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5、4、3、2加幾教學反思

5、4、3、2加幾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4、3、2加幾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5、4、3、2加幾教學反思

5、4、3、2加幾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課題為5,4,3,2加幾,剛開始對這節課不是很明白,已有前幾節課的基礎,學生已經掌握計算9,8,7,6加幾的有關運算,而且通過8+9這節課,學生也已經理解遇到這樣2個都可以湊得10的算式,計算方法多樣,那為什麼還要安排這節課呢?翻看教參,才明白了這節課的意圖。1、為學習新知做好必要的準備。2、突出思考過程,培養推理能力。3、加強練習,提高計算速度。

片斷:5+7

整節課上下來還是很順利的,教參給出提示:在計算5+7時,想7+5=12,所以5+7=12,這裏在執教中有爭議。

師:是啊,5+7,就像你們説的.,我們可以把7湊成10,也可以把5湊成10,但是從方便計算的角度來説,我們把誰湊成10好呀?

生:7

師:對,見大數,拆小數。那出了這兩種方法,還有嗎?

(班中學生沉默)

生蓓濤:難道是交換位置嗎?

師:是的,你們看,只要我們計算出7+5,=12,那麼5+7就等於?

生:12

師:這也是一種方法,我們是根據什麼呀?

……

師:你們説的意思都對,老師來説一次“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生齊讀。

生:這不是又要算一次7+5嘛,還不如算5+7。

師:對,這些方法都可以,以後計算,你們可以選擇一種計算方便,自己喜歡的方法就可以。

學生沒有想出第三種方法,因為他們想找最簡單的方法,都認為反正要計算5+7,為什麼還要先計算7+5呢?不過細想,這裏我只需教授思想就好,有了前一節課的基礎,班中大多學生還是能説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性質。所以這裏是成功的,雖然教參的目標沒達到,但是學生是知道思想,只是和拆分這個方法比較之後,認為繁瑣。

5、4、3、2加幾教學反思2

今天, 王老師講的內容是一年級進位加法《5,4,3,2加幾》,《5,4,3,2加幾》,是在9加幾、8加幾的基礎上設置的,共有兩個例題,四道算式。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這節課有下面的優點:

1、創設了有趣的數學情境。

本課設計了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故事情境, 把孩子學習積極性過來,收到的效果比較滿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比較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探索、理解5、4、3、2 加幾的計算方法。 在新授的導入過渡自然,在複習時,當孩子完成口算的`時候, 在例題5+7=?5+8=?孩子紛紛都説用《湊十法》計算,把5分成2和3,先算7+3=10在算10+2=12。在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雖然在計算時有幾種方法可以計算,但最終應該讓學生明白看大數拆小數的方法。通過想以前學過的算式來計算,這只是一種思維過程而不是計算的方法,之所以要通過想以前學過的算式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看大數拆小數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在計算時較簡便,突破難點。並在不斷的鞏固練習中,強化小數加大數,我們想大數加小數,或者看大數拆小數,這樣計算更簡便。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設計的過程還要不斷的完善。

5、4、3、2加幾教學反思3

當這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才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了什麼,同時出示了課題,請問黑板上的板書是否真正為學生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呢?

我的想法與設計:這節課老師的課題一直沒有出示,到了課的末尾才揭示課題,我覺得這樣很好,只是學生並沒有在學完這節課後很清楚地明白這節課學了什麼,當學生歸納的時候只説出了其中的一部分,教師提示學生對照板書,並自己進行了概括,所以板書的書寫形式和內容並沒有完全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整理,如果修改的話可以突出這節課的兩個重點,一個是湊十法的計算,一個是交換位置的方法,將4、3、2分別同9、8、7相加的算式進行排列,學生則更容易發現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知識的'聯繫,從而鞏固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因此板書的充分運用在每節課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5、4、3、2加幾教學反思4

5,4,3,2加幾是在9加幾、8加幾的基礎上設置的,共有兩個例題,四道算式。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在出示5+7=後,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組説一説。這樣,既創立了一個合作討論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説話的好習慣。

學生在開放自主的環境裏,思維也會開闊、活躍起來。在學習完例1、例2後,我引導學生想: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並適時地給出兩個提示,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想出來。比起老師直接給出20以內進位加法表記憶更深刻。

5、4、3、2加幾教學反思5

經過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湊十法。5、4、3、2加幾,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試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

在新課之前,我讓學生複習口算9加幾和8、7、6加幾的`試題,因此當出現例題5+7時,有的學生很自然想到了7+5等於12,所以5+7也等於12,也有一些學生用湊十法口算,我也給予肯定。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突出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上,每道題要求學生口述思考過程。如:計算5+8,想:因為8+5=13,所以5+8=13。例1、例2中的每一道題都要求學生像這樣説思考過程,最後引導歸納總結:兩個加數的位置交換了,得數(和)不變。大部分學生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還給這句話配上了手勢語,學生能一邊説,一邊做手勢語,這為今後教學加法的交換律作好了鋪墊。

這節課學生興致很高,説得好,算得對。練習時,我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題用卡片讓學生以開小火車的形式算了好幾遍,90%的學生能算對,有二十多個學生算得又快又對,有部分學生速度較慢。

5、4、3、2加幾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在教學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創設遊戲情境,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課始通過去小兔子家玩為情境,複習幾道9加幾、8加幾、7加幾的算式,複習一下,讓學生説説計算方法和過程。複習時,學生都能説出用湊十法和通過想以前學過的算式來進行計算,在表述過程時也能夠表述完整。使學生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中進入課堂,然後根據情境而然地導入,自然學生樂於參與情境,提起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2、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探究新知中,我讓學生自己講計算方法,小組討論算法的多樣性,你喜歡哪種方法,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反饋練習中,練習形式多樣化,使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具有趣味性,並在開放題中,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3、展現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鼓勵不同方法計算。

兒童的思維是靈活多樣的。他們在課堂上冒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教師應愛護這些寶貴的思想。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提倡算法多樣化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靈活性、獨創性。算法多樣化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而必須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靈活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獨立研究算法,並鼓勵學生“創造”個性化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勢必有不同的解題思路。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學習,把大家的思維亮點聚集在一起,智慧匯攏在一塊。在出示5+7=後,學生想出很多種方法,教師應適時引導,鼓勵創新,提倡學生算法多樣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但在學生説算法時,為了更快、更多的讓學生説出自己不同的算法,為學生創造了較大的交流算法的空間,但沒有落實到人人都能明白每一種算法,所以在這裏處理得有點倉促。

5、4、3、2加幾教學反思7

教學片段:

1.教學例題。

師:你看了圖獲得哪些數學信息?這些信息能解決什麼數學問題?

生:草地上有6個藍蘑菇,5個紅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試一試)

生:6+5=(教師板書)

師:你們能想辦法計算出6+5等於多少嗎?先自己計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好朋友交流。

生:在班內交流算法。

師:預設學生的算法:

生:把6湊成10,6+5轉化成6+4+1=11;

生:把5湊成10,6+5轉化成5+5+1=11;

生:由5+5=10,想到6+5=11。對這樣想的學生給予智慧星獎勵。

2.教學“試一試”。

師:出示題目:6+6=4+9=5+8=讓學生嘗試計算。

師:指名一人報各題得數,詢問有沒有不同的計算結果,如果有,組織討論。

師:計算6+6時,你是怎麼想的?

計算4+9和5+8時,你是怎麼想的?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對於由9+4=13想到4+9=13的想法,教師讓其他學生重述,教師再手指算式重述:看到4+9,就想到9+4,9+4=13,4+9=13。

師;你們能用這種方法説一説怎樣計算5+8嗎?

反思:

很顯然,四道題目的計算都是採用學生自立探索,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由於學生有這方面的學習經驗和相關知識,採用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學生探索交流之後,教師十分重視學生想法的反饋,這種反饋對於已經掌握算法的學生是一種有條理的`內化認識的過程,又為未掌握算法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相比之下,對於交流加數位置計算方法的反饋比“湊十法”的反饋在教學處理上細緻些,這是因為,此前學生對交換加數位置的思考方法經歷得相對少些,而且接下去的計算要廣泛地使用這種比較快捷的方法。

5、4、3、2加幾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景裏提出並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6、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靈活地運用“湊十法”計算6、5、4、3、2加幾。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

教學重點:能比較熟練地計算6、5、4、3、2加幾。

教學難點:理解6、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聖誕老人頭像、帶有禮物的聖誕樹、動物頭像、第6題的算式圖、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複習導入。

1、師:課前有一位朋友想來我們一(3)班,歡迎嗎?一起拍手請他進來吧!(出示:聖誕老人頭像)聖誕節快到了,他是給小朋友送禮物的。(出示:帶有禮物的聖誕樹)想得到聖誕樹上的禮物嗎?只要正確口答出禮物後的.計算題。

2、學生口答,選幾道説説是怎樣計算的。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師:沒拿到禮物的小朋友別灰心,聖誕老人還有很多禮物要送給大家,(出示:口袋圖)只要你們課上表現出色。

(1)、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左邊口袋裏有6個禮物,右邊口袋裏有5個禮物)能提一個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嗎?(一共有多少的禮物盒?)怎樣列式?(6+5=)

(2)、6+5等於幾?你想怎麼算?動手試試看。

(3)、學生獨立完成。

(4)、彙報交流。(板書:湊十法想分算)

(5)、小結:計算6+5時,可以分5,把6湊成十;也可以分6,把5湊成十。小朋友們喜歡怎麼算就怎麼算。

2、試一試。

師:聖誕老人看到小朋友們這麼快就正確算出了答案。還有3題想請大家幫忙?(出示3道題)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學生做完後,彙報交流。

3、揭示課題。(出示:6、5、4、3、2加幾)

三、鞏固應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題——獎水果。

師:聖誕老人看到小朋友們這麼能幹,給你們每個人都帶來了水果。都印在了我們的書上,就是“想想做做”第1題,聖誕老人説誰能看圖列出算式,就把水果獎給誰。

學生做完後,同桌互相檢查,統計一下,多少人能得到水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題——送水果。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得到了水果,聖誕老人又給我們帶來了大西瓜,誰能又對又快地把西瓜上的算式做完,西瓜就給誰。

學生做完後,比一比、説一説:每組題有什麼不同點和相同點。

3、師:剛才聖誕老人送你們各種各樣的水果,小動物們也非常羨慕。瞧,它們也來了。(出示:小動物圖)

坐車的有()只,坐船的有()只,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怎樣填寫?怎樣列式計算?

4、師:玩了這麼久也該送小動物回家了。

學生遊戲:根據動物後面的題目幫動物找家。

5、師:看到我們一(3)班的小朋友這麼樂於助人,聖誕老人要把最後一樣禮物送給大家。不過有一個要求:要把得數是12的算式塗上紅色,把得數是11式塗上綠色。塗好以後禮物就是自己的了。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師: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和聖誕老人一起學習了哪些新知識?

在計算時還是運用了湊十法。一般拆小數把大數湊成十比較方便。聖誕老人要走了,想對他説些什麼?

反思:《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年級兒童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頭腦中也開始積累一些生活畫面。教學《6、5、4、3、2加幾》正巧是聖誕前幾天,我就精心設計了聖誕老人送禮物這一情景,在情景中做題、拿禮物,既複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濃厚興趣。十題口算很快做完後,一句“沒拿到禮物的小朋友別灰心,聖誕老人還有很多禮物要送給大家,(出示:口袋圖)只要你們課上表現出色。”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教學,學生的興趣更是高漲!

強調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當前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在教學《6、5、4、3、2加幾》前,大部分學生已經能熟練運用“湊十法”計算9、8、7加幾,,在學習新知時,我就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自己動手算。這樣,既掌握了新知又培養了探索精神及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5、4、3、2加幾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比較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探索、理解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本課最大的特點是創設了有趣的數學情境。本課設計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情境,用聖誕節即將到來的實際生活,聖誕老人為小朋友送禮物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聖誕樹上的綵球,聖誕特價活動的具體故事,來引出教材中5+7,5+8這兩個算式。這樣的`設計我覺得比教材中直接出示這兩個算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在出示5+7=後,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組説一説。這樣,既創立了一個合作討論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説話的好習慣。

5、4、3、2加幾教學反思10

5、4、3、2加幾是在學生學習了9、8、7、6加幾的基礎上教學的,經過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也就是湊十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湊十法。5、4、3、2加幾,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練習,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本節課所學的計算實際上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把前面所學的“湊十法”遷移過來進行計算,另一種是較小的數加較大的數的計算,只要交換加數的位置就能轉化成學過的算式,算出得數。雖然這種轉化的方法在前面8、7、6加幾已經學過,但也是在接下來的計算中要廣泛使用的一種比較便捷的方法。在學習9、8、7、6加幾的`內容時,我已經有意識的向孩子滲透了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理念。

在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先複習口算9加幾和8、7、6加幾的試題,因此當出現例題5+7時,有的學生很自然想到了7+5等於12,所以5+7也等於12,也有一些學生用湊十法口算,我也給予肯定。

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 “突出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上,每道題要求學生口述思考過程。如:計算5+8,想:因為8+5=13,所以5+8=13。例1、例2中的每一道題都要求學生像這樣説思考過程,最後引導歸納總結,兩個加數的位置交換了,得數(和)不變。大部分學生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如果孩子實在不會交換位置推想,就用湊十法算一遍。

這節課學生興致很高,説得好,算得對。練習時,我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題讓學生以開小火車的形式算了好幾遍,90%的學生能算對,但是有部分學生速度較慢,課下還要再練習。

但在本節課中,我一直在想着讓學生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小數加大數”時想“大數加小數”的方法,可是由於部分學生不喜歡用這種方法,還是用“湊十法”,我們老師也不能太刻意強調。

標籤: 加幾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nex3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