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作文 >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選15篇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選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年味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選15篇

家鄉的年味作文1

家鄉的年味,藏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家鄉的年味,藏在那豐盛的團圓飯裏;家鄉的年味,藏在互相的祝福中……家鄉的年味還藏在哪裏呢?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春節前夕,奶奶總要包紅團,寓意着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紅色的糰子充滿新年氣息,看起來令人賞心悦目,今年也不例外。

東方的空中剛露出一抹霞光,奶奶便起牀準備包紅團的材料了。奶奶在廚房裏忙碌了起來,先在高壓鍋裏將綠豆煮熟。在這期間她也不能閒着,你瞧,奶奶又和起了麪糰,她先將一些麪粉倒在了案板上,用手在中間掏出一個小窩,倒入適量的水,將邊上的麪粉漸漸往裏撥,逐漸混成一個麪糰。揉好的麪糰光溜溜的,好像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綠豆的香氣從鍋中漸漸地飄了出來,不久,廚房裏就飄滿了綠豆香,彷彿要溢出廚房似的。煮過的綠豆十分軟糯,加入白砂糖攪拌後將粒粒分明的綠豆碾成綠豆沙。瞧,這些就是包紅團的食材。

在案板上撒上面粉,防止麪糰粘在板子上。這會就開始包紅團啦!將麪糰分成許多個大小一樣的小糰子,在將它壓成一張張麪皮,把麪皮放在虎口處,用勺子挖一點綠豆沙放在麪糰中間,另一隻手的大姆指往下壓,兩隻手配合着把紅團包好,這會拿出印紅團的模具。

你可不要小瞧這紅團印,這可包含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紅團印一般圖案刻有福、祿、壽、喜、財、丁、貴及雙孩兒、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花樣如此豐富多彩,做紅團的主人巴不得一一接納,並受用一生甚至代代而綿延不斷。這也難怪,因為它已囊括了人們美好願望的`方方面面。

將包好餡兒的麪糰放進紅團印裏,用手壓平,模具倒扣過來,在底下墊上洗乾淨剪成小段的襄荷,在案板上輕輕敲一敲,一個“白團”就做好了。再用刷子蘸上可食用色素刷在“白團”上。在鍋中將水煮沸後,放入做好的紅團去蒸,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紅團就做好了!

蒸好的紅團紅彤彤的,遠遠望去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輕輕一吸,糯米與襄荷的香氣縈繞在鼻尖,沁人心脾,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大家圍繞在一起品嚐着。拿起一個紅團咬一口,薄薄的皮瞬間就破了了,綠豆的味道撲鼻而來……

咬一口紅團,甜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通通湧上心頭!

家鄉的年味作文2

家鄉的餈粑不大,直徑約五釐米,但裝滿了家鄉年味。從小到大,家鄉的餈粑便是我的最愛。與其説是一種地方特產,不如説是一個家鄉印記。無論走遍千山萬水,還是遠涉重洋,我心裏總想吃一口家鄉的餈粑。

兒時過年的時候,奶奶喜歡做餈粑,然後悄悄地把它們放在穀倉裏。有一次,我到處找東西,碰巧找到了餈粑,偷偷地吃了兩個。後來,奶奶發現了,就對我説:你這隻小老鼠,聞到了餈粑味,千萬別告訴別人。至今我還記得奶奶做的餈粑味道,又甜又香還有谷味。

我老家在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這兒的人們擅長做餈粑,做的餈粑有嚼勁,不粘牙也不脹肚子,附近幾個鄉鎮的人們都會慕名而來買餈粑。

餈粑好吃卻難做。首先是選料,挑選上好的新鮮糯米,再用井裏清澈的泉水蒸煮,用柴火最好,約三小時一鍋。接下來是打餈粑,一般需要有力氣的男子用木錘子使勁打,打成一大團。這時,心靈手巧的女人們就會接過來,用鐵模子做成圓圓的餈粑。鐵模子上刻了喜福壽字,意味着喜慶吉祥。最後放在竹篩上用火慢慢烘乾。等到吃的時候,餈粑拌上一些花生米、芝麻、黃豆粉末等,味道就更香了。

這樣做出來的餈粑主要是耐保存,放在穀倉裏,兩個月都不會變質。我樓下是一對八十幾歲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很少回湖南老家,但又想吃餈粑,每次見我回老家,便請我幫忙帶。他們每次吃上家鄉的餈粑,説得最多的便是:這個味道地道,家鄉的糯米和家鄉的水做出來的餈粑就是好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餈粑才有家鄉的味道。

以前,我們每家每户都做餈粑,現在都集中到鎮上的街上買了,這條街成了餈粑一條街。人們把餈粑做成了大產業,創立了品牌,甚至通過網絡賣到了海外,讓遠在異國他鄉的.人們都吃上了餈粑。如今,去鎮上買餈粑也成了我們回孃家必做的事情,尤其是過年,一去就買幾十斤,送給親戚朋友,送給老鄉,讓他們也嚐嚐家鄉的年味。

吃餈粑也有講究,有三種吃法。一是烤着吃,在火上烤得金黃金黃的、鼓鼓的,塞一塊紅糖進去,吃起來甜甜的;二是用油煎着吃,煎得金黃金黃的,撈出控油,蘸着黃豆粉末吃;三是蒸着吃,放在高壓鍋或微波爐裏,蒸熟即可食用。但烤餈粑是首選,新年裏,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烤着餈粑,炭火紅紅的,映紅了大人小孩的臉,熱乎了整個屋子,其樂融融,其情濃濃。

家鄉的年味作文3

今年我在奶奶家過年,那兒地年味可濃了!家家貼春聯,户户掛紅燈籠。鞭炮聲,五光十色地煙花和朦朧地硝煙到處都是。一輛輛汽車湧進山村,走下來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禮包地人,他們歡歡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兒,蹦蹦跳跳地走到廣場上,走在我兩旁地還有我地爸爸媽媽。走着走着,我發現廣場中心被人們裏三圈外三圈地圍了個水泄不通。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趕緊跑過去湊熱鬧。我好不容易擠到最裏面,定睛一看,原來是舞龍。只見幾個大漢身着黃袍,人手一根粗長棍子,撐起那條巨大而威武地布長龍。鑼鼓聲中龍舞起來了。瞧!它先繞着場地踱步一週,然後時而翻騰而起,時而俯衝而下,時而首尾相接旋轉不止,時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隨着鑼鼓地打擊越發激烈,龍地身體如高山一般盤起來,龍頭高高昂起,搖動着那對衝天地角,在陽光地照耀下,那一身抖動地鱗片閃爍着耀眼地金光!最後,龍把頭昂得更高了,它出神地凝望着遠方,猛得張開口,露出兩排潔白地牙齒,似乎在仰天長嘯!頓時,觀眾羣中爆發出來地暴風雨般地掌聲與喝彩聲一陣接着一陣,此起彼伏,經久不息,看來觀眾們都被這場舞龍表演所征服。

下午,一陣“噼啪”地爆竹聲傳入我地耳朵,接着是一陣音樂地奏鳴,一個“大頭娃”笑呵呵地跨入了奶奶家地庭院,他拱了拱手,“拜年了,拜年了”説了一串吉利話。在他身後有一羣小孩,每個人身前有一個可愛地馬頭,身後有一個光滑勻稱地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潑。我饒有興趣地打量着他們,而奶奶則快活地喊道:“喲!是跳馬燈地!”話音剛落,他們就轉着圈兒一下前一下後地跳起舞來,乍一看還真像一羣活潑地小馬駒在跳躍。我拍手叫好,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忙遞過去幾個小紅包……

夜晚是最迷人地。夜空在鞭炮與煙火地交織中成了一個絢爛地大花園。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變化,彩色地光一閃一閃地把山水房屋映襯得五彩繽紛,變幻不定。我們跑出去一看,大橋上正在放焰火,一陣陣銀鈴般地歡笑從那兒傳出來,在山村中迴響。我們也放了起來。看着這美麗地煙花,爺爺和奶奶都樂了,我則依偎在媽媽身邊,燦爛地笑了。我們地煙花剛放完,山那邊又有煙花在空中爭奇鬥豔。

啊!山鄉地年味是團聚地,是快樂地,是幸福地!我愛山鄉,更愛山鄉地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4

總在長沙過年,不免有點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而今年,我和爸爸媽媽回到了山東老家,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新年。

這兒的風俗和長沙可是大不相同。在長沙,每年的年夜飯都很豐盛,大魚大肉地吃着,可山東的年夜飯卻只有鑲着花邊的,奇形狀怪的水餃。每當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白白淨淨的,不計其數的麪皮和五花八門的餡料,開開心心的包起餃子來。望着自己的勞動果實,個個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我一回到家,恰好遇上爺爺包餃子,我立馬虛心拜師學藝,也依葫蘆畫瓢地包起來。爺爺是個餃子大師,年年都做,自然是熟能生巧了,他把餡料皮子包起來,再隨意一捏,一個小巧玲瓏的餃子便誕生了。我也認真地包了一個,可結果破皮露餡又站不穩,還是爺爺幫忙加以“維修”,做了個造型獨特的“水餃”。正讀二年級的表妹説,由此她想起了兩個詞語,鶴立雞羣和雞立鶴羣。我和爺爺的這個“傑作”把大家逗得開懷大笑,成為除夕年飯上的“笑點”之一,這種團圓、愉快的氣氛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畢竟是過大年,山東的特別風俗不僅體現在“吃”上,還體現在“玩”上。

吃完快樂的晚餐,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街道上。突然,聽到一陣鑼鼓喧天,我懷着極大的好奇心,連忙帶着可愛的表妹快馬加鞭趕過去湊熱鬧。只見一支穿着紅衣和一支穿着綠衣的隊伍正在扭秧歌比賽,每個人手上分別拿着兩把顏色不同的大扇子。她們扭的秧歌步調協調有序,整整齊齊,讓人目不暇接,加上敲鑼打鼓的`助陣,秧歌隊就更來勁了。我感覺簡直是《四小天鵝》的民間版,渾然不覺這是一羣北方胖大嬸在舞動,彷彿似一隻只輕盈的蝴蝶,扇動那美麗的翅膀,正在花叢中跳着歡快的舞蹈。

一顆顆閃耀的星星在空中眨眼,伴着她們跳舞的是一朵朵夜空裏盡情綻放的煙花。有的猶如仙女那柔順金黃的秀髮,從上空落下;有的好像結婚時的綵帶一樣在空中散開;有的和天空上的星星一般眨巴着眼睛,有的像那怒放的玫瑰:總之,這些璀璨的煙花在深邃的夜空中迸發、閃耀、旋轉、翻騰,不停繽紛着、斑斕着、絢爛着,渲染着春節的祥和與喜慶,寄託着人們的祝福、喜悦和期望。

一盤盤小巧的餃子,一個個歡快的秧歌隊,一朵朵絢麗的煙花,構成了家鄉濃郁而獨特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5

説起我們中國的春節,那可是源遠流長。相傳古代時有個叫年的怪獸,每逢正月來臨之際,便會到百姓家搶奪吃的。因此人們很憎惡年來搶奪他們辛勤的勞動成果,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便想出了用燃放爆竹來驅趕年的方法,所以每逢過年時總能聽到爆竹聲響。這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特有的年味。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到大我跟隨他們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其中在江蘇住過很大一段時間。江蘇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其最具有特點的是水。那裏的水格外的清,格外的靜,使人看了有一種靜謐安詳的舒適感。但也是因為這水鄉的柔與美,總讓我感覺這裏的年味不夠濃烈,就像那燒到99℃的開水,終究還是不到火候。

今年的春節我與父母一起回到了家鄉。雖許久未踏上這片土地,但空氣中瀰漫的還是熟悉的味道。到家時還只是二十幾日,但家鄉的年味正愈發濃烈。聽着家鄉人口中熟悉的方言,看着人們挑選年貨時的認真模樣,走過從前熟悉的'街道,心中洋溢着欣喜之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一陣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後,奶奶招呼我們進了屋。一進屋我便嗅到了一種熟悉的香味,“奶奶,什麼東西這麼香哇?”“你這鼻子可真靈呢,我在包圓子呢,你小時候最愛吃了。”“那這次多包點,我好久沒吃了呢!”説完我便跟奶奶一起去了廚房,認真地跟奶奶學起包圓子的技巧。過了大約一個小時便大功告成了,看着一個個圓鼓鼓的圓子,心中頗有成就感。但奶奶説,這圓子要團圓飯時吃,象徵碰上一家人團團圓圓,於是我便將期待投向了三十夜的團圓飯。

終於到了三十夜了,我日思夜想的圓子終於能一飽口福了。由於我的強烈要求,所以奶奶讓我親自蒸圓子。在完成了生火下鍋等一步驟後,我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可能由於第一次的經驗不足,圓子被我蒸焦了,它們從白胖子變成了黑胖子。雖然相貌不佳,口味還是無話可説的,糯米的香甜和肉的香味,一口下去就是家鄉的年味。

年夜飯過後,我們那的習俗是每家每户去廟裏上香。在去上香的途中每人手中都提着一些爆竹,沿路燃放,這代表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老人説每年第一個上香的人能獲得最好的運氣,因此人們都帶着對新年的願望與憧憬奔向廟中。爆竹聲鋪天蓋地在羣山中迴響,綿延不絕。黑暗的天空被煙火照亮,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新年的鐘聲開始了倒計時,人們在廟中虔誠地祈禱。我站在山上,望着城市中的萬家燈火,聽着新年爆竹聲的陣陣炸響,凝望着絢麗奪目的煙花。我開心地笑了,因為,這是我心目中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6

快過年了,太爺、太祖母一直盼望着我們回老家過年。我打小在那裏度過無數個熱鬧傳統的春節,喜歡一大家子放煙花鞭炮,所以每逢春節都有好幾堆不同種類的炮竹等着我們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縮在空調房裏怕出來。一直到大年三十前兩天,才被太爺打來的電話風塵僕僕地催回老家。這兒幾條街的小孩兒全是我兒時的摯友,老老小小都認得。看見我們拉着一車子年貨禮品回來,眼裏都閃着羨慕的`光直説太爺、太祖母有福氣。我聽着有些愧疚。

台太祖母知道我們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準備好了春節的各項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裏。我看到兩位老人臉上紅潤的光。晚上內屋、堂屋裏坐了兩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廚房裏忙着,太爺、太祖母被兒女子孫位坐在中間,不説話也不動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張宸熟稚嫩的臉上撫摸,傻傻地笑。吃晚飯,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風大,執意要在屋裏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們被安排到條件最好的一間房裏,我嘴裏直喊冷。太祖母説:“有熱水袋還冷?”我隨口回了句:“哪有空調暖和?還沒電熱毯。”第二天,吃着太爺買來的全家鄉最好的包子,太爺勉強問:“你們要不明天回家?別凍着了。”説罷,轉身進了裏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執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幾堆炮竹放完。太爺、太祖母先是一愣,繼而眼裏灑滿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電話叫了幾家子一起來。煙花在低空中絢爛,鞭炮聲在耳旁畔迴盪,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太祖母又説:“放炮竹可以驅散晦氣,嚇跑邪鬼。”這話雖是往年太祖母同樣的叮囑,卻寄託了太祖母對子孫後代年年的囑託,並祝福和希望老人仍開心地説着,嘮嘮叨叨。依稀地,一個小女孩兒正摟着老人的脖頸,是兒時的光啊,那老人懷念的舊時光。老人沉醉在那時光裏。忽而,太祖母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點就看不到你們了。”我驚愕在那裏,家鄉里沒有人告訴過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歎。我的心像被煙花末燙了一下。

兒時,與太爺、太祖母在炮竹煙花中相守的時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決計要在家鄉多留幾天,好好把握在家鄉的時光,好好欣賞家鄉的炮竹,好好珍惜來自家鄉的愛。

家鄉的年味作文7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人潮湧動和鞭炮聲中,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每個人的心裏,年味都各有各的味,有興奮的、難忘的,甚至有難過的,而我覺得年味兒總是令人高興的。

我的家鄉在邵陽隆回,每到過年我們都會跟隨父母親回到家鄉,在當地,每到過年,大大小小的店鋪就開始忙活了,都在想方設法把年貨備的齊齊全全的,生怕別人搶了生意,有煙酒糖茶的,有雞鴨魚肉的,有鞭炮香紙的,有年糕的、乾果的、春聯的、年畫的……各忙各的。店鋪裏有這麼多的年貨,各家各户也開始忙着準備了,溜達到這個店裏看看,買點這個,去那個店裏瞧瞧,買點那個,每個人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的東西,忙的不亦樂乎。

小孩子年七年級是最開心的,爸爸媽媽大年夜便會給我們紅包,雖然這錢不久又會回到父母手中,但看看也舒服。年七年級我和弟弟便到親戚家一家家地去拜年,嘴裏説着吉利的話,這時不管去哪家親戚家,上門便會給紅包,有時多,有時少,還有瓜子、花生、糖果招待,但不管多少,我們這些孩子此時只顧開心着、跳着、跑着。

在隆回還有它獨有的特色,例如:豬血丸子、餈粑、舞龍燈……豬血丸子是湖南邵陽地區的傳統名點,它是由豬血、豬肉、豆腐一起熏製而成的,每年的十一月、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户户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是當地的一種過年必備食品,有着悠久的傳統。在隆回,同樣作為賀年食品的餈粑也是在臘月製作,一般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會在一起打餈粑,以慶祝即將到來的.新年。舞龍燈是隆回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隆回的新年一直都延續着這個傳統的民俗,而且會走進每家每户的院子,舞龍隊中還有年長的老者,他會對每家主人説着新年的祝福語,祈禱每家平平安安、興旺發達,今年舞龍隊到了我們的老家,非常非常壯觀和熱鬧,我還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幾十人舞出來的長龍,黑夜更是好看。

這也許就是大人們所説的年味,家鄉的年味更甜、更醇,會永遠瀰漫在我的心裏,瀰漫在我們的心田。

家鄉的年味作文8

我站在老屋門前的石階上深深的吸口氣,吐息間鼻中充滿潮濕的泥土味兒,再嗅嗅,還有一分枯草的淡香,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煙塵味卻又讓我親切無比。

這是一種專屬於農村的味道!闊別一年,我又站在這塊養育我的先輩們的土地上,貪婪地呼吸着這帶有泥土氣息卻令人無法割捨的`空氣。

兩個小時前,也就是大年七年級的凌晨五點鐘,我還帶着起牀氣在停車場抱怨爸爸為何要這麼早起趕回老家,我認為與家人親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過年”,為何還要花費精力趕回老家?但,這一刻,我好似明白點什麼。

聽,那是什麼聲?“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穿過薄薄的晨霧,微微的細雨,從遠處傳來那久違而又熟悉的鞭炮聲。久居城市中的朋友們,有多久沒有聽這樣激烈熱情的聲音?它霸道地敲擊着你的耳膜,敲擊着那新年的鐘鈴!

“走嘍,上墳qi(去)嘍”爸爸站在遠處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鄉音也不自禁的冒出來。

上墳是新年裏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煩惱的事,看着眼前沒有邊兒的泥濘,我不禁苦笑,是誰剛才還在享受這帶着泥土氣息的空氣?

我伸出腳踩踩那被春雨浸潤的土地,完美的印出個鞋印。愛護新鞋與祭拜祖先不可兩全,我咬咬牙,踏下去。雨水真是給掃墓活動增添諸多麻煩,泥土遇上水不僅會粘鞋還會變得濕滑,待會兒還要徒“腳”穿過無數不過一人寬的田間阡陌小道,想想便覺得困難重重。幼時失足墜入水田裏的悲慘經歷又浮現在我的腦海,愈發使我的腿腳發軟。

但我不能也不會就此放棄,有泥土才是農村,粘上泥土才算歸根,才算過過“年”。

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有墓園而我的祖先們的墓碑卻在田野裏?那些墳墓坐落在田與田之間,最多隻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墳都要在狹長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們説,上一次墳就要圍着村子繞上一個整圈。後來我才懂這句話,先人們去世後也不願離開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要繼續守護這片養育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從牀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卻從未錯過大年七年級的掃墓。只有過年才會回來,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嗅嗅這哺育我們的泥土的味道。

現在的農村已蕭瑟許多,即使是春節,也沒有很熱鬧,村裏近半數的人家都緊閉着大門,而鎖早已鏽蝕不堪。我明白父母的用意,雖然我們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們仍應銘記我們的根還深深地紮在泥土裏,不該也不願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兒,就是我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9

忙活了一整天,我躺在牀上,隨手打開收音機,耳邊傳來一陣輕柔的歌聲:“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這是費翔唱的《故鄉的雲》,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此刻,它又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一陣微風吹過,略帶着一些寒冷,但我不怕冷,我要乘着它,飄過海,飄過江,飄到江西,飄回家鄉,踏在生我養我的土地上。

家鄉的明月知道我回來了,她更加賣力地散發着皎潔的光芒;家鄉的風知道我回來了,她變得更温柔了,輕輕地撫摸着我的臉,繞着我歡快地旋轉,彷彿在咿咿呀呀地説些什麼。我側耳傾聽,哦,原來是村子裏的老人略帶嘶啞的祝福聲,年輕人真誠的禱告聲,還有兒童歡樂的嬉笑聲……

此時,家家户户門前已張燈結綵,一幅幅春聯,一對對大紅燈籠,預示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財源廣進。望着這些,我的鼻子一酸,眼淚湧了出來。

只見家家户户炊煙裊裊,在這皎潔的月光下,我看得更清楚了——炊煙如牛乳般,傾瀉在村莊旁的那幾棵楊柳上,之後,又聚集在一起。有時像一隻只小豬,在柳樹下安靜地打盹;有時又像一隻只小雞,歡快地在村子裏嬉笑打鬧。我剛想靠近它,它卻像一個害羞的`姑娘躲開了。此時,觸景傷情,我的眼淚竟不聽話地流了下來。

隨着一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響起,家家户户都開始吃團圓飯了。我知道,在今晚的菜中,有一道菜是絕對不會少的,因為我已經聞到了那濃濃的魚香,其中還夾雜着些許辣味,那就是香辣魚。家鄉的人喜歡吃魚,不僅是因為我們伴着盱江而生,還因為“魚”與“餘”諧音,它寄寓着家鄉人的希望,它象徵着年年有餘。

是啊,年年有餘呀!看,這塊土地上的變化多大呀!那一排排小樓房已替代了低矮的茅草房,那一條條寬闊的水泥大道已替代了那又窄又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不少人家的樓房下還停放着大大小小的轎車呢……

我猛然睜開眼,發現自己仍躺在牀上,但臉上卻早已淚水迷濛。淚水流進口中,竟是酸酸的、澀澀的、苦苦的。我知道,這就是我思念已久的家鄉的年味。我該滿足了,因為在夢裏,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鄉的特殊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10

盼望着,盼望着,鼠年的腳步終於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不僅僅想念家人,還想念家鄉的年味。説起家鄉的春節習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包炸棗了。

外婆先把十斤的地瓜粉倒在鍋裏,吩咐我端來熱水。外婆先示範給我看——

熱水要少量多次地加。加了一次熱水後,你就要用手按壓、揉捏。很快,我就看到了外婆手裏的一個麪糰。接着,外婆把麪糰翻到另一面,用相同的手法繼續揉捏。

我爭着把麪糰從外婆手裏搶過來,用同樣的方法揉捏。大概五分鐘過去了,我的手臂已經感到微微的痛感。沒辦法,我只好伸出另一隻手。兩隻手一起按,我發現——另一隻手也開始痠痛了……

我問外婆:“為什麼不拿去讓村裏的'磨坊磨呢?這樣多省力啊!”

外婆應聲答道:“年味年味,不是自己親自做的怎麼又能稱為年味呢?”……

忙活了二十分鐘,麪糰終於成型了!這時,媽媽、舅媽、以及兩個妹妹也加入了揉麪團的行列。

外婆分給了兩個妹妹一人一個小麪糰兒,讓她們就着自己喜歡的造型去捏。外婆剛要遞給我麪糰,我忙擺手:“外婆,能不能讓我試着包有餡兒的呀?我不想做圖案!”

外婆不放心地點點頭。她耐心地教着我:“首先要把取出的麪糰用手掌按平,但千萬不能太薄,厚度要適中。如果太薄的話,餡兒包完之後就不好合攏;如果太厚的話,餡兒就很少,不好吃……”説着,親手示範給我看,“然後,舀一勺的花生餡,倒在麪皮的中間;接着,用大拇指和食指將麪皮合攏。這時候,餡兒會溢出來,遇到這種情況,你就用大拇指,把它按進去就好了;最後呢,就是把它合攏,搓成一個球了……”

我按着外婆“真傳”試包了一下。前幾步都還很順利,就是到了最後“搓球”的那一步,麪皮“嘩啦”一下就破了,餡兒都掉到了盤子上……真是一大悲劇!

後來,我只得乖乖地去包實心的“龜心棗”了……

媽媽和舅媽的工作效率很高,不一會兒就包完一大盆子的炸棗了。外婆就在鍋裏倒好油,開中火,把包好的炸棗一個一個地下了油鍋……出鍋後,就是一個個的金燦燦的、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炸棗了……

家鄉的年味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回憶。隨着時代變遷、新舊更替,各種春節習俗在人們心目中已漸漸淡化,甚至有一些已經打撈不起。但家鄉的“金色年味”,已經永遠地刻在了我的心裏,永難磨滅了……

家鄉的年味作文11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裏,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裏裏裏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飯,等待着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七年級,我們早早的起牀,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説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老爸媽媽與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八年級,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説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裏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與水弄成丸子,與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裏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與老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着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着最有氣氛的年,心裏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作文12

我始終覺得城裏不算過年,只有老家才是過年呢!每年,我就盼着寒假快點來到,最盼望的是父母放假前把我託人快遞迴老家的那幾天。那爽,只有和我一樣嘗過的小夥伴才可意會。

臘月二十八要打年糕了,爸爸還沒趕回家。爺爺、叔叔等男丁就要去村裏打年糕,我作為小男丁自然也是不能缺的一員。媽媽只能帶着妹妹一個勁地叮囑我,叮囑啥?早被打年糕的興奮代替了。

打年糕嘍。首先是摻米,所謂摻米就是把糯米和晚米按相應比例摻在一起。再是蒸米,用三個大灶,分別架上相應的三個木蒸桶,等到米的顏色變暗了,就在裏面放紅糖。等紅糖融進了米中,就向旁邊的人喊一聲:“鏟糕板”。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打糕了。剛做好的糯米放進打糕槽裏,一個人用打糕杵用力打年糕,這時旁邊要有一個人配合着翻年糕。打一下,翻一下,就像鬧鐘裏的.齒輪一樣有規律。

制糕了,該我們這些愣小子上手了。把打好的年糕放在一張長長的案板上,由兩個制糕的叔叔搓成長條,我們負責在漂亮的模具上抹油,抹完油的模具,用力按入年糕,做成花式年糕。我們起先還老實地按,後來十八般武藝全上了,捶,拍,打……不少半成品的年糕悄無聲息落入我們的肚子裏。制糕的叔叔總搖着頭,笑眯眯地來一句:“你們這羣小饞貓!”“吃飽了才有力氣抹油嘛!”不知哪個壞小子居然來了這麼個理由。逗得所有的叔叔伯伯一起哈哈大笑,我們更加是藉機再往嘴裏塞一口。

對於一個“標準吃貨”來説,吃分歲酒可真算是讓我大飽口福了。所謂“分歲酒”則是温州人對年夜飯的叫法。外婆家住在山上,坐落在青山的懷抱中。土雞、土鴨,土灶台,連燒火的燃料都是枯樹枝、落葉。原始的美味,讓人饞涎欲滴;龍蝦、螃蟹、蛤蜊、海帶炸蝦……温州海鮮,讓你舌頭都鮮沒了;炒麪、炒年糕、玉米餅,讓你吃到喉嚨口都不膩……家家桌上有魚或者芋,“年年有餘”的好兆頭,大概到處都一樣。

各位小夥伴,老家温州是可以放鞭炮的。這個一定讓你們無比羨慕。大年七年級早上要放“開門炮”。先放“百子炮”。再放三聲大炮,大炮要朝天放,保證聲聲放響,除舊迎新,蒸蒸日上。

趕上了好時代,鄉村年味年年新,微信紅包,鮮花迎春……老年味更濃,新年味更多。我愛你,鄉村的年。

家鄉的年味作文13

年年有魚慶新歲,歲歲平安賀吉祥。過年啦!家家户户粘貼對聯,迎春接福,歡聚團年;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禮花齊放,鞭炮齊鳴。我的家鄉萬古鎮,好一片喜氣洋洋的新年新氣象。

每逢春節,我都要回老家過年,這裏有清代傳承下來的,老百姓珍愛的“鯉魚燈舞”。

民間工匠用材料把鯉魚燈扎得精美絕倫,色彩鮮豔奪目:紅不紅,黃不黃,藍不藍,綠不綠。魚燈亮相暖眼:大不大,小不小;長不長,短不短;肥不肥,瘦不瘦。條條魚燈身上,用金色有光紙剪貼的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大年七年級,荷花燈簇擁一羣鯉魚燈,緊跟響徹雲宵的'鎖吶吹奏,領頭向前,鑼鼓喧天的川鑼套打,追尾殿後,浩浩蕩蕩地沿街遊行。鞭炮噼裏啪啦恭迎魚隊,紅包源源不斷接獲喜錢。這支“魚燈舞隊”給萬古鎮人民拜年,祝鄉親人壽年豐,賀店鋪生意興隆。它有着地道民俗味,濃濃鄉土情,吸引廣大鄉親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湧來圍觀。

我奮力鑽進人羣,只見一位老藝人精神抖擻地揮舞彩棒,彩棒頂端的寶球在空中舞動。頓時羣魚戲珠,龍飛鳳舞,上下翻騰。有位老街坊觀得眉開眼笑,比手劃腳道:“這位傳承人,參加過全國匯演,為周總理、朱德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表演‘鯉魚搶寶’節目呢!”

看!“鯉魚燈舞”表演得栩栩如生,一會兒舞姿翩翩,躍過龍門;一會兒搖頭擺尾,嬉戲蓮葉間。那精彩場面,讓我大飽眼福,情不自禁地誦起《江南》這首古詩:“江南可採蓮……”

觀看“鯉魚燈舞”時,廣場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牛!牛!必須點贊。”男女老少讚不絕口地豎起大拇指,“發到朋友圈”。

年味鄉村潤,

蟠桃獻壽星。

舉杯欣喜宴,

魚躍上熒屏。

大地回春,喜氣盈門,鄉居生活豐富多彩,新農村到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大年八年級,鄉民們開始熱熱鬧鬧擺桌席,高高興興辦喜酒,開開心心赴盛宴。“鯉魚燈舞”活蹦亂跳到田間院壩,祝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賀新婚:男帥女美、花好月圓,送千家萬户新年禮物——年年有餘〈魚〉。

“萬古鯉魚燈舞”它在慶祝重慶直轄開幕式上閃亮登場,它參加國慶60週年天安門遊行盛典,它參加慶香港迴歸文藝匯演,它是家鄉的經典傳統文化,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我驕傲!我自豪!

家鄉的年味作文14

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回鄉下老家過年,那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裏過年的習俗,讓我覺得是那麼新鮮,那麼難忘。

農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鄉。車子剛停穩,我就飛快地跑進家門。這時,奶奶正在宰雞宰鴨,爺爺也在寫春聯。我高興地向他們問好,爺爺奶奶看到我們回來,十分欣喜。

隨後,爺爺教我和哥哥貼對聯。爺爺告訴我們,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貼對聯的傳統是先右邊再左邊。我便好奇地問爺爺:“上、下聯和橫批都是自右往左讀嗎?”爺爺點點頭説:“是的。”我們首先貼堂屋大門的春聯,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橫批:吉星高照。接着貼庭院門口的春聯,上聯:燕鶯新氣象,下聯:龍馬壯精神;橫聯:豬年大吉。爺爺讓我們將“福”字寫在紅紙上倒貼於門上,他説民間有倒貼“福”字的習俗,意為春節福到。原來,貼春聯也是很有講就的。

貼好對聯,便開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擺上雞和豬肉,然後分別整齊地擺好五套碗筷和酒杯,並盛上飯、斟滿酒杯。接着,讓我點上香和蠟燭,虔誠地插在香火堂前,並擺上糖果。做完這些程序,大約20分鐘後,讓我燒紙錢,放了一掛鞭炮。

吃過豐盛的年夜飯,我換上新衣服,歡快地跑進巷子裏,和小夥伴們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們便回家一邊圍着火爐守夜,一邊看春晚節目。終於到子夜零時,伯伯帶着我們放鞭炮,意為“迎神”。這時,整個山村都在燃放煙花爆竹,村子上空變成了煙花的海洋……讓我想起了《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靜下來了,我們也入睡了。

大年七年級清晨,按家鄉的風俗,我和哥哥向長輩拜年,説着“新年好”、“恭喜發財”、“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長輩們便樂呵呵發給我們一個紅包,裏面裝着壓歲錢。這一天,爸爸媽媽還帶我去親戚家串門拜年。

大年八年級,我們便依依不捨地告別親友,離開了還籠罩着濃濃年味的的家鄉。

家鄉的年味作文15

寧靜的夜空在除夕夜晚變得多彩炫目,一朵朵,一道道或火紅火紅或紫黃紫黃的煙花直衝上九霄雲天,在空中爆炸,釋放出奪人眼球的光芒,令人目不暇接,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家鄉的年來了。今年的年大家過的如何?我決定要採訪一下。

第一個採訪的對象是一位白髮鬢霜的老人,等我這個小記者一提問,老人便用他滿懷批判的眼光向我們揭示了他眼中的年。“唉,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在幹啥?老祖宗自制的傳承百年的餃子看不上眼,倒對那些個什麼挺着迷,過年了,大家都吃着餃子,可他們卻抱着一桶全家桶當飯吃。要説這過年了,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個年夜飯,聊聊家常,看看春晚,可現在的人都好像中了毒,像我兒子、孫子,進家後,幾乎一直都是低頭不語,兩眼對着那發光的手機屏暗送秋波,不太和我怎麼説話,就連春晚這強大的手術刀也對他們的病灶無能為力,於是早早地眼睛就與眼鏡接吻了,聽説今年情節人與元宵節的同一天,是嗎?”我回答:“是的,”,剛欲向老人闡明這一番時,老人又感歎道:“整天將那個什麼情人節掛在嘴邊,老祖宗的七夕節也沒有見他們這麼上心啊!”

此時的老奶奶在旁邊已恭候多時,估摸着時間,我們將攝像頭對準了老奶奶,老奶奶一臉慈祥的訴道:“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我見識到了改革的好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富裕了,可這現在的人

對糧食沒有以前那麼珍惜了,四五斤重的魚有時吃不到一半就倒掉了,過年了,那更是百萬大軍進菜市,一番瘋狂採購之後滿載而歸,家裏變成了一個小超市,現在家裏人少,買的年貨過多吃不了的因變質都被倒掉了。親戚朋友們來拿的禮物也愈發貴重,有的帶小孩來,還要發壓歲錢,還不能太少,每年的`壓歲錢對我們家説是一筆偌大的開銷。”

走出老人家中,恰逢村裏組織的鑼鼓隊經過,穿紅戴綠的小夥子們奮力揮臂,錘擊着鼓皮,發出咚咚的碩大響聲,姑娘們也個個才貌雙全,打着節拍,走着秧歌步,臉上盡是脱去電子輻射的喜悦面容,在後面又有我們新鮮的血液,跟在隊伍後面有幾個處於閒職時期的學生,跟着學走秧歌,惹的大家鬨堂大笑,這才是真正的年呀!

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是炎黃子孫,就有理由去熱愛它,西方節日固然令人神往,但一個守不住根的民族註定滅亡。年不是幾天的大吃大喝奢華享受,它應當是一個總結反思,未雨綢繆的交替時期,年也不是有小孩的家長的一種集資工具,更多的是晚輩對長輩的關心、孝敬。

中國人我們應該堅守傳統,過好年,過幸福年,不是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zuowen/54em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