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時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一些觸動,這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讓自己銘記於心。為了幫助大家學會寫感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1

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產品是什麼?相信不同的人有很多種答案。究其到底,只有生命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產品。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過去的不可能再來過。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人生短暫,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有喜歡的、有悲傷的,但不論怎樣,人生是不可能跳過不喜歡的,也不可能重複喜歡的。作為一名教師,更是比常人要經歷的更多繁雜瑣事,所以教師更需要有一種強大的心理素質。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瞭解到了許多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否則就有心理問題。一般來説,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裏平和、積極、順暢等方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薰陶真正為人師表。

總之,作為教師,健康的心理對自己、對學校、對學生、對他人都有着不可抹滅的作用。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調節不良心態,做一名身心都健身的老師,這祥我們才保證做到到一名合格的教師!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2

按照縣教育局和學校的安排,7月16—30日,本人蔘加了在西南xx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xx縣高中骨幹教師研修班的學習,雖然時間短,但是內容豐富,感受很深,受益匪淺。研修期間既有專家的講座,得到理念的提升,又有實地參觀xx中、xx中學,感受新課改的精神,讓我們一線教師得到理論與實踐的充實。我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回想短短半個月的培訓,導師、教授的精彩講課的聲音和形象久久迴盪在腦海。他們的思想教育了我,影響了我,使我充分認識到學習和掌握一種重要的思想,比學習和掌握一門學科知識更重要。

第一天是xx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地引領我們走進教師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通過為什麼需要建設教師文化與班級文化以及如何建設教師文化與班級文化這兩個主題。並結合一些很具體案例對課程改革做了生動地、具體地介紹。我們聽後有收穫,也有思考。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把教師文化和班級文化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第二天是xx教授的講座,讓我感受到新課程教學中提倡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x教授對教育教學的關心和教師職業的執着追求,他幽默、風趣的講解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度過了一天,既有理論知識,更有實戰的經驗。這種經驗上升為他對教育的四條信念:信念一:教育強調和諧:健康第一,以德育人,開發智慧,貫穿審美(系統性)。信念二:教育追求有效:讓師生們用較少時間,能得到較大收穫(科學性)。信念三:教育需要激發:用榜樣和實例去激勵,用問題和交流去啟發(藝術性)。信念四:教育要求行動:實踐出真知,訓練出技能,經驗出智慧(技術性)。在歷史課中,怎麼把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把教學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很好運用在課堂中,把教和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在導學。教比導容易,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把握教學的節奏和環節,除了有很好的掌握教材以為,更多的是有掌握學生,瞭解學生。教師的教不是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更不是電視屏幕上的.節目,是師生之間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溝通。

這樣的學習機會是難得的,是很寶貴的。通過本次培訓班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更使我認識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只有“學以致用,研學並進”,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才能使自己成為學習型和專家型的中學教師,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發展和學生的要求。

教師行風整頓心得體會感悟3

今天全天校本培訓的主題都是圍繞“德育”和“合力”展開。德育,即品德教育,言下之意就是在校內總會出現一些同學,他們的品德走向總會讓我們輕則頭痛,重則五臟俱損,所以才會需要我們進行德育。然而,靜下心來想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又有多罪大惡極、罪無可赦呢?誠然,作為一個年輕老師,五年來我也一直在德育方面非常困惑,但是就像我始終堅信明天的太陽一定是新的一樣,我也無比自信,今天的小插曲,也只是因為孩子們正在長大!

作為科任老師,從德育教育的旁觀者轉到參與者,是一個不僅華麗而且必要的轉身。在當下,學校教育更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其能力的發展,關注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作為科任老師,我們應該把目光從學生的.成績單上轉移到學生的身上來,讓每一個學生無論學習成績優秀與否,都能夠得到和諧健康的成長。

其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進行德育工作。課堂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科任老師與學生相處最為密切的地方,雖然科任老師與班級學生的接觸不多,但只要牢牢抓住並把握和利用好這個主陣地,並結合學科特點,適時對學生施以德育,同樣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和“合力”,就是一羣人用愛和智慧去守望成長,我們樂於看到學生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樂於看到他們無論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在漸漸融進社會的整個過程。參與育人工作的所有要素應該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校、班主任、科任教師,甚至連學校的花草樹木,都應該構成德育合力,共同作用於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xindetihui/z5j7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