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1

《分類與整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通過整理氣球,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初步學習把一些物體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我對教材稍微進行了拓展,讓學生初步感受“一類”和“一個”的區別時,突然出現一個心形和和一個五角星,讓學生幫他們添加到統計表和統計圖中。

練習時,學生的.作業反饋中出現部分學生對象形統計圖沒有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塗色或把全部圖形都塗上顏色,這是我授課中疏忽的知識點,發現後我先引導學生看例子,發現學生還有塗錯的,我又把錯誤的作業展示出來,時間關係導致這個練習題沒有處理完整。課下我就在反思,從擺統計圖到塗統計圖中間沒有過度好,應該先讓學生説説題中是怎樣塗梨的?學生弄清題意再做。

最後我讓學生把教室的學生分類,有説按胖瘦分,有説按高低分,後來有一個學生説按高低排座位,我應加一問量校服時按什麼分比較合適?讓學生體會不同情境下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分類給予提升,並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會分。教學時我沒抓住這個生成、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2

我將從目標達成的情況和預設與生成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針對目標一:學生通過擺一擺、分一分活動,能按不同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並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整理。首先我出示小組合作要求,雖然讓學生説和讀要求,但是由於我出示的活動要求太過繁瑣,不夠精煉,可能有一部分學生仍然不能理解要求。

另外,小組合作交流互相説一説時,有的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他不知道怎樣參與、怎樣交流,所以,今後要加強小組的建設,分好工,尤其是小組長要培訓和引導,讓他明白自己的職責,從而帶動組員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還有,在小組上台展示時,我沒有做到充分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在學生擺的不夠理想時,我有些着急了,乾脆自己動手了,此刻,我沒有及時做到很好的引導,今後,應該在如何對學生進行合適正確的.引導方面多下功夫。

針對目標二:通過師生互動和練習反饋,學生能正確地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在兩個小組展示完畢時,我對兩種擺法的總結不夠深入,沒有及時總結出來,所選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相同。

我只是引導着學生説説誰多誰少,並沒有讓他們説出為什麼,怎樣看出來,誰比誰多幾個等等。 預設與生成方面:小組展示環節超出我所預設的時間,所以我只好臨時做出調整,以至於讓學生説生活中的分類與整理時間不夠充足,課件中的垃圾桶、超市、書店、書架等圖片來不及展示出來,只是領着學生淺層次地説了哪些地方出現了分類與整理,而沒有深入到都是按照什麼標準進行分類與整理的。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在本節課教學中有以下優點與不足。

1、優點:課前温馨提示學生做好上課準備,並按照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的聽課狀態。梳理總結分類與整理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並幫助學生形成及時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做到温故而知新。

2、不足:

①課堂上還是要多關注後進生,鼓勵孩子多進行積極連麥,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理解存在困難得地方,才可以達到課堂互動的真實效果。

②拍照確實可以很有效地進行溝通。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統計成果。

在繪製統計表格練習時學生在使用統計表分類整理時,很多學生並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確呈現,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頭處依然有很多學生把表格的總人數寫在應該空起來的位置。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4

週二上午第一節課,我們一年級數學組進行了組內研討課。我們一起聽了一年級九班謝亞婷老師所講的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井然有序的課堂和精心準備的學具深深地吸引了我,課後程校長又為我們進行了對本節課的評課,讓作為一名年輕老師的我受益頗多。

謝老師富有童趣的語言,是本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整節課堂秩序良好,學生們都齊刷刷的認真聽講。“可以怎麼做?”“看看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嗎?”面帶微笑的耐心引導學生,這些都是應該學習的。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正是需要細心+耐心+童趣,讓國小課堂成為孩子們夢想起飛的地方。

程校長在百忙之中聽完課之後,又利用課間操的時間為這節課評課。程校長,耐心細緻的將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都進行了評講,讓我明白了拿到一節新課應該做哪些準備。

首先第一點,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

先通讀教材,瞭解清楚編者的意圖。再看教參,瞭解清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做到不拔高,不降低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統籌思考,引發興趣,再加上教師引導。

第二點,不用單獨具體説明本單元名稱。

第三點,課件的設計體現教育的無痕,不要出現類似於“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這樣的標題,可以出現對題目的具體要求,比如“先想一想,再列算式”等。

第四點,就是對於新授內容的講授,不一定非採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的情景圖,順着孩子的'思路發展,不要硬性規定必須怎樣做。比如本節課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分一分類,先不要控制學生。①請你把你的氣球自己分一分,展示不同的方法。可以按顏色分,也可以按形狀分。②對於形狀分得不同的結果,“你覺得誰的擺法更清楚?”“一堆一堆擺放不太好,怎樣擺放更好。”讓學生體會到有序排列的重要性。③最後讓學生對分類的結果進行整理,並計數。“如何記錄下來該怎麼辦呢?”不用教授學生如何製表,對於孩子來説會有一定難度。老師可以提前製作好表格,只讓學生會填表格就可以。最後滲透不同的分類標準,結果不同。

經過程校長細緻而又有層次的分析,讓我對本節課又有了新的認識,本節課,要讓學生學會分類,學會整理,會統計,把準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今後的教學備課中,要做到對教材的研究和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多請教有經驗的教師,多思考,促進自己的成長。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是“分類與整理”,在單元的開始呈現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樣的氣球的情境。從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過學生動手分一分氣球來教學按單一標準分類的知識,通過分組做遊戲的活動教學按不同標準分類的知識。此外,本單元還滲透了統計的思想。這些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作用,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學好。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較差,要他們一下子按物體的用途、性質分類較難,他們容易接受的是按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這些明顯的外部特徵對物體進行分類。在教學中,我在選擇學具是注意了這一問題,這樣就避免了給教學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萬別。在對物體進行分類時,往往會有很多標準。學生選擇的標準一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多引導學生找食物之間的不同,否則每一個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這樣就很難駕馭課堂,也失去了分類教學的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2、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能選擇一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並對分好的物體進行簡單的統計。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整理物品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判斷和語言表達能力。

2、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嘗試運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數據的結果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中,體會分類與整理的目的和作用。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一些分類的方法,讓學生思考得出一些分類規律。

教學難點:體驗分類教學的標準的多樣化,會自定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觀看超市畫面,引導學生説出:商場中會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2、猜測:售貨員會把飲料放在哪層貨架上?

揭示: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板書:分類)

3、課件出示小鹿小熊文具店:你喜歡哪一個文具店?為什麼?板書:整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看錄像,彙報對分類的認識。然後讓學生經歷學生觀察、猜測、思考、彙報的過程。最後學生自由表述,認識整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培養了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達到了設計的目的。

二、引導探究,探究分類

1、出示學具圖,各種學具雜亂的擺放,你能幫老師整理整理嗎?

學生自由彙報。小棒放一起,圓片放一起,三角形放一起等等。

2、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

小朋友們到遊樂園玩,手裏拿着好多漂亮的'氣球,他們可高興了。但小明卻遇到了難題,你們能猜猜小明的難題是什麼嗎?(這麼多的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請小朋友們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裏討論討論。看哪一組能幫小明分好類。

學生思考,彙報交流分類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組裏面討論,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討論前給學生適當的時間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展示交流。

生1:心形的放一起,三角形的放一起,長的放一起,圓形的放一起。

生2:黃色的放一起,紅色的放一起,綠色的放一起。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們的觀點嗎?為什麼?

學生自己總結:①按形狀分

②按顏色分

小結:你們説的都很對。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我們只要統一標準就可以給物體分好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思考,進一步理解並學會分類,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記錄分類結果

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類活動,並想辦法記錄分類結果。

⑵小組展示分類的結果

按形狀分

①用擺一擺的方式擺出用“圖”表示的結果。

A集合型:學生展示

你是怎麼分的?你能數出它們都有幾個?課件演示。

B、統計圖,展示橫着擺和豎着擺兩種結果。強調“一一對應”,説明:不管是橫着擺還是豎着擺,只要一一對應了就能很快地看出誰多誰少。課件演示。

②用寫一寫的方式記錄下用“數”表示的結果。

剛才我們都是用圖擺出來的,他們都是用什麼來記錄結果的?從他們的記錄你能知道圓形有幾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按顏色分

①“寫一寫”的方式(觀察:不同的結果引出按顏色分並強調: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所得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②“擺一擺”的方式(小組上前展示結果)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分一分,小組合作、展示、彙報。

三、動手操作,鞏固分類

同學們真的是太棒了,不僅僅把這些卡片按形狀和顏色進行了分類,還將它們整理成圖或者數據的形式,並發現了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結果也會不一樣。

1、出示水果卡片圖。

你能幫我分一分嗎?並説出你是按什麼標準分的?

生1:按形狀分:三角形4個,圓形7個,正方形5個。

生2:按水果種類分:桃子6個,梨子5個,蘋果4個。

2、整理小組所獲星星。

3、分一分自己的學具袋。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進一步體驗分類。通過分一分,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作用。

四、總結課堂,走進生活

説一説:你準備對身邊的哪些東西進行分類與整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着手,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一個生動愉悦的氛圍中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在快樂中去學數學。

課的一開始,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逛超市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與重要性,進而引出課題:《分類與整理》。然後以到遊樂園參觀,導入這節課的主題圖——氣球圖,引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你能幫小明出出主意嗎?”激了學生的學習慾望,設問:“想不想親自動手分一分?”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進一步體驗分類。學生分完後,馬上對所記錄的結果進行反饋,並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分,這樣分有什麼好處。並將他們所分出的結果進行説明:每種都有多少個?誰最多,誰最少?讓學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結構到有結構,學生們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點,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後,通過整理小組所獲星星和整理身邊的物品兩個環節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

在本節課中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在整個活動中,動靜結合不夠。整個課堂以靜為主,很大程度上侷限了學生,給學生創造的表現機會還不夠。

二、應規範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全靠教師平時的強調,因此,規範學生的語言就尤為重要。要求學生表達要清晰,語言要具體,有利於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

三、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數學學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後的拓展練習時由於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四、沒有充分利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善於利用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是一個教師智慧的體現。在本節課中,在學生提不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是,我沒有及時追問學生的想法,這不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總之,教學是一個雙向的舞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需多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獨特的風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6

 一、優點:

課前温馨提示學生做好上課準備,並按照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的聽課狀態。梳理總結分類與整理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並幫助學生形成及時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缺點:

1.學生在使用統計表分類整理時,很多學生並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確呈現,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頭處依然有很多學生把表格的'總人數寫在應該空起來的位置。本節課堂發現了這個問題,並跟學生多次強調了,希望學生能改正過來

三、改進措施:

課堂上還是要多關注後進生,鼓勵孩子多進行積極連麥,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理解存在困難得地方,才可以達到課堂互動的真實效果。拍照確實可以很有效地進行溝通,通過拍照放學學生對使用統計表進行統計還存在較大問題,需要讓學生明白如何使用統計表進行整理,並進行一定的繪製統計表格練習。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原先老教材是將分類單獨作為一個知識點放在一年級上冊的準備課裏,教材新編訂後,把它調整到了一年級下冊,而且將分類與整理放在一起,強調在分類的基礎上收集、整理並呈現分類結果,突出分類是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基礎,這樣就與統計密切聯繫在一起,為後面學習統計的相關知識作好鋪墊。

課的開始是以重陽節孩子們看望老人進行導入,既引出了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又滲透了德育教育。接着在將氣球進行分類的環節,我沒有去框住孩子的思維,有些孩子是按顏色分的,而有些孩子是按形狀分的,這樣也遵循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將氣球進行分類,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分類結果表示出來,鍛鍊了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有些孩子是用圖的形式來表示,而有些孩子是用類似表格的形式來表示,兩者各有所長,前者直觀、形象,後者簡潔、清晰。在比較哪種形狀氣球多,哪種形狀氣球數量少的過程中,滲透了數學裏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一一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我也結合了一年級孩子的一些性格特徵,加入了一個小遊戲環節。

考慮到一年級的孩子更好動,專注力也更差等特點,在中間加入遊戲環節可以讓孩子適當的放鬆,讓後面的學習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時,一年級孩子還處於好奇心非常強、玩心也特別重的。過程,增添一個小遊戲,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在遊戲開始前,我就故意請出一個孩子來,讓下面單獨的那個孩子找不到搭檔。這樣讓孩子們體會這個遊戲是兩個兩個一起玩,也就是一個對應一個,滲透出一一對應的關係。最後將歌詞改寫成“一一對應好朋友”,讓學生在腦海裏知道有一一對應這麼一種關係,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下來繼續回到課堂中如何整理氣球才能一眼看出哪種多哪種少的問題,有了前面遊戲的基礎,在這一環節,可能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就能夠想到要一一對應的擺放了,當然肯定也有一些孩子想不到。最後用紙蓋住氣球,依次空出每種形狀氣球的第一個、第二個……採用説“哆唻咪”的`形式讓學生感受一一對應的關係。有了這一環節的鋪墊,後面在按顏色擺的過程中,孩子們很快就能想到是一一對應的擺放,這樣看起來更美觀,也方便比較,同時與後面的統計圖結合在一起。

在新授部分完成後,為了讓學生體會“一個”和“一類”的區別,我拿出了綠色葫蘆形氣球和粉色兔子形氣球讓孩子擺一擺,同時修改對應的表格。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一個拓展,讓孩子能夠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應用自如。後面的練習環節主要是檢測和鞏固孩子們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最後佈置的回家作業:讓孩子回家整理自己的書桌。將課內體驗延伸到課外,也讓孩子體會到數學於生活且應用於生活的本質。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8

《分類與整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通過整理氣球,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初步學習把一些物體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教材在此課中第一次滲透統計知識,呈現了一個象形統計圖和一個不完整的表。整節課我注重讓學生感受、體會分類與整理的過程,滲透分類、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表達,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上完課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反思:

學生的作業反饋中出現部分學生對象形統計圖沒有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塗色或把沒有把圖形顏色塗滿的現象。出現這樣現象,有我的疏忽。學生通過網課的形式學習知識,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額時間去思考、嘗試,也沒有教師手把手的演示,所以孩子在寫作業時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細節錯誤。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由於父母上班,只能自己在家學習,自覺性和監督力度都不高,就造成了個別學生的偷懶現象,不看視頻直接寫作業。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就是一張白紙,第一次接觸新知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知識有偏差,以後再去糾正就十分費勁了。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低,結合這些因素,在今後的網課學習中,我們將更加嚴格的篩選學習視頻,遇到需要教師示範做題步驟或格式時,錄製手把手練習的小視頻及時分享在班級羣中,方便學生參考和家長輔導。同時還要督促家長,即使工作忙碌,對孩子學習的管理卻不能鬆懈。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9

《分類與整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通過整理氣球,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初步學習把一些物體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新教材在此課中,第一次滲透統計知識,呈現了一個象形統計圖和一個不完整的表。整節課我注重讓學生感受、體會分類與整理的過程,滲透分類、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表達,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上完課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反思:

1、我對教材稍微進行了拓展,讓學生初步感受“一類”和“一個”的區別時,突然出現一個心形和和一個五角星,讓學生幫他們添加到統計表和統計圖中。

2、練習時,學生的作業反饋中出現部分學生對象形統計圖沒有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塗色或把全部圖形都塗上顏色,這是我授課中疏忽的知識點,發現後我先引導學生看例子,發現學生還有塗錯的,我又把錯誤的作業展示出來,時間關係導致這個練習題沒有處理完整。課下我就在反思,從擺統計圖到塗統計圖中間沒有過度好,應該先讓學生説説題中是怎樣塗梨的?學生弄清題意再做。

另外,應讓學生觀察圖片沒整理時和整理後的變化,體會統計與整理的作用。這一點我是沒有想到的,説明我對教材研究的還不深。

3、最後我讓學生把教室的學生分類,有説按胖瘦分,有説按高低分,後來有一個學生説按高低排座位,我應加一問量校服時按什麼分比較合適?讓學生體會不同情境下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分類給予提升,並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會分。教學時我沒抓住這個生成。

今後,我要做到:精心備課,注意課堂生成,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同組課老師多交流,使課堂成為是老師、學生喜歡的有魅力的舞台。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10

在教學上,本節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身邊的問題出發,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知識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我關注的是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在討論中悟,悟中獲,獲中學,學中創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本節課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採用創設現實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然後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知識;最後拓展應用。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又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驗,體現“以人為本”。

上課一開始我就創設情境,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出示例題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説説圖中都有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做什麼?再提出“還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學生比老師多多少人,參加哪種活動的'人數最多等。

提出問題後,先告訴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把圖中的人物分類整理。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分類的方法,並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對圖中的人物進行分類整理。如,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分成兩類;可以按參加的活動分成看書的、下棋的、做遊戲的;還可以按老師和性別分成男的和女的兩類。

明確分類和方法後,要求學生分別到情境圖中收集數據,並把收集的數據按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同時用合適的方法呈現分類整理的結果。學生活動時,我深入到學生中去,瞭解學生收集和記錄數據的'方法,並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同時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分類整理的過程。全班交流時,既要讓學生説清楚是按什麼標準進行分類整理的,是怎樣整理的,又要充分展示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方法。還要讓學生説説分類整理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然後先讓學生説説通過分類整理,知道了什麼,並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比較整理得到的不同結果,説説上面都是對同一批人物進行分類整理,為什麼分類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最後,引導學生回顧分類整理的過程,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和體會,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體驗,使方法得以明確,經驗得以積累。

總之,本節課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統計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11

《分類與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活動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標、表格)呈現分類結果,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根據數據提出簡單的問題。”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性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而傳統的教學是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過分要求聽、及、模仿,它不僅不能促使學生髮展,反而成為學生髮展的.阻力。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這節課的優點是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慾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不是把”分類“作為知識點來講授,或者讓學生機械的記憶分類的含義,而是結合學生熟悉的食物,如給氣球分類。但是本節課沒有充足的教具,學生無法動手操作,使得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分類的過程,只能靠課件播放,學生觀察並回答自己的分類想法或方法。為了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分類,我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實際生活,舉了一個關於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亂擺亂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購買的商品嗎?學生思考後回答。接着追問買水果如果買水果能不能到服裝區區購買?為什麼?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分類?分類後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體驗分類帶來的方便。

教學過程中,為了彌補教具的不足,我還是就地取材,讓學生用小棒分類、用不同圖形分類。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自主地去感受、發現和交流,發展學生探索與合作的意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時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調控好課堂的秩序,該靜則靜該動則動;學生在給“人”分類時有的説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顏色分、按胖瘦分等,這些分類的標準是分得太細還是不符合分的標準。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12

本課開始先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了解分類的概念,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對“分類”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認識,有利於學生順利進入新知的學習。然後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學習參與氣球的分類與整理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教學中,可能有的學生會提出還可以按顏色對氣球分類,教師要給予以表揚,提出將在下節課探討。

分類整理第二課時教學是在學生仔細觀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理解題目要求,使學生在分類時做到心中有數。再引導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表的生成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多樣,雖然結果不同,但是每一種分類標準下分的結果數據加起來總數是一樣的。

在分類整理的練習知道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對技術方法的'指導。在分類計數時,教師適時地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如數1個劃1個;每數一類中的一個,作上相同的標記等,保證收集到的數據正確。

2、在學生分類、整理信息的基礎上,注意發現、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能根據整理的結果推出新的信息,從而使學生逐步感受數據中藴含的信息。

3、注意把所學知識和學生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nj90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