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語文 >

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

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要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

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月夜泛舟記

吳敏樹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②。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③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説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

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嘴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餚,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尋山以歸。明日記。

註釋 ① 君山,在湖南嶽陽洞庭湖中。傳説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於此,稱湘妃。

② 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

③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

④ 灣碕(qí):彎曲的岸邊。

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餘平生以為勝期 勝期:美好的願望

B.偕者二僧一客 偕者:同遊的人

C.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舉:全,一起

D.又北入後湖,旋而東 旋:迴轉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然月下舟中仰視之 仰觀宇宙之大

B.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以餘舟行緩,似不啻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既泊,乃命酒餚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12.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B.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C.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D.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13.翻譯上文有關句子。(12分)

⑴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啻也。(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0、 D 旋:隨即

11、 C 因為, A代詞/ 定後的標誌B於是/ 依靠 D於是/是

12、 B

13(1)山後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窪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島上的人來這裏躲避水患的。(定後句、於、判斷句、大意各1分)

(2)《嶽州地方誌》上説君山周圍有七裏多地,由於我們的船走得慢,一路上走來似乎不止七裏多地。(奇、以、不啻、大意各1分)

(3) 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風起浪湧,面對美景痛快暢飲,每個人都超過原有的酒量。(高、劇、逾、大意各1分)

譯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遊覽;而在這樣的遊覽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環繞君山泛舟夜遊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經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遊君山當作美好的願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願望。現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農曆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環遊君山。

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峯。月兒從樹頂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圖畫裏行進。同遊的人是“開上人”“達上人”兩個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費的外甥和我的孫子吳坡。南邊高崖下有十幾處閃爍的漁船燈火向着西方前後相接,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仔細地看)原來是漁民搖着小船在捕撈蝦子。開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説:“這棵古老的樟樹無疑有十幾個人兩臂合抱那麼粗,樹根被一塊大石頭圍住,那石頭一丈多見方。從岳陽城遠遠望着君山見到的一個樹影突現的事物就是這棵樟樹。”但是現在在月光中從船中仰望它,覺得它並不是特別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這個情形。客人黎君説“蘇軾泛舟遊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與我們今天泛舟遊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時間啊。”我回過頭對子孫吳坡説:“你看這月不也是在鬥星和牛星之間嗎?”於是我們一起朗誦了蘇軾。

吳敏樹《月夜泛舟記》閲讀答案2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途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

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説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餚。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飢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尋山以歸。 明日記。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 周:環繞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稱山周七裏有奇 奇:餘、多

D.乃命酒餚 命:準備

6.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餘四人尋山以歸

A.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B.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C.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D.斧斤以時入山林

7.下面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B.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C.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D.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8.作者寫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運用聯想手法。請試舉一例,並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9.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後湖,旋而東。(3分)

5、答案:B 波:名詞活用為動詞,起波浪。

6、答案:B A、介詞,用;B、連詞,表修飾;C、連詞,表並列;D、介詞,按照。7、答案:D

8、①“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這是聯想,作者聯想到當年蘇軾暢遊赤壁,讓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賦自然地聯繫了起來,更見風雅。

②“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這是聯想;又由“神人金堂數百間”進而聯想到“恍惚如可問”的“湘靈”、“洞庭君”。山背水灣,風平浪靜,本是習見景象,作者卻通過一系列聯想巧妙地引出神怪傳説,渲染水府靈域氣氛。

③ “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這是聯想。君山倒影裏飄出團團白雲,本不足為奇,因這一聯想,倒也憑添了不少神祕色彩。

9、①譯:現在是丁卯年農曆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機會環遊君山。

②譯:從岳陽城遠遠望着君山,見到獨自挺拔的樹影,就是這棵樟樹。

③譯:又從北面進入後湖,不久又轉向東面(行進)。

作品譯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遊覽;而在這樣的遊覽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環繞君山泛舟夜遊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經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遊君山當作美好的願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願望。現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農曆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環遊君山。

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峯。月兒從樹頂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圖畫裏行進。同遊的人是“開上人”“達上人”兩個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費的外甥和我的孫子吳坡。南邊高崖下有十幾處閃爍的漁船燈火向着西方前後相接,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仔細地看)原來是漁民搖着小船在捕撈蝦子。開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説:“這棵古老的樟樹無疑有十幾個人兩臂合抱那麼粗,樹根被一塊大石頭圍住,那石頭一丈多見方。從岳陽城遠遠望着君山見到的'一個樹影突現的事物就是這棵樟樹。”但是現在在月光中從船中仰望它,覺得它並不是特別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這個情形。客人黎君説“蘇軾泛舟遊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與我們今天泛舟遊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時間啊。”我回過頭對子孫吳坡説:“你看這月不也是在鬥星和牛星之間嗎?”於是我們一起朗誦了蘇軾《赤壁賦》裏的十幾個句子。

後來再從香爐峽中出來,稍微偏北行進。剛開船時,風從東南方向吹來,到這時風從背後斜吹。水面越加平靜不起波浪,看到了水灣堤岸,想到這裏可以暫時停泊。但是,船並未停泊,還是那麼航行,經過觀音泉口,來到響山(又叫鳴山)之前一起談起這個地道可以通往吳中(江蘇太湖)的事,有人説:“有神仙居住的黃金殿堂,應當在這個下面啊。”夜色降臨,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靜寂無聲,那情形彷彿可以訪問傳説中湘靈和洞庭君。後來又從北進入後湖,不久又轉向東面行進,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嶽州城的燈火之光。雲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瀰漫着迷濛的雲氣。平視這些雲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雲氣逐漸上騰,消散不見了。我的孫子吳坡説:“有一天晚上,從沙嘴這個地方可以看見後湖的雲氣從水面升起,白色的霧團有的像車輪,有的像巨大的水甕,大約有十多塊,就是這個地方。”然而這樣,那麼這裏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應當貯雲的山洞嗎?山後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窪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島上的人來這裏躲避水患的。有幾隻客船停泊在這裏,沒有喧鬧的人聲。

再轉而向南行駛,出了沙嘴,穿過柳樹林,便可看見老廟門。《(嶽州地方)志》記載“君山周長七裏有餘”,根據我們乘坐的船緩緩地行進(來測度),似乎不止(七里長)。船隻停好後,就讓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雞攪和着苦瓜,這時候,月兒高掛在空中,風起浪興,對着明月和風浪痛飲,大家喝酒都超過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葷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點點,吃了幾片梨子,返回到廟裏,拿來了準備的茗茶。半夜時分,離船上岸,辭別了超上人及黎君,我們四人順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記下了月夜遊君山的經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yuwen/7g45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