月份的來信。是的,我結婚了。我們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因而自然沒有政治上的考慮在內。她和你歲數一樣大,比你稍許矮一點。她很可愛且富有個性並意志堅強。在這兒的藝術界,她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畫家。我非常非常地愉快。”婚後,陳友仁仍被通緝,他們居無定所,過着流亡生活。張荔英給了他極大的安慰,不管多難,她始終跟丈夫站在一起,經風歷雨,也吟風弄月。悽風苦雨,讓兩顆心靠得更近。

在法國期間,張荔英受巴黎印象派藝術館館長的邀約,開辦一箇中國風景畫展。陳友仁事無鉅細,幫助妻子操辦,在藝術上也給了很大支持。抗戰全面爆發第二年,他不顧被逮捕的風險,與妻子雙雙回到祖國。他一面陪妻子游歷祖國各地景緻,尤其是她祖籍浙江的很多美景,鼓勵她堅持創作。另一方面他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水深火熱的祖國不遺餘力地奔走。一個新桐初引的清晨,她正對着窗外婉轉的鳥鳴梳理頭髮時,最擔心的事發生了,一夥持槍的日軍,凶神惡煞般地衝進來,他還來不及將手中那杯親手為她煮的咖啡遞給她,他們雙雙被逮捕了。那是香港淪陷後第二天。一年後,他們被強迫移居上海,軟禁於愚園路1136弄14號。失去自由的漫長歲月裏,她成了他的“趙四小姐”,陪伴在他的身邊,用女性的柔情照顧他,撫慰他。無奈又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們以彼此的愛取暖,以她鍾愛的藝術取暖。他給她當模特,她用一幅又一幅肖像畫,記錄他們生命裏的苦痛悲歡和風雅獨自。

抗戰勝利前夕,陳友仁不幸病逝。悽悽風雨中,她親手送走丈夫,可他又何嘗離開!按他的作息時間度過晨昏,以他喜歡的弧度微笑,聽他聽的音樂,看他看的書籍。不經意間會在一個尋常的細節裏流下淚,恍惚中與他對話,卻猛然發現,他已不在。少了生命的另一半,日子不是剩下一半,而是零。

幸好,還有她鍾愛的繪畫。藝術有時是療傷的最佳良藥。她徹底成為不問世事的藝術家,在繪畫裏,她找到他的身影,他的聲音,他的温暖。也許是因巴黎有太多愛情回憶,讓她不敢停留,也許是這個繁華的大都市,映襯得她的孤燈隻影更加孤悽。她靠賣畫所得,離開了曾無比鍾愛的巴黎,前往新加坡定居。她獨自在異國他鄉生活了四十年,漫長的歲月裏,她如牛反芻般一遍遍咀嚼他們灰暗亂世中熾熱鮮亮的愛情。

愛到忘年,不只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

標籤: 感人 愛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yuyan/aiqingshi/7nd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