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個兒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

《三個兒子》這一課,所傳授的大道理,幾乎每個二年級的孩子都能懂得,“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的語句,也已經深刻的記憶在他們的大腦裏,所以在教授本課時,我摒棄了常規教學中,中心思想價值的灌輸,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孩子沉下心,去讀書,去感受,去品味。

導入環境,激起學生質疑,為什麼明明看到的是三個兒子在玩耍,為什麼老爺爺卻説只有一個兒子,學生帶着疑問去朗讀,讓學生初次接觸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閲讀主體性。其次,在中心品讀環節,我讓學生去感受三個媽媽是怎麼去誇獎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卻不太能懂得誇獎的內涵,於是我引導孩子去抓關鍵詞,“三個媽媽是怎麼誇獎的”,學生找出“既......又”、“好聽極了”、“誰也比不上”,同樣是誇獎的話,原來有那麼多種方式,於是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孩子馬上學會應用,去誇誇你身邊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貓小狗都可以;在誇讚同,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媽媽的誇獎,是滲透着對兒子無限的愛。每一次的誇獎,都是對旁人最温暖的“碰撞”,這是第一次愛的`體現。

媽媽是這樣愛着自己的孩子,那兒子們呢?我引導孩子再去讀,反覆體驗媽媽們提水的辛苦,先抓關鍵詞,感受,再去表演,隨機採訪,“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幫忙該多好”,幾乎每位受訪者都是這樣的感受,而三個不同特點的兒子,也給出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第二種“愛”,子女對父母的愛。

兩種愛的碰撞,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學生變一目瞭然,文章想傳遞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反饋還不能夠恰當的引導,為我的課堂所服務,有時候總是想等着那個我要的答案,卻忽略了課堂是學生的,我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再比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已知知識,該如何處理,這些方面都是我今後學習改進的方面。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2

《三個兒子》是魯教新課標國小二年級語文下冊的第23課。這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在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即:當三個兒子的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淺顯的文字中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在《三個兒子》的教學過程中,在第一課時和學生一起感受了三個媽媽眼中的兒子是怎樣的基礎上,特別是引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會唱歌和會翻跟頭的兩個兒子在媽媽們眼中是那麼優秀與之第三個兒子的“沒什麼特別”進行強烈對比。從而直奔文本中出現的學習夥伴提出的“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麼卻説只看到一個兒子呢?”的這一思維聚焦點,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這樣一來讓學生從三個媽媽口中得出對三個兒子的'初步評價,然後通過後面的學習感受三個兒子的表現,形成鮮明反差,看法隨之轉變,使學生認識到那個“沒有什麼特點的兒子”卻是最懂得體貼、孝敬媽媽的真正的兒子,他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媽媽。

為了讓學生能對文本中的重點語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對人物當時的感受有更真實的體會,就在課前帶着學生玩了一個提水的遊戲,考慮到學生年齡、體格比較小,因此裝了大半桶水讓他們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學生在玩樂中有了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於之後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朗讀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盪,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這一重點句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認為除了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情感,更應該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體驗閲讀情感,在讀中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3

生活化,同時又是富有樂趣的學習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靈活,擁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讓人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閲讀也不例外,如果能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係和學習的方式從“授之以魚”轉變成為“授之以漁”,而更多的人把這樣的關係又提升了一個高度,致力於把“授之以漁”轉變成“授之以漁場”,真正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的心靈在真實體驗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設計並執教了《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些體會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裏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閲讀興趣;

1、複習生字、詞語

2、真誠地表揚:哎喲,小朋友們真能幹呀,這麼多的生字都可以順利解決了,真了不起。

3、創設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師是這樣表揚你的,你還記得你的媽媽是怎麼表揚你的嗎?(學生自由表達)

4、提高要求:你能把**的表情和動作也做一做嗎?(學生自由表演)

5、導入新課:今天,有三個媽媽也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了,請你自己去讀讀課文,找出媽媽表揚孩子的話。

『設計意圖』:

在複習生字的時候,給孩子們帶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師真誠的表揚,通過聯繫生活,回憶**的誇獎,馬上就使孩子們從枯燥中走出來,進入興奮的狀態,為後面課文的感情朗讀墊定了基礎,是孩子們表達真實感情的需要。同時,在回憶**的話,講述**的話的同時,提高要求,讓孩子們把**的動作和神態也表現出來,經過這樣的加工,一個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驕傲的**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二)、自讀自悟,合作研討,體驗閲讀內容。

1、三個媽媽分別是怎麼誇獎自己的孩子的,請你仔細讀課文,用橫線劃出媽媽表揚的話。

2、你把自己就當成媽媽,去讀一讀,**的話,讀出**的感情來。

3、交流:你們都找到了哪幾句話呀?指名朗讀三個**的話。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其實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在自讀的基礎上,找到了學習的內容:三個媽媽誇獎孩子的話。在自悟的基礎上,把自己就當成媽媽來讀,讀出**的.語氣和神態。

4、在你的學習小組裏和小夥伴一起練一練,看誰最能讀出**的語氣。(學生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自讀自悟的條件下,博採眾長,吸取別人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新課程下學習方式從接受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體現。

(三)、朗讀交流,發現閲讀樂趣。

反饋:你都找到了哪幾句話?

交流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一個**的話:“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大家聽聽,他把自己當成媽媽了沒有。(指名生讀)

1、採訪剛才讀的同學:

師:這位媽媽,您剛才在誇獎您的兒子,一邊説,一邊在想些什麼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幹的,要是他表現好的話,我要好好表揚他!

生: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

生:我還為我的兒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很有名的運動員!

2、交流提高:

師(面帶微笑):我也為你們的兒子感到驕傲,各位媽媽能誇獎地更自豪一點嗎?

(學生練讀)

師:把你們練習的結果表現給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進一步地把自己轉化成**的角色,讀了以後訪問同學,其實時時處處都在提醒他們:你説的話是媽媽説的話。這樣挖掘內心的交流,讓孩子們很快就體會到作為一個媽媽在介紹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然後再自由練讀,提供練習提高的空間,試圖把“授之以魚”轉換成“受之以漁場”。

交流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二個**的話:“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1、師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個媽媽是怎麼説自己的孩子的?也請幾位小朋友來讀一讀。

大家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驕傲、自豪的語氣來。(指名學生朗讀)

2、朗讀、評價。

師: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的怎麼樣?

生:我覺得他還可以做出媽媽驕傲的表情。

師:那你能幫助他來改善一下嗎?(生做抬高頭的動作,驕傲的眼神)。

生:我認為他的話還可以説得更慢一些,那樣別人可以聽得更清楚,感覺這個媽媽也就更驕傲了。

師: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來讀讀嗎?(生自信地朗讀)

3、自由練讀,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見都很有水平,像他們這樣,其他的同學也去練習一下,爭取讀得更好。

『設計意圖』:

這是一個由收到放的過程。第一個**的話,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情感的電點滴滴都挖掘了出來,孩子們也讀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那麼第二個**的話只要稍加點撥,他們就能把**的心情用朗讀來表現。學生還是學習的主體,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會有更多的收穫。

交流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三個**的話。:“有什麼可説的,他沒有説很麼特別的地方。”)

1、提出疑問:兩個媽媽都誇獎自己的孩子,第三個媽媽卻什麼也沒有説,這是為什麼呀?

2、找到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説這話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嗎?

『設計意圖』: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個媽媽做了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反應是多元的。對同樣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體驗,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設計這樣三次交流,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義進行表達以外,還設計了一個從“收”到“放”再到“收”的過程,讓孩子學會了學習方法,能根據方法自主學習。

(四)、自主發現,從細小見真情。

1、自讀發現:三個媽媽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課文的7、8小節,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2、交流反饋:師:讀了兩段話,你有什麼發現?(水很重)

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出水的重嗎?

3、朗讀提高。

『設計意圖』:

自主發現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每個《語文園地》裏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經過快一年的實踐,感覺到孩子們的觀察發現能力已經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因此,這裏設計了一個通過自主發現,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環節,從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更進一步發現兒子對**的一片真情。

4、這樣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分別是怎麼做的?請你去讀讀書,用筆劃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五)、體會感悟,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

小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孩子,你體會到了什麼呀?想説些什麼?(學生自由交流)

『設計意圖』:

為了儘快展示出課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這裏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通過讀書,體驗,感悟,然後到了抒發自己想法的境界。這裏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們真實的想法,不是虛假的,空浮的,鼓勵説真話,説自己心裏想的話,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六)、指明中心,昇華主題。

1、自由表演:這時候,一個媽媽還和老爺爺發生了對話,請你和你的同桌一起準備一下,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對話。

2、上台表演:指名兩個組來表演。

隨即採訪:奇怪了,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您怎麼説只有一個兒子呀?

3、全班參與討論。提煉出中心: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練習:這個媽媽還會和老爺爺説什麼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

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桌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請兩個小組來表演,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最後昇華文章的主題:為什麼只有一個兒子?全班討論,共同提煉出中心思想。

最後給課文補上空白,進行了一個拓展練習,同桌兩個人續編對話,讓本來處於模糊狀態的同學也能深切體會到作為一個孩子,要成為必須孝順父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時,課堂上的閃光點也由這個環節而顯現出來,成為整節課的高潮。

(七)、小節課文,讀讀議議。

你認為該學習哪個孩子?為什麼?

你覺得該怎麼樣孝敬父母親

説説你是怎麼樣幫助父母做事情的?

『設計意圖』:

我設計第一個問題,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思維的火花,引導進行小小的辯論。設計第二、三個問題,出於聯繫實際的生活,激發孩子們孝順父母的心願,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三、教後反思: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閲讀教學生活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閲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閲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説説好嗎?”“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4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這是上學期我讓孩子們背誦的三字經中關於孝敬父母的經文。本課就是教育孩子們孝敬父母的,文中沒有明顯的語句讓孩子們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看了幾遍課文想:有沒有必要在課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學生在我的深挖細摳中去感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可是我轉眼一想,作為二年級的孩子那麼小,給他們將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讓他們在讀中感受到作為孩子最應做到的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學習課文時,我讓孩子們找出三個兒子在母親心中是什麼樣的?然後引導孩子們讀出三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評價。誇自己孩子會唱歌,會翻跟頭、力氣大的母親心裏是無比的驕傲。朗讀的時候語氣是自豪的。只有一個孩子的母親説自己孩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靜的,朗讀時是用平淡的語氣。當我在指導孩子們讀三個母親的話時,我發現孩子們將2個誇獎自己孩子的母親説的話讀的好極了。他們覺得會唱歌,會翻跟頭的孩子是好樣的。

讀完3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後,我出示圖畫,三個母親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讓孩子們看圖讀文找出三個孩子是怎樣做的。然後讓孩子讀出這三個孩子的表現。讀到翻跟頭的孩子是入迷的;讀到會唱歌的孩子是陶醉的;可是當我的孩子們讀到那個幫助母親提水的孩子時他們臉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覺他們心中充滿一種感動。我趁機將課文中對第3個孩子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趕緊跑過去,接過媽媽手裏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讓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開始點學生讀評議,再同座互讀上台表演讀,小組競賽朗讀),讓他們在讀中感受到三個兒子中只有一個是愛父母的。然後我問孩子:明明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們七嘴八舌,紛紛舉手説:三個兒子,有兩個不心疼自己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媽媽提着那麼重的水卻不幫媽媽提,只知道表演自己的節目給人看。只有一個兒子是心疼媽媽,孝敬父母的,所以老爺爺説只看見一個兒子。我接着問:你喜歡那個孩子?為什麼?一孩子説:喜歡沒有什麼特別地方的孩子。雖説他沒有特長,但他知道孝敬媽媽。特長可以花錢去學,而孝心是無價之寶。愛父母,不是在父母需要幫助、關心的時候去展示自己的特長,而是幫助父母做事情,減輕他們的負擔。孩子們都説要向幫媽媽提水的孩子學習。就這樣在讀中,孩子們不知不覺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道理。

教學完這篇課文,我在辦公室講述自己教學這課的感悟,為孩子們終於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而高興。沒有想到我們同室的.老師説,如果他們選擇兒子,就要那些會唱歌、會翻跟頭、有特長的孩子。他們的觀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有專長,不幫助他們做事、不孝敬也無所謂。他們説其實孩子們長大了也享不了孩子們什麼福,只要他們過的好,不找麻煩就夠了。我當時心裏一驚。不要孝敬父母、沒有什麼專長的孩子,情願要有能力,對自己不關心的孩子?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中沒有愛的人,那他在社會上又會有什麼作為了?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成功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滿愛、充滿責任,他才會盡職盡責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一定要選擇幫助媽媽提水的兒子。我希望我的學生也是那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卻知道幫媽媽提水的孩子。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先學會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會認“既”等6個生字,會寫“拎”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説話時的語氣。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1、師:小朋友們,你們的媽媽表揚過你嗎?

生:表揚過。

師:怎樣表揚的?

當生舉手的少時,師提示:當你考試考好的時候、當你聽話的時候、當你幫媽媽做事情的時候……

生:……

師:你們真是既聰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3課“三個兒子”。(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1、師:三個兒子怎麼樣呢?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可以藉助生字表讀準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識字。困難處多讀幾遍,開始吧!

生自由讀

2、課件出示詞語:嗓子拎着水桶晃盪沉甸甸

師:誰想讀讀?

生流利的朗讀詞語

當生讀到“拎着水桶”時,師:能做個動作嗎?

當生讀到“晃盪”時,師:誰能用動作表示?

師:你來?

生再讀詞語

3、課件出示句子

師:看!這些句子你能讀好嗎?快!讀給你的同桌聽聽。

同桌互讀

師:找一組小朋友開火車讀!

當一生讀第一句話時,師: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讀出來?

當生讀第二句話時,師:讀的好,你理解了。

當一組生讀完時,師:咱們一起讀讀吧!

生齊讀句子

4、師:怎樣能把課文讀的更有味道,下面聽老師來讀課文!

師範讀課文,生認真聽

師:謝謝大家!象老師這樣讀讀吧!

生再讀文

5、師:小朋友練習的很認真,下面我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用橫線劃出三個媽媽談論孩子的話。

生認真的聽,認真的劃。

三、自悟,品讀語言

1、師:都找到哪幾句話?

生分別讀三句話

師:下面自己練一練,看誰能讀出三個媽媽不同的語氣。

2、交流一:課件出示第一個媽媽的話

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

一生讀的很好

師:哎呀,我聽出來了,你的兒子真是誰也比不過他。

師:讓我們一起伸出大拇指,來誇誇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

生齊讀

4、交流二:課件出示第二個媽媽的話

師:第二個媽媽的話,誰來讀?

生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讀出了媽媽驕傲的語氣。

5、交流三:課件出示第三個媽媽的話

師:這兩個媽媽在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充滿了驕傲與自豪,那第三個媽媽呢?誰來讀!

一生讀的好

師:哎呦,你讀懂了課文。

一生讀的不好

師:再想想該怎麼讀?生讀好了,師:對,就這樣讀!

6、師:讓我們繼續讀課文的7到11段,去認識這三個孩子吧!

生自由讀

師:這麼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是怎麼做的?

生彙報

師課件出示“三個兒子的做法”

生再齊讀三個兒子的表現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讀

1、師:接下來,你和你的同桌,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12、13段的對話。

同桌練習

2、師:誰來?

指明一組表演

3、分角色朗讀

師:下面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全文吧!

師巡視,指導

師:剛才老師巡視的時候,發現這幾個小朋友朗讀的很好,來為我們展示一下吧!

(叫讀的好的學生)

五、昇華主題

1、師:你認為老爺爺看見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麼?

2、師:那前兩個孩子怎樣呢,他們就不孝順了嗎?為什麼?

生展開辯論

師總結:是啊!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師:學到這兒,老師突然想起《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課件出示:“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五、拓展

師:今天回到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跟他們説説你對這個故事的感受。母親節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為媽媽做一件事!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閲讀,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閲讀教學生活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閲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從而導入課文。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讓學生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閲讀教學個性化。《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角色的模擬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課堂上就會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愛探索、喜嘗試是孩子的一大特點。於是,我設計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一環節,讓同桌學生之間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老爺爺,幫助孩子“嘗試”各種角色的模擬。在角色的完成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促使學生真正地走入了課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能對課文產生更深的理解。

3、閲讀教學的昇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閲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説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因此,我設計昇華主題這一環節,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認為文中老爺爺看到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麼?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思維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最後,為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6

《三個兒子》是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閲讀課文。本節課教學是讓新課程理念迴歸課堂的一個嘗試。新課程強調的是對人的尊重,主要體現在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生活經驗。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

在實踐中學語文,在閲讀中學習閲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課教學設計圍繞學生讀書的主線來安排教學活動。通過示範讀書,自主讀書,合作讀書,欣賞讀書,探究讀書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落實字詞基礎知識,幫助學生走進文本世界。示範讀書,幫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讀書興趣;自主讀書,展示學生的成功,增強自信;合作讀書,互幫互學,紮實基礎,體現真實的學習生活;欣賞讀書,注重同伴引領,深化理解;探究讀書,促進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學生的基礎,落實識字和寫字教學,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

識字和寫字是第一學段語文的教學重點,多識、寫好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真實的基礎,設計了輕聲字讀音和漢字的書寫。教師通過範讀和範寫來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詞語時,給學生提供了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落實詞語的學習和生字的鞏固。教學把識字、寫字、朗讀和理解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效益。

3、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一切出發點是學生。關注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原則。教學前和課堂上教師始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於是,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爭論:第三個媽媽不誇自己的兒子心情是難過,還是平靜?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麼説是一個兒子呢?這一個兒子是哪一個呢?這些問題的生成是學生思考的結果,這是學生最好的閲讀探究。教師不給學生設計問題,而是充分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讀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和文本開展真實的對話,在閲讀中提升自己,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4、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現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當學生的思維聚焦在“老爺爺為什麼説只看見一個兒子?老爺爺的説法是不對的?”這一問題時,教師利用這個問題資源,沒有急於得出結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前兩個兒子也是很愛自己的媽媽,他們用自己的`特長來表達的,也是媽媽的好兒子。”“第三個兒子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媽媽,是最好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了爭論,教師不做評判,只是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充分展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實現了對文本的多元理解。

這節課的結尾能出現學生的質疑和爭論,是教師對學生尊重的結果。是尊重,學生有了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是尊重,課堂上有了學生自己真實的聲音;是尊重,學生對文本有了個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師有了循循的誘導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為本,還學生自己的、真實的課堂生活。新課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華麗的包裝、精彩的表現和轟動的效果,而是教師用真誠和愛心給每一個學生營造自由成長的時空,讓學生敢説自己的心聲。真實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是新課程課堂的品質和生命。讓新的理念回到我們的課堂,春風化雨,侵潤教師和學生的心靈。

由於是低年級的學生在一個學生陌生的環境中上的第一課時的語文課,學生的探究行為和合作學習還顯單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張力不夠,有待於繼續努力。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的三個媽媽,表現各不相同,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裏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1、從課前導入入手,以情激情,為讀文明理做前期鋪墊。

新課伊始,我出示《遊子吟》這首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古詩,旨在拉近學生跟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閲讀期待。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為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做好前期鋪墊,會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讀為突破口,體會三個媽媽不同的心態,幫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個媽媽談論兒子的心態是不同的,前兩個媽媽在一個勁地誇自己的孩子,她們的內心應該是得意的、驕傲的,而第三個媽媽則認為自己的孩子沒什麼特別的,她的心態是平和的。三個媽媽的話裏兒子的特點與後文三個兒子的具體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指導讀好媽媽的話有助於理解文本主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

3、用質疑解疑為手段,深入文本進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讀完三個兒子的具體表現後,我出示了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我只看到了一個兒子。”讓學生讀後想一想,有什麼問題要問這位老爺爺?學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我便順勢緊扣文本,讓學生聯繫前文三個兒子的具體表現進行討論探究,得出“能幫媽媽拎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這一結論。

總之,再次回頭看自己的這節課,除了以上三點讓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以外,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情感調控把握不準,以及對新的生成不能及時予以正確、合理的引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讓我懊惱不已,但我深知懊惱沒有用,只有靜下心來,認真分析自己的每個環節,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尋找方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訂得比較明確,而且教學安排的每個環節都緊扣教學目標展開。

其次,注重國小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情感朗讀體驗,因此,在教學當中,我以“讀”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運用指名讀、師生互讀、自由朗讀、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等多樣化朗讀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走進文本,揣摩人物語氣,感悟文章思想內容。如:讓學生分組扮演“三個媽媽”,讀出媽媽誇耀兒子的語氣和感情。

再次,二年級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看圖説話能力及口語表達訓練,因此我把文中的有關句式提取出來,讓學生模仿造句,先口語表達再書面練筆。在突破難點,理解老爺爺“只看見一個兒子”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繪本”作業展示出來,設置了看圖説話環節。

最後,依據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多次採用了小組討論、同桌討論等方式,儘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問學生也比較全面,照顧學習程度上不同層次的學生。

當然,在整節課的教學當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後必須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多讓學生開動腦筋,多思考。例如在一開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時候就要把課文的難點“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提出來,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課文,在引導學生感受了媽媽提水的辛苦和第三個兒子跟前兩個兒子的對比之後,再理解這句話就水到渠成了,難點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品讀好詞佳句。如三個媽媽在誇自己的兒子的時候,用了哪些好詞,並進行想象,媽媽説話時的神情;描寫媽媽提水時的那段話讓學生體會到媽媽的辛苦,又是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到的等等。在開始備課的時候,我設置了這些環節。不過在試教的過程當中,由於內容太多,時間把握不夠充分,我刪去了。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在以後的語文教學當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讀能力,並積累好詞好句,潛移默化,實現由二年級的口語訓練到三年級的寫作訓練的過渡。

再次,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如描寫第一個兒子的時候,用了“翻着跟頭,像車輪在轉”這個比喻句,讓學生髮揮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處,感受到運用比喻,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為學生的寫話積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

最後,難點要貫穿首尾,層層鋪墊。在重點句子“只看見一個兒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再同桌討論,讓學生用“因為……所以……”句式回答,這樣,不僅解決了難點,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9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這是上學期我讓小朋友們背誦的三字經中關於孝敬家長的經文。本課就是教育小朋友們孝敬家長的,文中沒有明顯的語句讓小朋友們如何去孝敬自身的家長。我看了幾遍課文想:有沒有必要在課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同學在我的深挖細摳中去感悟要孝敬自身的家長呢?可是我轉眼一想,作為二年級的小朋友那麼小,給他們將孝敬家長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導小朋友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小朋友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讓他們在讀中感受到作為小朋友最應做到的是要孝敬自身的家長。

學習課文時,我讓小朋友們找出三個兒子在母親心中是什麼樣的?然後引導小朋友們讀出三個母親對自身小朋友的評價。誇自身小朋友會唱歌,會翻跟頭、力氣大的母親心裏是無比的驕傲。朗讀的時候語氣是自豪的。只有一個小朋友的`母親説自身小朋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靜的,朗讀時是用平淡的語氣。當我在指導小朋友們讀三個母親的話時,我發現小朋友們將2個誇獎自身小朋友的母親説的話讀的好極了。他們覺得會唱歌,會翻跟頭的小朋友是好樣的。

讀完3個母親對自身小朋友的評價後,我出示圖畫,三個母親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讓小朋友們看圖讀文找出三個小朋友是怎樣做的。然後讓小朋友讀出這三個小朋友的表示。讀到翻跟頭的小朋友是入迷的;讀到會唱歌的小朋友是陶醉的;可是當我的小朋友們讀到那個協助母親提水的小朋友時他們臉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覺他們心中充溢一種感動。我趁機將課文中對第3個小朋友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趕緊跑過去,接過媽媽手裏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讓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開始點同學讀評議,再同座互讀上台扮演讀,小組競賽朗讀),讓他們在讀中感受到三個兒子中只有一個是愛家長的。然後我問小朋友:明明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小朋友?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紛紛舉手説:三個兒子,有兩個不心疼自身的媽媽,看到自身的媽媽提着那麼重的水卻不幫媽媽提,只知道扮演自身的節目給人看。只有一個兒子是心疼媽媽,孝敬家長的,所以老爺爺説只看見一個兒子。我接着問:你喜歡那個小朋友?為什麼?一小朋友説:喜歡沒有什麼特別地方的小朋友。雖説他沒有特長,但他知道孝敬媽媽。特長可以花錢去學,而孝心是無價之寶。愛家長,不是在家長需要協助、關心的時候去展示自身的特長,而是協助家長做事情,減輕他們的負擔。小朋友們都説要向幫媽媽提水的小朋友學習。就這樣在讀中,小朋友們不知不覺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身的家長道理。

教學完這篇課文,我在辦公室講述自身教學這課的感悟,為小朋友們終於明白了孝敬家長的道理而高興。沒有想到我們同室的老師説,假如他們選擇兒子,就要那些會唱歌、會翻跟頭、有特長的小朋友。他們的觀點就是希望自身的小朋友學習好,有專長,不協助他們做事、不孝敬也無所謂。他們説其實小朋友們長大了也享不了小朋友們什麼福,只要他們過的好,不找麻煩就夠了。我當時心裏一驚。不要孝敬家長、沒有什麼專長的小朋友,情願要有能力,對自身不關心的小朋友?試想,一個連自身家長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中沒有愛的人,那他在社會上又會有什麼作為了?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勝利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溢愛、充溢責任,他才會盡職盡責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假如是我,我一定要選擇協助媽媽提水的兒子。我希望我的同學也是那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卻知道幫媽媽提水的小朋友。我的教育目標是讓小朋友先學會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0

《三個兒子》是一篇令人思索的文章,文字雖淺顯,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三個兒子》教學反思。孝與親,所當執。”面對三個兒子,老爺爺卻説他只看到了一個兒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的課就從這裏開始。

(一)品讀三個媽媽的話

我在學生的發現下出示了三位媽媽的話:

“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句一)

“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句二)

“有什麼可説的,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句三)

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我問:你聽了這位媽媽的話,有什麼想法嗎?學生讀了(句二)説:“我聽出來他的兒子唱起歌來非常好聽,她媽媽説他的歌好聽極了。”又有學生補充説:“我還聽出了這個媽媽很驕傲,因為誰都沒有他的兒子那樣的好嗓子,他兒子的嗓子是最好聽的。”“是啊,這位媽媽覺得擁有這樣的兒子很令人驕傲,誰也來讀一讀?”學生們都拿腔拿調地讀了起來,一個個都顯得那麼投入,都想把媽媽的那份驕傲表現出來。

接下來在(句一)的解讀中,學生能從“既聰明又有力氣”想到了這個媽媽也是很自豪的,因為沒有人能比得過她的兒子。

而對(句三)的解讀中,學生想到了“謙虛”,説這位媽媽非常謙虛,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麼,第三個兒子真的沒有什麼可説的地方嗎?我把疑問拋給學生。學生馬上説:“不是的,可能這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雖然也會唱歌,但嗓子也就一般,不是特別特別的好聽,所以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又有學生説:“可能她的媽媽覺得自己的兒子也不是特別的聰明,和別的孩子也差不多,所以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還有學生説:“因為她媽媽覺得他兒子的力氣也不是很大,所以覺得不必要説什麼。”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已經明白“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並不是真的沒有,而是他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可能很普通,他有的東西別人也有,所以覺得不值得一説而已。

最後請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這三位媽媽的話,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前兩位媽媽的驕傲和自豪,第三位媽媽的謙虛。

(二)體會一桶水的重

媽媽們拎着水桶回家的路上,走走停停,這是為什麼呢?哦,原來是水太重啦!

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盪,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讀句子,我問學生: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水很重呢?學生紛紛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有的説:“我從‘一桶水可重啦’看出水真的很重。”有的説:“我從直晃盪知道水很重。”有的説:“我從媽媽走走停停也知道水很重,她們拎得很累。”還有的説:“我從媽媽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知道這桶水很重。”於是,我把“晃盪、走走停停、痛、酸”用紅色標出,讓學生讀讀句子,把如此的不堪重負讀出來,而在齊讀的時候,學生們讀着讀着,一個個趴向桌子,似乎真的沒有力氣似的,我笑着説:“你們讓我知道這桶水真的好重啊,我們讀着都快沒力氣了,真累啊。那這三個兒子看見這麼重的水又是怎麼做的呢?”

(三)感悟三個兒子的做法

學生很容易地從課文中找到三個兒子的做法,他們分別是:(出示句子)

一個孩子翻着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

一個孩子唱着歌,歌聲真好聽。

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裏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逐句出示下,我讓學生感悟兒子的做法。學生説到了第一個兒子翻跟頭時像車輪在轉,説明速度很快,也看出了他的力氣也很大。第二個兒子的歌聲很優美,非常的好聽,就像前面他媽媽説的那樣,好聽極了,教學反思《《三個兒子》教學反思》。對第三個兒子大家都認為他非常有孝心,因為他幫媽媽提水桶。這時婭婭説:“我覺得第三個兒子就是前面第一個媽媽説的那個兒子,因為他的力氣很大,他媽媽才會説他既聰明又有力氣。”學生們馬上發出“啊”聲,表示着異議。我笑着説:“你們認為是這樣的嗎?這個兒子是第一個媽媽所説的嗎?”“不是的!”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説。“那麼誰來説説這個幫媽媽提水桶的兒子到底是媽媽們嘴裏的哪個兒子呢?”

“我覺得應該是第三個媽媽説的那個兒子。因為第一個媽媽説的兒子是翻着跟頭來的,第二個媽媽説的兒子是唱着歌來的,第三個媽媽説的兒子就是這個幫媽媽提水桶的兒子。這是對應起來的。”小杰説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中馬上有人附和着説:“是的,是的,我也覺得是這樣的。”於是,我又説:“那麼,你現在還覺得第三個兒子沒有什麼可説的嗎?他的媽媽為什麼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也許是他媽媽覺得幫助媽媽是他應該做的事,所以覺得沒有必要説。”“也許是他媽媽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誇耀的。”……“那麼,是不是也有可能像這樣的事,他經常在做呢?所以他媽媽已經習以為常了?”

那現在假如這三個兒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對其中的誰説些什麼呢?

學生大都肯定了前兩個兒子的`優點,但有對他們提出了建議,希望他們能幫媽媽做點事。

通過品讀三個媽媽的話到感悟三個兒子不同的做法,學生們都已經領會到第三個兒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媽媽的愛,其他兩個兒子雖然表演地非常出色,但卻沒有幫媽媽做事,令人有點遺憾。

(四)迴歸並昇華主題

在感悟了三個兒子的不同做法後,學生已經被第三個兒子所感動,這時再拿出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讓學生説説老爺爺眼裏看到是哪個兒子呢?當然了,學生毫不遲疑地説,老爺爺看到的是那個幫媽媽拎水桶的兒子,因為只有他才是最孝順的兒子。

是啊,爸爸媽媽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多麼辛苦啊!只有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們,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事來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呢?

生1:我以後要聽媽媽的話,不要一味地想着自己的想法而讓媽媽不開心。

生2:媽媽每天給我們洗碗很辛苦,我以後要多幫媽媽洗洗碗,可以讓媽媽多一點休息的時間。

生3:我以後媽媽讓我買東西的話,會馬上去,這樣也可以幫媽媽做事了。

生4:我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比如:拖地、洗碗、倒垃圾、整理房間……

師:學到這兒,讓我想到了《三字經》裏的一句話:“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讀讀這句話,理解其中的意思。學生的猜測雖然讓人發笑,但也看出了孩子純真的心靈,當我把意思説與學生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睜大了眼睛。(意思大致是這樣的:作為爸爸媽媽的孩子,雖然現在還小,還是少年,但要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最後,讓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吧,讓我們在充分享受愛的同時也付出自己的愛,好嗎?

課就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結束,我想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學生們知道了我們從小就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就像那第三個兒子一樣,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孝順父母的真正的好孩子。也正是在解讀中,孩子們一個個學得津津有味,讀得神采飛揚,讀出了人物的心情,讀出了人物的感受。

當然,由於時間的限制,我覺得在課堂是我還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沒有讓他們把對文本的解讀讀得淋漓盡致,比如前兩個媽媽在誇讚時的自豪表現得還不是很充分,假如再讓學生加上動作的話,我想這份驕傲和自豪會凸顯得更好。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認6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説話時的語氣.

情感目標:

感受母愛,學會孝順.體貼母親.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母愛,從而學會孝敬父母.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麼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卻説只看到了一個兒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身為母親願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為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媽媽呢?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發生在媽媽和兒子之間故事,名字叫<三個兒子>.(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師:請聽老師為大家講述這個故事.(師配樂有感情地背誦全文,生細心聽)

2.師:聽完了這篇故事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生: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明明是三個兒子,這位老爺爺卻説只看到了一個兒子?

生:老爺爺所説的這個兒子究竟是哪個兒子?(師根據提出的問題隨機板書)

3.師:同學們提的問題特別好.這節課咱們就帶着這些疑問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104頁,首先我們初讀課文,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第一次讀課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讀課文我們要把字音讀準,遇到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直到把句子讀通順為止。

生:第一次讀課文我們往往都要標出自然段。

師:説得真好,咱們就按照這些要求來自由讀課文吧。

4.師:同學們的讀書習慣非常好。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觀看老師製作的課件)請看大屏幕,藍藍的天空,一位天使手裏拿着氣球翩翩起舞,氣球上寫有漢語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對應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繼續飛翔。誰願意試一試?(師指名上台)如果她讀對的話,請大家跟着齊讀兩遍好嗎?

5。師:熟悉了這些生字,相信我們會把這篇課文讀得更通順,更流利.請大家再讀這篇課文.

三、細讀課文、讀中悟情

1.師:剛才看到同學們專注讀書的神情,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你們的媽媽知道了一定會為你們感到驕傲的。咱們現在來看看課文中的三

個媽媽是怎樣來談論自己的兒子的'。請同學們找一找,並拿起筆畫一畫三個媽媽之間的對話,讀一讀。(生拿起筆找、畫)

師:誰來説説他們在課文的哪幾段,讀給大家聽一聽。

師:如果你是媽媽你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談論自己的兒子?同桌先讀一讀,練一練。

2.師:誰來扮演第一位媽媽説的話?(指名讀)

師:請問這位媽媽你在説這句話時是什麼心情?

生:很自豪。

師:大家認為呢?你從哪些詞看出媽媽自豪感的?

生:既聰明又有力氣。

師:你真會抓住重點詞來體會。請你寫一下這兩個詞.。(生上台板書)

生:你能有朗讀來表現出來嗎?(找三四個同學讀.,生聲情並茂地讀這句話)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師:自豪感在你的朗讀中。這位媽媽真會誇自己的兒子,並且用了一個詞“既…….又……”

師:誰也會用這個詞説話?(找兩三個説話)

師:説得真好,咱們再回頭來讀一讀第一個媽媽的話。

2.師:聽了第一位媽媽的話,第二位媽媽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樣誇自己的兒子的?他兒子的特長是什麼?

生:第二位媽媽更自豪,她説:“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她兒子唱歌特別好聽、媽媽非常驕傲的?

生:我從“好聽極了”覺得他的媽媽很為他感到驕傲。師隨機板書:好聽極了。

師: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把這些詞來重讀,你説呢?(找學生讀)

師:能聽得出這位媽媽非常自豪。誰再來讀一讀 ?(找兩三位同學説)

師;你們讀得好聽極了!誰還會用“。。。極了”説一句話?

生:我家的小兔可愛極了。

生:媽媽給我買的衣服漂亮極了。

生:看到同學們上台領獎,我羨慕極了。

師:老師發現你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強,你們真是棒極了!

3.師:聽了前兩位媽媽的話,第三位媽媽是什麼反應? 生:她什麼也沒説。

師:在前兩位媽媽的追問下,這位媽媽説了些什麼?

生:這位媽媽説:“有什麼可説的,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4.師小結:下面由我來做旁白,咱們來分角色來朗讀三個媽媽的話。

師:難道第三位媽媽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帶着這個疑問咱們接着學下文。

5.師:三個媽媽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爺爺跟在他們後邊慢慢的走着。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麼感受?

生:我覺得媽媽很辛苦。

生:我覺得媽媽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幫一把。

師:你們真是懂事的孩子!(師很感動)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2

今天有幸請到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先生來聽我執教的《三個兒子》,結合張老師的評課和我自己的上課感受,我覺得收穫是巨大的。

1、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個媽媽,看到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為他深知,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在教學中我們不必給孩子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導、啟發、點化、調動學生讀書、感悟、交流的熱忱,學得生動有趣,讀得入情入境,説得真切真實就可以了。

2、在教學設計上,我着意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通過對預習時學生提出問題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題——圍繞兩個重點問題展開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初步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圍繞這兩個問題,把老師的教成和學生的學成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學習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

3、學生理解能力和進入問題(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為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孩子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個問題“……”,除了五六個孩子之外,三十多個人提出疑問,所以問題來自他們自己,是他們想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專心,學得開心。

4、教學的預設文本和課堂的實施整合得和諧而有實效:

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朗讀、思維、説話都很不錯,上課的情緒和發言很棒,全情投入。許多環節可以體現,如: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但是我們有一位平時學習一般的孩子站起來説:“我認為第七段也寫出了水桶的重,‘老爺爺跟在她們後邊慢慢地走’説明媽媽們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爺爺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説得多精彩呀!那麼細小的細節描寫他竟能發現,可見這節課他學得如情入境。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媽媽們拎着這麼重的水,這個時候你就是媽媽,你的心理會想些什麼?”;“如果是你的媽媽提着這麼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感受呢?”……學生們發言真切的'、積極的、精彩的。

5、在解決第二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時,還可以進一步設計教學點,將這個問題挖掘得更透些。

6、不論是那種類型、哪種風格的教師,教師的情感必須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師進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學生的心靈。這一點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狀態只能説自己的狀態界於文本和學生情感之間的中間地帶。

7、在朗讀方面,我也覺得張老師的提議很有價值,儘可能少讀孤零零的引號裏的句子,而是讀有前後背景或指導語的句羣。

8、張老師還建議,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經解決了字詞的認讀,那麼第二課時伊始就不要再認讀詞語,而是改成聽寫詞語或看拼音寫詞語,也可以出現幾組詞(字),説一句(段)話,這樣,字詞的訓練和落實更具有實效性。

9、在最後的寫話環節,可以改進,不要提供幾個詞語,這樣可能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將真正的訓練弱化。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開頭的句子,讓他們自由寫。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3

《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用質疑解疑為手段,深入文本進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題

“明明是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了一個兒子?你認為老爺爺看到的是哪個兒子?”,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媽媽提水辛苦”為切入點切入。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體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盪”等詞感受理解。

二、教學時,我以感情朗讀為突破口,讓學生體會三個媽媽不同的心態,幫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我設計了讓孩子當作是媽媽,讀一讀媽媽誇獎兒子的話。然後隨機採訪“媽媽們”他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得?學生説的話真是讓我喜出望外!“我為我的兒子驕傲!我為我的兒子自豪!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讀第二個媽媽誇獎自己孩子的話時,我改變了方式,讓一個學生讀,然後隨機找學生來評價他“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到了第三個媽媽那裏,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那個媽媽的心情,學生説出了那個媽媽心情平靜、平淡,那個媽媽很謙虛,而且學生真的讀出了這樣的`語氣。

這節課讓我很欣慰的是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讀得有感情,在課堂上不是學生不會説,而是教師引導不到位學生才沒的説,只要教師引導到位,就很容易能調起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情感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個兒子》這一課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學生的潛力,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就能發揮得體。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4

《 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參與。

開課時,用一個母親給老人洗腳的同時,將這份孝道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的公益廣告視頻引領學生的情感投入。

然後在閲讀教學中,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5

本課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哦,老爺爺説他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為他深知,這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卻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的。

一、識字學詞的重點落實———圖像、動作識字:利用課文插圖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桶”“拎”等,十分形象,極富童趣。如動作識字:讓兒童做動作體驗“拎”與“提”,結合字形認識字理,貼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識字:將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生字組團出現,像“嗓子”“胳膊”“晃盪”三個輕聲詞語的一起出示,從“胳膊”連帶出“臉”“肚”“腦”“腿”等。再如全程識字:將識字學詞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沉甸甸”的含義,“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課文深讀探究處結合進行的。這樣的'識字教學,真正體現了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導於讀的實踐取向———課的開始初讀(自由讀),到識字學詞的讀句子(重點讀),再到比較三個兒子的啟情讀(輪流讀),理解老爺爺的話的深讀(探究讀),確實體現了“讀”佔鰲頭的課堂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作多少主觀分析,只是引着學生去讀,相機指導。體現低段語文課堂的本色。

三、重點探究的方式轉身———“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標倡導的重要理念,在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學生的質疑: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怎麼説只看見一個兒子呢?如何重點探究這一疑點?讓學生用讀的方式自己解決。課文中是怎麼説的,讀!課文中哪些地方説明了這桶水很重,仍是讀!媽媽是怎麼提着這桶水的,讀!於是,讀中議、讀中演、讀中體驗,學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爺爺説只看見一個兒子的原因。在異議的基礎上求認同,這是探究,在偏見的再思中求真知,這是提升。

四、對話氛圍的親和生成——學生讀“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這一重點句,語氣較平淡時,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肯定優點,這句話中的“説”可以換一個字,學生説是“誇”。水到渠成,又説“現在你就是這位媽媽,請你誇誇兒子吧”,就這樣學生自然地讀出了理解,讀出了感情。教學過程中的許多點撥、化解、提升都是在這種極富親和力的對話中實現的。什麼叫“潤物無聲”?這應當是最好的寫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r945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