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經部 >歷史演義 >

讀三國演義有感(集錦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集錦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三國演義有感(集錦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哪一本書?當然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軍大起義到三國歸晉,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接下來,我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劉阿斗真的扶不起嗎?並不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後主劉禪好幾年沒有討伐曹魏,興師動眾了。所以百姓們其樂融融,農業收成直線上升,大家都過着安居樂業的日子,根本沒有人再想打仗這個事情了,但這也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直到魏軍終於攻打到成都時,劉禪為了不讓百姓受戰亂之苦才選擇投降。所以,並非劉禪扶不起,只是當時的敵人曹魏太強大了。

曹操最得力的戰將是誰?第一個反應一定為五子良將。確定嗎?其實非也,那是誰呢?他乃上古刑天轉世,後被曹操招入麾下。起先曹操看他長相不好,不用他。後來郭奉孝道:“此人乃刑天轉世。”曹操聽後大喜,開始重用他。他擊退呂布,在宛城戰張繡時,他一個人抵擋萬箭,最後被敵軍殺害。他就是曹操最得力的戰將——戰神典韋。

孔明為什麼以死相報蜀漢呢?因為是劉玄德的'一份真誠感動了孔明先生。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倘若不答應,如何對得住劉備的這一份誠意呢?劉備臨死前託孤給孔明先生,讓他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成器,可以自立為王,又讓他其他2個兒子劉永、劉理拜孔明為相父,劉備對於孔明的信任,讓孔明必須輔佐蜀漢到死為止。

劉備告訴我們人要以“仁”為王。周瑜告訴我們人不能氣量過於狹小,否則路會越走越窄。曹操告訴我們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遠一些。張飛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粗中有細。關羽告訴我們不能太過於驕傲。荀彧鄂高速我們不能招惹地位比自己要高的人,不然沒有好下場。

讀三國演義有感2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樣,讀完《三國演義》這一回,讓我瞭解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也見識了諸葛亮軍紀的嚴明。

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國,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鎮守街亭。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被魏國大將張郃斷絕了水源,導致街亭丟失,諸葛亮進軍沒有了落腳點,把整個蜀國擺在了危險之中。馬謖是跟隨諸葛亮多年的弟子,諸葛亮跟他感情非常深。但是為了嚴明軍紀,儘管有許多人為馬謖求情,諸葛亮依然忍痛揮淚斬了馬謖,自己也上表連降三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嚴明紀律,才有戰無不勝的可能。我們常説軍令大如山,對一個軍隊來説,不僅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要靠嚴明的紀律。千軍萬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誰違反了紀律就要受到懲罰。正是因為諸葛亮軍紀嚴明,才讓他帶着本不是很強大的蜀國軍隊六出祁山,不斷殺得曹軍落花流水。

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加強紀律的重要性。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是有了嚴明的革命紀律,才有了將士們哪怕冷餓交加,也不拿羣眾一針一線;才有了邱少雲哪怕烈火焚身,也仍然巋然不動,直至付出年輕的生命;才有了狼牙山五壯士哪怕身陷絕境,也堅守戰鬥,慷慨赴死,也才有了我們解放軍最後的勝利。

一支軍隊要軍紀嚴明,任何一個集體也一樣。一個班級要遵守課堂紀律,老師要求我們每個人也要自律起來,沒有紀律的班級就像一盤散沙一樣,缺乏自律的學生成績會慢慢落後。所以我們要嚴明紀律,從我做起,遵守紀律。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三國演義》這本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記載了從漢末羣雄割據到三國歸晉的歷史畫卷。它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數百個栩栩如生的英雄。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有時會讓我淚如雨下;有時會讓我喜上眉梢;有時會讓我心急如焚,有時會讓我火冒三丈。其中那些錦囊妙計令我拍案叫絕;那些能人賢士令我好生佩服;那些精兵良將令我刮目相看。

《三國演義》裏面有很多經典人物,他們的許多精神值得我去學習。我最最欣賞的要屬諸葛亮了。不是因為他足智多謀,也不是因為他博學廣聞,而是因為他對劉備自始至終忠心耿耿,為蜀國的的強大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劉玄德三顧茅廬”,答應輔佐劉備,到“劉備病逝白帝城”後,不負重託,全力幫助劉阿斗保江山,再到“孔明病逝五丈原”,不忘蜀國興亡,留下錦囊妙計,足以證明諸葛亮是個對劉備無比忠誠,有着極強的責任心的英雄。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依然存在,依然需要。每當在洪澇災害中,在大地震中,在火災中,在邊防哨所中,我們總能看到解放軍叔叔們不顧個人它危,保家衞國的身影。難道這不能反映出解放軍叔叔對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忠誠嗎?是啊!國家和民族的振興與強大就需要解放軍叔叔這樣忠於黨和人民的人才,國家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的培養。作為一名國小生的我,也應該像諸葛亮學習。我在班級中一名小幹部,我應忠於班主任許老師,輔助許老師管理好班級,為班級爭光,不要為班級抹黑。

人貴忠誠,諸葛亮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發揚光大。

讀三國演義有感4

“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舉世聞名的《三國演義》,也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天下大亂,各國互相征戰,各種足智多謀的人幫助自己主公出謀劃策。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是曹操,他非常聰明,在軍事方面很在行,可總會中其他人的計策,被別人打得落荒而逃,他用兵有時因心情急躁而變得大意,多次遇到“兵敗如山倒”的場面,這些事讓我明白了做事要仔細思考,心情不要急躁的大道理。但從他身上悟出的道理不止這一個,他也有好的一面,曹操很會利用人才,也非常喜歡人才,在多次戰演之中,無論是敵人還是誰,只要不是等閒人之輩都命令士兵不得對人才下毒手,只能把那人活捉,他失去一個人才就如失去一個親人,所以我又悟出了交友要交品行好、知識面廣的好朋友的道理。

雖説諸葛亮是曹操的敵人,但我很欣賞他,因為他可呼風喚雨,預判事情進行的方向。雖然安居在山中,卻學富五車,料事如神,我再次知道了讀書的益處。

讓我明白待人要忠誠,平常要關心人的道理的`是劉備,他非常善良,對他的兩個兄弟很是喜歡,在打仗時他為百姓着想,一直全力保護百姓,不想讓他們受苦受難。

從張飛來説,他性格急躁,性情魯莽,但勇猛無比,一心為國。在劉備看來,他是一個勇猛武將,更是一個好兄弟。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勇氣,但不要過於魯莽。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不僅是一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更是一本教給我道理的好書,我可以從裏面悟出人生中的大道理,不論是誰都有自己的長處。

讀三國演義有感5

寒假期間,我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漢靈帝昏庸無能,讓張角為首的黃巾軍趁機起義,各路勢力稱霸一方,互相戰鬥。有着皇家血脈的“劉皇叔”劉備看着天下大亂,於是與關羽、張飛結拜兄弟,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先生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漢室,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原洛陽北部尉的曹操挾持天子,以天子的名義掌握了北方的大勢。孫權平定江東基業但被暗殺。吳國的政權便來到孫策手中。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劉備的蜀國也迅速崛起,後面便出現了三國鼎立和三國互斗的場面。

作者羅貫中把情感融入到書中,讓書變的“活”了起來,不僅生動形象,書中的愛恨情仇,讀着讓人彷彿身臨其境。

《三國演義》是一部三國新網史,軍事史,歷史記錄史,從漢靈帝無人國家衰敗到三國鼎立,三國紛爭,魏國的兵強馬壯,蜀國的人才濟濟,吳國的名震江東,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的歷史大片。

但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常山趙子龍——趙雲。他不僅是虎將之一,而且有勇有謀,忠心耿耿。他為了救在行軍丟失的劉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險直面曹操上萬雄軍,並殺出一條血路,將劉阿斗送到了劉備身邊。趙子龍的忠勇感動了曹操,曹操決心收服他,下令不許放冷箭攻擊趙雲。我對趙子龍的忠心和勇猛也感到無比佩服。

《三國演義》給人們敍述了一段悠久生動的歷史。當你置身於書中,彷彿感覺自己正在歷史的長河中凝望着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了國家的發展,權力的爭奪不可避免,但我還是更喜歡和平年代,所以有一位有勇有謀,心繫天下的領導者,是百姓的福氣。

讀三國演義有感6

人們常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在我小時候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我是那樣貪玩,不愛讀書。直到上國小三年級時,我在姑姑家書櫃裏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那時我已經知道《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出於好奇,我打看來看,才發現書中內容很精彩很有趣。尤其是紅臉關公過了無光卡就斬了了曹操六員猛將,單刀赴會更是讓孫權嚇破了膽,實在是勇猛。不僅如此關羽還是重情重義的君子,為了感謝曹操的幾天盛情款待,他居然讓敗走華容道的曹操離開了,為了找大哥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拼盡全力找大哥。還有那個忠心耿耿為了救主人兒子,不惜千里走單騎的趙子龍。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書把我深深的吸引了,我真的喜歡上讀書了!

當我再大一些時,再次品讀《三國演義》又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精神而屈服。不出茅廬便可算三分天下的情況,草船借箭更是氣死周瑜,七擒孟獲,俘獲人心,為了劉阿斗的天下盡心盡職。與劉備的兄弟情誼,師生關係讓人感動,為了劉備臨死前的幾句囑託真正做到了為了蜀國,為沒用的劉阿斗鞠躬精粹,死而後已。我欣賞諸葛亮的機智以及忠心。

而在一次考試失敗過後,我感到特別的.失落。當我計算出自己的分數,聽到那一聲:“顧羽,20!”心都涼了半截!晚上睡在被子裏,怎麼也睡不着,半夜裏想起了我一直討厭甚至可以説憎恨的小人——曹操。曹操,一個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人物,憑藉這自己的堅持,憑藉着一種信念,讓天下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的一生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打到曹操,反而讓他更加強大。記得他在刺殺董卓失敗,卻沒有因此而隱居避世,躲避風險而是脱離危險之後,籌建起自己的軍隊他敗走華容道,赤壁之戰雖然讓他元氣大傷,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稱霸大業。

有的人説曹操是一代梟雄,有的人説他是奸雄,在我的眼裏不論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都不得不承認曹操的才華和他的那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詩句中的那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多麼的豪氣,充滿這自信,充分體現了他那不拍失敗,頑強奮鬥的精神。再想想自己一次考試失敗就讓自己如此的失落,迷茫。不知所措。

曹操你教給我的是堅持,讓我明白了堅持可以戰勝一切。“振作起來”我不住的在心裏默唸,時刻牢記這曹操那不屈的故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你聽説過“宴桃園林豪傑三結義”嗎?你聽説過“劉皇叔北關救孔融”嗎?你還聽説過“用奇謀孔明借箭”嗎?這一個個流芳百世的歷史故事,都是一個個古老的歷史見證。這就是我讀的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展現了從東漢末年“三國分治”到西晉初年“一統天下”的歷程,體現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畫面。

這本書着力打造如同身臨其境的美麗史話,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悠久的歷史畫卷。要説這一特點,便是精彩紛呈的戰鬥場面與變化無常的戰局,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眼球。沉浸其中,使我們不禁時時為他們捏一把汗。

掩卷沉思,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火燒赤壁,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彷彿耳邊還有一陣陣的槍箭聲一般,如同自己也穿上了盔甲,騎上了戰馬,衝進了戰場,射向了敵人一般,心中不禁釋放出一種氣吞山河的慾望和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

“擁劉反曹”這個詞語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最為突出,最重要的人物便是劉備和曹操。劉備,一個典型的仁君,同時也是一代梟雄。從“桃園三結義”起家,不停地恢復漢室。雖然婁戰婁敗,但始終不氣餒,後來居上,令人十分欽佩。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雖有一羣強兵猛將,最終卻還是被滅,令人感到惋惜。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本好書,讀它沒錯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深受感觸。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司馬炎建立晉朝期間發生的事情。書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生性多疑的曹操、多智近妖的諸葛亮、心胸狹窄的周瑜,武藝高強的關羽,還有忠心耿耿的趙子龍……在這些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諸葛亮了。他太聰明瞭,他的計謀真是太多了:空城計、聲東擊西、反間計、以逸待勞等等。

當年司馬大將軍帶兵十五萬去運城打諸葛亮,這城裏只有一些百姓和幾千人馬,諸葛亮當時十分慌張,但是他還是沉住氣,思考一下後叫人在另一條小路上埋伏。又叫人把城門打開,叫百姓不得在街道上活動,只在屋裏。然後讓兩個小童服侍在一旁,而自己卻在城頭上彈琴。等司馬大將軍來到後,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慌忙逃走。因為他認為諸葛亮平生非常謹慎,從不冒險,這裏面定有埋伏。等司馬大將軍走後,諸葛高就逃之夭夭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在生活中,我也用過空城計。有一天,媽媽忙完家務問我:作業寫完了沒?

我理直氣壯,一副被冤枉的.樣子説:“當然寫完了,不信我拿給你看。”

媽媽看了看我:“算了,看樣子應該寫完了。”

等媽媽走後,我發現我後背的衣服都濕了。我趕緊把作業補了。

這一計用過之後,我認真地想過。我覺得自己要明辨是非,以後少這樣的的虧心計謀。

聰明的你,一定不會學我。

讀三國演義有感9

觀書有感(李依依)——讀《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這首大氣磅礴,氣勢宏偉的讚歌在耳邊響起,《三國演義》的故事就在腦海裏回放。多少英雄好漢在歷史的激流中裹挾前進,是名垂千古,抑或是受人指點,都已在歷史的大浪中滾滾而去。

懷着對中華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膜拜之情,秉承華夏兒女對英雄的崇拜之意,虔誠讀起《三國演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的人物設置,我彷彿穿越時空,被帶到了硝煙瀰漫的三國時期。

這本書以東漢末年靈武帝中平元年到晉武帝司馬炎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從黃巾之亂開始,到桃園三結義,再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國統一歸晉的故事。

《三國演義》這本書塑造了一大批叱詫風雲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有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本領。作者似乎神話了諸葛亮,在引人入勝的情節推動中,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

歷史總是留給後人深刻的警醒,歷史也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已然定格在英雄好漢中。讀完三國,我對諸葛亮已膜拜至極。我尋尋覓覓,豁然開朗,在我們的班級也有小諸葛。雖然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為劉備盡忠,但料作業,真是無人可比。老師的套路再深,也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自詡為少年諸葛亮,時常手握一把扇子,苦思冥想,掐指一算,大有天機不可泄漏之意。在我們的一再吹捧鼓動之下,他得意洋洋地宣佈來日作業,常常一語命中。從此我們對他的崇拜之情便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我們班裏不僅僅有諸葛亮的影子,也有關羽、趙雲、張飛的化身……穿越古今,歷史人物的形象已刻骨銘心。劉備説:“一個人要有賢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諸葛亮輕搖羽扇:“一個人只有做事小心、謹慎,才有成功的機會。”關羽慚愧地説:“你可別像我那樣心高氣傲,做不成事。”趙雲來了,呂布來了,孫權也來了……

《三國演義》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承載着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閃爍着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多少英雄人物在歷史的大浪中翻滾着,留給後人深刻的思考。

大義與小義(鄭瑜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讀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

在書中我認識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像狡詐的曹操、仁義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被深深帶入這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不禁深思:大義與小義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大義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以天下為重;小義則是兄弟私情。在二者之間,即便看的再透徹的人也難以做出選擇,正如一代明賢君主劉備,最後還是栽在這個問題上。

因二弟關羽死於孫權之手,成為皇帝的劉備便不顧勸阻,興兵伐吳。他在這個問題上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認為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無用。七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了,他從此染上惡疾,命不久矣,一代賢君隕落。他們雖不是親兄弟,但劉備還是可以為他報仇搭上性命,這一段兄弟情義深深感動着我的心。可轉念一想,這樣真得值得嗎?為報兄弟之仇,搭上自己性命……這麼賠了夫人又折兵,為了一個結義兄弟,在外看來肯定不值。要是我,我也以天下為重。

可是在大義與小義面前,又曾有幾人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我看過的著作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羅貫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令我百看不厭,收益匪淺。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在戰火連天的`時代裏一個個的故事。令我喜愛的是桃源三結義,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桃園三結義是説劉備、關羽和張飛,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只願同年同月死。三國中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出現更是令三國變得更加有趣了,更有意義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空城計等等都是諸葛亮的作品。

我總想着,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智慧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深深的敬佩諸葛亮。

《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閲讀的愉悦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中瀰漫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諸葛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懂天文、識地理,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人物。

《三國演義》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為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後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羣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

我讀了書中的許多故事,有諸葛亮用計草船借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大火燒赤壁、諸葛亮三氣公瑾、諸葛亮兩上出師表······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不甘心,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曹兵再次大敗而歸。

最後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三國演義》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膽有識、才智超羣、足智多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三國演義》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由很多個故事情節組成,其中我最喜歡《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主要講了劉備、關羽、張飛偶然相識,三人意氣相投,重情重義,便結拜為兄弟。結拜後的`三人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他們一起從軍,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提點,要敢於指出朋友的缺點,勸他改正。要包容朋友的過錯,不能因小事而爭吵。朋友之間的義氣固然重要,但不能為了講義氣做不法的事情,而要為朋友做好事。我們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如果同學遇到了困難,一定要及時幫助他,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在一旁嘲笑。這才是朋友間真正的義氣。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每當我吟誦到這句詩時,便想起了赤壁之戰的情景,自然就想到了這部相關的章回體小説——《三國演義》。

説起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迷上了看《三國演義》。大概是十歲開始,就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書中的內容竟然越看越懂。於是一到空閒時間,便拿起《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自從閲讀了《三國演義》之後,便被書中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説到關羽,他可真是一位智勇雙全又俠肝義膽,有萬夫不當之勇的美須公。關於他的事蹟,人們千古傳唱,如:温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義釋黃漢升,單刀赴會以及水淹七軍等等。其中,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單刀赴會時,把東吳的官兵視如同草芥,全然不懼,談笑自若,當他乘船離去時魯肅等人都愕然一般。關公可謂是人中的“精英”,關於他的歇後語也很多,在此就不再添餘筆了。還有諸葛亮,他也是我所佩服的一個人。他“名成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他不僅是一位足智多謀,而且還是一位寬厚仁慈的長者。

關於他的事蹟也很多,什麼巧借東風,三氣周公瑾、六出祁山和名成八陣圖之類的。可最令我佩服的是“死諸葛能走仲達,見木像魏都督喪膽”這一回合,講述的是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叫姜維接受他的遺命,將他的木像雕刻在車上。等魏兵追來後,便將此木像推出陣前,魏兵遇見了木像孔明後,以為中了孔明的計,便嚇得丟盔棄甲,調頭就跑,姜維等到人也不來追趕,望山路徐徐而退,這就是他的韜略。他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做到了“盡躬盡瘁”,最終因過於勞累而死,臨死前還設下了一計,趕走了司馬懿,保護了三十萬大軍的安全。

他的`高尚人格和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提起了劉備,我就免要講到曹操,因為整部小説講的是擁劉反曹的思想。事實上,我並不喜歡曹操這個人物,因為他是一個“奸雄”,只許人家誇他的優點,不許提他的缺點,倒是劉備,讓我有幾份佩服:他雖然文沒有韜,武沒有略,但他算得上一個君子,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作者就借劉備與曹操兩人的矛盾主線入手,為本書的主題思想。在三國中,還有很多人令我佩服,如: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等,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武將,他們的精神品質也都值得我們學習,大凡看畢,無不心底佩服。

讀完了本書後,我才知道了什麼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個朝代經歷一段時間後,有時就會分裂或滅亡,然後成為一個新的朝代。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直至今天。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看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喜歡諸葛亮的大可不必為諸葛亮喝彩,熱愛周瑜的也沒有必要為周瑜難過,因為以上純屬虛構。

在三國曆史上,南郡之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役,如果要弄一個名次的話,其重要性應該僅次於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滅吳之役、滅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為正是這場戰役最終確定了曹操、孫權、劉備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和演義中不同,歷史上的南郡之戰主要表現的不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韜武略。

為什麼這麼説呢?

南郡之戰前,曹操派在荊州的具體兵力雖不明確,但從曹仁、樂進、徐晃、文聘、李通、滿寵率領六路大軍參戰來看,曹軍的總兵力應該不下六萬,而周瑜手下只有二萬多士兵,劉備兵力尚不足兩萬,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奪取和維護江南四郡,因此孫劉聯軍的總兵力應該遠遠不敵荊州曹軍總兵力。由當時作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周瑜能用一年時間奪取南郡的確是軍事上的極大建樹。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藉機發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為曹操所敗,比如孫權先後在合肥、濡須戰敗,韓當赴廬江郡接應陳蘭、梅成被臧霸擊敗,關羽的.“漢水別動隊”為曹軍所敗,劉備名為斷後實為搶地盤的軍事行動結果也是無功而返,所以可以説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多次針對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勝者。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雖然流傳甚廣,但其實和周瑜無關,把妹妹嫁給劉備那是孫權自己的主意,這應該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為孫權的臣子,他怎麼敢建議孫權把妹妹作為政治籌碼(説得更嚴重些就是政治犧牲品)送給劉備呢?周瑜也許會想到這個主意,但敢於説出這個主意並付諸實施的只能是孫權,所以,筆者可以斷定,“賠了夫人又折兵”與周瑜無涉。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關羽的赤膽忠心……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的相互鬥爭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劍、三七週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本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三國演義》32章裏,我最喜歡是“草船借劍”,諸葛亮用他的智慧三天之內製造十萬之劍。諸葛亮神機妙算、才智過人,他知周瑜——將計就計,信魯肅——藉助幫忙,知曹操——輕兵逼寨,曉天文——以募為障。《三國演義》的最後一章是“天下歸一”,內容是説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的後主:劉禪、鄧艾、司馬炎,各自想攻擊其它集團,後來,劉禪聽信謠言,不讓姜維追擊鄧艾,只知道飲酒作樂,不懂得如何退敵,便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投降於鄧艾,從此蜀國消滅了。司馬昭死後,兒子司馬炎篡奪帝位,自己做皇帝,並改國號為晉。在公元279年時,司馬炎派大將杜預率領陸大軍二十萬討伐吳國,吳國皇帝也向魏國投降了,從此三國歸晉,中國歷史掀開了統一的新篇章。當我合上了書本,當我閉上眼睛,幻想着整本書的內容,幻想着戰鬥時,那士兵們勇敢,幻想着怎樣天下歸一……我心想,為什麼劉禪這麼苯,聽信那些謠言?為什麼吳國的皇帝被魏國稍微討伐一下就去投靠司馬炎?而為什麼司馬炎這麼聰明,想到用二十萬大兵去討伐吳國?……我心中想了許多個為什麼。《三國演義》這本書真直得人們去閲讀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jingbu/lishiyanyi/6mv1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