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勵志書籍 >

成功學書籍之《成功家教啟示錄》

成功學書籍之《成功家教啟示錄》

《成功家教啟示錄》這本書從正反兩個方面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個好父母,書中既有一個女孩在癱瘓母親的精心培育下,成為優秀大學生的故事,也有一位普通母親把小時和過零分的兒子造就成留美博乾的傳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學書籍之《成功家教啟示錄》,歡迎閲讀!

成功學書籍之《成功家教啟示錄》

《成功家教啟示錄》作者簡介:

朱新均,男,漢族,1938年4月生。江西上饒人。1955-1960年,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鑄造專業學習。 畢業後留校工作。1983年調教育部,歷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教育報社黨委書記,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兼社長,1995年起任國家教委黨組成員,國家語委黨組書記、副主任。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成功家教啟示錄》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父母?面對變化迅速、競爭激烈的社會,許多家長心存困惑,為子女的教育與成長操碎了心。

《成功家教啟示錄》從正面以真實生動的故事告訴家長:優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他們的成功都是家長精心培育的結果。

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事例選擇典型。書中有一個女孩在癱瘓母親的精心培育下,成為優秀大學生的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母親把小時得過零分的兒子造就成留美博士的傳奇故事……這些不同的故事,與每個孩子的前途命運、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將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寄寓其中,給人有益的啟示。

第二,專家評析事例。為引導閲讀和加深理解,每個事例中都有家庭教育專家對該事例的具體評析,因事而異地闡明成與敗、得與失的道理,並有機地傳播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人才學等方面的知識,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家教成功的內在原因,幫助家長領悟教子成才的奧祕。

第三,學者理論探討。針對當今社會中出現的家教熱點和難點,該書編者特邀朱小蔓教授、周曉虹教授、胡玉順副教授等國內知名學者、教育專家,就孩子成長的自然特性、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和動手教育與智力開發等課題撰寫了專題論文,從理論上對家庭教育的內在規律進行了系統、深入和多視角的探討,這些理論上的真知灼見對家長們在教子的宏觀把握和微觀操作上都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第四,文字漫畫相配。書中收入多幅配文的家庭教育漫畫,使全書形式新穎,富有情趣。

《成功家教啟示錄》書摘:

1.閣樓雖小胸襟寬 叼女出門看世界——癱瘓母親陳徽黎育女的故事

成功類型: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上海知名的優秀青年。

家庭背景:家境貧寒,母親是殘疾人。

家教特點:殘疾母親以堅強毅力為女兒創造健康成長的天地,培養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

陳徽黎自幼因患小兒麻痺症而雙腿殘疾,幾十年一直靠雙手和輪椅艱難地生活。1995年,她又因單位效益不好而下崗,全家人擠住在一個12平方米的閣樓上,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別的家庭能提供給孩子的玩具、滋補品、旅遊機會等,她都無法提供給女兒徐駸(qīn)。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小徐不僅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還成為全上海知名的優秀青年。她曾在上海學生風雲榜中排名第三,她的成績曾受到上海市委書記黃菊的讚揚。中央電視台在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的專題片《興國之翼》中也將她作為新時期的傑出青年代表之一。

徐駸所取得的這一切不僅引起了同齡人的羨慕,也引起了家長們的關注:身為殘疾人的貧困母親用什麼妙方良策使女兒成才的呢?

徐駸自己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她在上海大學生電視演講大賽中演講,題目就叫《母親的愛》。她深有感觸地説,母親在物質上給她的實在很少很少,母親是靠愛來使孩子健康成長的。

陳徽黎家生活條件很差,本人又有殘疾,但她並不因此放棄做母親的職責,並沒有忽視對孩子的培養。

女兒很小的時候,她們住在連陽光也難得能照到的小小閣樓上,侷促的環境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和視野。陳徽黎儘管雙腿殘疾,無力去改變這樣的困苦環境,但她要用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地為女兒創造一個健康生長的天地。為了讓女兒像其他孩子一樣能曬到太陽,能在開闊空間練腿、練眼,她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兒的衣服,雙手在樓梯上一級級艱難地爬行,拖帶着女兒下閣樓、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園、甚至到街頭去沐和風、曬太陽,去看綠樹紅花,去聽車聲人語,讓孩子走出狹窄的“鴿子籠”,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多麼可敬可歎的舉動!陳徽黎這個雙腿殘疾的母親,為了讓女兒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大自然給予生命的快樂,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而我們許多家長條件比她好得多,卻往往只顧自己跳舞、打麻將,將孩子圈在四壁之中。儘管有豐富的食品,儘管有昂貴的玩具,但孩子和大千世界接觸的機會被剝奪了,而此時正是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慾旺之時,他們的這種求知慾此刻受到抑制,以後再花多少錢、請多少名師,也很難彌補回來。)

這樣艱難而隆重的“出遊”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天。(可貴就在這每一天!)儘管她是殘疾人,儘管還要上班,但她每天把它當作必須要做的大事,從不輕易放棄。有時下班回來已經累得一步也不想動,但她還是堅持叼着寶寶下樓,眼看着女兒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或手舞足蹈或咿咿呀呀,陳徽黎渾身的疲勞全都消失了。(孩子的智力開發並不是從他們能聽懂講話時開始。從孩子出生時起,他的各種器官包括大腦就開始迅速發育,這時候需要給他各種撫愛和刺激,需要讓他去聽、去看、去摸、去爬,以促進他感官和大腦的發育,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外界刺激越豐富,孩子的大腦和感官發育越健全。這種早期啟智教育的效果可供孩子終身受益。)

逢到下雨下雪,母女倆不能出門,陳徽黎就給女兒唱兒歌、講故事,讓她聽音樂,還不厭其煩地和她“對話”,不管她聽懂聽不懂。小小的12平方米閣樓,充滿了情趣,空間雖窄小卻沒有給孩子一點沉重的壓抑感,孩子的心靈在廣闊的知識和美的天地中遨遊。

女兒漸大,能蹣跚學步了,陳徽黎便把她引向更廣闊的世界。她靠雙手搖着輪椅帶女兒去公園,去江邊,去郊外,幼小的徐駸跟着媽媽走遍了上海的公園。許多同齡孩子都沒她去得多。小徐駸跟媽媽玩得挺開心,她一點都感覺不出她是個殘疾人的女兒,倒是挺自豪出門都有車坐,那是媽媽的輪椅。後來,小徐駸慢慢長大了,當她看到媽媽那雙因搖輪椅而變得粗糙的手時,她一下子懂得了許多同齡孩子還不很懂的東西,那就是媽媽的愛。

陳徽黎知道,貧寒的家境畢竟是個現實,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引導,會給孩子帶來自卑和封閉的心理,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於是,她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參加各種活動,和同齡的孩子一道玩,培養她的人際交往和心理適應能力。小徐第一次參加大型社會活動——上海電視台娃娃健美賽時,第一次看到那麼大的場面,那麼亮的燈光,那麼多的觀眾和評委,她表現得有些怯場,陳徽黎看在眼裏。事後,她並不在意孩子是否得獎,而是就這次比賽“怯場”反映出來的心理素質方面問題對小徐駸加以引導。她創造各種機會給孩子鍛鍊。在走親訪友時帶着她,讓她和大人孩子都交往,並鼓勵她表演學過的歌舞,社會上各類少兒文體活動,她都鼓勵小徐駸參加。經過這些有意識的鍛鍊,小徐駸在各種場合都能與人融洽相處,舉止落落大方。她成了上海電台少兒合唱團團員,還是《小夥伴報》的小記者,她能表演、能採訪,不但再也不怯場了,而且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考試或意外情況,都能沉着鎮靜、從容自如,表現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許多人以為徐駸的性格天生就是沉着大方,卻不知道這種性格的形成有着陳徽黎的心血。(優良的性格是成功的保證。但性格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改變。青少年時期是性格的可塑期,陳徽黎的教育適當其時,值得家長們借鑑。)

小徐駸這個小時候被癱瘓的母親用嘴叼着爬下閣樓,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有了一雙堅實的翅膀,她的前景無限開闊,但她永遠忘不了她的母親。她在演講《母親的愛》中説:“是我那殘疾母親的愛才使我長成一個健康的女孩。”

評點:這是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身有殘疾的母親為什麼能培養出一個健康向上、德才兼備的女兒

首先是因為陳徽黎這位母親心理上並無殘疾,也就是身殘志不殘,她的自強不息給女兒上了很好的第一課。

家長的人格最能影響教育孩子,最能打動孩子的心靈。著名作家老舍説過:“我最好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她並不識字,但她給我以生命的教育。”陳徽黎給女兒的就是這種“生命的教育”,她把那種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傳給了女兒,為女兒的成才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其次,陳徽黎是家教的有心人。她用温暖、理解、民主的培養方式,開啟女兒的心智,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為了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陽光、空氣和各種感官刺激,她用嘴叼着孩子爬下閣樓,讓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和常人孩子一樣的發育條件。為了克服孩子“怯場”,她帶孩子參加那麼多的活動。她懂得,要孩子成才,首先要讓她身心健康,知識的灌輸尚在其次。正因為她用了許多“詩外的功夫”,小徐駸才從小打下深厚的基礎,為後來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2.強按牛頭不喝水 激發興趣始成才——少年書法家胡鄂的家教歷程

成功類型:少年書法家,作品多次獲獎,20餘幅作品被全國各博物館收藏。

家庭背景:軍人家庭。父親從事部隊宣傳工作。

家教特點:改高壓訓練為激發興趣,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鼓勵。

1999年5月5日,對於胡鄂來説,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盼望已久的心願終於實現了。他的12幅書法作品終於在他心中的聖殿——中國美術館展出了。他是這次從全國範圍內篩選出的當代優秀書畫家十人之一,亦是這次參加聯展的10位優秀書畫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認識和熟悉胡鄂的人都説他是“天才”、是“神童”。他只有14歲,已榮獲“中華美首屆少兒書法大賽”金獎、“先鋒杯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一等獎等45項大獎;成功地舉辦過兩次個人書法展覽;他的書法作品有20餘幅被全國各博物館收藏,多幅流往日本、韓國和巴西;他的傳略已收入《跨世紀青少年書畫家名典》、《國際書法藝術家辭典》等18部大型辭書中。

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書畫報》等50餘家新聞單位分別以“少年書法家”“書法‘神童’胡鄂”等為題報道過他的藝術成長經歷

其實,胡鄂並不是“天才”,也更非“神童”,別看他只有14歲,可練習書法的歷史已有十個春秋。

胡鄂的父親在蘭州軍區空軍部隊從事宣傳工作,愛好廣泛,平時父母練書法時,小胡鄂總在一邊瞪着一雙好奇的眼睛不停地圍着父親轉。胡鄂三歲半的時候,一次,父親在家裏給部隊寫會標,忙乎了一個多小時,寫完後去一趟廁所,趁着這當兒,小胡鄂用胖乎乎的小手抓起足有一兩重的大毛筆就在會標上“照葫蘆畫瓢”,將父親剛寫好的會標塗得一塌糊塗。父親見兒子挺愛好寫字,心中頓生一念。當天下午,父親就去文具店買回了一打本子。從此,小胡鄂就開始了練字生涯。

胡鄂沒上學時,練字的時間還挺寬裕,上學以後,生性好動的他可讓父親費老牛鼻子勁了。每天練字,都要父母輪流監視,像看“犯人”一樣看守,當兒子精力不集中時,父親就用尺子敲他一下,氣得小胡鄂經常鼓腮瞪眼,父親佯裝沒看見。 (孩子的興趣就像三月裏的天,説變就變。如何讓孩子對愛好的東西興趣不減,激發他們的熱情,使之不斷努力有所成就,是許多父母遇到的難題。如果孩子的愛好讓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變成“看守”和“犯人”的關係,那麼對於雙方來講都是痛苦的事情。)

這種“按着牛頭喝水”式的高壓訓練,壓着小胡鄂練了三四年,但他的書法並沒有多少長進,父母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發現主要是沒有培養出兒子的興趣,沒有發揮出他的主觀能動性。

以後,父母改變了對胡鄂“高壓”式的教育,不再逼着他練字,他們給他講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練字墨染池水、筆力入木三分的故事;給他講顏真卿、柳公權給後人留下不朽的《祭侄稿》、《神策軍碑》的故事,並讓他自己閲讀報刊上一些少年成才的事蹟報道,他們還在家裏開設了一個“紅旗專欄”,將他寫得好的一些字掛在專欄裏,每往專欄掛一幅作品就獎勵5毛錢。同時,一家三口還開展寫字比賽,每人寫同樣一個字,然後評出名次。( 講故事、物質獎勵、開展比賽,父母的這些靈活手段都在引導着胡鄂對書法的喜愛。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着更多培養孩子興趣的方法,只要父母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一樣,會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家庭幸福。)當然,“第一名”多數是胡鄂的。

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獎勵,使胡鄂練字的興趣上來了,他再也不用父母“站崗放哨”地陪着他練了。一有空,他自己就要練上幾筆。有時上街看到一些牌匾上寫得好的字,他就要在手上臨摹兩下,然後用筆記在本子上,回家反覆臨寫、揣摩,直到心領神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胡鄂通過不懈的努力。 第一幅書法作品終於在《甘肅日報》上發表了。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楷、行、草、隸等160餘幅字體不同、風格各異的作品。

見到胡鄂有了進步,父母專門騰出一間房子作為他的練字書房,新購置了文房四寶。胡鄂領會了父母的苦心,他自己制定了一個個練字計劃。有了一定功底後,胡鄂開始參加全國性的書法大賽,第一次參賽就獲得了“中華美首屆少兒書法大賽”的金獎。繼而又在“首屆大地杯文學藝術作品大賽”獲二等獎,在“亞洲青少年書畫篆刻大賽”中獲得最佳作品獎……

評點: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我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動力。興趣能對我們所從事的活動起支持、推動和促進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只要孩子感興趣的事,他就一定會自覺自願地去學習鑽研,並能創造性地把它做好。興趣所具有的積極、肯定的情緒特徵,能激發孩子內心潛在的熱情,豐富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對世界、對明天抱有無限美好的希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孩子藉助個人愛好在不同領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績,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建立起很強的自信心,為他們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所以,發現並保護、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重要。胡鄂父母深諳此理。從看到兒子亂塗亂畫,為他買來本子,到反省孩子寫字為什麼老沒有進步,再到及時改變方法,嘗試各種激勵手段,終於把胡鄂引向了成功道路。胡鄂的故事值得我們家長細細體味、揣摩。

《成功家教啟示錄》讀後感

自本人讀了《家教成功啟示錄》這本書之後,感觸非常深刻,受到很大震撼。我深深懂得了,作為家長,把孩子教育成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孩子就像一件產品,家長就像該產品的生產者,將來孩子成為一件次品、合格品、優等品,要靠父母的打造。怎樣打造好這個產品,父母自身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是個麻將不離手,髒話不離口的人,試想一下,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材嗎?如果父母是個愛學習、懂禮儀、講道德的人,試想一下,在這樣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怎能不成材。

不管什麼樣的家庭,渴望兒女成材,天下父母同心,尤其在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日見分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所以我們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轉變家教觀念,改進教育方法,自身尤其重要。就象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説: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要想把兒女教育成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象《癱瘓母親陳徽黎育女》的故事一樣。我想:所有讀了這篇文章的父母,都會為陳徽黎這位雙腿殘疾的母親,可敬可歎的舉動而動容。當我讀到《一對山村農家夫婦教子》的故事,使我思緒萬千,他們首先從自身做起,給兒女樹立讀書的榜樣,不是逼着孩子讀書,而是在孩子入學前和求學歷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孩子的的做法,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示。他告訴了我,平凡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不平凡的兒女。當我讀到《台灣漫畫家蔡志忠兩代人的家教》故事時,使我深深感到:教育孩子,不能當面批評孩子的稚嫩習作,這樣可以避免讓孩子產生被“否定”的情緒,使孩子那幼芽般的興趣不致夭折。要鼓勵興趣、鼓勵自立,讓她自由發展,樹立信心。

其實把兒女教育成材,對父母來説,也是一種成功,他不僅使父母自身的價值得到提高,而且也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所以説:為了把兒女教育成材,做為父母的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恆,為把兒女“打造成”一個“優等品”而努力奮鬥。

今後,我要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給孩子樹立一個全新的榜樣,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在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同時也讓自己的文化修養,人生感悟,人格等得到昇華,從而對孩子產生極其深刻而深遠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lizhi/shuji/r1r8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