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集錦9篇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集錦9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集錦9篇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1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糖果王國

説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豔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着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説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慾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椐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重難點: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準備:

1、活動室佈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於活動區、玩具櫃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説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着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為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為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活動組織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活動過程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徵。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鍊。

説教學程序

杜威説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在糖果王國裏找朋友。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着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裏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後,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導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徵。

幼兒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徵,並與同伴交流。

導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夥伴説一説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麼樣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②、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③、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徵,並交流自己的發現。

①、看糖果,瞭解糖果的包裝。

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導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麼樣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

導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後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麼樣的?

③、剝糖果,瞭解糖果的外形、顏色。

導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寶寶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④、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

導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麼味的?

⑤、嘗糖果,瞭解糖果的味道。

導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麼樣?

根據糖果的特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緻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徵。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三)簡單瞭解糖的作用。

1、提出問題:糖有什麼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後保護牙齒的方法。

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遊戲。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説、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點的一種,指以糖類為主要成份的一種小吃。若水果或堅果類食物裹上糖衣,則稱為甜食(如糖葫蘆)。在亞洲文化廣義上,巧克力及口香糖很多時亦會視為糖果的一種。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2

科學活動《氣球鼓起來》選材於建構式課程中班上學期《快快慢慢》這一主題。在一次承擔向農村教師展示示範課的活動中,我選擇了這一內容,根據農村幼兒園實際,調整活動設計,並進行了三次試教。在此過程中,我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一步步追尋幼兒在此興趣點上所能實現的關鍵經驗,並逐步完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從興趣走向關鍵經驗的建構。下面具體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調整的思考

科學活動《氣球鼓起來》來源於建構式課程中班上學期《快快慢慢》這一主題。氣球是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他們經常會玩氣球,但是幼兒卻很少自己去吹氣球。讓孩子自己嘗試去吹氣球,並且探索吹氣球的方法,對幼兒來説會有興趣,並且是有意義的。我認為有這樣幾點教育價值:1、可以鍛鍊孩子的肺活量。2、探索學習吹氣球的方法。3、自然地感知氣體的流動性及吹氣力氣大小與氣球大小變化的直接關係。因此,將教材從給氣球充氣調整為吹氣。

二、對教學目標制定的思考

科學領域不僅僅是引導幼兒學習簡單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科學的態度、探究的能力,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學習與同伴交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中班幼兒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的特點,他們能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操作、主動建構知識。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調整、科學領域的要求及對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發展要求的分析,本次教學活動目標制定如下:

1、探索吹氣球的.方法,體驗探索過程的快樂。(重點)

2、感知氣體的流動性,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三、對本活動教學準備的思考

本次活動教學準備分為兩塊,一塊是材料的準備。由幼兒和老師共同收集塑料吸管、氣球等材料,特別是大小吸管的準備為幼兒感知氣體流動和照顧個體差異創造了條件。幼兒直接參與材料收集的過程,既讓幼兒提前接觸材料,熟悉材料,產生"這些東西用來幹什麼"的好奇心,又讓幼兒鍛鍊了實際動手能力,收集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另一塊是技能經驗的準備:學習呼氣、吸氣的方法。原有經驗能促進幼兒順利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因此,需引導幼兒學習呼氣、吸氣的方法,為活動作好鋪墊。

四、對教學過程和教法、學法的思考

本活動整個過程集中採用操作法、嘗試法、遊戲法等教法、學法,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感知為主線,教師幫助及時梳理有關經驗。

第一環節為師幼互動遊戲。主要目標指向激發吹氣球的興趣。

第二環節為嘗試使氣球鼓起來。主要目標指向探索吹氣球的方法。

第三環節遊戲《氣球飛起來》。主要目標指向體驗探索成功的樂趣。

在活動中,幼兒能有興趣地投入到吹氣球、玩氣球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經過努力能夠吹大氣球(只有5個孩子需要老師的幫助),在遊戲過程中自然地感知氣體的流動性。最後的一個集體遊戲將活動推向高潮,每個孩子都露出了開心的笑臉。

本次活動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從目標到過程以及準備都有調整與修改。我的體會有三點:1、目標的定位一定要建立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2、材料的提供。孩子的操作有沒有困難自己要試一試。3、中班的孩子不能關注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因此,過程中每個環節要重點解決一個問題。

通過這次活動,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敏鋭地察覺到幼兒的興趣點,並能夠判斷此興趣點所藴涵和能夠實現的關鍵經驗是什麼。這需要教師不僅瞭解本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及觀察幼兒活動的能力,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要親身去實踐一下幼兒的探究活動,體驗幼兒可能碰到的困難與思考。在正確判斷能夠實現的關鍵經驗的基礎上,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幫助幼兒從興趣走向關鍵經驗的建構。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3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户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説説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置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裏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説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4

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説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説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説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説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説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説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説出皮球為什麼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説出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説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説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師示範)。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覆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空氣可以支持燃燒。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台。,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5

説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祕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説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説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説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祕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祕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6

一、説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説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通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 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通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為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説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説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交互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課件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設置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着一羣蔬菜寶寶來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為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7

一、説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説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説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説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至3種規律。

五、説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説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説説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至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至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8

一、活動內容的生成與依據

在幼兒園的一些家園合作活動中,我們需要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些物品和材料,而孩子們都把這些材料物品裝在塑料袋裏帶到幼兒園來,我們讓孩子們把這些塑料袋都整理好放在固定的玩具櫃裏。在過後的幾天我們奇怪的發現,塑料袋都被孩子們拿了出來當玩具,他們有的把質地比較硬的塑料袋放在頭上當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跑來跑去;還有的把塑料袋弄平當手帕在折。這個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卻成為了孩子的寶貝,捕捉到這個興趣點後,我們開始有目的的觀察孩子的反應,在後來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於塑料袋的玩法顯得比較的侷限,但是興趣依舊濃厚。當孩子遇到難以跨越的障礙或困難時,教師的幫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進其發展。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根據以上的情況便生成了“會飛的塑料袋”這個活動。

二、本班幼兒的情況

我們中三班的孩子大多都是外地的,在家裏父母由於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來陪他們學習和遊戲,而且父母基本都不會買昂貴的玩具給他們玩,這也許是他們對塑料袋會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在接觸中發現,這些孩子有着同齡孩子所共有的年齡特點,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在平時的“動手做遊戲樂”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剪、折、貼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與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利用自然材料,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進行裝飾,讓塑料袋飛起來,體會遊戲活動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學會觀察,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嘗試,探索的能力。

教育目標正是通過每一個具體活動落實到幼兒身上的,具體活動目標的積累便構成了近期教育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乃至教育總目標。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以上制定的具體活動目標是為教育總目標服務的,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其中目標的制定也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目標註重全面性。(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

四、活動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1、人手一個塑料袋;各類裝飾性材料皺紙、彩紙、玻璃紙、動物紙等;人手一把剪刀;雙面膠;透明膠;線;簍筐;音樂磁帶。

2、對塑料袋的性質有初步的認識。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來回跑動。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裝飾塑料袋,探索能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

難點: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探索和嘗試的能力。

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對塑料袋有一定的認識;分組討論,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

遵循新綱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六、活動流程

整理塑料袋

幼兒園説課稿中班科學 篇9

一、説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裏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遊戲的教育價值,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二、説教具

在這次科學活動中,我所採用的教具簡單、易得。為了吸引幼兒,我挑了顏色不同的皮線。在製作泡泡水時,讓我動了一番腦筋。開始的幾次未能吹出泡泡,後通過網上查閲資料顯示,在洗潔淨或洗手液中適當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説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的流程為: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猜一猜、説一説、試一試、記一記、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泡泡產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活動的最後,分發給每位幼兒皮線,都體驗了做泡泡器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og6e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