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勵志詩歌 >

中秋節古詩賞析: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中秋節古詩賞析: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中秋見月和子由》這首長歌十四聯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賞析。

中秋節古詩賞析: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宋代詩人蘇軾的《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羣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脱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前山,浪颭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户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賞析:

蘇軾,是一代文豪,亦是一個哲人。他的文作,往往深藴哲思。讀蘇軾的詩文,不只在於感受他翰墨之間的勁健曠達,更在於體味藴藏在這勁健曠達之下的情旨邃思。

此詩前兩句寫時寫景,道出在明月尚未高過羣山之時,已出白芒千丈。“白毫”在此處指明月白色的光芒。銀闕金宮,出瀛洲之下。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故蘇軾以銀闕代指明月。一杯酒還未飲盡,明月已如水流般越湧而出。“亂雲脱壞如崩濤”句應和前句的“湧”字,寫雲波因明月之湧如潰奔的濤水般四散開來,羈亂無縛。“誰為”兩句,大展想象,以天上皎月喻天公的眸子,指出天公的眸子,應當以銀河千斛的水才能滌洗。“湛然”在此指淡泊,於是令它靜看世間之人,照得我深感恬淡,連心都靜下來了。“角尾”指東方。西南邊如火閃動的星星像彈丸一樣渺小難見,東方星宿則光明熠熠宛若盤卧的青龍。“注眼”指集中目光看,“螢火”在這裏應當指微弱的燈光。“艤舟”即泊舟,“魚龍”形容燈火相連的景象。是何人靠近古汴城停泊,看一夜萬千燈火舞動,如魚龍所變。

“曲折”四句,描寫當夜詩人泛舟行遊時的情景。“青熒”指青光閃映的樣子,“滅沒”指無影無聲。隨着閃映的青光漸漸無影無聲,小舟已轉過了前山;這山日夜經受浪的搖動、風的環繞,豈能永遠像初時一般堅固。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散去;我泛舟歸來以後也仍然可以呼喚童僕斟酒再重看明月。“青熒”四句,皆有哲思。青熒一句點出一種漸變之感,隨後深感山峯也應該像這些青光一樣在風浪中漸變,不復當日堅固。“明月易低”寫出自然規律,“人易散”寫出人情規律,渲染出一種物興則將衰的世事之感。然而“歸來”句筆鋒一轉,點出明月雖然低垂可是仍在,人雖散去可是還有我在,我自己依然可以斟酒望月,以盡情懷。“明月”兩句,前句無情但後句有情,世事無情但是人有情。我們不能改變世事的變化,卻能掌控自己的心態。在這份無情與有情之間,一展詩人灑脱淡然的胸懷。而這般胸懷和哲思只憑輕舟轉過前山的那一瞬、只憑歸來的那一刻、只憑這四句詩便由詩人感受到並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何不令人欽佩!在這份灑脱淡然的胸懷下,詩人寫出“堂前月色愈清好”等四句,指出自己捲簾推門,寂無他人,只有在窗下哭泣的楚老。“南都從事”即詩人的弟弟蘇轍,詩人此詩就是和韻蘇轍之詩《中秋見月寄子瞻》,其中有“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兩句。因此詩人勸弟弟莫羞貧,像你我這樣對月題詩的又有幾人呢?“南都”兩句正應和了詩人之前的那份灑脱淡然的胸懷心境。明晨人間百事又隨着日出開始了它的興衰更替,而如今一切都彷彿是在夢中做了一回瑤台的客人。

恍然一夢,正是詩人此刻的感覺,而這種感慨並非是只在此時才有,蘇軾在念奴嬌中也曾寫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可是這種一切皆如夢境的慨歎是如何才有的呢?在本詩之中,詩人也寫道“明月易低人易散”,道盡盈虛有數。可縱然是盈虛有數,依舊是卒莫消長。世間陰陽萬物都在盈虛興衰間不斷變化更替,可最終卻不會在總體上消減增長,不會真正的消亡。正因為詩人雖然明白盈虛有數,可他同樣知曉卒莫消長,因此才有“歸來呼酒更重看”一句;因此他才在歷經磨難之時,依然心存樂觀,依然胸懷一份灑脱,依然説出“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然而正因為盈虛有數,變化難定,詩人才會漸感人生如夢。可是人生真的如夢麼?對蘇軾而言,他心繫的是天下興衰,可是官場難容。面對宋朝政治上代代加深的弊端,蘇軾雖有心匡國輔政,卻是不在其位,無能為力。所以他對天下的這份憂慮無可排遣,漸成悲慼。一句人生如夢,其中又有多少是無奈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lizhi/shige/g90n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