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松鼠》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説明文,在這組"説明性文章"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説明方法,選編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説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並能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我認為教材編者的目的還在於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從而呼喚我們人類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態,激發我們人類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松鼠》是法國作家、博物學家布封寫的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它是説明文的一種,它與其他説明文不同之處,是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來説明事物。它以準確性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採用擬人手法把松鼠寫得活靈活現。所以這是一篇學生喜歡讀的介紹小動物的文章,更是學生學習説明文寫作的一個"摹本"。

課文共5個自然段,每1段總體介紹了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馴良、乖巧的特點;第2段從它的活動範圍--樹上;活動時間--夜晚;性格特徵--馴良。每3、4段側重介紹它的行為特徵--乖巧。第5段補充介紹了松鼠的生育情況、何時換毛,喜歡潔淨等生活習性。在課前過渡語中本文又針對性地提出了本文的要求:本文從哪幾個方面紹松鼠的;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何異同;從哪裏看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讀記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等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松鼠的習性特點,體會作者對它的喜愛,激發熱愛自然愛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感受文章生動、細緻的描寫,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説明事物的方法。

4、瞭解本文説明方法並比較《鯨》在表達上的不同。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瞭解松鼠的習性特點,體會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2、比較與《鯨》在表達上的不同。

3、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新課程標準提倡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是比較淺顯的文章,介紹的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所以本課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老師的啟發、引導為輔。學生以讀為主,以閲讀促進學生思考,通過師生交流、溝通,生生交流、溝通,合作探究,達到共識,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設置來激活課堂的教學氣氛。具體為: 1、情境教學法:準備有關圖片或影片,給學生直觀感受,迅速進入情境。

2、對比教學法:通過比較《鯨》的表達方法,加深對本課説明方法的認識,學習抓住事物特徵描寫小動物的方法。

3、快速默讀法:依據本學段中"默讀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閲讀文章,捕捉重要信息。

4、合作控究法: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學習閲讀性文章,提高學習效率。

三、説教學過程

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低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這一要求進行設計。

(一)、猜謎語,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動物王國的成員可真多呀,昨天我們認識了身形旁大的鯨魚,現在老師想帶你們再去認識一種體形嬌小的小動物,它一般生活在樹上,喜歡吃杏仁、榛子等,而且能把自己的尾巴當作帆來使用,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嗎?(學生自由發言)看來同學們都很厲害哦,這樣都難不倒你們,那好吧,現在我們就請同學們來給我們展示一下,你們所講的小動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介紹後隨機出示多媒體展示松鼠圖片)。

【設計説明】運用猜謎的方法導入課文,既增加課堂的知識性又增強趣味性。藉助松鼠的圖片,給讓學生對松鼠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默讀課文,圈點出生字生詞,討論相互正音識字。

設計説明:通過學生快速默讀的方式,自主學習,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或是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問題一:本文共有幾段,分別介紹了什麼?

目的:理清文章脈絡,體會説明文的條理性

問題二:請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動物"的句式説話。(師生共同歸納出松鼠的一些特徵,板書)

設計説明:通過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對松鼠的特徵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訓練了學生對重要信息的篩選、歸納能力。

問題三: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話來概括松鼠的這些特徵。(板書文章的結構)

設計説明: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掌握文章總分的結構形式,初步感受抓住特點來寫的表達方法。

2、再讀課文,分組品讀

問題一:課文導讀中提出幾點要求?

目的:讓學生在認真品讀課文中能快速抓住重點,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分組學習。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要求,仔細閲讀並得出結論。小組內自先分工(有主講者、記錄者、參考者、整理者等)

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理清課文結構,使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以學生四人一組的討論合作形式展開,解決三個問題:

3、交流展示,自主學習

第一小組:作都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松鼠?

總體--漂亮、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外形漂亮

活動範圍和時間--馴良

行為特徵--乖巧

生活習性--生育、潔淨

當學生説得不夠全面時,可把問題留給學生,構建討論式學習方法,調動參與面,一起解決

第二小組:從哪裏看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抓住重點字詞來理解。教師隨機出示學生提到的句子,在重點字詞上加上着號。

點拔: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可以通過字詞來體現,這就是所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第三小組:比較表達方法上的異同

學生先回顧〈鯨〉的表達方法有: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

本文: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

教師引導,我們是否還能發現在説明角度、語言同格上有何不同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全面地進行比較,能夠更加清晰地體會到科學小品文與普通説明文的不同。領悟抓住事物特徵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三)|拓展遷移,發展思維

1、:假如你就是一隻最漂亮的松鼠,請結合課文有關內容,大膽發揮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漂亮。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松鼠的身份來介紹松鼠的漂亮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對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讓學生學會用用擬人的手法來介紹小動物。這樣,教學的重難點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2、:(課件出示)閲讀第4、5段內容請你以"我覺得松鼠是一種乖巧的動物,理由是 "的句式説話。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認識和體驗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設計意圖:利用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在講述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內在習性"乖巧"這一個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説明事物要抓住特徵,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生動説明的妙處。教學重點難點再次得到落實。

3、遷移訓練

那現在我們就一展身手,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一下你喜歡的小動物吧!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重要的是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作為一篇寫作訓練的課文,學習課文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寫作。通過口語訓練,對課堂知識的加以鞏固及運用。

四、佈置作業

佈置學生課後去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仿照課文《松鼠》的寫法,寫一篇説明文。

目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

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選擇的説課的科目是語言,課的題材是聽説遊戲《蓋樓房》。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語言發展很快,他們已不滿足於會使用簡單句來説一段話,而轉向為詞彙的豐富和會説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並且運用都需要經過一定場合的練習。而聽説遊戲就是用遊戲的方式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教育目標以培養幼兒傾聽和表述能力為主,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幼兒在聽和説的理解和表達方面。聽説遊戲就能有意識地幫助幼兒練習,讓他們通過專門的集中的學習迅速地把握某一種句法的特點規律,並在嘗試運用過程中提高熟練使用的水平。我選擇的《蓋樓房》這一聽説遊戲正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説話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幫助幼兒學習運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 注意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同伴的發言,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不重複別人的語句。

目標中提到:教師要幫助幼兒學習運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這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説話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 課前已學習過用“ΧΧ越來越Χ”的句型講話。

2、 鼓一面,錄音帶一盒。

3、 兩棟樓房牆基和可移動的樓層圖若干。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在教學中幼兒更好的進行學習,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主要採用了傾聽法、示範講解法、遊戲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傾聽法:教師敲鼓、放錄音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學習興趣。

示範講解法:老師範講能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並在談話內容及語言表達上起到示範作用。

遊戲法:在談話過程中,如何使幼兒都積極發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幼兒對遊戲本身有興趣,用遊戲法來刺激幼兒主動發言,克服困難,積極發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説話動程序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幾環節:

一、設置遊戲情境。

二、交代遊戲規則。

三、引導幼兒玩遊戲。

四、幼兒自主遊戲。

第一環節,設置遊戲情境。

活動開始時,教師以神祕的口吻對幼兒説:閉上你們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聽聽這是什麼聲音?你發現了什麼?教師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輕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啟發幼兒用“ΧΧ越來越Χ”的句型表述。接着播放錄音,錄音機裏傳出來的風聲由大漸小,貓叫聲由響到輕,狗叫聲由輕到響。教師根據幼兒對已有的詞彙經驗,提出問題:你們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表達?啟發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來表達事物變化的過程,如:風越刮越小,貓越走越遠,狗越叫越響等。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孩子來回答。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了傾聽法、提問法,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孩子們將聽到用語言描述出來。20xx/7/10 17:08:17“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個事物的變化過程,採用組織孩子傾聽各種聲音變化的差異感受事物的變化,創設遊戲的情況。這種方式更能使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事物的變化過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作鋪墊。

第二環節,交代遊戲規則。

沒有過多的去講究環節上的花樣形式而是直接通過語言向孩子介紹遊戲規則,這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説,比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樓房牆基圖和可移動的樓層圖引起孩子們瞭解遊戲規則的'興趣。我説:“今天我們來玩蓋樓房的遊戲,不是用磚、水泥那些建築材料而是讓你們來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説話,回答正確的小朋友就可以給你所在的這一小組蓋上一層樓,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蓋的樓房高?”這是遊戲規則一,規則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傾聽別人的説話,不能重複同伴講過的內容;規則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談話的孩子,説得不恰當或重複同伴語句的孩子,均不能給他蓋樓房。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引導幼兒玩遊戲。

教師面向全體孩子,鼓勵孩子們運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編説完整的句子,進行“蓋樓房”遊戲活動。如孩子們會説“太陽越升越高”,“氣越打越足”,“花越開越美麗”,“人越長越高”等,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時教師引導孩子思考比較兩種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來越Χ”,讓孩子認識區別,鼓勵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結構,説出新的句子來。如“風颳得越大,樹就搖得越厲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活動中我設計組織孩子思考、比較兩種句型是一種學習方式,有利於孩子在原有語言經驗的基礎上,習得新的語言經驗,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性。從而強調了重點,難點在這也突破了。

第四環節,幼兒自主遊戲。

這一環節,我採用分組“蓋樓房”的競賽遊戲方式,先將孩子們分成兩組,然後分別請兩組的孩子用“ΧΧ越Χ越X”,“XX越XX,就越XXX”的句型創編語句,當某一組的某一孩子講得正確又不重複別人語句的情況下,給這一組添上一層樓。最後,比一比看哪一組的樓房蓋得最高,給最高的樓房插上一面紅旗,表示這組小朋友齊心協力贏得了勝利。

在大班開展競賽性的遊戲活動,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競爭意識、產生集體榮譽感,從而促使孩子更主動地參與遊戲,發展孩子的聽説能力。孩子們開展競賽遊戲活動中,除了鼓勵孩子積極大膽的發言外,我還注意教育孩子發揚競賽風格,與同伴友好相處。為了讓每一位孩子都有練習參與的機會,遊戲多玩幾次,使活動生動、有效,孩子們成為真正活動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內角和》,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第一課時。

一、本節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的設計理念: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着眼點。應該説,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着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裏,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係,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三、學生分析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於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通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五、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探究與證明。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添加輔助線)的討論

六、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採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 、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説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內容。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説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複製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裏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麼(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略)

5、佈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空氣佔據空間嗎》這一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中的第六課,是在學生通過1~5課的學習,對水和空氣有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到三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我對各板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處理。形成的教學設計增加了2個板塊,刪除了一個板塊:增加的第一個板塊是:認識什麼是佔據空間。教材的編排裏本沒有這個教學板塊,我增加這一個板塊的目的是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在本課以前並沒有直接涉及到“佔據空間”這個概念,而本課又是緊緊圍繞“佔據空間”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進行新課之前引導學生知道什麼是“佔據空間”。增加的第二個板塊是:水能流進瓶子裏嗎?目的是加深學生對上一個實驗的理解,讓學生理解空氣被密封在一個空間裏,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進瓶子裏。刪除的一個板塊就是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可以變化嗎。

二、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操作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細緻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對於那些平時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而對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則要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

三、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於鑽研、持之以恆、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鑑賞科學知識。

四、説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實際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科學概念:

空氣佔據了空間。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觀察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點、難點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因此,我把“學生探究空氣佔據空間”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策略

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提問題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製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

小組材料:塑料杯、紙巾、水槽;礦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和簡單課件。

八、説教學流程: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二、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一: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活動二:瓶裏的水會流出來嗎?

活動三:水能流進瓶子裏嗎?

三、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首先,我指着滿滿一水槽的水,問學生:這這水槽裏有什麼?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裏有水,於是我就引出科學概念,用科學的話説,應該是:水佔據水槽的空間。接着,就問:杯子裏有蠟燭,用科學的説法該怎麼説?學生很快答出:蠟燭佔據杯子的空間。然後,我就開始點燃蠟燭,並且將蠟燭放在泡沫塊上,問學生:如果我把這個蠟燭按在水底,會發生什麼情況?為什麼?學生都説蠟燭會滅掉。此時,我卻説:我能讓蠟燭在水底下繼續燃燒。學生都不相信。於是,我將大燒杯扣住蠟燭,往水下壓。當然,蠟燭能繼續燃燒了。看到這個現象,學生都能説出原因,因為空氣佔據了空間。於是我接着問,空氣真的能佔據空間嗎?想不想親自探究一下?引出本節課探究的內容。

第二個環節: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首先出示三種材料,分小組討論,用現有的材料怎樣才能證明空氣佔據空間,然後教師歸納學生的方法,出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結果紙巾沒濕。這個實驗就證明了:空氣佔據空間。接着讓學生討論:怎麼辦,才能讓杯子裏的空氣出來呢?學生探討出實驗方案,然後進行實驗驗證。

第二個活動:瓶裏的水會流出來嗎?

在這個活動中,我先用烏鴉喝水的多媒體動畫引入,讓學生明白烏鴉用石子佔據水的空間,所以能將水擠出來。那麼,如果,現在旁邊沒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塊橡皮泥,你們能不能利用空氣,將水從瓶子裏擠出來呢?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遇到困難,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平時喝盒裝飲料的經驗進行思考。再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歸納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結果就是水像噴泉一樣,從另一個吸管裏冒出來。

第三個活動:水能流進瓶子裏嗎?

首先讓學生猜測,水能流進瓶子裏嗎?並且解釋原因。有部分學生能夠猜測,在密封的瓶子裏,水是流不進去的。然後教師進行演示。接着,演示將橡皮泥去掉,會怎樣?水流進去了,空氣跑出來了。

第三個環節: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首先,讓學生暢談收穫,然後,拓展教學:空氣和水一樣,都要佔據空間。那麼他們佔據空間的情況一樣嗎?想不想來比較一下?我們下一節再來研究。

九、板書設計:

空氣佔據空間嗎?

空氣佔據空間

説課稿 篇6

一、悟透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18至19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把握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兩位數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

三、精選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教師首先播放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的情景錄像,喚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習興趣,之後出示各申辦城市

的得票數,讓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針對問題讓學生嘗試練習,引發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算法,爾後通過直觀演示,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後,通過豐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其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四、體現主體、暗授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本課力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觀察分析,感知比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滲透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五、整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遵循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獨立探究、解決問題——鞏固練習、實踐應用的學習思路。首先創設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情景,生提出問題:“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學生嘗試練習後發現:個位上6減8不夠減,而學生前面所學的筆算減法都是夠減的,這就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再進行恰當的講解和演示從而使學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最後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形成技能。

六、巧設程序、環環相扣。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為此,教師先播放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的情景錄像,並出示各申辦城市的得票數,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真實錄像的播放讓學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他們的思維自然會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2、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奧蘇伯爾曾經説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也掌握了豎式的'寫法,所以這兒首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遇到了困難:“個位上6減8不夠,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正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喚起,開始進入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數學課程標準》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尋求解決問

題方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展示算法的多樣化,以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然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教師演示“借一作十”及豎式的書寫過程,讓學生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並用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手段。因此本節課我分三個層次來設計練習,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課堂總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並提出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使所學知識形成有機的整體。

總之,本節課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冷靜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積極思辨,在生生、師生對話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數學的樂趣。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小到個人,大到社會發展的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於殘疾人這個特殊的羣體來説,生理的殘疾帶來了巨大的生理不便和心靈創傷,自強不息又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涵義。

一、説教材特點

《自強不息》是全日制聾校七年級實驗教材思想政治第一冊第二十課的內容,主要講了肢殘人洪仿毅在身體高度殘疾,累受生活磨難的情況下,頑強不屈,自立自強,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業績的事蹟。

本課的主要編寫意圖是對學生進行自強不息的教育,使學生懂得,殘疾人雖然遭遇生命的挫折,但只要不甘沉淪,勇於拼搏,一樣可以成為生活的強者,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搏取生命的精彩。

由於聾校一直使用較為陳舊的人教版原編聾校實驗教材,不僅教材編寫理念落後,編寫的結構生硬,而且內容貧乏,缺乏立體感。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大膽地挖掘、取捨,進行師本開發,以期在老教材的舊瓶中裝入新思想、新理念的酒。

教師的師本開發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捨棄。即去掉教材中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2、添加。即添加新的時代環境下有益教學的內容;3、改造。即對原來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和變化。

二、説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聾生在年齡上達到了國中學生的階段,已經具有了較好的認知能力,但認知的表面性、片面性也比較突出,情感、思維發展已較為豐富,但受認知侷限影響,情感缺乏深度,抽象思維的發展也較為緩慢。而且,由於學生的殘疾狀況各不相同,殘疾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較之健全學生要更大、更復雜。

三、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聾校思品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並結合前面的教材和學生的學情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自強不息”字面和豐富的內在涵義。

2、懂得殘疾人只要自強不息,一樣可以成為生活的強者。

(二)情感目標:

1、欣賞、敬佩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

2、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蹟,做自強不息的人。

(三)行為目標:

做到從身邊小事做起,身殘志堅,奮發向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激發學生信念,引導學生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蹟,做自強不息的人。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充分理解生活中自強不息的豐富涵義並積極應對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

四、説教學理念和方法

根據本課特點並結合學生的情況分析,我對本課教學的設計主要基於以下基本理念:

1、課堂生活相貫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在教學中,我通過“身邊的榜樣”、“生活中的案例”、“課後的實踐”等環節,盡力打通課堂與生活的聯繫,讓課堂的教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對話,便於學生的情意共鳴、知識融通以及行為生成。

2、知情意行相聯接。品德教學是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知是先導,情是生成,意是關鍵,行是目標。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四字真經,以知激情,以情啟意,以意導行,促進學生從知向行的轉化,努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不同學生共關注。特殊學生的個別差異巨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提問設計、作業設計等方面提供體現層次性、選擇性,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基於以上理念,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主要是在課前的導入中,通過學生身邊的自強不息的典型--聾人教師呂佳佳的成長事蹟,引導學生探索她能夠取得成功的奧祕。

榜樣分析法:主要是“聯繫拓展”環節中,對古今中外的殘疾人成功典型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成功因素的認識,激發他們學習榜樣人物、爭做榜樣人物的動力和熱情。

引導討論法:主要是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進行學生深入、理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小組的合作和思維的碰撞中激盪情感,啟迪思路,加深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和理解。

故事喻理法:主要是通過殘疾典型人物的成長故事、文藝作品中的形象表演等途徑讓學生直觀感受自強不息的外在表現,並由表及裏,領悟自強不息的內在含義。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分為“情境導入、感知涵義”、“學習課文、理解涵義”、“聯繫拓展、豐富涵義”、“辨析體會、明晰涵義”、“文藝欣賞、昇華涵義”、“延伸實踐、內化涵義”六個部分。這六個部分圍繞“自強不息”涵義的理解與內化這個難點逐層深入,從字面到內容,從外延到內涵,從遠離到近身,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強不息”字面下豐滿的涵義。對“自強不息”涵義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生從知到行逐步學習深化的過程。

(一)、情境導入,感知涵義

首先是出示我校的聾人教師,也是本市第一位聾人大學生呂佳佳的圖片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聾人需要面對的困難,體會呂佳佳成功的艱辛和不易。因為選取的`人物典型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人,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作為聾人,呂佳佳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小結:她成功的原因是她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結果,並板書課題,解釋“自強不息”的字面含義,“自強”就是自我努力,奮發向上;“不息”就是不停止。(二)、學習課文,理解涵義在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師生交流,瞭解課文中的主人公--殘疾人洪仿毅在各種逆境和順境面前的所思、所為,領會主人公不怕苦、不服輸、不自滿、不停步的精神追求,從而理解“自強不息”涵蓋了在逆境和順境中都要奮發向上的道理。

首先是讓學生自學課文,按照“時間—發生的事情”的順序思考: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情?

教師與學生交流,共同理清洪仿毅在一歲半身體殘疾的時候,在退學後十四歲的時候,在1983年他的軟糖作坊不順利的情況下,在事業順利的時候,他所採取的態度、行為和相應的結果。

教師與學生共同做板書歸納:身處逆境時,他能做到不怕困難,艱難求學;不怕辛苦,自食其力;不怕挫折,敢於創業;身處順境時,他能做到不滿現狀,繼續前進。

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洪仿毅作為一個殘疾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上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但是,在一個個困難和挫折面前,他沒有灰心,沒有沉淪,而是憑着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他雖然殘疾,但是他用殘缺的身軀,從農村爬向街頭,從街頭爬向城市,最後又爬到了北京,他用堅強的意志,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堅強之路。這,就是“自強不息”。

正面的事例常給人以激勵,反面的事例常給人以警醒。在正面理解了自強不息的激勵作用的同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設想一下如果他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是自卑、消沉,一蹶不振,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嗎?為什麼?通過對反面後果的想象和探討,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強不息”正向激勵作用的認識。

(三)、聯繫拓展,豐富涵義

這是在課文中的典型人物之外的補充與添加。原來的課文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增加這一部分殘疾人典型,是為了彌補課文中相關材料的不足,藉此豐富學生對自強不息涵義的認識。這些殘疾人先進典型分別是“用生命寫作的人---張海迪”,“無聲世界的藝術天使--聾人舞蹈家邰麗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人---盲人吳晶”,“生命奇蹟的締造者---海倫凱勒”。他們或是名聞中外的殘疾名人,或是學生所熟知的身邊典型人物。他們的經歷、事蹟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都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有不畏艱辛,奮發向上的奮鬥過程。這一部分的信息量很大,需採用多媒體呈現的方式,以便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這些先進人物不斷奮進的艱辛歷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概括他們的共同特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概括的基礎上,小結:這些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信念。這是他們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和內心的自卑、自滿,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階梯。

(四)、辨析體會,明晰涵義

這一部分重在將前面獲得的對“自強不息”涵義的認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通過對相關問題情境下“如何做”的判斷,讓學生明辨自強不息應然的選擇取向,以此指導學生的問題判斷和行為選擇。教師所選取的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如“小偉作業碰到了困難,就停下不做,等老師講解”,“小明冬天天氣冷,就害怕起牀”,“小東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就驕傲起來”等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採用“選擇---後果”課件演示的方式對比不同的選擇導致的不同結果,以此啟發學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因為同樣是在不幸的命運或遭遇面前,有的人選擇自強不息,不向命運低頭,取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卻選擇了沉淪,不思進取,成為生活的弱者。不同的選擇,其實也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五)、文藝欣賞,昇華涵義

這一部分也是在原來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適當補充,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自強不息相關內容的文藝欣賞,加深對“自強不息”內在概念的理解,形成超越具象的抽象概念。教師選取了《周易》以及胡文忠、列夫·托爾斯泰等中外名著、名人對“自強不息”的論述,讓學生談談對名言的理解。而後通過欣賞由肢殘人跳的感人至深的舞蹈,形象地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風采,從而激發起他們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積極情感。

(六)、延伸實踐、內化涵義

這是課文的結尾部分,也是從課堂學習向課外實踐的延伸起點。首先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通過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以此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課後作業一是讓學生自己閲讀課後短文《無臂青年宮寶仁》,二是通過網絡搜索殘疾名人和蒐集身邊殘疾人事蹟,舉行宣講故事會,三是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決心和打算,整理上交。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兩項作業準備完成。

泰戈爾曾經説過:“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成功的品德教育也必是象“水的載歌載舞”一樣,通過浸潤而不是敲打,通過堅持而不是一時,慢慢地喚醒、激勵、影響學生。因此,對一堂課品德教育內容的延伸將一直進行下去,這是教育的必然,也是學生成長的必然。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後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知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慾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於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將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隻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後面也放一隻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後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後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並沒有熄滅。“為什麼?”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後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隻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後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在板書課題之後,我提出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平

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慾望,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後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後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裏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隻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並沒有出現在實驗盒裏]。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着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裏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信息,解決衝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在得出像與物的關係後,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習,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後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節學習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習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並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説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

到此本節的新課內容學習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並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佈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佈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後練習

6、板書設計

三、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2、面鏡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規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石榴》,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石榴》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借物抒懷)中的第三課,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全文以石榴為線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內在的精神美,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情操。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課文按愛石榴、畫石榴、贊石榴的思路結構全文,含蓄的表達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本課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形象,條理清楚,立意深刻,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範例。

第二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①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②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特色。

2、難點:①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②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二、説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後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説教法: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已不再是起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作用,而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引導,同時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方法。

根據狀物散文的特點及《石榴》這篇課文自身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引導法。通過課件、實物擺設等手段,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託物言志的寫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在上課之前,我要準備的東西有如下這些:

1、多媒體課件,內容以有關石榴的圖像為主;

2、在教室前邊擺上幾盆石榴;

3、班級出一期以石榴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板報。

四、説學法: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把課堂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默讀或小聲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選擇獨立思考或與人討論,解決問題。在課堂的最後幾分鐘,由他們質疑,提出自己的疑問,與同學或老師共同探討。總之,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培養自學的能力。

五、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的及教學重難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幾個程序:①引入②預習檢查③作者簡介④課文學習⑤學生質疑⑥小結⑦佈置作業

1、引入:(3分鐘)

因為課前已對課文進行預習,班級出了一期有關石榴的板報,教室內又擺了幾盆石榴,所以學生對石榴已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所以,引入就由一位學生談談自己對石榴的印象。

2、預習檢查:(4分鐘)

課文有無預習,效果如何,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所以在課文學習之前,我常安排預習檢查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開明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課通練習冊中的“自測關”來檢查。

3、作者簡介:(3分鐘)

新課標要求,國中生要對部分名作家要有所瞭解。郭沫若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這篇文章,又是我們首次學到的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所以在這裏,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相關情況。對作者的介紹,不是由老師完成,而是由學生來完成。相信已有部分學生在上課前已找到了這方面的材料。

4、課文學習:(27分鐘)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7分鐘)

對文章結構層次的理清,可能有點難度,這有必要向學生作提示,通過幻燈片提出:在橫線上填入一個動詞

石榴 → 石榴 → 石榴。

(2)分析、學習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結合文後練習題進行)。(10分鐘)

找出課文中描寫石榴的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語句,然後説説其中藴含的作者的感情。在這裏,有必要點出描寫、抒情這兩種表達方式。

在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後,幻燈片放出相關的圖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以上內容分析完之後,就引導學生探討整篇文章作者所要寄寓的思想感情。這有必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考慮。對文章寫作背景的介紹,同樣也由學生來介紹。

最後簡要歸納託物言志這種寫法。

(3)品味語言特色。(10分鐘)

再次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自己所認為寫得比較優美的句子,並説説理由。

對於優美句子,學生可能會找那些擬人句,所以,在學生交流中,有必要引到文後練習題三。

5、學生質疑。(6分鐘)

由學生提出自己還存在的疑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共同解疑。這邊值得一提的是,肯定會有學生提到文後練習題二,即為什麼作者説石榴花是“的心臟”。這樣一來,也就可以把課文的另一個難點解決了。

6、小結:(2分鐘含佈置作業)

綜述本節課的內容,再次引申到課文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説是主題。

7、作業:

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花草樹木,寫一兩段話加以描寫,並抒發自己的感情。

(附)板書設計: 石榴

郭沫若

愛石榴 春華

↓ ↓

畫石榴 秋實

贊石榴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説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標籤: 説課稿 模板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6jde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