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大學聯考勵志 >

寫給高中散文

寫給高中散文

高中生可以適當的看一些有用的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寫給高中散文,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寫給高中散文

寫給高中散文(一)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瞭解季節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裏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後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裏我們坐在冷氣房子裏,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後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裏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的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後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裏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説,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麼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

紅花低窗,

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

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

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

問誰搖玉佩,

檐底鈴聲。

彩角聲隨月墮,

漸連營馬動,

四起茄聲。

閃爍鄰燈,

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

碎噥噥多少蛋聲!

未了,

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裏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裏都有着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説我們季節感的迷失,是因為台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在工業發展神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實體、季節風雲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後來的人逐漸能穿透事物的實體找那更精細的物質,老一輩的人只知道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後來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現在知道原子之內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將來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內又發現更細的組成。可歎的是,我們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見的實體,正是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麼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並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鬆或緊的年輪,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麼時候開花。更不要説從聲音裏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温以未,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儘管它在冬天裏猛力的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着大雪,由於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着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着“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我彷彿看見它躡着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於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後的陽光有多麼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鳳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温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親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麼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傳説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説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歎;我們現在那些温室裏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着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着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麼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着一種傷感的心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寫給高中散文(二)

國小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所有的國小生寫作文、日記、週記,一開始都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其實,那時候很多人沒射過箭,也沒有見過織布的梭子。

到四年級,我們的導師才嚴格規定:不論是作文、日記、週記都不準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要使用那些平常看得見的東西來形容。一時之間,光陰和日月就變得很熱鬧了。

例如光陰似魚,日月如鳥。

例如光陰似水,日月如雲。

例如光陰似風,日月如電。

也有説光陰似蝴蝶,翩翩飛去;日月如蜜蜂,一次只留下一些甜蜜的回憶。從此,創造力大開。

一直到四十歲以後,才知道光陰和日月都是快到無法形容和譬喻的。偶爾想起寫“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童年歲月,自己也開心地笑了。

光陰似箭,是火箭;日月如梭,是太空梭。

光陰還是似箭,箭箭穿心。

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使我心裏着急。”想起國小的一課課文,現在沒有日曆可撕了,心裏才真的是着急。

寫給高中散文(三)

我媽媽是典型的農家婦女,從前的農家婦女幾乎是從不休息的,她們除了帶養孩子,還要耕田種作。為了增加收入,她們要養豬種菜做副業;為了減少開支,她們夜裏還要親自為孩子縫製衣裳。

記憶中,我的媽媽總是忙碌不堪,有幾個畫面深印在我的腦海。

有一幕是:她叫我和大弟安靜地坐在豬舍前面,她揹着我最小的弟弟在洗刷豬糞的情景,媽媽的個子矮小,我們坐在豬舍外看進去,只有她的頭高過豬圈,於是,她和小弟的頭在那裏一起一伏,就好像在大海浪裏搏鬥一樣。

有一幕是:農忙時節,田裏工作的爸爸和叔伯午前總要吃一頓點心止餓。點心通常是鹹粥,是昨夜的剩菜和糙米熬煮的,媽媽挑着鹹粥走在僅只一尺寬的田埂,賣力地走向田間,她挑的兩個桶子,體積比她的身體大得多,感覺好像桶子抬着她,而不是她挑桶子,然後會聽見一聲高昂的聲音:“來哦!來吃鹹粥哦!”幾裏地外都聽得見。

還有一幕是:只要家裏有孩子生病,她就會到廟裏燒香拜拜,我每看到她長跪在菩薩面前,雙目緊閉,口中喃喃祈求,就覺得媽媽的臉真是美,美到不可方物,與神案上的菩薩一樣美,不,比菩薩還要美,因為媽媽有着真實的血肉。每個人的媽媽就是菩薩,母親心就是佛心呀!

由於我深記着那幾幕母親的影像,使我不管遭遇多大的逆境都還能奮發向上,有感恩的心。

也使我從幼年到如今,從來沒有開口説過一句忤逆母親的話。

寫給高中散文(四)

我家窗前有一棵樹。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樹都沉穩些。楊與柳都已翠葉青青,它才爆發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點點的一層隱綠,悄悄然絕不喧譁。又過了些日子,忽然就掛滿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隻只淺綠色的蜻蜓綴滿樹枝——當它張開翅膀躍躍欲飛時,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雲朵下染織成一片耀眼的銀色。那個清晨你會被一陣來自夢中的花香喚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卻又若有若無。你尋着這馥郁走上陽台,你的身子為之一震,你的眼前為之一亮,頓時整個世界都因此燦爛而壯麗:滿滿的一樹雪白,裊裊低垂,如瀑布傾瀉四濺。銀珠般的花瓣在清風中微微蕩曳,花氣燻人,人也陶醉。

夏的洋槐,巍巍然鬱鬱葱葱,一派的生機勃發;驕陽下如華蓋蔽日,烈焰下送來陣陣清風。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時,偏愛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樹——它任憑狂風將樹冠颳得東歪西倒,滿樹的綠葉呼號猶如一頭髮怒的雄獅,它翻滾它旋轉它顫慄它呻吟;曾有好幾次我以為它會被風暴折斷,閃電與雷鳴照亮黑暗的瞬間,我窺見它的樹幹卻始終巋然。大雨過後,它輕輕抖落樹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細碎光滑的葉子被雨水洗得發亮,飽含着水分安詳而平靜。

那個時刻我便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種感動。自己的心似乎變得乾淨而澄明。雨後清新的濕氣縈繞書桌徘徊不去,我想這書桌會不會是用洋槐樹木做成的呢?否則為何它負載着沉重的思維卻依然結實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綠色,到秋,豔陽在樹頂塗出一沫金黃,不幾日,窗前已是裝點得金碧輝煌。秋風乍起,金色的槐樹葉如雨紛紛飄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樹葉的沙沙聲打斷。我明白那是一種告別的方式。它們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揮揮手連頭也不回。它們離開了槐樹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拋去了陳舊,是一個必然一種整合一次更新。它們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還原給自己。他們需要休養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卻所有的陳詞濫調而尋找新的開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駁而殘缺的樹,我並不怎樣的覺得感傷和悲涼——我知道它們明年還會再來。

冬天的洋槐便靜靜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無遮擋,向我展示它的挺拔與驕傲。或許沒人理會過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獨卻活得自信,活得瀟灑。寒流搖撼它時,它黑色的枝條儼然如樂隊指揮莊嚴的手臂,指揮着風的合奏。樹葉落盡以後,樹叉間露出一隻褐色的鳥窩,肥碩的喜鵲啄着樹叉喳喳歡叫,幾隻麻雀飛來飛去飛到陽台上尋食,偶爾還有烏鴉的黑影匆匆掠過,時喜時悲地營造出一派生命的氣氛,使我常常猜測着鳥們的語言,也許是在提醒着我什麼。雪後的槐樹一身素裹銀光璀璨,在陽光還未及融化它時,真不知是雪如槐花,還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如一幅幅不倦變幻的圖畫,鑲入我窗口這巨大的畫框。冬去春來,老槐衰老而復榮、敗而復興,重新回來的還是原來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棵槐樹了——它的每一片樹葉、每一滴漿汁,都由新的細胞、新的物質構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樹。

標籤: 寫給 高中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lizhi/gaokao/d15z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