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藴。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教材中對詩已作註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並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後,我讓學生在積累了不少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基礎上,試着仿寫一首寫景詩,培養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創新寫作的能力。

我覺得本堂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參與的質量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生參與面廣。如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並讓學生邊看我板書邊一起書空課題中每個字的筆畫,做到全員參與。又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看風光圖片嘗試仿寫一首寫景詩,我進行巡視指導,也做到了人人動筆。

(二)主體參與的形式多。如個別讀、齊讀全詩;讀詩句想象畫面;看錄象欣賞西湖風光的同時聽配樂朗誦;給古詩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嘗試動手寫詩等等。

(三)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高、效果好。如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並描述畫面時,學生紛紛舉手,描述畫面時能運用課內外積累的好詞、佳句,語言比較生動、形象。再如讓學生動筆寫詩這個環節,學生做到了人人動筆,並且完成的質量整體水平較高,連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下課後都主動將他寫好的詩拿給我看,讓我深感欣慰。

二、課件的使用恰當、適時。本堂課使用的課件是我自己製作的幾張投影片,有文字,有畫面,還配上經典民樂作為背景音樂。聽課老師反映課件的畫面和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使古詩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濃厚,有助於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説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我想:以後我再教這一課時,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會把這一課教得更好!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2

聽了姜美君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這節課,有一種美的享受。本節課學生藉助輔導書結合註釋理解詩意,意在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會自主學習,培養理解,表達能力。創設情境又為學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這一層次中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閃爍出思維的火花,整體體驗詩的意境,並比較兩首詩寫法的不同,體會詩人的情感。在總結這一層次中鞏固了所學內容。

古詩教學使學生能夠汲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粹。在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佔有一定的數量,但由於學生知識面狹窄,對詩歌所描述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離,因而古詩教學一直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姜老師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在古詩中的運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詩教學真正活了起來。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闢,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媒體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藴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將古詩中的“形象”代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片,那麼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繫。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悦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音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絃,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美麗的西湖之畔。實踐證明,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覆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通過此環節的教學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琅琅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採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悦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展示美的對象,學生從中體驗美,並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在教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第一句時,播放兩幅畫面。學生看圖描述畫面。他們紛紛舉手“詩人在客船上,滿湖碧水,波光閃閃,遠處滿山秀色,岸邊垂柳依依。”“不知不覺中,下起了濛濛細雨,景物朦朦朧朧,湖面水霧迷茫。”

教師又問:“為什麼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呢?”有的説:“這是對西湖美的讚頌”有的説:“因為西湖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風景都那麼令人陶醉,就像一位美女,淡粧和濃粧都是好看的。”有的説:“西湖和西施都有一種天然之美。”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

總之,這節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3

這是一首千古美詩,它把西湖的美演繹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並且富有靈氣,讓人留連忘返。在教學時,我屏棄了傳統的串講,把詩肢解掉,而是通過精美的課件,優美的樂曲,動情的渲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觸摸西湖的美,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充分領略了西湖的美,也漸漸明白了詩的意思,進入了詩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欲把課堂比詩園,一聲一歎總關情”,一句對西湖的讚美,一聲“哇”的感慨,一次聲情並茂的朗讀?無不透露出學生對詩的喜愛,對學詩的投入。

但課堂上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當學到“西子”時,學生對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興趣,於是我趁機講了有關她們的事,並對“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進行了詮釋,學生的思維開始有點散。課堂上起了一點小漣漪。還好我準備了“西湖十景”的圖片,學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課文。只是時間少了點,學生的品味時間不夠,也沒有好好去寫一寫。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

2、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瞭解詩人蘇軾

1、説説你知道的中國古代詩人蘇軾。

2、瞭解詩人蘇軾。(知道詩人蘇軾蘇軾嗎?請知道的小朋友介紹)(1071年至1074年,這三年間蘇軾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審案,便有很多時間在西湖中游玩。)

3、課題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來西湖遊玩,詩人蘇軾就是詩人蘇軾,每次的遊玩都會帶給他不同的感受,這回他寫下了——,板示課題,齊讀課題,説説讀懂了什麼?)(還想從詩中瞭解什麼?)

二、讀解詩意,感受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請默讀詩,藉助註釋,讀懂詩的意思。(提出自學要求)

2、交流詩意。(學了之後你讀懂了哪個詞?哪句詩?我們來交流一下)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水光瀲灩、方、山色空濛、亦)

晴天時詩人蘇軾只寫水,你還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嗎?(請用最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來。)

杭州原來是越國之地,屬於江南水鄉,南方的天總會下雨,下怎樣的雨?微雨,輕雨,濛濛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蘇軾的遊興,在他眼裏,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説:“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欲、淡粧濃抹、總相宜)(西湖與西子的相似之處)

詩之美,在於詩人蘇軾獨具匠心的`描寫,在於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只有蘇軾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當初西湖與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從這足見詩之偉大。

三、理解詩人蘇軾,感悟詩情之美

1、讀到這裏你覺得詩人蘇軾對西湖有着怎樣的思想感情?(介紹詩人蘇軾與西湖的故事,加深學生對詩的感情的理解。)

2、讓我們帶着這種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四、拓展學習,感受詩的魅力

1、讓我們在蘇軾的詩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上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一)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2、總結

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當年的蘇軾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間流連忘返,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5

10月,我課題組進行了初期階段的朗讀教學展示課本週五第一節課我講了一節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我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評課。現反思如下。

1、對詩詞中重點詞語的理解應該放在詩詞中體會。因為是朗讀教學的展示,所以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課前我佈置了預習,所以我對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單抽出來幫助學生來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來還是應該放到詩中去理解更為合適。

2、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時間在曙光小區聽20xx年語文優質課一位人民大道老師教這一課的設計:詩人為什麼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學生不知道,課堂很尷尬。所以我感覺農村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在理解能力上與市區學校的學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教學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導。

我覺得這節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課堂一開始,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西湖的最直觀的感受,使其自然地進入學習情境中。接着從詩題入手,讓學生知道整首詩寫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為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空濛”詞語時,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和濛濛細雨中西湖美景,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

2、在想象中個性化感悟詩中的意境。教學中,我注重對文本進行拓展。如:“一邊讀,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讓學生又一次加深前兩句詩句的理解和欣賞。

總之,教師在知道學生朗讀時,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讓學生朗讀時,都要讓孩子們帶着“目的”去讀。這樣學生朗讀時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6

教學《飲湖上初晴後雨》,先和孩子們一起了解詩人蘇軾,介紹了蘇氏父子在文學中的成就,也説了蘇家小妹的才華出眾,孩子聽得很出神。接着問寫哪裏的風光?孩子大聲回答:“西湖”“誰知道西湖?”孩子説了一些關於西湖的,有個孩子説:西湖也叫西子湖。“誰知道為什麼又叫西子湖嗎?西子指什麼?”一生説:“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補充説:“西子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美女。”

説完了西子,我們再次回到西湖,為什麼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樣的`——美麗。請同學讀讀詩,找出關於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詩句。孩子開始讀書了,很快有人説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孩子讀詩,説説他們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來了,其餘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補充説明中,我再次小結。接着過渡到,“為什麼西湖能夠和西子那麼美呢?它美在哪裏?”再從詩中找。孩子們再讀,很快找出是前兩行詩,孩子們結合註釋來理解,理解晴朗時的西湖和下雨時的西湖同樣的美麗,同樣都是奇妙的,從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讓孩子朗讀古詩,讓孩子分男女生來讀,小組來讀,再試着背誦。這堂課總的感覺還是非常順利的。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7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在教學時,由於缺少經驗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為所教的對象是農村的.孩子,見識不廣,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十景風光圖片,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閲讀期待。接着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理解題意。然後我還花了較長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讀出詩的韻

律,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通過多種方式指導,讓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空濛”這個詞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和雨中的西湖雲霧迷濛的樣子,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來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並發現它美,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再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最後,引導學生在理解單個字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詩句的意思。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

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在本堂課中,因為在對學生理解詩意的引導不夠好,導致在我提問時積極回答問題的人太少,課堂死氣沉沉,一點也不活躍,用一個詞來概括——沉悶。總之這堂課有太多的不足,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8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湘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在學校20xx年上學期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我選擇了此詩參賽。

古詩教學歷來是閲讀教學的難點,它的最大難點是什麼?難就難在怎樣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閲讀期待。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並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又讓學生閉上雙眼在雨聲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通過一系列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分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

然而,這一堂課也有不少遺憾。我的情感不夠投入是最突出的問題,詩歌的朗讀還沒有教好的凸顯層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9

上週五,我上了一節微型課——《飲湖上初晴後雨》,反思這堂課的教學,在此談談教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藴。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備課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反覆領悟古詩,瞭解學情,課堂中每個問題的設計,過渡語的反覆斟酌我都經歷了反覆思考反覆推敲的過程。備課結束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引得太多,放手不夠,課堂中老師要説的話也太多。後又經歷了幾次修改,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執教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由於在備課的時候不夠周全,因此,問題就開始顯山露水了。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教材中對詩已作註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並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後,我讓學生在積累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進行拓展。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説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三、瞭解學情不夠。應該説,我對孩子們還是不太瞭解,比如我問總相宜是怎麼理解的,孩子們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估計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詞語時對學生估計過高,“水平如鏡”這個詞孩子們非常陌生。

四、就是課前的`預設還是不夠精細,這點從每個環節的設計連貫度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説我在預設的時候還是關注瞭如何讓每個環節更連貫,讓過渡語更自然一些,也許是我教案記得不熟練,也許是我的臨場機智不夠,反正表現不盡人意。

五、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讓課堂教學語言更美一些,讓教學流程更清晰一些,讓評價更多樣一些,讓普通話更標準一些,讓語氣更抑揚頓挫一些,讓感情更充沛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散發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學設計過於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張弛無度,後面的打比方,這個課文很重要的表達方方法以及拓展環節不得不草草收場,由於激勵不到位,學生背詩的熱情上不來,也沒法展示師生吟詩的高潮,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有些遺憾。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我想:以後我再教這一課時,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會把這一課教得更好!《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古詩的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但是詩中的某些詞語的理解卻是可意會而不好言傳的。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認識“亦、粧”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瀲灩、空濛”等詞的意思,瞭解詩句的意思,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2、導入《飲湖上初晴後雨》。

3、板書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你們瞭解蘇軾嗎?

2、介紹蘇軾。蘇軾多才多藝,他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號東坡居士,他的詩善於運用誇張比喻,在藝術上別具一格。

3、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4、學生説題目意思。

三、讀古詩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讀古詩。

3、詩中哪些字你覺得比較難。

4、結合學生的彙報,出示卡片,指導學生讀好“瀲灩、空濛、淡粧濃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這些詞語放進詩中,讀好它,你會發現你能讀出另一種味道。

6、學生自由讀。

7、指名讀。

8、齊讀。

四、明詩意

1、學習第一句

①讀第一句詩你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②理解“瀲灩”是什麼意思,指名學生説。

③指名讀再齊讀。

2、學習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樂。

②、你剛才聽到了什麼,彷彿看到什麼畫面?

③、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空濛”。

④、理解詩句意思。

⑤、指導朗讀。

3、學習後兩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詩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麼?讀後兩句。

②、瞭解西子。

③、詩人為什麼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們之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④、學生彙報。

五、熟誦讀,厚積累

1、聽錄音朗讀。

2、學生讀。

3、背誦。

4、拓展: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宋代)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5、小結。

教後反思:

語文教學的字詞不僅僅是低年級的任務,本課中,生字的教學不侷限於課本要求的.“亦、粧”兩字,而是根據了學生的需要,對“瀲灩、淡粧濃抹”等的字詞也讓學生反覆讀,這讓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對於整首詩的朗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詩句必須反覆誦讀。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流傳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詩教學方法。通過讀,從讀通到讀懂,再到讀出情,每句詩連聽帶讀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後來的背誦有不少學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較困惑的地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1

本週五第一節課我講了一節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育局的領導和校領導來聽課。下面我就結合教育局騰老師的點評反思一下這堂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藴。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課前我佈置了預習,所以我對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單抽出來幫助學生來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來還是應該放到詩中去理解更為合適。

由於有些緊張,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後,把讀詩這個重要環節居然給丟了,很是不應該,其實教學設計上有的,上課前我還看教案時還記着着,可一上課就給丟了,光想着怎麼用課件了,短練啊!

回憶整堂課,就像騰老師説的那樣,詞語的理解、詩句的理解、讀、預習等方面都關注到了,就是落實的不夠紮實。現在讓我想怎麼才能把這些環節都落實的很紮實,我也説不出來,同時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説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還需要我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我會的。

這堂課的備課和課件其實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裏一點多,估計二點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課件雖然做的還算可以,就是好鋼沒有用到刀刃上,課件出示的時機不是恰到好處,騰老師的一句話使我茅塞頓開:畫面的呈現應該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讓學生成為畫面的解説員;應該讓學生在頭腦形成形象以後再出示畫面,使學生的感悟和體會得到提升。

通過這節課還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課件的輔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師上課時使用課件,自己沒用過。這次如果沒有課件我真不知道怎麼上這節課。同時我發現有課件,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被調動起來,以後我要在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2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部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閲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閲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時,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想象並來描繪,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之際,出示詩中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奇的獨特之處,加之各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引導,使學生能夠走進詩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後,我通過一個小的寫話來昇華情感: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俊美,因為( ),西湖的( )更加( )。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點,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齊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在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沒有放開學生大膽的想象,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3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閲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閲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想象並來描繪,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之際,出示詩中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奇的獨特之處,加之各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引導,使學生能夠走進詩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後,我通過一個小的寫話來昇華情感: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俊美,因為(),西湖的()更加()。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時,蘇軾站在西湖邊,看着美麗的湖光山色,蘇軾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此時,老師站在喜歡邊,老師醉了。此時小朋友站在喜歡邊,小朋友們醉了。通過多次朗讀引導,學生陶醉在這美麗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後我通過蘇軾的另一首《望湖樓醉書》來比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寫小雨的輕柔,一首是描寫大雨的狂亂,學生在朗讀比較中體會雨的不同韻味,感受詩的魅力。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齊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在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沒有放開學生大膽的想象,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4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古詩的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但是詩中的某些詞語的理解卻是可意會而不好言傳的。

備課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反覆領悟古詩,瞭解學情,課堂中每個問題的設計,過渡語的反覆斟酌我都經歷了反覆思考反覆推敲的過程。備課結束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引得太多,放手不夠,課堂中老師要説的話也太多。後又經歷了幾次修改,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執教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由於在備課的'時候不夠周全,因此,問題就開始顯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們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夠到位。上整堂課,雖然我仔細觀察了孩子們,他們沒有任何出格的行為,但是我認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學習不夠認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沒有學會聽課,其次就是因為我的課不夠吸引孩子們。第三就是孩子們見不得三寶,來了幾位老師聽課,他們就手足無措了,發言不夠踴躍,朗讀不夠放開。聽了耿老師的課,我才知道,其實三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組織教學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別是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更要注意組織教學,這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瞭解學情不夠。應該説,我對孩子們還是不太瞭解,比如我問總相宜是怎麼理解的,孩子們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估計不足。在三6班上課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不懂淡粧濃抹是什麼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本打算將那個問題拋給學生的,我換成了兩幅對比圖片來幫助孩子理解,應該説那兩幅圖解決了淡粧濃抹的問題,但是我沒有將這個好的契機和總相宜結合起來。正如黃老師所説的那樣,直接問孩子們,這兩幅圖美不美?孩子們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後我直接總結,這就是總相宜,那教學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就是課前的預設還是不夠精細,這點從每個環節的設計連貫度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説我在預設的時候還是關注瞭如何讓每個環節更連貫,讓過渡語更自然一些,也許是我教案記得不熟練,也許是我的臨場機智不夠,反正表現不盡人意。

第四,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讓課堂教學語言更美一些,讓教學流程更清晰一些,讓評價更多樣一些,讓普通話更標準一些,讓語氣更抑揚頓挫一些,讓感情更充沛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散發勃勃的生命活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15

本來詩歌教學我一向遵循以讀代講,讀中促思,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本堂課也不例外。本課結束後我通過詢問學生,自我反思,檢查學生的作業情況有幾點思考;

1、在學生談到西施的美美在何處時,學生無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魅力,對西施濃淡相宜的美無法領悟時,我的教學環節就顯得過於守舊,不知道恰當的引導,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其實可以引導學生,西施和西湖有什麼相似之處,詩人為什麼要這樣説,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被錯過了。

2、平時學生習慣了那種一本書一支筆的課堂學習模式,師生間的交流和默契顯得較為生疏,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環節的安排要合理緊湊。

4、教學中在對詩歌整體進行感悟理解的同時,不能削弱甚至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如:生字書寫,重點詞語的理解。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部分老師可能出現為了展現對詩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也許滔滔不絕的談感悟,而在進行書面練習時,卻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q3ox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