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遷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1

12月3日下午,我校在多功能廳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報告會——“紅色基因我傳承理想信念伴我行”。這場關於“西遷精神”的專題報告會使我瞭解到我們這個富足的年代所瞭解不到的事情。會上,胡奈賽教授用生動形象、簡潔但又詳細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了那時的景象。

1955年初,朝鮮戰爭雖已結束,但國際形勢仍然緊張。中美之間相互對峙,相互沒有接觸。並且當時正值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作為鞏固後方佈局,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安地區的工業建設將有重大發展,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決定交大“內遷西安”。於是,交大在西安爭分奪秒的'校園基本建設活動,由此展開。

胡奈賽教授説:“交大的成功,不單單是交大自己的功勞。”正當在西安要建設起西安交通大學的時候,月已臨近十一月,夜間的温度最低達到零下十五度。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西安市政府緊急集結了兩千五百名工人師傅在此作業,晚上,工人師傅們就睡在自己簡陋的工棚裏,躺在由草所鋪成的墊子。但是工人師傅們毫無怨言,保證着每天的工作質量,如期完成建設,使得西安交通大學如期開課。

西安交通大學是現在的雙一流大學,這所大學所獲得的成就,離不開全體師生的艱苦創業。其中很多教師拋棄家產毅然投身於西部的建設當中。遷校初期,朱城教授已患上了肝炎,於是他把黑板放到了自己的宿舍,每日廢寢忘食,籌建工程力學專業、編寫教材與講義,還在多地講學,最終成為我國工程力學專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也是因為積勞成疾,朱城教授年僅38歲就離開了人世。但是!“西遷”一定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不光為國家的物質奠定了基礎,還為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愛國不是選擇題。我們要為我們的國家獻出我們的力量,我們要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將我校“白楊精神”與“西遷精神”相結合,使自己成為紮根在西部的一棵白楊樹,為人民、社會、國家做出我們應做的貢獻。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2

交通大學西遷,是一次響應祖國號召、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軍”。1956年,面對“交大西遷”的戰略部署,師生們義無反顧登上列車,從繁華的黃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黃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匯聚西安;僅一年多,新校園從麥田中拔地而起。此後,紮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為祖國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計培養大學生23.6萬餘名,投身西部建設者達10萬人之眾。

那時候搬遷過程異常艱苦,但是師生們都努力克服了。他們一邊搬遷、一邊上課,做到搬遷學習兩不誤。當然類似交大這樣的遷徙故事絕非個例。“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當年一代人的集體選擇。為“備戰備荒”,數以千萬計的建設者奔赴“三線”地區,內地工業產值的比重顯著上升;為開墾戍邊,百萬“知青”向人跡罕至的東北荒原進發,“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為研發“兩彈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隱姓埋名紮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終於石破天驚蘑菇雲沖天而起……軍人、農民、知識青年、科學家,他們的身份或許不同,但都投身時代洪流,去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書寫了那段中國人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奮鬥史。

祖國大地的滄桑鉅變印證着建設者的.豐功偉績,亦是一座永恆的精神紀念館。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利益後面,把個人選擇融於國家需要之中,其實是一種自主選擇。這種選擇,鑑照着對祖國的深情大愛、對時代的如火熱忱,永遠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輝。雖然,西遷故事距今已遠,但西遷精神絕不能丟。

眺望前路,讓我們傳承好“西遷精神”,將個人的奮鬥步伐深深刻印在國家發展歷程之中,建功立業、再創榮光!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3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老一輩交大人用實際行動譜寫了“西遷精神”。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新時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奮勇前行,在傳承“西遷精神”中,努力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

“面對困難與挑戰,交大人沒有退縮。他們披荊斬棘,向科學進軍。”短短几句話,展現了上世紀60年代的“西遷精神”。當代的“西遷精神”又是如何?西安交大用十六個字給了我答案——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習近平總書記説:“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西遷精神”是代代相傳的,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裏那一段激勵人心的故事,更是我們應該去終身學習的精神。

西遷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奉獻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西遷的老一輩革命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不遠萬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擔當,他們深深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為了這個初心,他們含辛茹苦,負重前行。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要秉承老一輩的“西遷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從老一輩西遷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繼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用知識、用雙手、用行動去奮鬥,無愧於我們的時代。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深知帶頭拼搏和努力是職責所在。胸懷大局需要我們把握大勢,着眼大事;無私奉獻需要我們大公無私,克己奉公;弘揚傳統需要我們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取精去粕;艱苦創業需要我們不忘初心,自強不息。我願做弘揚“西遷精神”的標兵,與所有同學一起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4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髮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1896年,交通大學以南洋公學之名創建於上海,有"東方麻省理工"之稱。"北清華、南交大",交通大學歷史上曾與清華大學齊名,是中國早期最富聲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國工程師的搖籃"。"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是學校的一貫傳統。

西安,古稱長安,建都距今已20xx餘年,歷經十三朝光陰淬鍊,藴藉周秦漢唐精華。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國子監,均發軔於長安,隋朝在此開啟的科舉制度,更是影響了中國1300年的文明進程。

1955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以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接中央指示當月,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彭康即率資深教授親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區建設隨即破土動工。1956年7月和8月,蘇莊副校長等帶隊,滿載交大師生員工的專列由上海駛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開學典禮在人民大廈隆重舉行,交通大學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在田野四圍的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紮根黃土地艱苦奮鬥。

胡奈賽老師還講述了一些其他老師的故事。

鍾兆琳,搬遷時,本來周恩來總理提出,鍾兆琳先生年齡較大身體不好。夫人又卧病在牀,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踴躍報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貴,為交大的綠化付出了畢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園,最後抱着他親手種下的梧桐樹,失聲痛哭。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獨立成為兩所學校,即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哲學家,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彭康,受命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他和張鴻、陳大燮、鍾兆琳等許多教授專家一起,為西安交通大學建設發展鞠躬盡瘁,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交通大學主體西遷是國家調整高等教育戰略佈局的重大舉措。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付出極大心血。從中央部委到陝西、上海兩地政府,為遷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羣眾滿腔熱忱迎接交通大學的到來。學校精心擘劃,教授帶頭西遷。開發大西北成為全校共同心聲,多少人甘願捨棄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不惜賣掉上海的住房,義無反顧。在遷校以及新校建設發展歷程中,師生員工開拓奮進,艱辛備嘗,顧大局,講奉獻,千辛萬苦在所不辭,艱難險阻勇於克服,充分體現交大人崇高風範。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蹟,築成西遷精神豐碑,世世代代給人教育和啟迪。

交通大學在遷校過程中及紮根西部辦學近六十載歲月裏,傳承優良學風教風,發揚艱苦奮鬥品格,踐行弘揚"延安精神",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內涵的交大和陝西高等教育界獨有的"西遷精神"。

交大西遷精神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16個字。

我們要好好學習“西遷精神”,弘揚”西遷精神”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5

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老一輩交大人揹負着祖國跟人民期望,告別繁華的上海,義無反顧的踏上開往西北的列車,踐行――“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場的每個人感動,對他們產生由衷的敬佩。西遷精神內涵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現在仍然適用於我們。

翻看“西遷”的始末,瞭解“西遷精神”的由來,不由對62年前,數千名交大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繁華上海、紮根古都西安,為國家建設、為西部的文教事業奉獻出青春年華的最可愛、可敬之人肅然起敬。

“西遷精神”,胸懷大局有擔當。西安交大“西遷”不僅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也是響應黨的號召為建設祖國西部而無私奉獻的壯麗凱歌。學習他們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始終把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懷人民,胸懷祖國,有擔當,有抱負,將一腔熱血散佈在祖國最“乾涸”大地上。

學“西遷精神”,無私奉獻樹標杆。西安交大的.全體教職工,無一例外的把建設西部、建設祖國作為畢生追求,紮根西安,獻身大西北。熱工先驅陳大燮、數學家張鴻等等,一批批西遷人都在默默無聞,潤物無聲的燃燒自己。

“西遷精神”在當時是一代人的集體選擇。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各類人才們表現出來的對事業、理想的熱愛,以及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令我深受感動。“西遷精神”激勵着我們敢為人先、克服創業中困難的勇氣,也激發了我們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鬥的使命感。作為一名基層普通黨員,我時刻以優秀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繼承和發揚西遷精神,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西遷精神”只是無數為國家繁榮富強奮鬥的中國人的一個縮影,還有許多同西遷人一樣用盡了整個生命肩負起建設祖國,紮根西部,紮根基層的使命,我們立志要學習“西遷精神”,紮根基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切實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向老一輩西遷的革命前輩們致敬。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6

有一種初心,穿越歷史雲煙,卻日久彌新,永發生機;有一件往事,已隨歷史遠去,卻行跡留痕,永恆懷念;有一種精神,經歷時代風雨,卻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種力量,穿透歷史時空,卻百折不撓,永遠向前。

在那個時代發展卻又瀰漫着戰爭後的硝煙的中國,他們一羣人邁着朝氣穩實的步伐,唱着歡快而又激人上進的歌曲,來到了祖國的西北部。他們不畏艱辛,艱苦奮鬥,甚至於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致力於祖國西北開發。

1956年,黨中央為適應國防形勢和國家建設佈局的需要,將交通大學大部分由上海遷至西安。為國家建設衝鋒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實驗器材裝上火車向西行進。有這樣一位偉人,被譽為“中國電機之父”的鐘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牀。同事勸他留在上海,面對上海的無限繁華,他還是帶頭遷校,隻身來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範,更多師生也義無反顧。他們都是如此令人欽佩的人,宏揚發展西遷精神。

如今我們國家已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了幾千年來偉大的中國夢,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強奴役中華民族的屈辱,揚起了實現富強民主文明中華的風帆。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當代史,就是一部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突出主題的波瀾壯闊的奮鬥史,我們中華民族為何能崛起?正是因為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動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撓的勇氣,一代一代前赴後繼為中華振興而堅挺的脊樑,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艱難險阻的考驗下奮勇向前。

建國初期,國家經濟剛剛復甦,百廢待舉,廣袤的大西北亟待開發,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急需眾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們,胸懷國家大局,為了祖國的`前途,響應黨的號召,甘願捨棄,東部大都市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拖家帶口,毅然決然,挺近大西北,將上海交大西遷西安。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遷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災害到“文化革命”,任何風風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擋交大前進的步伐。老交優良校風學風得以保持發揚,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擴大。遷校最初10年間,輸送人才即達萬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畢業生總數兩倍。科學研究迅速發展,湧現出許多人才。在當時那個條件艱苦的大西北,他們依舊奮勇前行為祖國出一份力,並衍生出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西遷精神!這一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再騰飛,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內驅力。我們不管身在何處,都要珍愛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身體踐行,將其發揚光大。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們大家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起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工作實際中,我們要胸懷國家大局,以集體全局為重,無私奉獻,樂於奉獻;在工作中要堅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為物質利益所奴役。弘揚傳統,艱苦奮鬥。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有國的富強,哪來家的安康。我們要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那些為我們堅強挺起的脊樑。

“西遷精神”被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翻看西遷的始末,瞭解西遷精神的由來,不由對62年前,數千名交大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繁華上海、紮根古都西安,為國家建設、為西部的文教事業奉獻出青春年華的最可愛、可敬之人肅然起敬。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將自己的年華蹉跎。但是幸福卻也是創造出來的!沒有這些可敬之人,沒有黨中央的領導,何來今日之繁榮昌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大西北,向科學進軍”!他們當時喊出那堅定的口號,並也創造出來了幸福。

我們更應學習這種無私的偉大精神,為祖國建設出一份薄弱的力氣!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宏偉藍圖。古人曾説: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們要立足工作生活實際,認真踐行熠熠閃光“西遷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孜孜以求,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xindetihui/9x4g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