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關於説課稿集錦十篇

關於説課稿集錦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説課稿集錦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歌曲《理髮師》是人教版國小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歌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生動地表現了理髮師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把理髮師工作時的愉快心情表現得栩栩如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能準確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髮師》,通過創編表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在交互式教學方法理念的指導下,啟發學生積極自主的體驗音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創造活動。

3、情感態度:使學生領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樹立“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這首歌曲旋律十分簡單,學生學唱很容易,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應放在為歌曲創編動作並表演上。

四、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我將交互式教學這一理念滲透於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在體驗歌曲中交互,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通過師生、生生討論,解決問題;在合作創編歌表演中交互,引導學生想像情境,創編動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破冰引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播放了樂曲《在鐘錶店裏》,讓學生在歡快的樂曲中自由地做着優美的動作,將孩子們置身於熱鬧的街市之中,然後教師提問同學們還能説出街市上還有哪些店,學生們説出了好幾種店名,教師根據學生理髮店的回答,揭示出課題《理髮師》。這樣的開頭,使學生在快樂、輕鬆、熟悉的氛圍中開始了音樂的學習。

2、探究節奏,奠定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先出示兩種理髮店中出現的象聲詞:咔嚓、沙沙。通過引導學生創編節奏,師生共同總結出創編節奏的規律:即音樂的節奏來源於生活。接着,教師提問:“理髮店裏還有哪些聲音?用這些聲音你能創編出更動聽的節奏嗎?”這樣的設計,意在使學生運用上邊總結出的規律自主創編出更多的節奏,將課堂中的主動權由教師向學生實現動態轉移。

3、師生交互,學習歌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藝術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學唱歌曲時,我採用聽唱法,初步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境之後,教師提問:“對這首歌曲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説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隨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歌曲的旋律、節奏進行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跟隨錄音小聲哼唱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體驗中,在與同伴的討論中將問題逐一解決。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同伴討論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探究與合作能力。在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教學中,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用什麼樣的情緒去演唱,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歌詞的理解,來體會這首歌曲的演唱風格。

4、拓展延伸,創編表演。當學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之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體驗,我設計瞭如下活動:首先,我用充滿誘惑力的語言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當一名理髮師?”在學生的歡呼聲中學生提出佈置理髮店的設想,設想很多:有的説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有的説用打擊樂器為理髮工具配音;還有的學生自告奮勇扮演理髮店中的人物……根據學生的設想,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有配樂組、表演組、演唱組……接着學生分組準備,然後全班合作表演,表演之後學生互相評價。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表演機會,我又讓學生互換角色表演。就這樣,在學生精彩的表演中、快樂的體驗中結束了這節課。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改變了過去音樂課中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教學模式,以交互式學習方式為指導思想,讓師生、生生在相互交流中體驗歌曲,探究旋律、合作創編,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上運用交互式學習方式,把學生作為交互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主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與體驗。強調學生個個欲試、人人蔘與、主動發展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動,主動去玩,主動去聽,主動去唱,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其音樂素養,成為學習音樂,駕馭音樂的主人,體驗到“交互”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功,從而鼓舞他們繼續在音樂的海洋裏遨遊。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矩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幾何圖形之一,本節課選自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數學(下冊)第22章第4節《矩形》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線、三角形中位線以及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教科書力求突出矩形性質的探索過程,讓學生通過圖形變換和簡單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再現圖形性質豐富多彩的探究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説理的基本方法。

基於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着矩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而展開的,矩形的性質與判定方法在本節課中處於核心地位,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矩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難點是矩形性質和識別條件的探究和應用。

二、説學生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國中階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識別在內的絕大多數幾何概念及定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級的同學,活潑好動,有較強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對於新鮮的知識也充滿着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在矩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中,又有許多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並掌握矩形的識別方法,會初步運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質來解決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索矩形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説理過程中發展學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逐步掌握説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嚴謹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體會邏輯推理的思維價值。

四、説教法

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幾乎是無效的教學活動,本節課的難度不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自己得出並總結出結論,這樣做不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因此,我採用以“激—導—探—結”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五、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分析學生是教師實施教學行為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增長主體意識,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自主參與整堂課的知識構建,從定理的得出到證明,從參與問題的發生,發展到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積累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新課引入(3`)

1、首先進行復習提問: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它和四邊形有什麼區別?

(這主要是和上節課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另外為學習矩形做一個鋪墊,創造學生參與並展示自我的活躍的課堂氣氛)

2、觀察與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實際應用圖片(如:國旗,顯示器,門、紙張等),讓學生想一想:這裏面應用了平行四邊形的什麼性質?它們有什麼特殊之處?

3、教師演示:用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邊形的移動過程實驗,提問:它還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為什麼?然後,當移動到一個角是直角時停止,讓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圖形?

(通過實例和教具演示,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並使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然後,引出矩形定義)

第二、課件展示:矩形的定義,讓學生舉出身邊的矩形的實例,學生不難説出書桌面、教科書的封面等矩形實物。

(通過這個課件展示和實例可以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第三、探究活動一(10`):讓學生畫出一個矩形ABCD:

①你認為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試着畫出來,並用對摺的方法進行驗證。

②連續對角線AC、BD,它們的交點O在矩形ABCD的對稱軸上嗎?

③OA,OB,OC,OD之間有什麼數量關係?

在教師指導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引導學生探究四邊形的性質應該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幾個方面去研究,這裏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考查了小組之間的合作能力,讓做的快的同學也享受其它組的同學成功的幸福感,等學生完成以後,教師一一點評,並給以鼓勵。

學生通過操作,思考、交流、歸納後得到矩形的性質。

待學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質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例1,展示課件。然後教師給以點撥和評價,並鼓勵學生:你能行!很聰明!

第四、探究活動二(10`)

設置問題情境:怎樣識別矩形呢?我採用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學生討論後,各組分別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繼續提問:矩形識別條件還有哪些呢?

{教師補充: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這個環節教師應該大膽放開手腳,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個別有疑問的學生可適當點拔。

矩形的識別方法口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第五、隨堂練習(10`):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二是作為教師,也瞭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查漏補缺。

第六、課堂小結(5`):這個環節是讓學生來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及時總結、善於總結的習慣,讓這種習慣以後變為一種能力並終生受用。

第七、作業佈置:P72習題 第1、2題 (祝你成功)

七、板書設計:

八、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主要採用是利用小組學習、討論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把主動權也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管理者,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自然而然地學生知識和技能就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醉翁亭記》,下面我將從六大方面陳述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醉翁亭記》是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既《岳陽樓記》之後選入第二篇寫景抒懷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所作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秀麗的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勾勒出太守與民同樂圖,表達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學生通過《岳陽樓記》的學習,已經初步瞭解了遊記散文綜合運用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來表情達意的寫法,激發起胸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單元通過這篇課文,一想繼續引導學生誦讀、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二是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再結合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將分三個維度設定。

1、知識能力目標:

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②品味語言,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過程方法目標:誦讀,運用聯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

二、學生情況分析、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課時安排。

1、學情分析:就年級學生通過以前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初步掌握閲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概括和賞析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也逐漸增強,但學生的這種習慣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不濃,理解、欣賞、遷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內容充實,語言優美,但個別語句晦澀,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誦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品味語言,把握意境是本課重點;由於寫作年代久遠,加上文章表達主題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是本文教學難點。

2、這篇文章擬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並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

“誦讀體驗”“四邊對話”“合作研討、比較閲讀”是我上這篇課文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開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也是我這一教學設計的亮點。為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模式,展示導學的索引問題,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國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課在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注重以下幾點的指導:

1、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讀。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彙。

3、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默讀方法。

4、在合作學習中發表自己的看法。

5、運用聯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

五、板書主要抓住“樂”這一文眼,通過不同人不同形式的樂的對比,揭示與民同樂這一主題來設計,力求直觀、簡潔,突出本文知識要點。

六、教學流程

㈠、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麗,歷史悠久,不僅有許多秀美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有無數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觀。説到安徽,大家在讚歎黃山的同時,可不要忘了這麼一個地方,它曾經令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迷醉,因此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雅號,那麼,這是什麼地方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醉翁”一 起去領略醉翁亭的風采吧。(簡介作者)

㈡、誦讀,整體感知

1、 用多媒體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同時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風景風俗畫,聽配樂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頭腦裏想像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朗讀完畢,教師以第一段為例,説明這“也”“而”的語氣和讀法。

2、自讀課文,兩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讀通句子,不讀破句;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具體方法:一人讀書,一人發現讀音、語氣或停頓有錯誤,隨時指出來,兩人都拿不準的地方藉助註釋詞典,討論統一意見,要邊讀邊在頭腦裏想像文章所描繪的畫面。

3、隨意抽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合作評議。

4、再聽課文錄音,體會“也”不同語氣和“而”輕重音的不同,最後全班齊讀。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參看課文註解,自己邊讀句子邊翻譯。

2、 同桌互動,你讀我譯,我説你聽,互相補充。

3、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文中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解釋或翻譯。學生有疑義的或有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師生合作解決。

4、 要求學生就一詞多義、成語、常用詞語,在文中尋找歸納整理,以此為手段,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彙,突出重點。

㈣、品味,領會意境,突出重點。

1、從標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醉”的雙關義,學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個意思:被美景陶醉。

2、佈置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劃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讀一讀,品一品,然後用句式説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它寫出了 的美景。

(通過這個環節,是想抓住本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品味語言,領會意境,為把握文章主旨作鋪墊。在學生找到某些美景時,適時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能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以此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曠達情懷,突破難點。

1、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2、文章寫了哪幾種樂?其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為什麼?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好好地讀一讀。

3、太守究竟在“樂”什麼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裏?請仔細找一找,畫出有關語句,説説自己的理解。

4、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説一説,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這一環節設計循序漸進的幾個問題,是想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重點語句,深入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挖掘作品的現實意義,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突破難點,並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

㈥、齊聲背誦《醉翁亭記》,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業:從內容、語言、抒發的情感、寫作手法等方面,選擇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較《嶽》《醉》的異同。(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通過比較閲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擴大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是《神奇的小羅盤》一課。課文寫的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幼年時的故事,反映出他從小就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觀察、思考和探索的特點。課文的特點是沒有説明羅盤裏的指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北方,這樣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思考、探索的慾望。

根據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和認讀生字,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通過朗讀課文、在角色體驗中學習,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文章內涵,明白道理。(以上兩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知道愛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研究,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激發學生觀察、思考的興趣。(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如下理念:

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開展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體驗式學習,在角色的轉變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三、以讀為本。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閲讀、感受、理解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展示實物,給學生時間動手擺弄小羅盤,進而提問,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玩意兒?因為不同於學生平時的玩具,學生可能會説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學生答案,引出課題,探討小羅盤的特點。

在初讀課文時,請學生找到有關“奇”的詞,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對四個近義詞,讓學生再讀文,體會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現新奇、神奇是在描寫小羅盤,奇怪、好奇是描寫愛因斯坦感受的。根據板書讓學生質疑,小羅盤為什麼由新奇轉變為神奇?小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對小羅盤產生好奇心?以“奇”為線,進而體會他喜歡觀察、思考和探索的特點。

先請學生找到描寫小羅盤新奇(即小羅盤的樣子)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出新奇的特點。再請三名學生上台模仿愛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動,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詞:轉一個方向,捧在胸前,身體扭過去,再拉回來,變化各種方式,同時體會小羅盤的變化:紅色指針仍舊指向北方;紅色指針還是隻向北方,那根針始終不肯改變方向。教師課件出現這三句話。使學生通過動作演示體驗式學習,句式的對比,體會出仍舊、還是、始終的含義,並訓練三次讀的感情,體驗三次讀的層次,訓練朗讀,體驗感情。使學生覺得小羅盤真的神奇。

接下來引導學生從小愛因斯坦的提問中知道愛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研究,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激發學生觀察、思考的興趣。出示對比句,指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你就是小愛因斯坦,你在想些什麼?使學生明白愛因斯坦“沉思”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答案,同時也理解了“沉思”這個詞的意思。再通過對比讀,體會“總是”的含義,再一次進行文本對話,通過小愛因斯坦的提問,你想對他説什麼?學生從前面的動作體驗、情感漸進體驗的基礎上發表意見,從而體會愛因斯坦是一個會觀察、愛思考的孩子,突破難點。創設情境,你相對小愛因斯坦説什麼?

最後根據學生課前蒐集的資料揭示小羅盤的奧祕,引導學生説説面對神奇的小羅盤,自己和愛因斯坦一起從疑問、探究、揭開奧祕的過程體會到了什麼,進一步激發學生觀察、思考的興趣。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段。

2學習根據具體語境及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點詞句,品詞賞句,積累和發展語言。.

3.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發學生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師要真誠、無私。

三、説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我的第一個教學環節是揭示課題。以《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這本書引入,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我的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直奔中心,提煉問題。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幹,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後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孔子和老子有什麼品質得到人們的敬重?在學習完二、三兩自然段,學生通過品讀感悟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後,再次讓學生讀這一句中心句,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我想這樣會使教學顯得清晰、連貫。

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圍繞中心、品讀感悟。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脱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説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同樣,在教學“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聯繫生活中熟悉的人來理解就變得容易多了,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進一步感悟孔子的學習態度,這樣,既符合重視句子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老子與孔子的對話,充滿哲理,又生動有趣,讀好了,老子與孔子的形象、老子的誨人不倦和孔子的學而不厭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進入孩子視界、進入孩子的心靈。於是,我就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同桌讀,指名讀,全體學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感悟。

我的第四個教學環節是緊扣中心,談孔子和老子。這一環節由“孔子和老子拜師的場面真感人,難怪成為世人的典範,孔子拜師後,師徒二人的舉動還讓人佩服嗎?” 這一問題引入,學習第三自然段。讓學生讀孔子有關學習的名言,談老子是怎麼教學的,進一步認識孔子和老子,使他們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更豐滿。

我的第五個教學環節是拓展延伸,語言實踐。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對孔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通過寫話與古人進行交流,激發對他們的崇敬之情。

我的第六個教學環節是以詩做結,感受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皮影》是湖南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11課的內容,在教材上歸屬造型.表現領域,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也由於皮影戲集繪、雕刻、文學、音樂、舞蹈、表演於一身,其內容可謂博大精深。

二、説教法

第一課時《看皮影》以欣賞評述為主,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中國皮影的歷史、發展與傳播,感受皮影藝術的繪畫、演唱、動作之美。

第二課時《畫皮影》以造型.表現為主,學習皮影的繪畫表現方法,用觀察、討論法,探究皮影的造型特點和繪畫表現方法,探究式和自主教學法結合,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皮影戲在表現內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

第三課時《做皮影》以造型.表現為主,讓學生學會利用先分解在組合的方法來製作影偶,教師示範製作步驟要點,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中國皮影的製作工藝流程,嘗試用透明膠片或是紙板設計新穎的皮影作品。

第四課時《玩皮影》以綜合.探究為主,讓學生分組合作,用自制的影偶,自編自演。主要由學生遊戲、表演,體驗探究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三、説學法

兒童具有好玩、好表現的天性,將皮影戲看作是兒童遊戲的一種方式,就如小孩喜歡木偶、玩娃娃、看木偶戲一樣,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無疑是滿足兒童自我表現的有效方式之一。

a、 自主體驗

b、 激發情感

c、 和諧合作

四、説過程

上課一開始,我請同學幫忙把我們經常在動畫片中看到的人物用皮影的方式表演給同學們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課題。接着我播放了多媒體關於皮影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傳統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了能讓學生製作出簡單的皮影,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我是怎麼做的,看完以後學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製作,激起學生的創作慾望。

最後的環節是讓學生以演員的身份上台表演皮影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皮影戲舞台,有布、有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皮影戲表演的快樂。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p86的教學內容,由於整萬數相對較大,不變以具體形象的物體進行操作,加上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指導學生藉助計數器進行探索學習。

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通過呈現生活的實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慾,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藉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裏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繫讀寫的體驗,通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瞭解這些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係,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認識整萬數,初步瞭解我國的數位分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整萬數。

2、讓學生通過了解一些具體實物數量的多少,增強數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習整萬數的興趣和認識整萬數的自信心,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

3、組織學生收集報紙、雜誌、網絡上的大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觀察、表達、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説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輕鬆愉快地鞏固了新知。

三、説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身邊的數據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又分了三個小環節:

①激趣導入。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

三、闖關遊戲。

五、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通過讓學生讀數、寫數,猜數字遊戲等練習,使學生複習了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為學習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加強了學習的針對性。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小環節:

①激趣導入。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

藉助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應該能比較輕鬆地理解、認識萬級上的計數單位以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由計數單位引出數位,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發現整萬數的特點,掌握讀法和寫法。通過這三個環節,層層遞進,使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新知。

①激趣導入。我在導入新知前,出示了課件“鳥巢”“水立方”圖片,並讓學生觀察數字的特點,哪些是沒學過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認數”。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出示計數器,首先複習了從“個”“十”“百”“千”滿十進一的技術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方法進一步探究整萬數。我又分了三步:第一步認識“十萬”。第二步認識“百萬”。第三步認識“千萬”。通過課件演示計數器從“千”到“萬”的過程,從“萬”到“十萬”的過程,讓學生自己猜想“十萬”的左邊還有誰,“百萬”的左邊還有誰,學生自己探究,自己總結。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通過第二環節,我出示了77萬噸,讓學生通過撥珠,掌握讀寫方法,也發現了用計數器的繁瑣,這時引入數位順序表,讓學生自己填完整,並介紹個級、萬級。然後通過“讀一讀”“寫一寫”的練習過程,發現了讀數寫數和個級、萬級的關係,從而掌握了整萬數的讀法和寫法,利用個級、級來讀、寫更簡單一些。

三、闖關遊戲。

第一關、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第二關、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第三關、判斷。

第四關、撥珠遊戲。

把出題方式設計成闖關遊戲,並提出“比一比誰得的分數最高”的要求,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鍛鍊思維,並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課後我讓學生做個小調查員,尋找今天認識的數。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並感受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

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能站在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師研修與培訓會選修課教學觀摩的課堂中執教,現在坐在這裏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榮幸。説實話,我也非常緊張。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是第一次參與大型公開課,和大家一樣,也是第一次接觸選修教材。從八月初接到任務開始我端正態度,認真思考,可心情卻一直忐忑不安。

為了準備這堂課,半個月來可以説書中、網上所有的相關資料被我搜羅一空,可是隻找到只詞片語,當時甚至連教師教學用書也無處可尋。怎麼辦?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惶恐不安,痛苦不堪。修辭,這麼深廣的內容,僅僅一堂課我能講好嗎?要求再低一點,我能講清楚嗎?怎麼講呢?無奈之下,我想萬變不離其宗,認真吃透教材才是根本。於是花了幾天的功夫反覆研究本節內容。我發現其實選修教材“語言文字應用”的知識點並不深奧,學生早已接觸瞭解,關鍵應落到應用二字上。聯繫教授的這一節應該就是運用修辭能力的訓練。所以由此我決定突破口是修辭的日常運用核心——修辭格以能力訓練為中心,以期達到短短一節課既瞭解修辭的內容又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標。設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思路和操作怎樣銜接?如何引入?如何結束?中間採用何種教學活動方式?自己思考自己創作自己組織,結果教案初稿混亂一氣、不知所云。市教研室教研員陳信懷老師、安慶石化一中的周宗富老師以及我們安慶二中這個語文團隊冒着酷暑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和建議,讓我意識到急功近利、面面俱到只會事倍功半。吸取了教訓,接下來我大刀闊斧,三易其稿,突出重點、簡化環節,終於形成了現在教學設計:瞭解修辭——運用修辭——掌控修辭。目的正是本冊語言文字應用教材所強調的,不是告訴式而是啟發式,不是炒冷飯而是現學現做。結合實際情況為我自己的學生打造一個運用修辭提升表達的階梯和平台,最終鍛鍊能力,為大學聯考為今後的日常生活學習服務。

第一節課後,省教科所楊樺、傅繼業老師認真地點評了我的課堂教學,指點了改進的措施,許多聽課老師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陳老師和周老師又對我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提出了修改意見,第二節課,我漸漸地找到了感覺。

現在教學已經結束。無論效果如何我心中的石頭已經落了地。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各項教學環節,師生配合較好,課堂氣氛比較輕鬆。但我個人的小毛病,如語速稍快,普通話不太標準,可能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由於宗旨是深入淺出,教學目標定位雖不低,可實際操作的實例較淺,必然會造成教學內涵不深刻,小處看了筆,大處卻把握不夠。結構上我從修辭手法的定義到作用到運用到最後的掌握掌控,採用了層遞式,是否十分準確,還有待和各位老師進一步商榷。

從準備到實踐再到現在結束,我曾經十分苦惱鬱悶,可就在剛才課上看到學生的笑臉,課下回味學生優秀的表現,我又深感欣慰。痛並快樂着,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吧。這是我的一點小小感想,衷心期待各位老師的斧正。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9

一、設計理念: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創造史。本設計旨在通過

文本的學習,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中盡情思維,從“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啟發,學生能自覺產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讓學生的思維和心靈一起飛翔。

二、説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五課的課文。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本課教學時間為二課時,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確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思維過程。

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課教學中採用了“讀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我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同時也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5課(學生齊讀課題),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還初讀了課文,在初讀課文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這句話中包含了兩對反義詞,誰有一雙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們呢?(指名説並出示:自衞——進攻 矛——盾)(師板書)

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閲讀中,引導學生要善於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的它內涵和中心,把握文本。這個句子是本課的重點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仔細分析句子,用詞也很有意思,既有反義詞,也有能解釋課題的四字詞語。這個句子在課文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過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對反義詞,盾的自我保護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就是(齊讀課題)。這對矛盾的事物,發明家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把它們合二為一,發明坦克呢?請大家快速讀讀課文,用“~~”劃出句子來。

(二)板塊一:解決為什麼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齊讀)

2、師: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幫助學生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師:同學們,這就是發明家左抵右擋,但還是難以招架。)理解後,再請兩名學生表演,其他學生配讀。

表演是本班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的意思,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但由於我沒有進行正確的指導,學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過渡:雖然,發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擋,但還是擋不住矛的進攻,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是怎麼想的呢?

(三)板塊二:研讀課文,解決科學家是如何想的?

1、發明家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呢?

大家用心讀讀課文1~4節。用心讀就是要邊讀邊思考;翻來覆去讀,翻來覆去想,直到把問題讀懂,也可以邊讀邊用筆劃一劃有關句子。

2、指名回答:誰願意來噹噹發明家,説説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你是怎麼想的?

回答後出示: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鑽在鐵屋子裏,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衞,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自由讀)

3、(三個“然”)師:這三個句子中都有個“然”字詞,是哪三個呢?(回答後帶“然”的詞變紅色。)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説明發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產生的。很快,一瞬間的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誰來讀讀發明家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導朗讀:想法要輕、慢點。)個別讀後再齊讀。

“固然”是本來這樣的意思。

師:本來怎樣呢?(引讀:師:待在鐵屋子裏,本來這樣很安全的,但是(生讀: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該怎麼辦呢?

生:在鐵屋子上開一個洞,作槍口或炮口。

師:大家真能幹,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哪“當然”呢?(“當然”是理所當然的意思。)理所當然什麼呢?(這裏指理所當然要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誰來讀讀這“理所當然”的句子呢?

3、指導朗讀:師:當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時,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生讀)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

可是(學生讀)發明家又認真研究了一番: 對了(學生讀)。

4、小結:剛才,我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瞭解到發明家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個“然”的詞語進行研讀,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文句之間的關係和聯繫,而且讓學生在剖析中了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同時也對學習進行了又一次朗讀的訓練,更以此來指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詞語讀深讀透課文的方法。

過渡:就這樣,發明家發明了坦克,你們見過坦克嗎?想不想再見見坦克呢?

(四)板塊三:運用欣賞和誦讀等方式,放大發明家的創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顯神威”)

1、課件出示坦克圖片,師:這就是矛和盾集合後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還能找回“矛、盾”的蹤影嗎?(指名説)面對這坦克,你感到這樣呢?(

邊欣賞邊議論)

2、師:面對着發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後的坦克,同學們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讀表現出來。(讀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如自豪、驚喜、成功感。)

在學習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與一體後,再讓學生看坦克圖片找找矛和盾的蹤影,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發明家的善於思考與坦克的神奇。

3、師:把矛和盾的優點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畫出課文的句子,再讀讀!

(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出什麼呢?(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生朗讀,如味道不夠)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生朗讀)讀得很好!我彷彿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一起讀讀。(生齊讀)

(我還從“龐然大物”這個詞語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哦。“龐然大物”説明什麼呢?(從坦克本身的龐大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你能讀出坦克“龐然大物”的那種氣勢嗎?(生朗讀,突出“龐然大物”)

(我從“首次”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首次”是什麼意思?(第一次)這個句子中,還有哪一個詞語是“第一次”的意思?(頭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戰場就這麼厲害,當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神威”。誰來讀出坦克第一次就這麼厲害?(學生朗讀)

師:讀得不錯,大家都想讀?那大家自由練習練習吧。(學生自由練習讀,齊聲朗讀)

4、師小結:這就是坦克的威力,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這樣的力量,你想説什麼?

假如發明家就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會對發明家説什麼呢?把你想説的寫下來。

出示句式(寫一寫)我想對發明家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結:感受着這樣的力量,我們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不僅讓文本意象活躍在學生的頭腦中,更是讓學生領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過寫一寫,進一步加深對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學生心中產生了一定的觸動。

(五)暢談感受,揭示道理

1、師:我們在為發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發明了坦克而感動、興奮的時候,我們閉起眼睛靜靜地想一想,是什麼讓坦克有這樣的威力呢?(學生回答)正如課文所説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出示,學生齊讀。)

師:這裏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説明!(生:“誰”指坦克。)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麼?(指名回答)

師:“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其他物體的優點的產物?(指名回答:隨機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説説它們是集合了哪些物體的優點。)

師: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麼?(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們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於一身?

2、小組討論。

3、彙報交流:(給予一定的評價:如,這樣你會更優秀的。)

4、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於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這樣的啟發,讓學生活學活用,不但開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而且引發了他們自由表達,言語智慧在學生美好的夢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競相開放。

六、説板書:

板書: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顯神威)

進攻 自衞

這個板書能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展示出來了。

這堂課,讓我欣慰的是:整堂課的教學充分關注了文本言語的特點,抓住了文本的關鍵語彙,實實在在地進行了言語教學;關注了課堂中兒童的言語實踐,讓他們説話、抄寫、討論、朗讀等,語言技能在他們那裏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不是“微風拂面,表皮而過”;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時時伴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説課稿 篇10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長城》。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來説課。

一、説教材

《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閲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本着優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説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長城,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信息技術整合法”,以有關長城的視頻、圖片、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基本掌握“讀——悟——品”三步學習方法。

三、説過程

現在,我重點介紹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這節課我一共設計四個環節,首先是:

(一) 創設情境,自然導入

課始,我讓學生觀看長城的視頻,讓學生先從感性上了解長城,進而引出作者對長城的讚美:“這樣氣白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然後針對這一中心句進行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入文。這一設計,激發學生探究長城文化的興趣。為本節課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長城的初步印象。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在學生彙報中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長城遠景”教學

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準備一幅長城遠景圖。讓學生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並藉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於數字“一萬三千多裏”,我用具體的實例: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裏,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長城的雄偉壯觀。

2、“長城近景”教學

學習長城的近景,在結合圖片瞭解了“垛子”等以及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之後,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節,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聯想”教學

俗語説“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作者的聯想這部分教學中,先讓學生放開讀,讀到動情之處批註自己的感受,並以“哪些地方你感觸最深”的形式彙報。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學生會用自己的體重來比較。“多少”“才”等詞語飽含着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讚歎。彙報完後,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觀察並盡情地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或者“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等。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鳴,便產生了朗讀的慾望。於是,我嘗試着將這部分內容改寫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樂,讓學生採用自己的方式來讀。老師適當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情感便自然與文本融為一體了。這樣,信息技術與教學獲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和驕傲之情。我設計讀各國總統的題詞來結束教學,並以“讓我們和作者一起讚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來作為下課的結束語,這樣做,首尾呼應,結構精緻。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我設計了選做題:

讓學生收集有關長城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標籤: 説課稿 集錦 十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er6e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