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水》説課稿

《水》説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説課稿

《水》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水從哪裏來》是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要和諧地發展,要關注生態環境,注意保護環境 ”為主題展開。

《水從哪裏來》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小熊、小鹿、山羊都想知道水是從哪裏來的,最後,狐狸用事實使它們懂得了這個知識。課文寓科學常識於故事情節中,化抽象為具體,生動有趣,好學易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水循環的自然常識,培養髮現問題、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由於本課文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如何讓小朋友們瞭解小動物是怎麼得到水循環的自然常識的。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演示法、點撥法。通過課件演示,老師的點撥,使水的水的循環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容易理解。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通過學生互相朗讀、互相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 : 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小朋友們,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那麼你知道水從哪裏來的嗎?我們每天用這麼多水,水會用完嗎?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14課《水從哪裏來》。此導語從我們平時的生活説起,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環節2 : 初讀課文,複習字詞

首先,我用課文錄音來激發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然後,引出上節課學習過的字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環節3: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我首先請學生自己讀課文,通過巡視指導,來檢查學生課文朗讀的情況。接下來,出示幻燈,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互相讀課文,互相討論問題的答案。再通過集體反饋的方式,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最後,課件演示,老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4: 拓展延伸。

借課後題“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麼?這個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交流、互動、評價,揭示出小動物們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這樣做的好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環節5 :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好處:鞏固知識點,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水》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四課。它是在學生多角度認識了水的一些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教材首先從三個大小不同、裝水量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入手,引出要探究的問題。第一個探究活動是在學生對容器中的水誰多誰少有了多種猜測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重新經歷人類發明量筒這種測量液體體積工具的過程。其次學生在動手測量過程中對測量結果的較大差異的討論中,認識到統一測量單位的重要意義,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並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但由於剛接觸科學學科,對其相關的技能和知識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以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應該注意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經歷量筒的發明過程;

2、初步學會正確使用量筒,知道量筒的主要測量單位是:毫升。

3、在“比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動中敢於提出不同見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比較容器中水的多少,瞭解同一個問題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量筒。

四、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解決重難點,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現代教學論指出:問題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原動力,科學探究從問題開始。課的一開始,從東東和爸爸到體育場運動,他們每人帶一瓶水,提出問題:“二個瓶子,誰剩下的水多,誰剩下的水少?”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使科學教學生活化。同時吸引學生對本課要研究的問題的注意,從而引出本課研究的主題:比較水的多少。學生根據原有的認知水平提出比較水的多種方法如:比水位的高低、比瓶子的大小、比重量等。為後面設計比較水的多少實驗方案埋下了伏筆。

(2)、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學生對兩瓶水的多少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測的基礎上,進入下一環節: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在這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獨立探究:你們小組想用什麼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方法,並及時加於肯定,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將機會留給學生,不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對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佳方案,小組選擇需要的材料進行實驗。有的小組選用稱一稱比重量的方法,由於學生都有玩蹺蹺板的經驗,在比重量時直接把兩個杯子放在天平上,在學生實驗時,教師及時啟發學生:直接把兩個杯子放在天平上稱公平嗎?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裏稱,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適時引領探究深度、重演量筒的發明過程

在學生對兩杯水的多少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順勢展開,進入下一個探究活動:重演量筒的發明過程。“大家都認為2號杯的水多,到底多多少呢?”學生用手比劃,“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提出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我們沒有有刻度的杯子,怎麼辦?”讓學生對發明有刻度的量杯產生了興趣。用尺子、塑料杯等工具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有刻度的容器,並用自制的兩杯測量杯中的水量,在小組測量數據的展示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制有刻度的容器測量不準確。進而引出測量水多少的專用工具:量筒。在學生了解了量筒的刻度及單位毫升之後,學生急切想使用量筒,於是先滿足學生的迫切願望,讓學生先自主嘗試測量1號杯,引起學生測量準確性的探討:我量的是30毫升,我量的是31毫升,我量的是29毫升,吸引學生對量筒正確使用方法的關注,教師通過課件輔助教學。對正確使用量筒的方法進行引導,使教學難點得到解決。學生運用量筒再去對兩杯水進行測量。讓學生在解決“比較水的多少”這一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重新經歷人類發明量筒這種測量液體體積工具的過程。

(4)、課後拓展

學習是為了應用。在學生認識到比較液體多少有多種的方法及掌握了量筒的正確使用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如:一瓶飲料的體積是多少毫升?伊利牛奶包裝盒標明的體積是1L,是多少毫升?等。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品質。

縱觀本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步步深入:首先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2號杯的水多;教師提出問題:2號杯的水比1號杯的水多多少?引發學生自制刻度杯,可自制刻度杯測量不準,適時提供專門的測量工具:量筒,激發學生對準確測量容器的需求,指導正確使用量筒。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把探究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水》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本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它不僅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也是整個國小科學課中有關“水”的內容的起始課。《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質,是“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並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時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這一課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對水的已有認知進行討論和梳理,能用網狀圖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屬性,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質;三是給物質分類,讓學生初步瞭解物質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個環節由“已知—再感知—科學認知”環環相扣,逐步提高。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水的感性認識,更是期望學生對感性認識進行反思和梳理,從而關注這三類物質的主要區別,這也是為後面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但是,他們對於水的熟悉程度僅僅停留在感性認知的層面,他們的思維活動更多依賴對水的零散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將這些經驗進行歸納、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再在理性層面的支撐下,去拓展對其他物質的認識,最後在上升到科學認知的層面,形成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思維。

三、説教學目標

將這節課放到整冊教材和本單元考察,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2、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

(2)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3)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五、教學準備

有效的材料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必須和基礎,本次活動我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材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三個透明塑料袋(用來裝水、醋、牛奶)、石頭、木頭各一塊、樹葉一片、網狀圖、分類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1張;

給全班同學準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成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們就需要在教法和學法上有所突破:

(一)説教法

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鑑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關於具體事物感知信息的儲備是比較單薄、零散的,只有經歷了實打實的感性認知階段,科學思維活動與認知建構才有可能達成。所以,我們主要採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的特點,以“找水”和給物質分類這樣比較貼近“玩中學”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動中,讓所有的學生真正參與到其中,並從中得到認知和體驗。同時,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的順序,逐步使學生掌握本課科學概念。

當然,我們教師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鼓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和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我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動畫的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通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互動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貫穿在整節課中,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而學生的觀察過程中也有老師的指導、答疑;既有師生互動,也體現了生生互動。師生、生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5、此外,本節課還採用了教學中最常見的講解、歸納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説學法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儲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觀察獲取相關科學知識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調動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啟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的分組觀察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交流中碰撞、發展、創新,最大程度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七、説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突出重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本次教學分三個環節進行。

(一)激趣導課

以動畫片的播放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學生的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求知慾望,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探究新知

本環節由三個活動構成。

1.我們知道的水

該活動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對“水”已有認知進行回顧,並根據回顧及時填寫氣泡圖。三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科學記錄,並不清楚及時記錄的好處,教師在這裏提供給學生氣泡圖,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網狀圖的填寫及後面的交流;

第二步認識網狀圖,通過互動,答疑,讓學生對水的一些基本屬性進行初步的瞭解;

第三步由小組成員交流,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網狀圖,完善對水的認識。

2、水在哪個袋中

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通過“找水”的活動,來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一環節重在引領學生運用摸、搖、聽、聞等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

3、給袋中的物體分類

在活動中引導、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給物質分類可以有多種標準,同時理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只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標準不同,給物體分類的方法也不同。

(三)課堂小結本環節不僅幫助學生整理這節課所學知識,而且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認識到地球上水資源的匱乏,及時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這裏需要提出的是:為了規範學生的操作,我們的教師在觀察活動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八、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講解的知識簡明、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一目瞭然,清晰易懂。本課我們就設計這樣的板書。教師在活動結束時畫在課題上的心形,相信比話語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結束語: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們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感知氛圍,完成了此次活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導”立足於學生的“學”,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孩子主動參與到科學概念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水平,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水》説課稿4

一、設計意圖:

玩水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但對於小班孩子來説,瞭解水的特性是不容易的。應該通過實驗、操作,藉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特性一一顯露出來,讓幼兒在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中理解水、認識水。

物質在水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理現象。本活動旨在通過體驗水的味道的變化讓幼兒探究、瞭解某些物質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現象。採用變魔術的形式,是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的;讓幼兒在探索後通過標記記錄兩種“變”的方法,實際上是對科學探索方法的隱性引導,激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相同的結果。孩子們在活動中始終充滿好奇,積極探索,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二、活動目標

新《綱要》科學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提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為此我制訂了以下三個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白糖、橘子粉、草莓粉溶解在水裏後水會變味。

2.通過操作感受物質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現象,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表達出來。

3.願意參加實驗活動,對實驗操作有興趣。

三、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白糖、橘子粉、草莓粉溶解在水裏後水會變味。

活動難點是通過操作感受物質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現象,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表達出來。

四、教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

講述法和提問法。

五、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操作法、實驗法、討論法的學習方法。

六、活動過程

一、觀察、嘗試活動,導入主題。

讓小朋友品嚐白開水,讓小朋友品嚐白開水,發現淡淡的水怎麼會變成甜甜的水?

二、幼兒探索:變甜甜的水

幼兒自己操作發現淡淡的水怎麼會變成甜甜的水?

三、再次探索:變不同味道的水

幼兒再次操作,交流自己的發現,淡淡的水中加入不同的溶劑會變成什麼味道。

四、活動延伸

提供食鹽、咖啡、豆奶粉等,讓幼兒品嚐變成各種味道的水。也可以嘗試把兩種飲料粉

同時加入水中,觀察水會變成什麼顏色,品嚐一下水的味道。

《水》説課稿5

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周莊水韻》。

一、説教材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的遊記散文。作者從不同的時間、季節入手,分三次描寫了周莊水鄉給人的印象,讓人猶如欣賞了一幅有聲有色、韻味十足的動態風景畫。根據大綱及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並掌握寫景的順序和方法,品味本課清新、優美、抒情性強的語言,能背誦第二次遊周莊的課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鄉動人的情韻,瞭解祖國如詩如畫的水鄉風貌,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

重、難點的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身處農村,很少遊歷他鄉,現在的認識水平不夠理想;本課的語言清新優美,修辭運用非常恰當,這些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對學生今後的寫作極有幫助。同時,本文是一篇遊記,學生以前接觸少,對遊記的寫作方法不太瞭解,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我確定本課的學習重難點如下:

重點:品味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周莊水韻的古典意境。

難點: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二、説教法

如何突破教學重難點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多媒體直觀教學。文字畢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設計用多媒體展示周莊的.美景,先讓學生對周莊有一個清新、鮮明、深刻、直觀的印象,再牽移到文字上的周莊,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 課堂活動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誦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並受到情感薰陶。

三、教學設計

1、觀賞視頻導入新課

俗話説: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一開始老師就有一個責任——那就是將學生分散的思維迅速地聚攏,拉回教室,所以我設計的一個這樣的開頭: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去旅遊,我們到有中國第一水鄉之稱的江南古鎮周莊去走走,去領略它第一水鄉的獨特風韻。

多媒體播放周莊水鄉的視頻。舒緩的音樂,美麗的風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

2、聽讀感知。

新課一開始,我又藉助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聲情並茂的範讀,屏幕上美麗如畫的周莊景色,使課文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從而有效的吸引的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聽完朗讀後,要他們完成了我事先佈置的感知任務:

1)、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敍述周莊水鄉的總體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對周莊的整體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這裏的水,還有一切和連在一起的事物(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橋、小舟、行人等) 。讓人不由想起馬致遠的一句詞:小橋流水人家。

3)、作者對這樣印象的評價:這樣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見到。

4)、這樣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斕

水上石橋—風采各異

水傍古鎮—古鎮和水渾然一體

5)、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和感受分別是:

第一次,時間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莊的雨景,水墨畫;

第二次,時間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莊雪後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畫;

第三次,時間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辦旅遊節的周莊,好像一幅油畫。

3、朗讀感悟

周莊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遊歷,去觀賞,原因在於周莊水鄉多姿多彩,動人心絃的情韻所在,下面我們踩着作者的足跡,跟隨作者去領略周莊的多種風韻。

我用多媒體分別展示表現作者三次遊周莊所見之景的風景圖片,同時配以輕柔舒緩的背景音樂,指名三個朗讀能力好的同學朗讀課文有關內容作畫面解説,這種三管齊下的虛擬旅遊形式讓學生油然而生身臨其境之感,他們很快感悟出不同時節周莊風景的不同意境。

煙雨籠罩的周莊給人一種迷離朦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莊讓人領略到一種典雅古樸之美;張燈結綵的周莊有一種色彩斑斕之美。

4、學生自讀

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讀課文中的精彩語段,從中品味本課準確生動的語言,增強學生語感,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學生朗讀時我用多媒體播放舒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能真正融進課文,讀出自己的體會。

由於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這一情節的設計使課堂在優美輕柔的背景音樂中書聲朗朗,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當同學們讀到“細細諦聽,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祕幽遠的江南絲竹,裹着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這句時,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精彩的畫面:遠遠望去,薄霧隱隱約約,如夢如幻,恰似一縷紗巾,纏繞在少女的腰際,伴隨着輕風飄蕩。

此刻,同學們已經能真正融入課本進行有創意的的個性朗讀了。他們的語感無形中增強了,而且還能讓同學們對遊記散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5、探究寫法。

趁着同學們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的契機,我適時安排他們探討這篇遊記的寫作方法。(按照時空順序多角度描寫景物;先略後詳,逐步加深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寫景物)我就這樣輕鬆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6、佈置作業:

學生討論:作者在寫了前兩次遊覽周莊之後,為什麼還要寫第三次遊覽周莊?

7、課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結束。周莊水鄉就像這首歌中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樣美麗動人,多姿多彩,讓人嚮往。我們偉大的祖國到處是壯麗的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大家都要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

四、教學反思

上完《周莊水韻》這一課後,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學思潮中,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課本的單一教學是遠不能很好的詮釋新課標的,那種單一的資源是一種缺失。我們就自覺地、迅速地完成這種觀念的轉變,儘可能地學會利用,挖掘,拓展並整合資源,儘可能的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去激活和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建構一個多維的教育教學新時空,一個生動無比的活力四射的創意平台。

《水》説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哈爾濱市繼紅國小的科學教師,孫傳剛。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二課《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空氣和水》一共有7課,《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佔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這一單元是以水為主要線索,用感觀和實驗的方法觀察水和空氣,觀察方法引領觀察內容,以比較為手段,以維恩圖為促進概念轉化的方法,形成關於液體、氣體的概念。

2、課程分析

本課讓學生對水和食用油進行有意義的對比研究。學生將從多個側面(如顏色、氣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張力等)認識到水和其他液體的不同之處,同時對它們的相同點進行概括提升,比如液體具有流動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狀。本課在單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們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去觀察,去實驗。為下面研究水和空氣的對比做了很好鋪墊。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周圍一些常見的物體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但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不強。雖然學生通過學習對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點,但對它們本質的`區別認識是模糊的。這些都是要在本節課及今後的教學中予以培養、鍛鍊、提高及澄清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2.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和實驗的方法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維恩圖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準備】

2只試管,1只裝水,1只裝油。玻璃片,1只空試管,2只滴管(標記上1號,2號),面巾紙,試管架等。

【教學設計】

活動分析:

本課主要進行五個活動。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較它們的浸潤和液滴形狀;

三是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是比較水和油的沉浮情況。

五是觀察液體具有的共同點沒有固定的形狀。

其實五個活動既是穿插的開展又是在有序的滲透。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桌子上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什麼材料?

預設:試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紙,試管架。

師:這節課我們就比較水和食用油,關於水和油,同學們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1、認識實驗用具。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題。(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3、瞭解學生的原有認知。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利用感官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1.確定方法:比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預設1:看,聽,摸,聞,嘗。

預設2:教師追問:嘗的方法合適嗎?為什麼?

策略2:嘗是不衞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適。

2.確定記錄的方式:維恩圖。

3.觀察活動。

教師引導:

方法引領觀察的內容。教師巡視與學生們交流觀察方法具體如何實施和所能觀察到的內容。

4.小組彙報。

預設1:顏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師出示同一種顏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體來糾正學生們的認知。

預設2:水沒有聞到味道,油聞到味道了。

策略2:聞的方法知道的是氣味,味道是通過嘗的方法知道的。

本環節達到目的:使學生們通過感官觀察能夠比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並且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注重觀察方法的科學性。並能夠通過比較的方法把維恩圖進行完善。學會了在不同當找相同的方法。

活動二、觀察浸潤現象、比較液滴形狀。

1.引入:同學們,在剛才搖晃試管聽聲音的時候,有人把水和油灑出來了嗎?拿面巾紙擦擦看到了什麼現象?

預設:進到紙裏面去了。

目的:學生們很難直接説觀察浸潤的現象,通過前面活動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潤現象。而且可以起到過度的作用,過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發學生們主動探究的盡頭。

2.液滴的比較觀察。

再次過度:有水和油進不去的材料嗎?引出玻璃片。

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號滴管取一滴水,2號滴管取一滴油分別滴在玻璃片上,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師應考慮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觀察形狀,從哪個角度觀察等方面的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們規範的實驗的能力和如何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彙報並畫出水滴,油滴的形狀。

預設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圓形,油滴發癟。

活動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的方法。

1.怎麼比較水和油的重量呢?

預設1:學生説不出比較水和油的輕重方面。

策略1:教師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飯時喝湯的時候發現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實際例子。

預設2:學生説出用秤去稱量重量。

策略2:現在沒有稱量的工具。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出混在一起。看誰在上面誰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試管進行實驗觀察。

3.彙報現象並進行分析。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培養學生動手的實驗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仔細在觀察中發現問題,並能夠自己嘗試解釋現象。

活動四、觀察同一物體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況。

教師演示,並請學生們彙報現象並做以分析。

目的:使學生們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説出浮力的這個詞。能夠感知沉浮情況就可以。

活動五、觀察它們作為液體的共同特點。

1.教師出示不同形狀的容器裝水和食用油。

2.教師把水和油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中,請學生觀察現象找相同之處。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學生可以觀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狀,它們的形狀會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而改變。水和油都可以流動。總結水和油相同點。

三、小結以及拓展。

學生總結:請學生們觀察維恩圖來總結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師拓展:通過今天學習的比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比較其他的液體。

《水》説課稿7

一、説教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今天這麼熱的天,大家在這裏比賽,很悶熱。請大家隨我到一片清涼地吧---周莊走一走。古人説,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八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課文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台。當中《周莊水韻》的作者更是用優美的文筆將水鄉古鎮的美景及韻致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猶如欣賞了一幅有聲有色、韻味十足的動態風景畫。

經過第一課《巴東三峽》的學習,學生對遊記這一體裁有一定的瞭解,但還不夠,應該再加深對遊記的理解,學會評價,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愛鄉意識。

根據大綱及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這一課安排為兩課時,下面是我確定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掌握寫景的順序和方法,品味本課清新優美、抒情性強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查閲資料,較全面地瞭解周莊的現狀。(要求上課之前上網去查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發學生對歷史人文的當代價值的思考,提高審美情趣。

重難點的確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身處農村,很少遊歷他鄉,現有的認識水平不夠理想,本課的語言清新優美,修辭的恰當應用,這些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對學生今後的寫作極有幫助。同時,本文是篇遊記,學生以前接觸較少,對遊記的寫作方法不甚瞭解。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走出課本,能將人文價值的評價遷移到家鄉名勝,而這方面學生也是較為薄弱的,也是個難點。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這一課重難點如下:

重點:品味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周莊水韻的古典意境。

難點:1、學習寫作方法。

2、對周莊歷史人文的當代價值做出正確的評價。

二、説教法

重難點既然已經圈出了,那又該如何來突破呢?想了想,決定採用以下方法:

1、多媒體直觀法教學。文字畢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設計用多媒體展示周莊的美景,先讓學生對周莊有一清晰、鮮明、深刻、直觀的印象,再由此遷移到文字上的周莊,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突破重點也就不難了。

2、按照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的認知規律教學。先整體感知,再局部賞析,最後再評價。引領學生走進課本,親近周莊,走出課本,評價周莊,評價現實。這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對比法。他鄉有周莊,我鄉有仙字潭。但由於家鄉相對閉塞,不比是較不出真知的。因此我設計用多媒體將兩者進行橫向對比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閲讀中知人論世,學會對課文評價,學會對現實評價。

三、教學設計

1、對比激趣,導入新課(5分鐘)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始老師有一重任---那就是將學生分散思維聚攏,拉回教室。所以我設計這樣一個開頭。

播放周莊、威尼斯“水鄉、水城”特色的幾幅畫。並提出疑問:二者有何不同呢?

用美景將學生的思維拉回。

激趣:有國人愛把江南水鄉比做是東方的威尼斯,我覺得不妥,你知道我為什麼這樣説嗎?江南水鄉有幾千多年的歷史,而威尼斯卻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豈不是説老爹像兒子嗎?(設計這一題一是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景物是各有千秋的,有個性才有欣賞點,二是引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不能老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2、複習—鞏固整體感知,親近周莊(5分鐘)

①、老師提問:周莊給大家留下什麼總體印象?文中寫了幾次遊周莊的情景和感受?每次遊的印象分別是什麼?引導學生由水韻入手,抓住“水韻”這個文眼。

②指名學生簡述作者第二次遊周莊是如何描寫“周莊水韻”的?

在學生的回答中列出板書。

設計的意圖:讓學生温故知新,把握全文,體會抓住事物特點的寫景方法,也為下面的新課作鋪墊和銜接。

3、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品賞周莊(18分鐘)

①默讀第5自然段,提出疑問:前面春冬兩次遊周莊,作者差不多已經寫完了周莊的“橋”和“水”,那麼第三次遊歷周莊時,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怎樣寫的呢?

學生答完後,這一段要求學生讀一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描寫景物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並領悟其優美的地方。

②作者第三次遊周莊時,重點描寫了在古鎮盡頭看到的節日夜景,他是按怎樣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將古鎮悠遠的歷史與現實有機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分組討論。

設計的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明確寫作的條理性。明確古鎮過去與現在的聯繫。

③這一課的語言清新自然,請你從中找出你喜歡的地方,並簡要説一説你喜歡的理由。這一題主要是側重領會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4、課堂作業(6分鐘)

朗讀附文《江南》,想想詩中描寫的江南與課文描寫的江南有什麼不同?課後第三題。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進一步瞭解不同的表現手法的表達作用。

5、整體評價——拓展文本,評價周莊,延伸課堂。 (8分鐘)

展示兩幅圖,讓學生分組討論,哪一幅更適合周莊的未來?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展開辯論,做出恰當評價。

作業(二選一)

1、出示家鄉的兩處名勝:仙字潭和齊雲樓的照片,再介紹一些情況,要求學生實地考察,再寫篇遊記或調查報告。

2、隨着經濟的發展,高樓大廈不斷湧現,一些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老房子要麼讓位於現代建築,要麼破敗不堪,針對這種狀況,要求學生寫一篇研究性報告。

學生對調查報告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指導。結合上課時評價周莊,促使學生走出文本,思考歷史人文的當代價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全面提高優秀歷史景觀的意識。

説板書:

板書是一節課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因此我板書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力求通過板書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一課我為什麼這樣安排呢?我主要是想向學生灌輸這麼一個理念:生活中處處是語文。

《水》説課稿8

一、説教材

1. 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水》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水的祕密》是一個聽説活動。水是我們生活中到處可見的物質,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水。我們的教育活動能夠選擇與幼兒的經驗有關內容,體現出我們教育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動更能讓幼兒在自然的氛圍中學到知識。綱要提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説、敢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所以這個活動對我班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的促進創設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我班幼兒很多是從鄉下轉來或是私立幼兒園轉來的混合班,大部分幼兒都積累了一定的詞彙量,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有一定基礎,但受到方言的影響,很多幼兒口頭表達的詞彙量和語言的流暢性受到限制,傾聽的習慣不是很好。所以這個活動對我班培養傾聽習慣和口語表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和特性。

二、説目標:

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和語言領域目標,我對本次活動擬定了以下目標:

1、通過水的特點和用處的進一步瞭解,懂得水對人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夠圍繞話題與談論,與同伴交流想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3、傾訴他人講話,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

這3個目標不單指的是語言方面的目標,還包括了社會領域、科學領域、體現了目標的整合性,包括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現了目標的三維性。《綱要》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參透的各個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三、説看難點:

1、我把這次活動的難點定位圍繞話題參與談論,與同伴交流想法。幼兒要圍繞話題不離題的與同伴參與談論一個話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對本班幼兒容易受外界影響和刺激而轉移注意力的特點來説一個難點。

2、重點是:傾聽他人講話;重要傾聽他人的想法是重點,因為幼兒從聽的經驗上的積累,豐富了一定的知識,才會"説"出",用口頭語言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四、説準備:

1、環境創設:在教室周圍佈置幼兒、教師共同收集來的"水的形成""水的用處"等圖片宣傳畫。綱要指出:環境是促進幼兒語發展的重要途徑。

2、生活經驗準備:幼兒通過看電視、錄像、與家長、教師交談等方式,瞭解水從哪裏來,水的種類,水的用處等相關知識。因為只有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才會有話可説,才會在別人面前有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請家長配合帶幼兒外出(利用時間)觀察小河小池塘,水溝等地方的水,瞭解髒水與淨水的不同,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

3、製作《鹹水娃娃和淡水娃娃》課件

五、説教法與學法

1、情景感染法:讓幼兒通過情景的假設,自由的欣賞、自由的表達。

2、多媒體技術運用法:通過多媒體的聲音,動畫、上幼兒激起對活動的興趣,保持對活動的濃厚興趣;

3、視聽講結合法,幼兒通過看圖片展、聽多媒體課件《淡水娃娃和鹹水娃娃》的解説以及同伴的表達,遷移成自己的知識的經驗表達講出自己的'感受。

4、啟發討論法:通過老師一個個的啟發性問題,激發起幼兒的思維的拓展。

以上的方法大部份是幼兒的學法,這更體現出了以幼兒為主體,充分幼兒的主動性,這幾種方法在活動過程中相互交替使用,讓幼兒動靜活動結合,同時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以幼兒的自主探進學習活動的原則。

六、説活動程序:

根據教學原則圍繞活動目標我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

1、設置情景,幼兒集體感受,激起興趣。

幼兒自由參觀教室周圍的圖片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同伴共同講述。同時老師設置問題:什麼地方有水?水從哪裏來。讓幼兒帶着問題有目的的觀察並與同伴自由的講述。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幼兒在寬鬆的、自由的語言環境討論,老師同時啟發提問幼兒:"人們生活用是什麼樣的水?水在生活中有什麼用處?讓幼兒帶着問題觀看課件《談水娃娃和鹹水娃娃》,在生動有趣的動畫解説中讓幼兒知道不同水的用處,增強了幼兒在科學方面的知識。幼兒有了前面的經驗幼兒在下一環節的集體交流表達自己的難點就迎刃而解。

3集體交流,幼兒圍繞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此環節要傾聽他人講話,尊重他人的想法,引導幼兒結合例子或圖片來講述,以及通過小組的形式來輪流講述表達,這樣不公僅使講述的幼兒講的生動,聽的幼兒聽的有趣,同時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有輪流講的機會,這樣活動的重點就突出了。同時教師為幼兒假設這樣一個個交往的環境,支持鼓勵幼兒吸引幼兒同伴與同伴間,同伴與老師間的交流,讓幼兒體驗語言的樂趣,這是綱要的指導重要提出的。

4、拓展思維,遷移經驗

引導幼兒想像談話:

1、"假如沒有水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

2、人們生活缺水怎麼辦?怎麼節約用水,讓幼兒在已有的經驗,遷移思維圍繞話題進一步表達,同時也發展了幼兒語言的創造性思維。

5、教師小結,引出教育意義,結束活動。

甘共苦老師對錶達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同時告訴幼兒要如何節約用水。

《水》説課稿10

一、説教學內容

《水和水蒸氣》是國小三年級下冊《温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的第六課。本單元主要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温度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和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水的三態循環的觀察和感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本節課就是循着上節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水和水蒸氣的觀察研究活動。通過“水哪裏去了”的探究、觀察,討論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是如何蒸發到空氣中的,然後再通過“加熱能加快水蒸發”的觀察活動,幫助理解水獲得熱量後能更快地從液態變為氣態,最後通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觀察試驗,幫助學生理解水蒸氣能從氣態變為液態。

二、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2、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淺盤子中的水的變化,同時結合生活中“水會幹掉”的經驗,討論水的蒸發。

2、觀察比較自然狀態下和人工加熱情況下水的蒸發現象的異同。

3、觀察把一個玻璃杯扣在一個裝熱水的小杯子上會出現什麼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細緻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2、感受、體驗物質變化的可逆性。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液態和氣態的`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加快水蒸發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探究水的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説學情、教法和學法

1.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符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2.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觀察中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

3.説學法

本節課要教給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思考的科學習慣。

五、説教學程序

教學準備:透明玻璃杯、燃燒匙、熱水瓶、酒精燈、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教師以複習前節內容的形式,用濕毛巾在黑板上寫“冰”。

2、觀察“冰”的現象。

3、學生舉例:在我們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水自然幹掉的現象?

二、探究“水到哪裏去了”。

1、那麼這些水到哪裏去了?你們猜猜看。板書:水

2、學生敍述課前實驗。(碟子裝水自然風乾的實驗)

3、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是我們剛才很多同學説的蒸發。

三、探究“加熱能加快水蒸發嗎”

1、學生討論、猜測。

教師歸納板書:加熱,風吹,增大表面積……

2、研究其中一種方法“加熱”。

加熱是否能加快水蒸發?板書:加熱能加快水蒸發??

3、教師指導實驗方法,並提示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5、彙報,交流:

6、小結:水受熱以後,獲得熱量能更快地蒸發,從液態轉化為氣態。

四、空氣中的水。

1、討論小河、海里的水是哪來的(下雨)

2、雨是什麼形成的?

3、學生討論,交流。水蒸氣遇冷能不能變成水呢?我們用實驗證明。

4、教師口述實驗要求並演示。

5、教師為每組倒熱水,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同時教師取一玻璃杯裝入一些冰)

6、彙報:

7、通過剛才我們的實驗觀察,證明了水蒸氣遇冷能變成水。

8、討論“白汽”。

(1)剛剛實驗中有小組提到燃燒匙上方有出現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氣嗎?預設:不是。水蒸氣的微粒太小,無色無味,透明,我們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2)這白汽是怎樣形成的?

(3)我們還看到哪些地方有類似於白汽的現象?説説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現象再次證明水蒸氣遇冷能凝結成水。

9、解釋上節課的疑問:上節課我們的疑問,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嗎?

課件出示: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玻璃杯就會冷卻下來,在杯壁上凝結成小水滴。

10、討論:雨是怎樣形成的?

雨是水蒸氣形成的,是怎樣形成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12、教師解釋下雨的原因。

我們身邊的水一直在蒸發,水蒸氣不斷上升。紅色箭頭表示當水蒸氣,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的。水蒸氣從地面上升並遇到上面的冷空氣時,就會凝結,變成我們看得見的小水珠,飄浮在空中,這就是雲。雲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積越多,越積越重,最後落下來,這就是雨。

五、總結和揭題,説説你的收穫,並板書:水和水蒸氣

六、課外拓展:

風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發?兩塊濕手帕,一塊用電風扇吹,一塊讓它自然蒸發,哪塊會幹得快?課外研究。

《水》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整個科學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學生學習科學過程中遇到第一個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學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和探究是建立許多物理概念的科學方法。③、從密度的定義,得出密度的單位,及其讀法和意義。總而言之,密度是科學的教與學的又一個的新開篇,為今後的學習方法、知識遷移設下重要的伏筆。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水的密度的意義,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記住4℃時純水的密度值。學會用天平、量筒測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訓練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3、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的內容確定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學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規律,確定教學的難點為:密度是物質的特性與質量、體積無關。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前期知識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密度本身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一下子“蒙”的感覺,教師引導從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感性認識,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認識用比值定義密度的方法。

2、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的有些狹隘—僅限於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們只滿足於新奇的實驗現象,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實驗現象,並未產生探索這些實驗原因的需要,有的'學生只對實驗的操作感興趣,卻忽略了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試驗能力。

3、學生的思維品質

國中學生的思維認識過程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密度的教學內容恰好是學生的認知的轉折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由形象思維開始,展開教學內容,又要不失時機,適時的向抽象思維過度,進行分析概括等思維的訓練。

三、教法和學法確定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以學生為前提,從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依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認識規律,遵循教材內容科學性和思想性確定本節教法。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形成科學的概念,學生的分組實驗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實驗研究發現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學法是教法的支撐點,沒有學法指導,就沒有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也不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視學法指導。1、以啟發設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自主學習。2、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過程中提高實驗能力。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出問題,從而引發思考,產生疑問,激發學習興趣。首先提問水和酒精如何區別?(指出判斷是利用它們的性質)接着又問水有哪些性質?最後點明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水的又個重要特性“密度”。

2、新課教學

(1)指導水的密度探究實驗。教師啟發學生應該測的物理量,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多次測量水的體積和質量,並把數據填入表格中。

(2)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分析是本節教學設計的重頭戲,要特別突出密度概念建立過程。在分析表格中實驗數據時,不要直接計算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通過質量與體積數據比較,水的質量隨着體積增大而增大,發現水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水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這比值是一定説明它與體積、質量無關,從而讓學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種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滲透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瞭解意義。在學生對密度定義明確、密度概念有所瞭解後,從實驗數據中討論,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質量是多少?這樣從密度定義得到了密度單位、讀法和意義,使學生易理解接受。並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推導密度之間的單位換算關係。

3、歸納小結,知識昇華

通過學生課堂練習來評價反饋教學效果,又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作業佈置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又是課堂練習的延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佈置作業。

《水》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水》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識字課。本單元共安排了6課,體現了3種不同的識字方法,本課為看圖識字,配有4幅插圖,右下角分別寫出了古代的象形字,這就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素材,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簡單的識字方法。本課教學任務分兩課時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據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1。會讀“日、月、水、火”4個生字,認識“橫折鈎”1個新筆畫。結合插圖和生活實際瞭解生字的意思,會用這個字組詞或説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確規範的書寫日和月。因為這是一羣剛入學才一個多月的孩子,本課使他們第二次接觸漢字,對於他們來説把橫寫平,豎寫直都很困難,所以我將本課的難點定為:能在田字格中正確規範的書寫日和月。

二、學情分析。

剛入學的孩子在課堂上面臨面臨以下幾個問題:學生字枯燥的。無趣的,而天性好動的性情又使他們在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注意了很難持久,基於此,我會將學生的養成教育貫穿課堂始終,用自然的提示語,表揚話,手勢動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終保持。

三、説教法

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興趣教學法。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容易分散,而興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教學中,我通過運用恰當的肢體語言和生動、活潑的兒童化語言;形式多樣的識字遊戲;從始至終讓孩子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課堂上,達到識字和組詞的目的,提高識字能力。

2、情境教學法。這是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現學科整合這兩方面去考慮的。在教學中我通過講故事,圖畫,生動形象的板書重現知識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直接參與學習,在創設的情境中促使學生更好地識字。

3、賞識教學法。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在學生練讀字,詞、參與遊戲、展示學習成果、教師相機指導等環節,我活用賞識語言;當眾表揚賞識;用欣賞、讚許的目光賞識;用友善的動作賞識;用模糊賞識等賞識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給學生注入了巨大的學習動力。

四、説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的確,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新課標對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學生也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會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我將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時時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催化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學得不亦樂乎。

根據教材特點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分為以下五步:

1。圖畫導入,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課伊始,我將貼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歡的太陽公公,來認識太陽這個詞,這個詞並不是本科教學之內,但這是孩子每天都見到的一定非常想認識。所以信手拈來,既不費力氣,又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2。聽故事,感悟漢字的演變過程

六七歲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講解這個字第一筆什麼,第二筆什麼,你應該怎樣怎樣寫,無疑使孩子感到學漢字是枯燥的,沒有意思的。如果讓剛學漢字的六七歲孩子在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圖畫中學習漢字,無疑是激發學習漢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為例,安排學生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描畫太陽,講一講古人是怎樣造出這個字的,為孩子架起與古人對話的橋樑,讓孩子親身體會古人造字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使漢字不僅僅是方塊字,而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更加生動。也為下面的自學打下基礎。

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能力,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孩,於是我安排了為形聲字配圖,再與現代字相對應的找朋友遊戲,讓他們自己學習漢字極大地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找,叫名字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記憶。

3。瞭解字義,積累詞語

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組詞,説句子,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詞,説得最多的是句子。而現在的小孩,接觸面廣,家庭教育好,組詞説句子對他們來説不是難事,我只是將從前他們從生活中積累來的重新霧化出來,與小夥伴交流,並讓他們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字義,更明白生活中留心學習,積累你會學到許多字。

我就不一一舉例,重點説説“水”的處理:我將提出這樣的問題:生活中你都見過那些水?估計學生能夠説出來:汽水、河水、江水湖水溪水泉水露水

海水自來水白開水

(課件出示詞語—————詞語中的“水”用紅色顯示)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詞語,你發現了什麼?學生不難發現這些詞的誰都在後面,我將給與肯定:

同學們真會觀察,這些詞“水”字都在後面,你能不能組個詞,讓“水”字在詞語的前面呢?我估計他們也許説不出來:這時我可以給與提示:我們喝水用……,蘋果、香蕉梨都叫……如水杯、水庫、水泥、水果、水牛、水草、水壺等等。意在讓學生明白用這個字組詞不僅僅可以在後面,還可以在前面甚至中間:如:灑水車。以此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新課標中對低年級段做出這樣的規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這裏我就通過安排讓學生組詞,讓“生字開花”,完成識字量。

4。學寫生字,但求端正

這裏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

1、看:“日”字和“月”字的筆順跟隨,認識新筆畫“橫折鈎”,説一説你怎樣記住這兩個字。(邊説筆畫名稱邊書空)

2、觀察:田字格里的日和月,寫的時候哪一筆最關鍵?(“日:字中間的一橫要落在橫中線上)“月”字的第一筆撇要寫的長一些。

3。、示範:教師在田字格里寫範字,學生觀察。

4。、練習:學生描兩個,寫一個。

這一環節中,我將在行間巡視指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執筆姿勢,寫字姿勢,對於寫不好的學生手把手的教,對於寫得好的給小紅花予以獎勵。而我的獎勵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從而一種成功感,這種成功感又會變成一種動力,從而激發他們今後主動、自覺地觀察字形、練習寫字;

5。拓展延伸,留有餘地

最後將學生課前的兩首古詩:鋤禾與靜夜思。出示讓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原來有我們學過的漢字。意在讓學生明白優秀的詩文,好聽的故事就是有漢字組成的,等您們積累多了,也能自己讀書看報,寫文章了。點起學生心中想要多學漢字的火把,更希望這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國小一年級語文説課稿三《口耳目》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口耳目》是識字,寫字教學的第二課,語文中的12個字都是象形字,並且配有形象的圖片。新課標要求,識字教學應在符合一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前提下,調動學生識字積累的熱情,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習。

2、教學目標

根據“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低年級學生識記漢字,應在辨認字形中瞭解字義,結合字議瞭解,識記字形。並結合本課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字,會寫3個字。認識“| ノ丶”3種筆畫。

(2)感悟漢字的形象性,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認識12個生字,會寫“十、木、禾”3個字;難點是識字形。

二、説教法、學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學過程,必須然是主動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和幫助學習者自己學習。

因此,我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制定以下教學方法:

(1)闖關遊戲激趣法

(2)圖字結合識記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説教學程序

為了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設計及依據如下:我採用循序浙進的指導方式,使學生由圖文結合識字向形義結合識字。在此基礎上,最後達到學生不僅會認,並且學會書寫。

具體環節如下:

(1)識字遊戲。在上課之初,讓學生自己識讀教師出示的前6個漢字。並説説自己是從哪裏認識這些漢字的。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自學能力。

(2)圖文結合識字

①將上一環節認得的字,與每個生字所指的事物進行相互聯繫,這是一個學生理解字,由形到義的過程。運用圖片和教師講解深入淺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規律,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一些漢字是由圖畫演變來的。

②出示另6幅圖片,觀察這6幅圖片所畫內容,通過以上學習漢字的經驗,找出與現在6幅圖相應的漢字。並説説圖上物體與漢字的聯繫。這種直觀的圖文結合學習方式使學生輕鬆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練習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當學生學會運用形義結合,識記漢字之後,有很強烈的書寫願望。而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漢字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分析每個漢字的筆畫、筆順、結構,為學生進一步自學生字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本課採用遊戲合作,互助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與生活緊密聯繫,這不僅讓學生記住字形,而且還了解字議,增長了見識。

國小一年級語文説課稿一《a o e》

《水》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新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節知識點。原教材開篇即講水的各種形態的變化過程以及變化條件。這對於才接觸科學不久的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較大的難度。特別是,這些知識點對於一些國中生都不一定能夠搞清楚。所以,我選擇性地刪除這部分內容,其原則是專家説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且,課本P57頁還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霜的形成不是水蒸氣在物體上的凝固,而是凝華,所以,對於學生來講,要搞清楚這些名詞(哪怕初步的理解),肯定很難。標題“水的三態變化”,我想就應該體現水的三態以及三態是如何變化的,最後切入水的三態循環以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是較為恰當的。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稍微降低難度,定位在“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瞭解水的三態循環;動手實驗,掌握水的三態變化過程”。

二、説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雲、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即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存在。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着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進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温度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回憶或觀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雲、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討論它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尋求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證據,嘗試自主設計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觀察實驗活動。分析水的各種狀態之間變化的.過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態變化規律。思考有關自然界水的相關問題,並嘗試用“水的三態循環”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觀測數據(證據)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初步建立物質不滅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水的三態轉變過程。教學難點是水的三態轉化以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四、説教法和學法。

一堂實驗課,跟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注意事項是最基本的環節。所以,我強調了用酒精燈對燒杯加熱的注意事項。另外,由學生討論怎麼做實驗,再由老師進行指導,體現了實驗的探究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採取實驗、講授、討論法、研究性學習等。

新課程倡導的是教學理念、學習理念的轉變。所以,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尤為重要。通過探究、合作、討論、參與、親歷體驗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到互助、合作、探究的快樂,體驗到科學實驗能夠解決科學問題或提供更加有力的實驗證據。通過實驗活動,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培養能力,學會學習。

五、説教學程序。

本課由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存在形式引入題目,然後切入水的三態究竟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感知水的三態變化過程。再通過視頻的觀看,進一步感知水的三態轉化,加深印象。最後梳理水的三態是怎樣變化的,並回歸到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進行拓展。這樣設計,首先直接切入我的課題中心“水的三態變化”,接着引入究竟如何變化便順理成章,利用三年級上期學過的水的初步知識,梳理水的三態是如何轉化的,最後回到水循環,同時把水在自然界存在形式的成因這一難題捨去,較好地體現了靈活運用教材的思想。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並參與實驗,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一個清楚的知識呈現等,都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學習的態度,以及解決教學設計上的重難點。

《水》説課稿15

一、課程資源分析

1、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

《水的淨化》是人教版9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沒有特別涉及的,在本單元安排這樣一節內容,既複習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又讓學生了解到人類是如何對自然界中的水加以淨化利用的,併為下個課題中水資源概況、水的污染和防治等問題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説很好地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中化學與生活互動的特點,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本課題圍繞水的淨化問題,將吸附、沉澱、過濾和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來。前半部分介紹含不溶性雜質水的淨化方法,後半部分以硬水軟化為例介紹含溶解性雜質水的淨化方法,其中,過濾和蒸餾是國中化學中重要的實驗技能,也是本課題中重點學習的內容。

2、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學生的認知規律,九年級學生實際,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如下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通過本堂教學,使學生知道沉澱,過濾,消毒等是淨化水的常用方法。初步瞭解自來水的淨化處理過程。硬水與軟水的區別,硬水的危害及其軟化等。

②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沉澱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認識水資源的寶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3、重點:硬水與軟水的區別,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4、難點:過濾和蒸餾等操作技巧

二、課程資源處理

對於課程資源的處理,我決定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從中去發現化學規律。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簡易的淨水器,並且在佈置這個作業時對學生不加以具體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蒐集材料,自己動手,既訓練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訓練了他們蒐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分析討論、實驗探究、調查報告等方法,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掌握淨化水的幾種方法。對於過濾操作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採取學生課前合作預習,課堂實際操作,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程序

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沒有被污染的水和已被污染的水,引出本節課題,如何將渾濁的河水變澄清。

課堂上,展示渾濁的河水樣品,回顧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引導學生歸納出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然後,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活動,給他們一些自然界的水的樣品,讓他們利用自制的淨水器實地進行操作,對他們的實驗效果進行比較,選取效果較好的幾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為何效果較好,從而讓學生自行歸納出沉澱、吸附、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在實驗前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都沒有規定學生怎樣做,而是學生自己要怎樣做,主要考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通過參與各組的實驗,針對不同學生需要,給予幫助,同學們會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上,學生有的利用沙子,有的用面巾紙,還有用紗布,棉花等生活中可以找到的物品進行過濾,興致勃勃,體現了化學課程的開放性。再利用多媒體展示自來水的生產過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這些淨化方法的認識。

同時,對過濾操作中的一些具體要求的講解,我採用實物演示的方法,直觀的體現整個過濾的過程,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出過濾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並安排分組實驗,讓學生訓練過濾這一基本操作。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到了過濾操作中"一貼二低三靠"六個要點。通過過濾的分組實驗,讓學生比較過濾前液體和過濾後濾液的區別,再仔細觀察濾紙上的殘留物,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沉澱、吸附、過濾等操作只能去除水中的不溶性雜質,自然而然地引出學生的疑問:對於可溶性雜質應該如何去除?於是,過渡到軟硬水的概念和蒸餾這一基本實驗操作。硬水和軟水知識較為抽象,在此我為學生準備了涼開水和硬水,通過討論、實驗,使學生知道硬水和軟水的區別,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軟化的方法,通過生活生產中的實例介紹,促使對其形成感性認識。這樣,就將整節內容有機地串聯在一起。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突出兩個重點。一是強調從生活中發現化學,再利用化學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本節課就設置了大量的學生活動,首先讓學生製作簡易淨水器並實地實驗,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沉澱、吸附、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體現在生活中尋找化學;再通過對過濾這一基本實驗操作的活動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沉澱、吸附、過濾只能去除不溶性雜質,然後學生就會自然想到生活中含有可溶性雜質的水應該如何處理,從而引出蒸餾的概念;最後,在本節課結束前安排一場"當地飲用水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交流會,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民情,培養學生"憂國"、"憂民"之心,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的美好願望。讓學生嘗試如何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教學內容很有興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新的課程理念——化學與生活互動的思想。

二是強調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多媒體協同教學是本節課的特色之一。這節課的信息量很大,採用了多媒體展示的方法不僅更加直觀,還節省了大量時間。例如,觀看自來水的生產過程,再配合書上的插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於課文安排的演示實驗(蒸餾水的製作),由於其直觀性不強、講解費時,故改用多媒體教學法,組織學生觀看"蒸餾水製作"的教學短片,使學生可以在有限時間內,直觀地獲得大量信息。運用多媒體解決了一些傳統教學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研究,更好地體會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思想,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zdje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