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散文精選 >哲理散文精選 >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

人生似一束鮮花,仔細觀賞,才能看到它的美麗;人生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才能賞出真味道。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從成功中、從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下面是有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歡迎參閲。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生命,並沒有結束

思想的長青樹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一個偉大的靈魂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停止思考,永遠閉上了眼睛。然而——七十多年過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時常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無時無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輝裏,無時無刻不會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一生戰鬥不息,以筆為槍,不倦的向舊勢力發出挑戰;他伏首甘為孺子牛,對青年人總是無私的呵護。人們誦讀他的着作時時常感到驚悚,因為在作品裏人物的身上經常發現自己的影子。它象皮鞭一樣考問着人們的良知,“彷彿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來”,教人慚愧,催人自新。 詩人讚美他“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在廣大的人民心裏,他代表了民族魂!

他就是魯迅。 科學的不落星

他是一位億萬富翁,更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科學事業,光專利就取得了255種,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財產全部獻給科學事業,用來獎勵後人。 於是,每年的12月10日,這個偉人逝世的日子,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都要舉行簡樸而隆重的頒獎儀式,獎勵在過去一年裏全世界在人類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獎金的數額非常豐厚。

他就是諾貝爾。 無名的捐獻者

他是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人們早已忘記了他的名字。 十二歲的他不幸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了。然而在臨終之際他卻提出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獻給需要它的患者,“這樣我就還能時刻看到你,媽媽”,他這樣説服自己的媽媽。

媽媽流着淚答應了他的要求。 小男孩平靜的走了,一個幸運者卻因此得以重見光明。

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繹着一個個不滅的傳奇。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學而不思則罔

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

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瞭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這裏所説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成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羣書,讀破萬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可見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於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恆。魯迅先生説: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學習還要持之以恆,要“戒怠荒,戒無恆,戒躁急,戒泛雜”,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學習本身並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繫。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餚,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着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説:“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於思考是多麼重要!

要善於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覆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願我們大家都能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學知識之顛。

國中哲理性散文1000:人生的輝煌

人生一世,短短數十年,誰都渴望彰顯出自己生命的活力,誰都渴望飛得更高,實現心裏的理想,誰都渴望一鳴驚人,實現人生的輝煌。

那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世間有志者向它靠近,讓自己也站上那樣的光芒,照亮前程,驅散心底的寂寞,獲得人生的輝煌。

然而輝煌並非唾手可得,在通行為表現輝煌的路上的一段荊棘密佈,有一段崎嶇陡峭,還有一段是黑暗是寂寞,是“幽暗昏惑而又無物以相之”那樣的無奈,但又不得不耐。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受得起輝煌。

就像風雨之後才可見彩虹,就像黑暗之後才可見光明,就像經歷過挫折才能獲得成功。寂寞是一種黑暗,是一種挫折,也是一場風雨。

司馬遷忍辱受刑,在寂寞中創造出《史記》這dddd一鴻篇巨着,他的生命被它的光芒籠罩了,於是他獲得了生命的輝煌。

不就是寂寞嘛,何懼之有,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又怎會被寂寞擊倒。

文王被拘,他寂寞了,然而演繹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奔向輝煌的精神寄託。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套用一下,是否可以説是“寂寞給了我沉穩的性格,我卻用它來創造輝煌。”

應該可以的吧,寂寞啊,寂寞啊,不在寂寞中輝煌,就在寂寞中死亡。

那要如何才能耐得住寂寞呢?方法就是處於寂寞之中而不覺寂寞,把成就輝煌作為心中的明燈,讓它照亮前行的道路,驅散黑暗和恐懼,排解寂寞的神傷。

保持一種樂觀,是不覺寂寞的絕佳方式,蘇軾是此法的受益者,百試不爽,用堅定的成就輝煌的信念支撐樂觀的態度,用樂觀的態度來激勵自己,在寂寞中而把寂寞排在心外,從而就可以達到輝煌。

當然,既然處寂寞之中,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寂寞要帶給的壓抑,變為一種沉穩,把寂寞想要帶給的孤獨變為一種獨立,把寂寞想要帶給的壓力,變為動力,有人説,只有在沉默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思考;只在寂寞的時候才更接近輝煌。

相信我吧,朋友,輝煌就在你身邊,只要以能夠耐得住工,利用寂寞,處寂寞而不覺寂寞,便一定可以飛得更高,摘取輝煌的桂冠,便一定可以彰顯怒放的生命,實現人生的輝煌。

※本文作者:※

標籤: 哲理性 國中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jingxuan/zheli/9g1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