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數學説課稿國小錦集七篇

數學説課稿國小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小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説課稿國小錦集七篇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1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32-33頁上,主要內容有猜數遊戲;想一想、練一練;6和7的加減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掌握了5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材安排了猜數遊戲的活動,在猜數遊戲的過程中,理解掌握6和7的加減法。這一活動是學生十分喜歡的,每個學生都有積極性參與,因而本課設計時我沿用教材猜數遊戲這一活動方式,將活動內容注入自己的理解,由單手猜數雙手猜數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改為6個圓畫在兩張紙的反面,猜一猜,兩張紙上各畫了幾個圓?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整個猜數遊戲活動分成三個部分:一是通過猜數遊戲,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應的減法;三是引出得數是7的加法與相應的減法。整節課用活動和評價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使數學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始終讓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全身性地投入活動中。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得數是6和7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感知並瞭解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繫。

2、技能目標: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與思考能力、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積極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好習慣。

本課時雖然是猜數的遊戲,但其目的是計算6和7的加減法。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通過操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6和7的加減法所有的.算式,學會6和7的加減法;本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懂得數學的算式是記錄活動的簡單符號,一個算式代表一次猜數活動的過程,並有序整理出6和7加減法算式。

二、説學情

本課是在學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5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10以內的口算能脱口而出,有少數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每道題都要掰着手指才能算出來;但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但是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根據孩子愛玩好動等年齡特點,創設學生喜歡的猜數遊戲這一活動,使數學遊戲貫徹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它好比強大的磁場,最大限度的激發着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着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在猜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掌握6和7的加減法。通過小老鼠背土豆、猜數等多種遊戲的練習,使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並獲得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

三、説教法與學法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學具和圖文故事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遊戲活動為主線,用多元化評價輔助,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了新穎的情景教學和故事,儘可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的引導,使整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徵。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教師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探索鞏固深化還是聯繫實際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

四、説教學過程

一、遊戲激趣引入

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那我們就來做猜數遊戲。(板書課題:猜數遊戲)

遊戲規則:

1、能認真聽老師提出的要求。

2、能傾聽小朋友們的發言。

3、回答問題聲音響亮,説話完整。

評價標準:對於能夠積極參加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的同學老師將會獎勵他一枚笑臉,誰得到的笑臉最多,誰就是今天遊戲的獲勝者。

下面我們先來做一個湊數的遊戲,要求:老師與學生伸手指湊5。

老師根據學生表現及時進行評獎:獎勵笑臉,並由獎勵笑臉引出看圖列式學習6的加法,進行加法意義的鞏固和一圖兩式方法的引導。

【設計意圖:由遊戲引入,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巧用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求新知

1、活動一:通過猜數遊戲,學習6的加法

下面讓我們來做個猜數遊戲好嗎? (師出示兩張反面畫有圓圈的紙)

師:在這兩張紙的反面,老師各畫了幾個圓,下面請你們猜一猜,分別畫了幾個圓?

(學生猜測)

師:你們能確定嗎? 你們想知道兩張紙上各畫了幾個圓嗎?

師:現在給你們一個信息:共有6個圓。再請你們猜一猜,兩張紙上各畫了幾個圓?

師:猜一猜,可能是幾和幾?小聲告訴同座同學。

師:可能是幾和幾?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的?

(可能是1和5;可能是2和4;可能是3和3)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貼圓片,寫算式,進行6的加法一圖二式的教學。

1+5=6 5+1=6

2+4=6 4+2=6

3+3=6

6+0=6 0+6=6

教師進行獎勵評價。

【設計意圖:猜數遊戲()+()=6,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展開積極的思維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同時通過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的?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使每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6的加法。】

2、活動二:通過猜數遊戲,學習6的減法

師:到底是哪一種呢?能確定嗎?你們想知道嗎?(翻開其中一張紙)

師:現在,你們能確定另一張紙上畫了幾個圓嗎? 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的? 6-2=4

師:現在咱們還拿這6個圓片接着玩遊戲。

6顆圓片 (兩手一捂,打開一隻手,露出3顆)。這邊捂住幾顆,誰來猜猜呢?

可以用個什麼算式求出捂住的顆數呢? 6-3=3。

師:你們想玩嗎?同桌互相玩,拿出6個圓片,左邊的小朋友捂,右邊的小朋友猜,記錄算式。

師:哪個小朋友願意把你的減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導學生説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6=0,6-0=6,6-1=5。)

師:你能把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順序排隊嗎? 學生自主排列

小結:我們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順序都排列整齊了。在數學王國裏存在着許多規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規律,只要細心留意觀察就能夠發現。

進一步引導孩子將減法算式移到加法算式下面,排列成一圖四式。

教師進行獎勵評價。

【設計意圖:以同桌互玩遊戲方式將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完成對6的減法算式的理解,通過分析整理出來的算式,讓學生髮現並體驗數學知識的規律性,初步感受有條理思考問題的優越性,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好習慣】

活動三:玩猜數遊戲,學習7的加減法。

你們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數遊戲?那同桌的兩位小朋友就來一次猜數大賽好不好?

請同學們從學具盒裏數出7個圓片,看誰數得快!

遊戲規則:一個同學擺,一個同學説。兩個同學換着來做。

要求:將7個圓片分成兩堆,看圖説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

同桌兩人猜數活動後,全班交流: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教師進行獎勵評價。

【設計意圖:組織同桌合作學習7的加減法,通過擺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減法算式,這樣做給每個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三、總結應用

今天我們一起玩了猜數遊戲,玩得真高興,同時又學習了6和7的加減法算式;下面我們稍微休息一下,聽一個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1、出示圖片:老鼠背土豆

2、教師編故事: 有一天,一隻小老鼠實在太餓了,他就到地裏挖了一袋土豆,然後他急急忙忙往家跑,邊跑邊説:我揹回來7個土豆。心裏好高興,但是它不知道袋子破了一個洞,土豆會從袋子裏掉出來,你猜可能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哪?

3、學生解決問題並續編故事。

學生會説小老鼠邊走土豆邊往外掉:

(1)掉出來4個,袋子裏還剩3個,7-4=3

(2)再往前走可能會掉出來5個,袋子裏還剩2個,7-5=2

(3)掉出來6個,袋子裏剩1個,7-6=1

(4)再走袋子裏的土豆都掉出來了,一個都沒有了,7-7=0

【設計意圖:此環節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可以發散思維的空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即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鞏固了所學新知,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

四、課堂作業:完成書33頁練一練。

【設計意圖:最後進行課堂作業,提高學生計算加減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五、預期效果

本課教學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活動中的情感與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遊戲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理解掌握6和7的加減法。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2

一、説教材。

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且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而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對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且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而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略有所聞,但接觸並不多。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過碼頭裝卸貨物的情景、通過集裝箱、貨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噸”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提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着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大白菜、奶牛、豬、水泥、油桶、國小生體重等物體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及質量單位的合理運用。

二、説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讓學生感知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説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噸的含義,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建立1噸重的概念

四、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教案時擬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噸又是一個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用到的單位。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噸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對孩子來説,依然顯得抽象。為了能讓孩子對1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去嘗試,在親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幫助學生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圖片、比賽、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質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識結構。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進行

(一)聯繫生活實際導入新知,引入質量單位——噸

該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常見的蘋果,由一個——一箱——一卡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還需要用到比千克再大的重量單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自然導入新知——認識噸

(二)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噸的觀念,瞭解噸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教學噸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在哪裏見過或聽過“噸”,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一般在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時,用噸作單位。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問:認識了噸,你們想不想知道1噸到底有多重呢?這時教師並不急着揭示1噸=1000千克,而是設計了一項比賽,讓學生在拎一拎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幾十千克就已經很重了,這時再揭示,像這樣的100袋大米才重1噸。這時學生對“噸是一個很大的重量單位”的感觸便十分深刻。

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新知不斷深化的過程,本課的練習與新授部分無法分開,充分體現了在練中學。因為考慮到“噸”對於孩子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學生對噸、對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時候,我又設計了以下五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深化“1噸”的觀念。

第一層:通過對1千克白菜的推算,進一步感知1噸有多重,之所以放在第一層,因為推算多少個1千克等於1000千克比較容易。

第二層:提供了一組剛好重1噸的物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意並説一説各是什麼物體,各有多少,對“1噸”重的物體有更多瞭解。

第三層: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物體,讓學生收集信息,通過算一算、説一説,不僅加深對“1噸”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推算的能力。

第四層:結合以上的過程,讓學生想一想自己身邊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物品也重“1噸”。

第五層:出示兩塊磚重5千克,讓學生通過推算得出多少塊磚重1噸。這裏是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算能力。

這五個層次層層遞進,要求逐步提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

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時,對於單位換算的方法,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在這裏,我先是提供了兩道附有圖片的單位換算,一來考察學生收集圖片信息的能力,二來,也讓學生體會到單位換算的基本方法:要記住千克和噸之間的進率。然後再出示單位換算題,鞏固方法。

(三)全課總結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四)拓展提高

本環節先是通過一組題幫且學生整理所學過的質量單位,使學生能夠準確分分辨克、千克、噸。幫助學生組建知識結構。

再通過一道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踐,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並通過這道題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劉伏莊國小,我叫徐士鋒。從教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國小數學的教學任務。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裏,向各位領導、同行彙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深感欣慰。我説課的題目是《平移與平行》。

一、説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學生學習上的後續發展。

二、説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為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於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為: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迴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國小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並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為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後續發展做了鋪墊。接着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説説自己的理由,通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來的,逐步引導出平移與平行,並課件展示圖上看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總結並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説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裏有平行線?並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説、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同時儘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説,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脱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着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國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後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以上即是本人説課內容,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4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69頁例2,練習十五相應習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在學習了1 000以內數數和l 00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教學,為比較1 0000以內數的大小和讀寫萬以內數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習萬以內數的四則計算創造條件。《課標》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依據這一理念和《課標》要求,本課時素質教育目標確定以下三方面:

(一)知識教學點

l、理解1000以內數中各個數位所表示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1000以內數的數位順序及1000以內數的組成。

3、掌握10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

(二)能力訓練點

l、能夠比較熟練地讀、寫1000以內的數。

2、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類推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1000以內的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中間、末尾有零的數的讀、寫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1塊、計數器卡片、計數器、數學卡片。

三、教學設計

(一)複習引入

1、讓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中100以內的數在計數器上撥一撥、讀一讀,説出每個數的組成。然後説一説100以內的數是怎樣寫的?

通過説一説、撥一撥活動,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100以內數的讀寫及組成進行鞏固,為本節課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作好鋪墊,並引出課題。100 以內的數,同學們都會讀、會寫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讀寫)

二、探究新知

第一層:學習沒帶零1000以內數的讀寫

1、出示計數器並撥上536,同桌互相説一説這個數怎樣寫、怎樣讀。並貼出有彩色珠子的計數器卡片。

2、先讓學生彙報,再撥出362、689,指名寫數、讀數。

3、讓學生討論歸納出沒帶零的1000以內數的讀寫法、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百位是幾就在百位寫幾,十位是幾就在十位寫幾,個位是幾就在個位寫幾,反過來,百位是幾就讀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讀幾。合起來就是幾百幾十幾,並板書。

(設計意圖:放手學生獨立試讀寫這個數,給學生創設五個自主探究的空間,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層:學習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讀寫。

1、把第一層536的計數器中,536中十位上的3個珠子撥去,再把536中個位上的6撥去。師出示計數器卡片,你發現了什麼?

2、十位上和個位上沒有珠子,該怎樣寫,怎樣讀?請學生寫在自己的'本子上,並讀給同桌聽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3、指名説一説。再撥出302、405、320、450等數,讓學生讀寫。

4、分組討論歸納:數中間有“0”和末尾有“0”數的讀寫。

強調哪位沒有珠子就在這位寫“0”佔位。百位是幾就讀幾百,中間的“0”讀零,個位是幾就讀幾,像506,讀作幾百零幾。百位是幾就讀幾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末尾的零不讀,像530,讀作幾百幾十。

(設計意圖: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索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層:學習數的組成。

1、組織學生觀察三張計數器卡片上的三個數,並討論每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彙報時明確指出:506中的0個十和530中的0個一可以省略)學生已有的100以內數的組成基礎上學習1000以內數的組成,讓學生獨立完成,有利於培養學生類推能力。

三、練習鞏固

1、課本69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71頁第1題。讀數、説組成。

2、課本第69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第7 1頁“練習十五”的第2題(這兩道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檢查學的效果,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畫珠子練習

4、擺數遊戲,請你用2個8和2個0組成一個三位數並指名説數的組成,通過擺數遊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5、請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1000以內的數讀出來,其它同學在本子上寫,並指名板書。

(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思想,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現象,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感受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 ,數學真有用。)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再次鞏固1000以內讀、寫法

(五)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注重引導學生採用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去探索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由於低年級學生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佔優勢,因而,在教學中應用了色彩鮮豔的計數器卡片,聯繫生活實際,採用直觀演示進行教學,利用舊知去探索新知,大膽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把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類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板書設計

1000以內數的讀寫

寫作: 5 3 6 5 0 6 5 3 0

讀作:五百三十六 五百零六 五百三十

幾百幾十幾 幾百零幾 幾百十個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5

一、簡析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説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所在單元或章節;②教學內容是什麼?包含哪些知識點;③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繫;④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什麼;⑤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般從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教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

二、闡述教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説課稿時應簡要地説明: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學具。教學實踐證明,一堂課根據教材特點選用幾種不同才教法結合使用,可增強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法

學法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擬定時應突出地説明:①學法指導的重點及依據;②學法指導的具體安排及實施途徑;③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概説教學程序

這部分內容實際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但要與流水賬式的條款羅列區別開,既要有具體步驟安排,又要把針對性的理論依據闡述融會其中。

擬定時應科學地闡述: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②完整的教學程序(主要是:怎樣鋪墊、如何導入、新課怎樣進行、練習設計安排、如何小結、時間如何支配、如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大課堂的密度、強化認知效果);③簡要説明作業佈置和板書設計;④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組織及調控反饋措施;⑤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學法指導的落實;⑥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

五、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

説課活動分課前説課和課後説課兩種形式,不論是課前説課還是課後説課上述內容必須闡述清楚。課前説課還應説疑點,説明在備課中自己拿不準的疑點,求教於其他教師。課後説課還應包括“學生學得怎樣”的教學效果評估。

撰寫説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塊寫清,按部分闡述;可以按照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駭,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6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圖案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

首先課本給出了四幅精美的設計圖案為背景,告訴學生這些有個性的美麗圖案都是用直尺、圓規、三角尺畫出來的。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以實物照片的形式給出了“六花瓣”圖案的設計過程,在思考與動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用圓規將圓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並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所給出圖案的設計。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設計上,通過創設的豐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並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由於在圖案設計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等分圓,因此怎樣用圓規將圓幾等分應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另外,在畫圖前,怎樣觀察並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是圖案設計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重點所在。課程目標:

1、通過圖案設計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以動手操作為主,以經歷探索,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為重,在創設的生動,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以精美圖案的設計為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對“六花瓣”圖案操作過程的演示,向學生介紹六等分圓與三等分圓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最後一環,通過學生對圖案構成的分析與操作來歷經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最終作出圖案的一個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書中以實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過程中,怎樣將一個圓用圓規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介紹圓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並提醒學生畫圓時必須要確定圓心和半徑。其次,在等分圓的方法講解之前應先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和組織語言表達的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再演示作法,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種基本作圖的方法,突出了重點。

3、圖案設計之前對其構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圖形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每次畫圓時,必須讓學生説出圓心在哪裏,在分析出了圖案的基本構成,明確了這些基本構成的畫法之後,那麼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就能設計出一幅圖案來,從而便於難點分散,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為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等分圓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小黑板上的圖案便於觀察、討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進行。

六、作業設計

P145隨堂練習2、作出圖示的圖案(目的在於鞏固等分圓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圓規,三角尺自己設計一個美麗圖案。(可在全班進行評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7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叫XX,來自XX,我的説課內容是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上)數學第三單元第12節的《乘車》一課。

一、教材分析

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屬於初步的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運算,它也是進一步學習混合運算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另外能使學生真正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進行正確計算,在學習中提高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4、教學重點: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與含義。

5、教學難點: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

6、對教材的處理: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瞭解後,將教材中的內容編排創設一些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愉悦的氛圍中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這樣既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又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道理。

二、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帶學生去老師家做客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5分鐘的新課準備、15分鐘的新授和20分鐘的鞏固練習。下面我詳細的説明一下這三部分。

(一)新課準備

1、導入:“應數學王國國王的邀請,我們今天要到數學王國去做客,去數學王國的路比較遠,所以得乘車去,可是這一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的`數學問題,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

由於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是都喜歡聽故事,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數學王國遊覽記”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課的學習。

2、複習:“在上車之前,司機叔叔想看看我們有沒有資格去數學王國,所以要考我們10道口算題,大家有沒有信心通過?”

在此環節我用10道口算題複習了學過的10以內的加減法,用開火車的形式是要考察一個小組的掌握情況,用直呼的方法是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是對孩子口算能力的一個訓練。

(二)新授

1、説一説:“有誰坐過公共汽車?誰來説一説坐車時都需要注意些什麼?”

此環節是配合“知榮明恥,文明出行”的主題活動來對孩子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根據圖意提數學問題:“請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此處初步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達到了能力目標。

3、學生獨立完成説想法:“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的?”

此處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

時老師也能夠了解學生對連加、加減混合運算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後面的教學。

4、試一試:“現在我們來到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口,可是門上有密碼鎖,它的密碼分別是四道數學題,我們得把題做對了才能進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此處設計了一個密碼鎖,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題讓學生小組合作用教具動手操作,邊擺邊説邊算,獲得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的感性體驗。第二題上升一個難度,讓學生邊説邊算。第三、第四題再提升一個難度,讓學生直接計算。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計算能力,幫助孩子從直觀到抽象,初步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計算能力。

(三)練一練

1、説一説,算一算:“進入了數學王國,看到了一棵大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棵樹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吧。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在這個環節中,我進一步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可以發散思維的空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即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鞏固了所學新知,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

2、計算:“現在我們來到了數學河,河裏的魚都是數學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奇怪的數學魚吧。”

這部分的計算題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同時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允許藉助學具操作完成有關計算。

3、我是小小統計員:“渡過了數學河,我們就來到了圖形之家,圖形們聽説我們的到來都非常高興,讓我們來統計一下都有哪些圖形來歡迎我們了,看看誰是一個合格的統計員。”

此環節初步培養了孩子整理數據、統計數據的能力,同時還鍛鍊了孩子給圖形分類的意識。

4、説一説,填一填:“來到了機靈狗的家,機靈狗請我們吃櫻桃,可是櫻桃好象不夠,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請你解答一下這道數學題。”

“從數學王國回來之後,我想給機靈狗寫信,可是我不知道郵票夠不夠,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

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請你解答一下這道數學題。”

此環節鞏固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最後,歡迎各位評審老師指導,幫助我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29xq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