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懺悔錄》讀書心得

《懺悔錄》讀書心得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懺悔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懺悔錄》讀書心得

《懺悔錄》讀書心得1

剛看完《懺悔錄》時,我想的是一個人怎能用如此歡快的心情來敍述自己生命中悲慘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寫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師出了個關於自傳事實、傳記事實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的題目,我突然想到,其實所謂的“敢於批評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實”的《懺悔錄》,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藝術創造的成分。所有,我們還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書,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對不對?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從他筆下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世界——貧民、富人共存卻涇渭分明的世界。不論是樸實的農民、熱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麥特爾等平民,還是猥瑣的神父、彭維爾、西蒙等人,好好壞壞,都是很真實很鮮活的人物。社會的這一面,或許也只有盧梭這般閲歷豐富、感情細膩的人能寫出來了。

當然,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盧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懺悔、抗議、極想為自己辯解的盧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讓我一時不能接受。就像他關於自己風流韻事的描寫,或許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確定。

開篇時盧梭就説:“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他的勇敢、坦誠都很讓我敬佩,可我還是有時會覺得,他晚年寫這《懺悔錄》時或許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記憶欺騙了,他的記憶展現給他的、通過他的著作展現給我們的,或許也有很多滲透了他本人意願的經歷和事實,所以才會如此生動、鮮活、震撼。

我知道,盧梭是偉大的、《懺悔錄》是偉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時間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塵還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對巨人、鉅著妄作評論,我只是因為要交作業寫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

《懺悔錄》讀書心得2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懺悔錄》讀書心得3

昨日躺在牀上讀完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托爾斯泰最終在尋求人生的意義中轉向了他一度丟棄的宗教。他試圖用理性去探尋人生的意義,“人生有什麼意義?如何處理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時間的反差所帶來的苦悶?”——“生命是沒有意義的,非理性的,應該拋棄。”他不滿這樣的答案,認為一定是哪個地方出錯了。後來,在一段苦悶和絕望之後,他意識到通過理性去尋求人生的意義是錯誤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就好像當我們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終卻得出了“0=0”“生命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恆等式。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裏,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懷疑經過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讓他賦予自己人生以意義。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裏,那些所謂宣稱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卻最沒有信徒應該具有的謙卑、善良的氣質,托爾斯泰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信徒們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的信仰的截然對立,然而當他將目光轉向勞動階層,漸漸將自己從獨處的生活環境中走出來融入到勞動階層中,他卻發現勞動階層的人們用他們的全部生活去驗證他們的信仰並賦予他們生活以意義,那些勞動的人們的生活大多充滿了貧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篤信福祉,篤信上帝。他發現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輕易否定了人類所有的努力,妄圖單槍匹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來。”在托爾斯泰看來,勞動階層、那些創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動,成了唯一真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蟲如他,不僅沒有通過勞作去維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費自己的生命。他漸漸意識到只有勞動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闡釋、驗證他們所賦予的意義,而他如今所寄生的這個階級,“我們賴以生活的奢華使我們根本無法瞭解生活。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須瞭解的不是我們這些少數寄生蟲的生活,而是樸素的勞動階層的生活,以及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

並非所有的勞動階級都如托爾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難、貧窮、病痛中保持一顆平靜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時候,至少在我看來,卻是一種堅忍,即使日子實在困難捉襟見肘,強忍着苦難依舊生活。是的,在窮人的生活中,除了每天勞累歸來之後有家人體貼妻兒同桌的短暫温馨,大多數時候是無盡的勞作和汗水。如何賦予生活以意義是極為私人的內在行為,其中的艱辛苦澀並非如此簡單概述的。

《懺悔錄》讀書心得4

一個偉大的人不僅在於其思想偉岸更在於其人格高尚。

讀完《懺悔錄》我不評價盧梭的思想怎樣,只想説一下讓·雅克·盧梭這個人。

他從一個普通學徒到成為影響整個歐洲思想啟蒙的巨人。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助!?直致風燭殘年的晚年還被眾多歐洲國家驅逐,離羣索居、流離失所。只因真理在成為真理之前,需要通過迫害和殘忍加以檢驗和藴釀。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是:

1、一個心思澄明的人用真誠的筆記錄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儘管這一生走來經歷了太多苦難,卻簡單直率。沒有絲毫隱晦,也沒有對迫害自己的人惡意謾罵和故意誹謗。這也是此書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2、這本記錄了讓雅克從一個社會底層一步一步進入上流社會的經歷。你不禁會疑惑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普通人走向影響整個歐洲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閲讀本書最大的收穫。讓·雅克只是跟隨命運之神的引領,不斷地思索,不斷地閲讀並且不安於現狀,終究成就了其偉岸的一生。看到市場上“普通人也可以成功”的成功學雞湯,不禁啞然。但幼年時的我也曾將成功學的律條作為自己走向人生巔峯的不二法門。二十多年的學習後,逐漸沉澱出一條自己的真理:普通人走好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不用刻意追逐所謂的名利,將當下的事做好,無愧於心,無愧於人,這就是普通人的成功。

3、讓·雅克·盧梭在人生的後半段一直被別有用心者迫害。別有用心者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利用“羣氓”這個威力巨大的工具,多麼像我國在__時期發生的事件啊!羣氓,也是一個善良的羣體,只是在正義和良知面前顯得如此木訥,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自己也曾被利用,也曾被以維護公眾利益之名鼓動,而做一些比流氓更為可怕的事情。

讀本書之後希望未來自己多加閲讀,淬鍊明辨是非的雙眼,用理性來看待這個氤氲迷茫的世界。不求看得多麼透徹,但求用微弱的理智看穿事情的真實面貌。

《懺悔錄》讀書心得5

再一次迴歸假期生活,我從書架上取下了這本盧梭的《懺悔錄》,書籍是上個假期時購買的,當時的我忙於其他事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如今已經忘記了初始購買它的想法,但腦海中仍記得作者下在開篇的那段話“看他敢不敢説‘我比這個人好’”。

書中盧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儘可能客觀的回顧並且反思了自己從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論是犯錯或是驕傲。他將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有些執着、有些無畏,就像他書中説的那樣“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蝸居在家的這些日子裏,我也反覆的思考着這個觀點,沒有人不會犯錯,沒有人不會懶惰,沒有人未曾出現過壞的想法,無論你是誰你都可能會出現過讓你悔恨,讓你痛苦,令你執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時候,我追完了前段時間大火的一部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劇按照此書的想法來看的話會很有意思,劇中的各大主人公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錯,但這個犯錯只是相對的,相對於事態發展而背的,因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其實前段時候,我常常會感到痛苦,痛苦於知曉自己為展現出的潛能而卻無作為,仍舊一拖再拖的壞習慣,而實際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對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對此後的責任,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後來我開始尋找外界的幫助,但我性格或許是有些缺陷,或許是與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訴説這個行為,並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對我來説並不是什麼有效的舉措,只會讓我更加徒增負擔。

而後偶然的聽到了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説,人的每一個情感都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它是否被我壓抑了,或是被我厭棄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實存在的,他都是會正常化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會可能出現的,無論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接下來怎麼看待它,解決它。

第二個觀點就更為重要,無論多麼努力的一個人,感到疲憊都是真實的,沒有人是永動機,在休息的時候。理應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為我知道、我堅信、並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後會更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創造更多的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遠超過了書本本身的價值,讓我開始重新看待真誠,我可以開始放下一些過去不知名不所謂的倔強與堅持,讓我的未來,可以更加鬆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獨立的活着。

《懺悔錄》讀書心得6

《懺悔錄》在“書頁上還散發着油墨味道的時候就震驚了全人類——因為它的思考、真誠和那些不加掩飾的人類的缺點”。——馬克思(德)

我總認為偉大藝術家們的心是真摯、透明的,是能夠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藝術家,可我有一顆很藝術的心。讀偉大作家的書,我感到自己的靈魂和作家的靈魂是如此的和諧。時間算什麼,它終究無法隔斷通過書籍傳遞着的心與心的交流。讓雅克盧梭距離現在有兩百多年了,我剛剛讀完他的《懺悔錄》,心卻還沒有從他的靈魂深處走出來。我一邊獨自散步在喧譁的大街上,一邊思索着盧梭,感知着盧梭。

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實形象及全部真實情況一絲不苟地描繪而成的。”看過不少的自傳性質的書,但都覺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誠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點,但引不起我的共鳴、也就是説他(她)的缺點不具有共性;或者書中的真誠是變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沒有勇氣去真誠,思考也沒有深度,只在譁眾取寵;或者就是鑽進個人的狹小的天地,不注意讀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難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動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鳴,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點我也大多數是有的,也許他的經歷和我不同,這都沒關係,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碰到的各種人生問題是大同小異的。

或許通過再讀《懺悔錄》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擴大視野等意想不到的好處。

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説,讀他就是讀我自己,雖然我不具有他的才華,但我有他的缺點,這無疑對我更具有意義。

《懺悔錄》讀書心得7

不管一個人有多聰明,他終究會死。他將永遠保持沉默,化為塵土。不管他有多偉大,在死亡面前眾生平等。那麼,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愛因斯坦的兒子曾經説過:“活着的意義在於找到生活的意義。”我想知道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

《懺悔錄》被譽為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另外兩個來自盧梭和聖奧古斯丁),是俄羅斯文學鉅子托爾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名著而聞名。

作者先回顧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貴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後,在沒有方向,質疑宗教優越的環境長大,上大學,加入軍隊,加入一個作家,成家立業,財富等等都有後,到中年精神危機差點自殺後尋找生命的意義之路,這本書只有一個主題: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書中還簡要總結了歷代聖賢對人生奧祕的總結,引用了蘇格拉底、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羅門《聖經傳道書》、釋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簡而言之,蘇格拉底是第一個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厭倦了肉體感官的束縛,把死亡看作是一個解放的機會,一個與聖賢交流的機會;所羅門的傳道書認為一切都是虛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佛祖在菩提樹下領悟生命,得出的結論是人必須擺脱各種外在的誘惑,看透自己,才能擺脱生與死的輪迴;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虛無。

作者對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經歷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態度。毫無疑問,他經歷過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須在出生之前進入這個世界,他必須有這樣的經歷,以獲得對生活的最終深刻理解。

作者的結論是理性不能理解無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賦予生命意義;然而,信仰不是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諦,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懺悔錄》讀書心得8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細緻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夥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並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後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為了品嚐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並不為東西本身,反而是為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説,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為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説是明星變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説:“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麼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於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後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這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着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説“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於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為”。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為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麼合情合理。看過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為了懺悔,為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為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為這段生活作了總結性發言“”這些醜陋不堪的事,我也不願再去想它了。我現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輕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對奧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論是什麼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而且如他長大後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xindetihui/2odz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