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作文 >

蒙古包作文

蒙古包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蒙古包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蒙古包作文

蒙古包作文1

世界上不有幾個民居是建在草原上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可以攜帶組裝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擋風能力極強,可以讓屋內温暖舒適的呢?

蒙古包歷史悠久,早在匈奴時代就出現了,為了可以在草原上隨意更換軍營,當時匈奴便發明了蒙古包。後來,蒙古族的遊牧人便把蒙古包當成了家,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放牛放羊,一片草吃完了就帶上蒙古包,尋找另一片長滿青草的草地,蒙古包是用牛車運輸的,不用花費人力,組裝也很容易。

蒙古包不但歷史悠久,觀形也很獨特。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部為圓錐形,圍牆是圓柱形,四周的牆壁是用160釐米左右的木板,用木條編圍砌蓋,搭建方法也十分簡單。蒙古包搭建好後人們將會在包外包內進行裝飾,在四周的牆上掛上鏡框和招貼花,在牆的正中間掛一把弓,並在包內鋪上厚厚的羊絨地毯。隨着現代科學的日新月異,一些現代化的傢俱電器也“走”進了蒙古包。蒙古包的進口會裝上木門,在內外兩側鋪上厚厚的屏風,讓蒙古包的保暖性能更上一層樓。蒙古包外的裝飾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裝飾越豪華就越能體現出身份的尊貴。古時的蒙古可汗的蒙古包外都會插滿紅色或黃色的旗幟,門口會放兩口大鼓或兩把大刀。現在的`蒙古族的遊牧民則會在門口鋪上一塊地毯,並在蒙古包的頂部插一面黃色的旗幟。

在蒙古汗國時代,可汗的蒙古包可容兩千多人,在民居中,蒙古包就是一個智慧的結晶,從貴族王室到遊牧人經歷了幾百年歷史。

蒙古包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讓遊牧人民住下去。

蒙古包作文2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點綴着數以千計的白色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圍牆支架、天窗、椽子和門。支架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12個支架的`蒙古包,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

蒙古包呈圓柱形,上面有一個圓錐形蓬頂。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支架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支架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巧妙的運用了圓形面積大這一特點,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蒙古包作文3

在各個民族的特色民居中,我最喜歡也最熟悉的就是蒙古族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有四大結構,分別是:哈那、天窗、椽子和門。蒙古包是以哈那的多少來區分大小的,最大的有十二個哈那,最小的只有四個,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上也是十分罕見的,有六百多平方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堡壘一般,過去幾十個大蒙古包在一起,非常壯觀。

別看蒙古包外表看上去非常的小,但是內部使用空間面積還是非常大的,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自從匈奴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其造型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現圓形,頂上是圓錐形,圍牆是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一百六十釐米左右,是用條木編圍砌蓋的。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是遊牧民族為了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改裝,而且便於遊牧,只需要四十頭駱駝就可以運走,裝起來的時間也是驚人地短,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搭出來一個堅固的.蒙古包,供人居住。

蒙古包外面還雕刻上了美麗的花紋作為裝飾,這些花紋都是蒙古人認為的吉祥的圖案,白色的蒙古包用藍色的花紋點飾着,用遼闊的草原和廣袤的天空作為背景,看上去美極了。

美麗草原上的蒙古包,是蒙古文化的縮影,我們愛惜蒙古包就是愛惜蒙古文化。

蒙古包作文4

各位旅客,歡迎來參觀蒙古族——馬背上的民族的居處。蒙古人民常年生活在草原之上,靠放牧為生,一望無際而又綠草茵茵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地方,可在草原之上可供遮風擋雨的地方少之又少。那蒙古族人民是如何抵住寒風的肆虐呢?他們又是如何在草原之上生活下來的呢?下面請跟着我一探究竟吧!

草原之上並沒有遮風擋雨的高樓大廈,蒙古人民無法生存下去。於是,聰明的蒙古族人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在草原上搭建了一種以羊毛氈為主的建築,名為蒙古包。

在漢語中的蒙古包一詞始於清代,原來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知識文化啊!包這個字滿語裏有家,屋的意思,顧名思義,蒙古包便是蒙族人民的家了!蒙古包還有好幾個名字呢!被稱穹廬,氈帳,氈包的都是蒙古包,是不是有一種收納天下四方,五湖四海的英氣之感呢?

現在,蒙古包在遊牧民族中很是常見。正如你所見,蒙古包所透出的'正義和豪放之感,正如遊牧民族的民族性格一般。

你要是有幸到蒙古包裏做客,遊牧民族必定會擺上奶茶,果條,炒米,手把肉等美食供你品嚐,奶香味十足的茶,透着質樸淳時的感覺;鮮嫩爽口的手把肉,帶着熱情奔放的味道。

在蒙古包內坐到實木的板凳上,喝幾口熱騰騰的奶茶,再細細觀察起那些美麗而又神祕的圖騰花紋來,更是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韻味,這種感覺有些陌生,卻又好像已經深深的刻在了你的骨子中,讓你忍不住站起來,大吼幾句,抒發一下心中的豪邁之感。

如此美妙的人間仙境!

蒙古包作文5

有人説,遠行者的心是孤獨的,它不受羈絆,卻又不知歸處。然而,在茫茫草原之上,卻有着那麼一個遠行的民族,他們帶着自己的家,沒有禁錮,沒有約束,終身與草原為伴。

哼着不知名的曲調,或粗獷,或婉約……他們懷揣着夢想,馳騁着,到遠方去。這以一生為籌碼的遠行卻絲毫沒有帶去孤獨,換來的是無盡的胸懷,一顆平靜的心。

天亮了,起來征服草原;晚了,頭枕着草原,小憩於蒙古包中。於是,蒙古包成了他們一生的`信物,牛羊成了他們摯愛的夥伴。當我面向草原,瞧見一位牧民,左手拎着一壺酒,騎在馬上,驅趕着羊羣,他抬頭暢飲,又下俯牛羊,盡顯豪爽之氣。絕不像范仲淹筆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那般憂傷。他下了馬,用極其熟練的手法拆解了蒙古包,手一彎,便盡在囊中。望着他遠去的背影,我想,其實他並不在意家在哪兒,只需綠草茵茵,牛羊成羣,何處不可成家?

遠行者,不孤獨!

……

當獨自走在黯淡的燈光下時,當無奈漫步於漆黑的道路中時,是否會想起,在遙遠的西部草原上,有那樣一羣人,他們沒有整棟的高樓,不見成排的別墅,而他們所有的,只是一個矮矮的,用粗布製成的小蒙古包,可是那兒,就成了他們的家。沒有城市的浮華,沒有利益的鬥爭,只有一下躍於馬上,策馬奔騰!

心煩意亂之際,不如眺望遠方,拾起行囊,説走即行,到遠方去。

因為遠行者,不孤獨!

蒙古包作文6

清晨的陽光射進了一個寬敞的蒙古包,光柱子落在一位正在趕製新衣的蒙古族老阿媽的身上。櫃子上的時鐘正指着6時30 分。

為了參加學校組織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慶祝活動,阿布漢一早就起來了。他看見阿媽側身坐在牀輔上,為他趕製節日的新衣,心裏十分激動:半年前,自己的阿爸和阿媽為了搶救集體的羊羣,在草原的大風暴中犧牲了,是這位好心的老阿媽收養了他,使他在失去雙親的時候,重新獲得家庭的温暖……

從阿媽那佈滿血絲的眼睛中,阿布漢彷彿看到了阿媽在微弱的燈光下,精心縫製新衣的情景:燈光太弱,穿針都看不清,阿媽試了好幾次才成功。縫紉機的.“嗒嗒”聲和時鐘的“嘀嗒”聲陪伴着阿媽,疲勞不斷地襲來,阿媽眼皮不由自主地往下耷,針尖一次次刺進那粗糙的手指,她一次次從疲憊中驚醒過來……隨着時鐘一圈一圈地走動,一件淺藍色的新衣做成了,阿媽的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阿媽發現了站在一邊的阿布漢,親切地説:“來!阿媽幫你穿上,試試合不合身。”阿布漢激動得不知説什麼好,趕快走到阿媽面前,穿上了這件用千針萬線做成的外套。阿媽又親手替阿布漢戴上了鮮豔的紅領巾。這時,阿媽的女兒阿布爾拉開了布簾,來到了縫紉機前邊坐下來説:“呵!好神氣啊!”阿布漢此時心裏熱乎乎的,彷彿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他想:我和這位好心的阿媽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卻能從她身上得到自己曾失去的母愛。阿布漢冰冷的心又一次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母愛是多麼偉大啊!

“快去吧!慶祝活動就要開始了!”阿媽催促道。“嗯。”説完,阿布漢背起了挎包,奔出了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7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又被稱為——刻紙、窗花。

剪紙做工精巧,手法簡單,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而剪紙使用的材料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彩紙。過節時,在家中的窗户上貼上兩張顏色鮮豔的剪紙,整個家中便多了一份喜氣洋洋。剪紙的圖案還有許多寓意,像“喜鵲登枝”這樣的圖案就是家家户户中最常見的。就在20xx年5月20日,剪紙藝術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我在書上看到了一張惟妙惟肖的剪紙:一位小女孩坐在蒙古包中,十分認真地閲讀着一本圖畫書。到底是什麼讓她讀地這麼着迷呢?我不禁陷入了想象的世界。

這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小女孩禁不住大自然的誘惑,從蒙古包中跑出去。與大牛和駿馬玩耍,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她的心情十分愉悦。一會與大牛玩捉迷藏,一會又和駿馬一起在廣闊的'草原上奔跑、嬉戲,一會又撫摸着綿羊順滑的羊毛,還把羊羔抱在懷裏仔細端詳。最後,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原的懷抱裏,與大地一起仰望天空……

在迷迷糊糊之間,她隱約聽到有人在喊她:“寧兒,寧兒,回來吃飯啦!”她一下子坐了起來,四周青草隨風起伏,已看不到家的摸樣。但寧兒並不擔心,身為草原的孩子,她是絕不會迷路的。朝着家的方向奔去,不一會就看到了媽媽佇立的身影。媽媽站在蒙古包前焦急的呼喊着。吃過午飯,寧兒開始看書了,每天不學點知識可不行。坐在蒙古包裏,她專心致志地看着一本圖畫書,那上面畫着各種圖案,非常精緻。寧兒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中,一臉陶醉。

我想,這幅剪紙便是記錄下寧兒專心致志讀書的樣子,記錄下她對於文學的熱愛。

蒙古包作文8

剪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就看到一幅精美的剪紙。它是一幅紫藍色的剪紙,展現的是一個蒙古女孩在蒙古包裏讀書的情景。蒙古包裏是一個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的小女孩。小女孩扎着長辮子,穿着漂亮的長裙子,盤腿坐在繡滿圖案的方形毯子上。小女孩的前面是一張精緻的四腳方桌,桌上擺着繪本,小女孩正在聚精會神地讀書。蒙古包外,牽牛花綻開了笑臉,一團團,一簇簇,迷人可愛。在花周圍,一對蝴蝶翩翩起舞。地上,小草青翠欲滴。

這幅剪紙栩栩如生,我不禁走進了想象的世界——

這是一個名叫卓瑪的蒙古女孩,她家裏很貧窮,上不起學,只能靠放羊謀生。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卓瑪正準備趕羊回家,突然發現草地上有個“不明物體”。她好奇地撿起來,一看,呀!原來是一本書!這本書雖已泛黃,但對於上不起學的卓瑪來説,這可是一個“大寶貝”呀!她小心翼翼地把這本陳舊的書撿起來,輕輕地吹去上面的灰塵,然後摟在懷裏,蹦蹦跳跳地趕着羊回了家。

一回到家,卓瑪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意外收穫的`書,專心致志地看起來,這是一本繪本,有着有趣的插畫和簡短幽默的文字,卓瑪才看了幾行,就愛不釋手了。雖然卓瑪不識字,但聰明伶俐的她反覆咀嚼,就把大概意思猜出來了。她在故事中遨遊,樂此不疲。隨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卓瑪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氣憤不已。此時的她是多麼高興:眼睛笑成了月牙,嘴巴發出了銀鈴般的笑聲……

“華華,你在幹嘛呢?”朋友的話語一下把我拉回了現實。我不禁自言自語道:“剪紙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幅剪紙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蒙古包作文9

在碧綠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蒙古族人正在過着充實快樂的日子,但他們怎麼住的,沒錯,就是蒙古包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現在主要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遊牧民族的臨時的“房子”,與其説它是房子,不如説他是帳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時一個圓錐體,有的上方是一個圓頂形,不易於坍塌、變形,下方是一個圓柱體,就像一個乳白色的巨大的稻穀垛,它看起來外形雖似乎很小,但裏面卻非常龐大,大約可容納20到400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xx人,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很好,冬暖夏涼,非常牢固,不怕風吹雨打,就像極地的冰屋一樣,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大約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用條木編成網狀,與側壁連接,再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個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着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等,可以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而且方便拆裝,方便攜帶,就像現代的房車。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我不禁發自肺腑的讚歎:“蒙古人真聰明,想的真周到,設計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遊牧民族啊!”

從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點綴着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這就是那有特點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10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着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這就是那有特點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11

每當提到蒙古包,我就想起那次愉快的草原之旅。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天藍藍的,白雲一片一片飄在空中,似乎離我們很近,彷彿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我和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還有金豆豆姐姐一起來到美麗的`大草原。微風輕輕吹拂,草原變成了一浪接一浪的茫茫綠海,一望無際,使人心曠神怡。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個個雪蓮花般的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點點白帆。還有那些羊羣、馬羣和牛羣,它們都在悠然自得地吃着青翠欲滴、鮮嫩可口的青草。

我和金豆豆姐姐興奮地叫着、跑着,不知不覺就來到一座蒙古包前。這蒙古包真像一朵潔白的花裝點在綠色的地毯上,淺紅色的木門敞開着,繡花的布簾向上卷掛,隨時歡迎客人的到來。

主人迎了出來,高興地拍手,示意我們進去。我和金豆豆姐姐迫不及待地衝進蒙古包裏。“咦,凳子呢?”金豆豆姐姐問道。“這不是嗎?”主人指着炕,笑着説,“客人來了就當凳子,晚上就當牀。”我們好奇地爬上炕,興奮地蹦了起來。過了一會,主人端來了鮮香的奶茶、誘人的奶酪、令人口水直流的酸奶和餅子,還有冒着熱氣、香氣撲鼻的烤羊肉。我迅速拿起一塊奶酪放進嘴裏,不禁感歎道:“哇,香氣濃郁!”它和我們平時吃的硬硬的奶酪可不一樣,一到嘴裏就化開了。我又迫不及待地嚐了嚐烤羊肉,沒有一點羶味!我閉上眼睛,仔細品味,好像品出了草原的味道。

我們一直玩到傍晚6點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啊,我忘不了美麗的大草原和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更忘不了那神奇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12

中國有很多民族,如滿族、回族、蒙古族還有我們漢族等56個民族。各民族風俗習慣都不相同,比如説:江南水鄉、土樓、吊腳樓、蒙古包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人住的地方,它和我們説的房子用途一樣,只不過它比我們的房子多一個用處,就是方便遷徙,想什麼時候拆就什麼時候拆,想在哪裏建就在哪裏建。我們知道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住址,他們靠放牧為生,哪裏有草他們就在那兒安家。

蒙古包可通風、採光,即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非常適合遊牧民族居住。蒙古包的外形像一個巨大的蘑菇一樣,又如來自天上的'飛碟一樣,圓錐形的屋頂浮在煙霧中。尤其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事,偌大一個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全以一塊塊布縫在一起的,所以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

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大草原玩,內蒙古人民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我也試着騎上馬,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我漸漸學會了騎馬,發現騎馬真的好簡單。走進蒙古包一看,彷彿就是我們的家,陳設簡單,席地而坐。屋內冬暖夏涼,地上鋪滿毯子真是太舒服了。

啊!真是令人難忘,草原上的蒙古包,真是太美了!

蒙古包作文13

在廣闊無邊、茫茫綠海中,屹立着一個個屋頂圓圓,極富特色的建築——蒙古包!

蒙古包看上去小巧玲瓏,端莊可愛,可“肚子”裏卻出人意料的龐大,像個小倉庫,堆積着各色各樣的用品。它室內空氣流通,不悶不熱。太陽曬進來暖洋洋,冬日飄雪也照樣暖和,炎炎夏日也成了一處乘涼之地,快活自在。

蒙古族的人民屬於遊牧民族,這蒙古包不怕狂風吹也不怕暴雨打,在草原上這片氣候不定的地帶,成為了一種固若金湯的'“城牆”。

蒙古包構造孰厚,以木杆子作為其主要支撐部件兒,是蒙古包能夠屹立不倒的核心部位,依蒙古人的做法,之後就是將毛氈做其屋頂、牆壁,覆蓋在木杆子上面。這其實是人類早期建築形式,骨架形結構被賦於了人類歷史上智慧的結晶,是多麼值得令人讚歎啊!

蒙古包的建築方位也很值得研究,借鑑了當地地形、氣候、風水等各種因素考慮,蒙古包包門開向東南,巧妙地避開了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同時,又不失考量地沿襲着他們吉祥的古老傳統:面對日出方向。帳內中央,安放着不大不小的一個火爐,火爐旁堆放着炊具,而火爐頂上的奇妙之處,就莫過於是開了個小天窗。火爐邊鋪着地氈,擺着極為精緻的雕花木桌。包門兩側懸掛着牧人的馬鞭、弓箭等用具,彰顯着遊牧民族的個性。

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得以在草原生存的重要之物,現在,也成為了遊牧民族文化最閃亮的瑰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zuowen/wj3r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