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八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八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8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八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1

最近,我閲讀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本書,讀完以後,我覺得自己的心靈又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洗禮。

文章文字簡單樸實,人物極為平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所流露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摯的情感,讓我感動不已,我不斷地想:這就是《愛的教育》被評為愛的魔法書的原因吧!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字裏行間抒發了作者對愛的理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幾乎完美的.親子之愛。這種情感是普通的,確實不平凡,文中處處洋溢着愛,所散發出的那種深厚的、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的教育》告訴人們:高純真的人性的愛就是一種最真誠的教育。雖然我們的人生閲歷不同,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細節,心裏就隱隱的痛,後悔沒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次要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貴。是的,人們總是那麼在乎一些大恩大德,卻讓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間,在心中偷偷的溜走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我們卻常常忽視了周圍的愛,沒有細細的體會,如果你能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是多麼美好啊!如果人生是一場戲,我覺得應該給平凡而又難忘的瞬間一個特寫,儘管我知道時間不會給我多餘的膠捲,這些瞬間也許只會成為我們心中無足輕重的片段,被時間剪掉,那些瞬間,永遠只是我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我願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儘管幸福那麼短暫。《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思索。

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的面對生活,使你倔強的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它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是我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捐助希望工程……雖然有時也會被“污染”,甚至“消失”,但是這一切都值得珍惜。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這部小説會把美好的情感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從別的歲月飄進我生命的雲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颳起風雪,只想把融入大自然的愛的色彩,揮灑於我蔚藍的天空,朗朗晴空下,我願帶上一顆聖潔的心,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我自己的愛的人生!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2

看完《愛的教育》,我才明白,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也是我最需要的,是“愛”。“愛”會影響人的一生成長,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是一門藝術。

《愛的教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的父親。他要求他的孩子努力學習。他採取的措施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或粗魯的警告,而是像春風吹柳樹那樣温和的勸説。為了説服孩子努力學習,父親給了孩子很多已經工作的人不要忘記學習的例子,讓孩子進一步瞭解閲讀的重要性。千千有成千上萬努力學習的孩子,你必須成為千千成千上萬孩子中的一員。

温柔的父親用他堅韌而善良的'筆觸打開了孩子的心扉,因為他非常清楚什麼最觸動了這個小男孩的心。他從來不在兒子面前裝大,因為他是父親。相反,他學會了和兒子交流,像知心朋友一樣善良。他教育兒子,做人最重要的是勇敢,勇敢的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如果你對不起任何一個朋友,都要勇敢道歉,認錯,請求原諒。這不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嗎?

文章中母親的“愛”教育也讓我感觸頗深。有一次,她兒子在家閒着,她就帶他去了殘疾兒童學校,但是讓她兒子呆在學校門口不讓他進去。出來後,他對兒子説:“我不讓你進去的原因是,像你這樣健康的孩子進去,讓那些不幸的殘疾孩子看看他們有多難過,也許他們會自暴自棄。是的,對於那些殘疾的孩子來説,心裏有陰影。現在好人的幫助已經把陰影拋在腦後了。如果你讓他們看到比自己更健康更幸福的孩子,你又會暴露他們的傷疤。因此,母親教導兒子要為別人着想,要有一顆善良的心。無論誰遇到困難,都應該伸出一雙温暖的手來幫助他們。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3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著作。這部書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個國小生的名義,通過日記本的形式,講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後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用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

天性純良,觀察敏鋭,是個樂觀進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長與書中所描寫的真誠寬厚的人際之間的愛是息息相關的。《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

如在《我們的老師》、《爸爸的老師》、《我弟弟的女老師》這幾篇日記中描繪的師生之間的愛是那樣的親切、自然。在《我們的老師》一文裏,作者用一種非常口語化的語言描寫了老師在迴應學生的問候時的神態、關心孩子時手的動作、批評孩子時的語調等,給我們勾勒出一個慈祥的、感性的、親切中不失威嚴的好老師形象。

《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對祖國崇高偉大的愛,有《倫巴底的小哨兵》、《愛國》、《意大利》等等。

《倫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給一支騎兵小隊當哨兵,為了看清楚敵軍的情況,他不顧危險,勇敢地爬上樹梢,最後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揚了普通的人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從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誠,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愛國》是一篇爸爸寫給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聽了一個愛國故事以後,用這個故事的內容教育、啟發恩里科。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4

每一年接收畢業班,我都好像接受了一個神聖的任務,並且這個任務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久而久之,就有了自己的教育心得體會,這些教育心得體會總結起來,就可以更好地為下一年的戰鬥提供幫助。

面對面臨畢業考九年級的學生,作為一名班主任,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好從根本地從地從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處着想,更好地給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和幫助。從小處下手,從大處考慮。知道他們的心理,瞭解他們學習的盲點,懂得他們容易掉下的陷阱,走在他們的前面,這樣,就可以掃掉他們面前的好多障礙,有利於他們提高效率,達成既定目標。

同時,認真給他們做好思想工作。過往的教育心得體會告訴我,到了畢業班的時候,總有很多同學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出現各種問題,不是逃課,厭學就是早戀。要好好跟學生交朋友,從他們的自身考慮,才能夠知道他們內心真實的狀況,根據他們的內心思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幫助。

最後,定期對學生進行家訪。家訪可以瞭解更好地在課餘的.身心狀況,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才能夠提出更加中肯的建議。我們需要掌握的大方面小細節實在是太多太多,只有全面瞭解,從心底熱愛教育事業,才能夠把這份神聖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5

這本書是從意大利翻譯過來的。雖然表面上是國小生的日記,但是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啟發,都可以從生活中學習,甚至可以自己體會。書中很多故事都能讀進人們的心裏,很多故事能讓人恍然大悟。

印象最深的:一個小男孩,因為父親每天忙於寫論文,熬夜。於是小男孩決定晚上十二點起牀幫爸爸幹活。但是我每天起牀幫爸爸寫論文,所以睡眠不足,上課不認真,學習退步。不知情的父親對兒子的表現非常不滿。男孩好幾次想放棄,但看到父親疲憊的樣子,又捨不得。父親對孩子冷漠的態度讓小男孩感到很難過,直到有一天。父親發現孩子這樣做是為了他,心裏充滿了悔恨和愛。那天晚上,他們一起睡到天亮。

看完這個故事,內心無限感動。這是《愛的教育》中最催人淚下的故事,表達了主人公無盡的愛。這個小男孩偷偷幫助他的父親,以便讓他感覺輕鬆一點。雖然小男孩的父親責怪小男孩,因為他一開始不知道事實,但小男孩仍然沒有放棄。繼續暗中幫助父親的精神值得學習。

想想看,我們現在。父親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供我們讀書,我們在外面花父母的錢,不願意分擔家裏的家務。別人學習不努力,出去上網也不想回家。在這個年齡,我們應該感受到父母的痛苦,明白什麼是無盡的愛。

《愛的教育》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同學之間堅不可摧的友誼,什麼是師生之間的關愛,什麼是父母無盡的愛。這些都有很高的價值,我相信擁有這些東西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6

不得不承認時間過得真的很快,一轉眼教育實習已經接近尾聲了,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實習的這段時間,收穫頗豐。

作為一名免費師範生,三年來持之不斷地學習學科教育知識和一般性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除了瞭解教育是什麼、學生怎麼學習這些根本問題外,還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力提高自身的師範技能。然而,這些來自文本閲讀、個人思辨和微格培訓的教育信條、意識取向和行為習慣,在面對真實的教學場景中能夠適用嗎?我們難道真的明白什麼是教育嗎?以往或許只是憑藉對教育的一時熱情而努力拼搏,然而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我們開始真正的為自己日後的教育事業路途做好籌謀,我們開始上路了…

首先要談的是實習學校,對於孝高的理解僅限於同學之間的口頭傳述,當我踏入這所學校的時候,我的直覺告訴我,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我愛這裏。孝高名副其實,是一所綜合實力很強的學校,校園文化氛圍很濃。正式實習是在我來孝高的第二天,一大早,我見到了我的指導老師——張克修老師。張老師是一位非常和藹、親切的老師,是高一年級5班的班主任,同時也是一名特級教師,這讓我感到十分的幸運,正因此,我一直在同學面前稱自己為實習幸運兒。

在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裏,我一直以教師身份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注意言行和儀表,熱心愛護實習學校和班級學生,本着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盡力做好實習工作;同時,作為實習生中的一員,一直緊記實習守則,遵守實習學校的規章制度,尊重學校領導和老師,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學習他們的經驗,主動完成實習學校佈置的任務。在這短暫的實習期間,我主要進行了教學工作實習和班主任工作實習。

教學工作方面

1、聽課

如何轉換角色,從一名聽課的學生轉換成為一名聽課的老師是每一位實習生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如何聽好一節課,從這節課中我們要學到什麼、思考什麼、總結什麼。、如果是我來上這堂課,我該如何講。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前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若是習題課,則應提前做完題目並思考如何講。聽課時,認真做好筆記是關鍵,同時注意老師的上課方式,包括提問方式、板書方式、語速、各板塊內容之間的銜接方式等,上課思路與自己的構思不同的部分要特別標註,同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吸收老師的精華。聽課期間若有任何疑惑,一定要記下來並想老師為什麼這樣講。聽不同老師的課也是很有必要的,學習不同老師的教學方式,找到屬於並且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2、備課與上課

講課是實習生的實習任務之一,同時也是每一位實習生最主要的學習內容。如何上好一節課是我們實習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認真備課。所謂的備課,不僅僅是簡單地看教材,而是認真懂得梳理教材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語言精確的表述出來。單是這個重新複述的過程就已經很考驗我們的能力。要用嚴謹但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枯燥的`數學知識,頗讓我覺得頭痛,但同時也讓我更有動力去挑戰這項看起來不那麼容易完成的事情。於是我在備課的時候,爭取把所要講解的內容背熟,預設好每一版塊內容,包括板書、所要説的每一句話等,所以我在備課的時候爭取把每一個細節都寫在備課本上,一遍遍的温習教案。在整理好教案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徵求指導老師的意見,在獲得了老師的意見之後,改善並背熟教案。在備課期間小組成員之間我們也互相探討,徵求彼此之間的意見。由於缺乏經驗,在學校的時候也缺乏必要的訓練,我們對教材的處理、對教授內容的把握做得並不到位。對於指導老師的提示,我像是如獲至寶,儘量根據張老師的安排備課。於此同時,我也經常與其他幾位實習老師相互提問,大家都期待真正上課那一刻的到來。

帶給我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講台下坐着的不再是與我們一起在微格教室訓練的同學,而是真正的學生。他們不會像自己的同學那樣隨意附和、很快的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們的解答。他們臉上的表情告訴我,他們是否能夠明白相應版塊的內容。

最讓我感動的是,每次課堂上我提問,學生都很積極,也很配合。這讓我信心倍增。同時也告訴我必須要注意學生的反應。我認為,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原因,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並確立教學內容。

經過幾次的實戰的磨鍊,現在我已經基本能夠駕馭課堂,完成了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轉換。雖然我還有很多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但此次實習真的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教師工作的辛苦,也深刻理解了教學相長的內涵,使我的教學理論變為教學實踐,使虛擬教學變成真正的面對面教學。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學士淵博,其他各方面如語言、表達方式、心裏狀態以及動作神態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站在教育的最前線,要想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我將更加努力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感謝孝感高中為我提供了一個成長自我的平台,更感謝張老師對我的悉心教導,為我前進的道路點亮明燈。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7

祖輩、父輩合力教育孩子是當前最常見的模式。如果祖輩教育第三代時越位——干擾、替代父輩教育,就會使得代際衝突不斷上演。

昨天程的爸爸媽媽抱着4個月大的弟弟來我這裏和我談談孩子的問題。前一天,我校訊通告訴他們,程在學校裏喜歡導亂,請家長多配合教育。孩子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就來學校瞭解情況了。

孩子媽媽其實都知道問題在哪,可是爺爺奶奶老護着,她無法好好教育孩子。她講了很多孩子在家的事,她説她在家裏很無奈,當她要教育孩子時,爺爺奶奶就護着。久而久之孩子已經懂得,只要向奶奶撒嬌,奶奶定會護着他。有時,媽媽教育好孩子了,讓他從現在起好好做一件事時,奶奶又要過來摻和了。這樣比不教育還糟糕。聽了孩子媽媽講的幾個小故事,我覺得程身上的壞毛病都是爺爺給慣出來的.。

二年級的孩子,晚上洗腳爺爺是打好水,左邊拖鞋放好,右邊拖鞋放好,給孩子洗好、擦好腳,穿好拖鞋。孩子什麼事都沒,只要坐着就行了。我聽了直詫異,這麼大人了,爺爺為什麼還不放手讓孩子做呢?還有一件事是每天早上,奶奶都準備好了早餐(有時面、有時粥什麼的),奶奶還要問孩子你要吃什麼呀?用孩子媽媽的話來説,就是給孩子調皮的機會。比如是今天下了面,孩子説要吃餛飩。奶奶又去做。看看時間來不及,就要吵着發脾氣,奶奶就説,我們去外面吃好了。久而久之,孩子對爺爺奶奶呼之來,揮之去。現在到學校裏也不懂得尊重老師,你跟他説一件事,他還跟你討價還價。因為孩子在家的教育是他想怎樣就怎樣。

我聽了他們講得事我覺得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希望他們跟孩子的爺爺奶奶好好溝通,愛孩子要愛要心裏,祖輩教育要定好位。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8

幾年前,一位朋友問郭思樂教授:“什麼是教學?”

郭教授回答説:“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説,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

“如果你有膽量説:‘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

“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等等。”

這一段小小的對話,閃爍着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論的智慧之光。

“兒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樂教授説,“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哪怕是數學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還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寫得歪歪扭扭,他們都將居於今後所有事情的核心。兒童不可限量。”“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論。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後,他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這,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

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這樣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生本教育”所要實現的,也正是這樣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幟,把理論者與實踐者緊緊團結在一起。自1999年以來,“生本教育”實驗學校從最初的15所,逐漸發展到現在的100多所。這些學校由於依靠兒童自身的解放,不斷出現令人激動的變化和辦學成績。

在經濟發達、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這一場教育變革猶如滾滾巨浪,奔騰而來。

“生命如何偉大,我們每天在實踐中都看得到”

20xx年秋季開學,廣州市越秀區東山育才實驗學校七年級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要學習德國兒童文學作家凱斯特納的《開學致詞》。

走進教室之前,在李衞林老師的心裏,有一些忐忑不安。

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課。此前,他曾接受過一些“生本”理論培訓,也觀摩過一些“生本”課堂,但他還是不免有些疑慮:“生本”要求教師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討論,這樣的課堂怎麼掌控?依靠學生,他們能行嗎?

讀完課文,他試着問學生:“這篇文章,最打動你們的是什麼?”

學生説:“課文裏寫着:‘不要把老師的講台看作是皇帝的寶座或是傳道的講壇!老師坐得高一點,不是為了你們向他祈禱,而是為了使你們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師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為什麼德國人這樣看待他們的老師?而我們卻不是?”

“還有,‘不要過分用功’!這跟我們中國人也不一樣!”

“‘不要完全相信你們的教科書!’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從來不這麼説?”

課文的內容讓孩子們感到如此新鮮和驚奇,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提出了一大堆問題。

這時李衞林提醒説:這些問題,都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學生馬上追問:“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異?這些差異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這可真是一個大問題。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學生提的問題,還要靠學生自己去解決。於是李衞林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中西文化差異之我見》,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挑選角度去查找資料、寫作,期限是1個月。

沒過幾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着他們的提綱給老師看,有關注中西教育差異的,有關注文化傳統差異的,有關注民族精神差異的,等等。不到一個月,各小組都交來了他們的論文,每篇都有1萬多字,角度各異,材料豐富,寫得像模像樣。

這成為李衞林一次難忘的教育經歷。他説:“在那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的學生能有這樣的水平。從那以後,我開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開始相信,學生的潛力,的確是無窮無盡的。”

從此,他更加放手,在每節課上都組織學生自由討論。

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學生的巨大變化。出於討論和辯論的需要,學生不僅要精準地理解課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覺”地加大了課外閲讀量,有的甚至已經在讀《中國古代哲學史》。在學校的網站上,李衞林專門為學生建立了讀書論壇,他們每星期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交流讀書感悟。

事實上,很多參加“生本教育”實驗的教師都在感慨,當他們真正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學生時,他們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無窮的美景。

在深圳市沙河國小,從學生識字到學課文,都完全依靠學生自己。

學生識字,靠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這個字有什麼特點?我是怎麼記住的?許多難字,被學生自己編了好玩的故事,連老師聽了都拍案叫絕。

學課文,就以學生談感受為主。如果一個學生能夠使用精確簡練的語言,引用動人的故事、睿智的名言來佐證他的觀點,就會帶來同學、老師的熱烈掌聲和由衷敬佩。那是一種非凡的成就感,成為激勵他們進一步擴大閲讀的力量。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學生開始讀世界名著,其涉獵之廣,讓老師驚歎。

“傳統上非常重視的語法教育、字詞解析、段落劃分等,我們一點都沒搞。上課就是以學生的閲讀和談感受為主,把課外閲讀內容遷移到課內來。”四年級語文教師胡梅説:“我們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大量讀寫、感悟,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的本真和核心。”

胡梅也從來沒有輔導過學生的寫作,可是大量讀寫之下,“學生的寫作能力甚至超過了老師”。這給胡梅帶來很大的快樂,“學生的文章寫得那麼好,我很想找個人傾訴!”

有一次,她把學生的一篇習作掛到網上,4天時間竟有了8000多次的點擊率,還有60多個回覆。更讓她得意的是,很多網友在讚歎之餘,都忍不住質疑:這麼好的文章,怎麼可能是四年級的學生寫出來的!

精彩的課堂討論,大量的閲讀,在“生本教育”實驗班裏成為普遍的現象。

在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人均自主閲讀量已達到1300多萬字,相當於課標規定高中生閲讀量的2倍。大量閲讀帶來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迅速增長。在廣州市國小生語文能力競賽中,前10名裏華陽國小就佔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學校呢。

經常深入學校,不斷看到這些由學生創造的“奇蹟”,郭思樂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學生是什麼?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間多少萬年發展的精靈!生命如何偉大,我們每天在實踐中都看得到。”

“每個人都有他的天賦,他的聰明才智説也説不完!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孩子本身,遠比那些硬件、電腦、高科技手段都要緊得多。只有當他的潛能真正被激發,學習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學習的發生之處是學生。任何時候,都要堅定地相信學生、依靠學生。這是“生本教育”理論的一個基點,也是“生本教育”實踐的一個出發點。

“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

周偉鋒,1994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廣州四中,1995年開始上郭思樂教授的研究生課程班。郭教授的課上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去聽,號稱“‘生本教育’最忠實的追隨者”。

當時的廣州四中,是個破破爛爛的“四類校”,他們的學生,是重點高中招完了剩下來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周偉鋒感到自己壓力很大。

在進行用“生本教育”方法實驗的第一個學期,他的學生看起來比別的班都要“差”一些:考試成績不如別人,課堂上還“亂哄哄”的。但到了高二和高三,“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本沒辦法擋”,幾個平行班也再不能跟他們相比。

最後大學聯考的結果,震驚了整個廣州市。周偉鋒所帶的兩個文科班,數學平均成績超過了廣州市最有名的重點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數學成績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都出在他班裏。

震驚之餘,很多人猜測:那樣的生源,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教師還不得“拼上命”啊。

而周偉鋒的“輕鬆和悠閒”,卻令人大感意外。

他説:“我講得很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一下。新課,不超過15分鐘。複習課,不超過10分鐘,很多時候不超過5分鐘。我把很大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靠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們。”

“提高學習成績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反覆地機械訓練,也會有效果。但我們不同,我們‘生本教育’,是先學後教,不教而教。”

“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他們的探究很深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穫,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提高。”

事實上,周偉鋒從來不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解那些定理和例題,而是把“發現問題連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光榮”,都一併還給學生;他也很少檢查學生的作業,而他們卻以極大的熱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值得讚歎的,但那僅僅是“能夠測量”的部分。至於學生對數學魅力的沉醉、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和無盡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來積極、自主的學習生活,卻是一張試卷無法反映的!

隨後的幾年,周偉鋒不僅被評為“廣東省名教師”(整個廣州市只評了8個人,他是唯一的數學教師),還成為校長、廣州市人民政府督學、市人大代表、市數學研究會會長。他社會活動很多,但一直還帶着兩個班的課。

這時,有人向周偉鋒提出:“你能夠做到,是因為你太優秀了。我們可做不到。”

“難道,這個辦法只有我能用嗎?”周偉鋒在心裏問自己。

20xx年秋天,他從華南師範大學找了兩個成績中等的實習生,在高一教了一個學期。每節課,周偉鋒只坐在教室後面,評點一下該怎麼教。一個學期之後,他們結束實習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兩個實習生,又教了一個學期。

儘管三個學期中,有兩個學期都是實習生在教,而學生們卻已經學完了高中數學的所有內容。他們立即參加廣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成績就超過了重點學校的'高三學生。等大學聯考時,他們的平均成績大幅超過了全市6所重點高中的校平均成績。

這次“實驗”,讓周偉鋒有了説話的底氣:“連實習生都能做,還有誰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認同學生是可以自己發展的,你只要認同這一點,什麼樣的生源、什麼樣的師資都可以放開手腳去搞。”

近幾年,周偉鋒在廣東省內外做了不下100場報告,“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生本教育’”。作為市數學研究會會長,他在四、五千名數學教師中施加影響,努力使他們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廣州市的數學成績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時候是第10名,現在卻穩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這樣,周偉鋒和他的同行們,在課堂上餞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同樣的輕鬆和悠閒,戰勝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義”。

對此,郭思樂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把傳統的“教師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為付出的勞動越多,就會收穫得越多。可是,這樣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沒有給它們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於是,秧苗們擁擠着,無奈着,無法發展。

後來,人們發現了“拋秧”的方法,減少了勞動量,卻保護了秧苗,給它們帶來自由生長的歡快,也當然地帶來了高產。

“回到教育問題上,我們一直在做着類似的事情。”郭思樂教授説,“我們的校長、家長,還有教師自己,一直以為教師做得多,是一種光榮的傳統,是服務充分的表現,教育質量會因此提高。”

“然而,當我們把知識劃分得十分細密、又對學生提出十分細密的要求時,學生的思維就被侷限住了。他們沒有必要想什麼,也想不出什麼,後來是懶得想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學生對違背自然的教育的報復。他們對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領情。”

那麼,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做?他的價值,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是因為腳處於“忘我”狀態,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腳,腳疼了,就會被時時記起。

同樣的道理,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忘我的時刻,學生的能量就不會被教師的説教所消耗,真正出現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失去多時的人的自然本性,這時會回到學生的身上。“他會像自然界的那頭鹿,毛色鮮明,忽閃着黑寶石似的眼睛,處處顯示活力”。平時要花幾個鐘頭甚至幾周時間才能“教”會的東西,現在也許有幾分鐘、幾十分鐘就足夠了。

相反,如果教師上課的時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權力,那麼,他必然為自己的教學環節所計,一再打斷學生的活動,或者企圖以學生的活動為自己的表演服務。當學生表現出茫然和不配合時,他默默地動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動作慢的學生……

此時,鞋子不合腳了,腳就開始反對。那些自然的、和諧的、躍動的和充滿效率的美,轉眼間就蕩然無存了!

“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他應該是一隻最合腳的鞋子。”郭思樂教授説,“他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他要為學生創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

學習心得

幾種教學理念:

1:告訴學生,3乘5等於15。

2:問學生:“3乘5等於多少?”

3:大膽的對學生説:“3乘5等於14”(什麼是真正的教學?現在我們正在實踐開放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通過合作學習,發現新知,理解新知。但真實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因為問題設計的不到位,引導學生不夠恰當,在計劃的時間內不能完成計劃的任務,到頭來合作成了一種形式,免不了老師一講。這樣長期下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在停滯不前,學生的思維、合作和表達等能力,也沒有質的變化。教師的三種教學理念在我心中激烈的碰撞,也讓我的思緒回到我的課堂,實驗這麼長時間以來,孩子們的數學素養,到底有哪些提高,經常的因為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夠,或不會運用,一氣之下,又站上了那神聖的講台,自我感覺講得透徹到位,學生在練習中即能很快的、很準的解決問題,可時間一長,又回到了從前,這時候心情是很失落的,反思其原因,是教師根深蒂固的沒有改變教學方式的原因,學生沒有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就不能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運用了,我們要大膽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機會和充足的時間,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

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理論的核心:“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教師主要體現在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的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生本:要求教師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討論。(問題設計是關鍵,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真正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提的問題要靠學生自己解決。(教師要相信學生)

“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他們的探究很深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穫,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提高。”數學課上,教師要把“發現問題連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光榮”都一併還給學生。(把主權還給學生)

“插秧”與“拋秧”教師時常會剝奪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機會,學生思維倍侷限了,時間一長,學生也想不出什麼了,後來就懶得去想了。(我們要努力變“插秧”為“拋秧”。)

複習課的上法:“先出一些稍有陷阱的習題,在課堂上重點討論其中出現的問題,10分鐘後,在小組裏討論,答案不一致的誰的對,互相説不服的用紅筆重重的畫上三角號。然後,小組彙報:向大家介紹”最困難、最容易錯的一道題。”(孩子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在課堂上,我試着讓出錯的學生説説當時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卻支支唔唔不開口,逼近了就説我沒認真讀題。)

“新錯誤觀”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

“評研”體現了對兒童學習人格的尊重,為他們提供了“出錯”和“改錯”的機會。(在小組內互評互改,效果比較好,但個別差生會稀裏糊塗的把正確答案抄上,還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xindetihui/92rz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