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高一下冊説課稿

高一下冊説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冊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一下冊説課稿

高一下冊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配置與設計,增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效果反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用媒體可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五、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説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課後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着思考結束本堂課。

高一下冊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今天我所説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説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説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説明文,它不僅帶着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祕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祕。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

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説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裏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説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説教學方法

(一)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採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過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但由於説明文中某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我上課時利用錄音機錄製了一部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親身品味、體驗。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將幾個需要討論和理解的問題顯示了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們去思考。

五、説教學程序

課時安排:1課時

指導學習: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課前預習是學習每一篇課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讀課文,自學是必須的;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辯論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先聽一段中國古典音樂《梁祝》,再聽幾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

明確:除了人類的音樂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樂。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這個世界的音樂

究竟指的是怎樣的一種音樂?

(思考——討論——發言)

2、這種聲音是否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

(在原文中找答案)

3、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思考——發言)

(三)“課堂小小辯論賽”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這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學生先討論,再發表自方觀點)

(四)、説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明)

(五)品味語言:生動幽默

(兼文學性和趣味性)

(六)介紹“人生健康小訣竅”

1、聽好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舒暢。

2、聆聽古典音樂最有益於人的健康。

六、説板書設計

白蟻顫動上顎表緊急意義

蝙蝠藉助聲納察知周圍事物

動物的音樂,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種交談,尊重善待

鳥類歌聲中有豐富的含義,任何生命

這個世界的音樂

人類的音樂,本能生命的表現形式

高一下冊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促織》選自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下第六單元,它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於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第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此篇文言文時代較我們接近,淺顯易懂,有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文學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瞭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於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託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眾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3、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鑑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學難點

鑑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方法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疏通法(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討論分析法(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情節線索整理上)

總結歸納法(重點放在對具體段落的分析歸納上)

三、教學手段

1、提供與本課有關的資料。

2、藉助電教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設想

由於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平行班的學生,所以整個過程注重以基礎知識為主,抓住全文的重點詞句,帶領學生熟悉故事大概內容。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入手,弄清全文線索,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人物悲歡情感故事。

五、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瞭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裏窮得叮噹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蒐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説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裏的人傷心,他就跟着落淚;“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麼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鋭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解題(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能閲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説家,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鬱自傷,窮愁潦倒。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餘年,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讚美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簡明而生動地道出了《聊齋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3、疏通文章重點詞句(是對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的體現。)

假此科斂丁口假:借,利用成然之然之:以之為然,然:是靡計不施,迄無濟靡:沒有迄:最終,終究兩股間膿血流離離:通“漓”流淌的樣子。展玩不可曉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體會。循陵而走走:行走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而:通“爾”如披冰雪披:蓋上,披着思試之鬥以覘之之:代蟋蟀之:角鬥的本領。徑造廬訪成徑:徑直造:到蟲躍去尺有咫有:通“又”蟲盡靡靡:失敗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賜予天子一跬步跬:跨出一大步的距離,兩跬為一步,這指“一舉一動”的意思。信夫信:確實,的確。

4、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完成此課教學的重點,體現第一課時的高潮。)

指導學生根據課內註釋通讀全文,編寫情節結構。

[明確]《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情節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

其中,“徵蟲—覓蟲”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最後一段是一段評述性的文字,這也是筆記體小説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類似於司馬遷的《史記》裏每篇文章後有一段:“太史公曰”。

5、圍繞主線,情節經歷了幾次波折?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是什麼?(此環節的設置有利於提高學生鑑賞名著的能力與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確]情節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歲徵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富。

這樣的安排避免了一覽無餘,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深化了主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情節的變化曲折,再現了生活的需要,因為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波瀾的。

6、閲讀重點段落“未幾,成歸”從文中選出成名的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語,填入括號內。(以此練習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賞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細膩,指導完成教學難點。)

成名聽説他兒子誤斃促織則(怒),得兒子屍則轉為(悲)。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為(喜),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為(愁)。忽聞門外蟲鳴則既(驚)且(喜),然見促織短小則認為它(劣);視之,意似良,又轉而為(喜)。將獻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爺之意,心中又(恐)。

可見,一隻小小的蟋蟀竟然牽動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運,這細緻入微,曲折變化的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熔於一爐,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貪官污吏致使百姓的罪惡現實。

7、作業佈置(鍛鍊學生的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讓你來安排故事的結局,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為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x4qj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