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

本課內容:課本第14頁至第15頁例題6、例7及“試一試”、“練一練”

本課設計: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關於第二個環節的反思。

課前我讓學生先將課本第117頁四組梯形剪下,並且逐一標上數字,課堂上做這道題時我直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圖形,分組動手操作並填寫表格,然後討論表格後的討論題。設計教案時,本以為圖形已經標號分組,學生操作分析時應該不會有問題,但實際操作時,仍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有:1.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比較生疏;2.仍然有學生填寫順序出現錯誤;3.轉化後的梯形數據分析有誤;4.小組活動秩序混亂。5.回答討論題時仍有困難。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備課時能夠預想到這些情況,那麼課堂上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可以在講授例題6時,藉助事先準備好的圖形,向學生演示怎樣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一個梯形,並讓學生模仿操作,而不是僅僅讓學生觀看課件裏的動畫演示。在學生操作例題7時,我可以先向學生分別展示各組圖形以便學生對號入座,而不是全完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在解決討論題時,我可以帶領學生結合圖形來分析數據,回答問題。如果我能這樣安排的話,課堂紀律應該更好一些,教學效果也可以更好。

當然本節課的教學,還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課堂上仍然是以教師為主,教師説的過多,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以後我將積極去聽師傅董雯雯老師的課,多聽多問多請教,多多吸取前輩的寶貴經驗。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2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緊緊抓住“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歸納整理。通過學生的剪拼,轉化,利用等積變形把梯形面積轉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圖形,進而歸納、概括出梯形的計算方法。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本節課要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剪拼,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説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拼、剪、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節課中我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猜想-驗證”來展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活動,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以及梯形的圖形特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能夠通過拼擺獨立推導出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領悟了圖形轉化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

多種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拼擺,獨立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是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然後讓學生思考能不能根據一個梯形進行面積公式的`推導呢?從而得出以下幾種方法:

(1)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

(2)把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索,學生在探索梯形面積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理解了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更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問題解決策略意識的形成。

不足之處:

由於用多種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導致基本方法中出現部分學生不會敍述。

再教設計:

突出基本方法的教學,注意其它方法的時間分配。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4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現就以五年級第九冊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幾點淺見。

[片斷]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並推導出面積的計算公式嗎?

生1: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吧。

生2:也可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生3:也許三角形呢?

……

師:那好,就請你們利用準備好的學具,小組內先議一議,然後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合作討論,然後動手操作)

師:通過剛才的動手操作,大家有什麼發現嗎?

生1:我們組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S=(a+b)·h÷2

生2:我們組還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S=(a+b)·h÷2

生3:我們是沿着一條對角線剪開,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S=a·b÷2+b·h÷2=(a+b)·h÷2

生4:如果是等腰梯形,沿上下底的中點的連線剪開,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S=(a+b)·h÷2

……

(學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發揚這種精神。

[反思]

一、還學習的主動權於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在熱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兒童的這種需要更為強烈。學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動中無意間發現了新的知識,就觸動了他的這種需要。他就會有一種探究的慾望,此時的教師應適時地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給學生一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真正做一個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有時教師要捨得“放”,説不定學生會給你更多的驚喜。

二、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從而引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不是説教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嗎?這個案例中正是注重了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以一句“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來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嗎?”把學生的思維拉到“轉化”的思想上來,又給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議一議、剪一剪、拼一拼),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與形式,從而生成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漁”啊!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5

一、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我先出示了一個梯形,引導學生簡要複習梯形的基本特徵和各部分的名稱,然後直接拋出探究任務:梯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呢?你能用學過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

學生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還是有很高的興趣的,所以馬上就自發組合成探究小組。

二、注重合作,促進交流

學生在前面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進行轉化,所以很快從書上的129頁找到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開始做起來。

這時,我提醒他們:小組的同學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組,然後一起討論:梯形的上底、下底、高與拼成的圖形各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繫?這樣就容易發現梯形的面積公式了!

學生很輕鬆地完成了探究任務,自豪寫在臉上。因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結論,所以他們有話可説,我就讓學生充分交流,讓他們多説,並引導他們説準確,説具體,還建議他們利用學具進行演示,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維拓展,能力提升

新課的探究活動進行到這裏,似乎該結束了,可我卻抓住這時學生探究的熱情繼續拓展:你們能試着用其他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嗎?

開始時,學生顯得毫無頭緒,我偶然發現一個學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時機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兩個部分了,你能分別表示出兩個部分的面積嗎?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即:上底高2 、 下底高2,於是引導學生把兩個算式加起來,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便成為可能,因為學生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類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識,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還是理解了。

很多學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來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而受此啟發,又有學生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此時,教室裏自發地形成討論小組作進一步的推理論證,教學活動到這時達到一個高潮。

由於這節課花了較多的時間帶領學生們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從不同的視角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機會,使教學活動不侷限於課本,不拘泥於教材,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拓展空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學中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鞏固練習了。遺憾嗎?不,我覺得這樣經常把探究活動更深入地開展下去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更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因為我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應該更重要一些。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6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先複習梯形的有關知識,然後引導學生想,怎樣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以舊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請學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後請學生想一想:我們在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都用到了什麼方法?帶領學生回顧以前知識,(把一個平行四邊形進行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都用到了轉化的方法。然後教師啟發:我們能否也用轉化的方法來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下面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探討。本環節的設計,善於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數學思想方法的類比遷移,用循序漸進的啟發性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將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繫,為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究、研討,促進知識方法的有效遷移創造條件。

2、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我先課件顯示操作提綱:1、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動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麼圖形?怎樣拼的?3、你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帶着教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防止出現學生不知道做什麼的現象。然後學生示範拼圖,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於學生操作的兩個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現異常現象,學生都興奮地説拼成了平行四邊形。為了加深學生對書本圖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兩個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結果問題就出現了,一名學生沒有按照書本上的拼法,結果自然沒有拼成平行四邊形,學生都感到驚訝。我見時機成熟,叫學生再打開書本,仔細觀察書上的拼法,使學生明確拼的步驟: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轉,最後沿着梯形的一條邊向上平移,直至兩條底成一條直線,才能拼成。學生這才明白過來。通過動手操作,同學們都明確了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接下來根據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請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找關係,先找出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底之間的關係,即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的關係,即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後得出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即梯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最後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環節的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了相應的'填空題,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確,有利於學生有效、有序地進行思維。

(二)學以致用。

在例題的教學中,由於有前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因此我沒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題,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練習的設計中,我也能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學生中有可能出現錯誤的列式,讓學生選擇正確答案,從而杜絕錯誤現象。為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吃得飽,我又佈置了一些拓展題,。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積的推導公式。(用一個梯形拼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總之,本堂課能以全體學生為本,從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有了較大的更新。通過讓學生操作、思考、觀察、討論、説理、計算、看書和概括等多種形式,注意了變 "教師講授"為"研究交流",變"灌輸"為"引導",較好地處理了"主體"和"主導"的關係,有利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良好素質。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7

我上了《梯形面積計算》一課,下面結合自己上課的感受以及學生作業的反饋情況,談談對這節課的認識。

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運用了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來探索、研究新知識,並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魅力。

第一、注重知識間的緊密聯繫

。在學習《梯形面積》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兩節課的內容,並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因此,梯形面積的學習雖然是一個新的內容,但是在方法上是有法可依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據此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密切聯繫之前的學習內容;而在研究過程中,又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開展研究,表述結論,從而經歷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本節課上也設計了相應的複習,主要是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複習。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複習公式的同時,將推導的有關過程進行一些整理,那麼對學生研究梯形的面積計算無疑具有較強的正確遷移。

第二、強化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

從這部分內容的教材編排來看,突出體現了重研究過程的特點,但這並不意味着結論不重要。在上課前,我讓每個學生準備好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在研究過程中,我有意引導學生由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去探索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很容易想到這一點

。當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時,再進一步啟發學生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梯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面積有什麼關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觀察,我對教材上提供的實驗素材和內容進行了處理和利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出示了教材中的討論題,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實驗數據,並進行實驗結論的總結性概括。最後在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關係的基礎上,再進行公式的推導和相關計算練習。

第三、從練習反饋中全面反思本節課的有效性

從練習題反饋上看,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能夠運用梯形面積公式計算面積。但是在練習第2題時,同學們讀題後都是通過計算出面積判斷哪些梯形的面積是相等的,從表面上看這道題的作用僅限於此。

但是如果我能進一步引導觀察,學生還會發現這些梯形的高都是相等的,得出了在高相等的情況下,如果梯形的上下底的和也相等,那面積也是相等的結論。另外通過這道題學生還領悟到了面積相等的兩個梯形,形狀是不一定相同的。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8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討論、交流,學生充發展示自己或正確或錯誤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共同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只是組織者、指導者,起到了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理念。

考慮到學生已有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的經驗,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是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為學生創設一種“猜想”的學習情景,讓學生憑藉已有經驗大膽猜想,進而是實踐檢驗猜想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使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探究學習成為可能。這比起盲目的亂猜來,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

2、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實現生生互動。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梯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在分析,對比中歸納選優;在探究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通過“拼、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同時,又由於各項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間上給以保證

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為了學生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聽,用嘴説,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的表現,發展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者,參與者的作用。當學生受現有知識的制約,推導概括公式思維停滯時,教師實施點撥誘導,促其思維順暢,變通,最後使學生明確,儘管拼擺的方法不同,但都達到驗證了梯形的面積公式。將發散與收斂,直覺和邏輯這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有機的融為主體動態式的思維結構,從而最大限度的擴展其具有張力的思維空間。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9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國小生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節內容。它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起作為結束直線型面積的計算,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成為本冊教學內容一個重點。五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由中向高年級過渡時期,其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亦正處於進一步發展和日趨成熟的時期,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學生對圖形特徵及各種圖形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同時可促使他們的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本節的設計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加強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際操作,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讓學生去發現、驗證、推導、小結,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探索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培養轉化的數學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所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如何把要學的圖形轉化為已學的圖形,從而使學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理解更為深刻,思維能力亦得到發展。

4、滲透數學中的變換思想,在轉化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平面圖形的旋轉和平移,認識瞭解旋轉和平移的含義及方法,以及其對圖形位置變化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但在這節課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學生在與老師的配合上還有待改進,其中部分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有個別學生不會參與討論,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氣氛也有待改提高,不過學生對動手操作、推導公式倒是很感興趣。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0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四年級數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年級數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今天上了《梯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教學應該説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並在形式上響應地組織了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具體在教學中的體現如下:

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出現了多種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公式;還有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推導出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正好落實了《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下學習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實實在在地給了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創新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這當中還藴含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把陌生的知識自主地轉化為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現了遷移、轉化思想。經過課堂小結的點撥,使得這一教學效果尤其明顯。

二、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在導課時,創設了請學生幫老師計算電腦桌側面梯形板的面積多少的問題情境,不僅有效提出了數學問題的,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願望。其次,創設應用探索出來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主要是通過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積來實現的。課堂上我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了《標準》對於情景的創設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探究,是水到渠成,顯示了學習的自主性。在獲取了知識後馬上讓學生運用新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的思想。

三、體現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體現由簡到難的梯度性,關注後進生,也兼顧學有餘力的學生,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着許多問題:

一、小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這可以從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地方看出來:一是在學生進行獨立探究時,學生基本上已經有了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這兩種轉化方法,但是小組代表上來向全班交流時卻只説了一種轉化方法(另一種是另外的同學補充的)。難道他們組就這一種?還是他只説了自己的方法,而沒有交流到本組其他同學的方法?第二點是在小組操作交流時,總有個別學生,自己玩自己的,不願與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組的分工不夠明確,學生合作的慾望未被調動起來。這麼看來,顯然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的小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當不理想的!那麼如何進行改進呢?我想主要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應該進行更多地巡視,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在學生思維停滯住時適時的加以點撥,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充分體現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活動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上,更重要的還應該表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上。這也符合交流應該多元化的現代教學觀。説到這裏,不由想起了許多名師的課,互動性強在他們的課堂上是多麼地突出!反思本課的教學,就這方面來説還是存在明顯不足的。課例中,在學生向全班彙報了轉化過程及計算方法後,教師就説:老師請教你,為什麼後面還要除以2呢?其實這裏老師操之過急了,同時也是大可不必為之的。老師完全可以問學生:聽了他的彙報演講,你們有沒有問題請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讓學生來問這個問題,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與意識,給了學生一個發展思維水平的良機,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夠

雖然本堂課的教學與以前傳統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進。但還不夠精彩的一個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還不夠。主要體現在:

小組合作操作、填寫實驗報告單時,報告單的設計最後一欄,若能不暗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課堂將更多生成的東西。會使整堂課更加的精彩。説到底,在教學理念上,我們接受了課程改革新思想的洗禮,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很難做到,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放,放的度如何把握,這是我們將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1

教材中對於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只給出了常規的推導方法。如何給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進行探索,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思維因素,注意溝通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推導過程上的聯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給學生的探索、思維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合的台階,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體會到了探索過程的艱辛。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歸納整理。學生在原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動手剪拼,利用等積變形把梯形面積轉化成了各種不同的`平面圖形,然後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不同的角度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活動,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與精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十分注重各種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滲透。在這節課中,我較多地運用了“轉化”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利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對這種方法也有很深刻的體驗。相信,經常這樣有機滲透、恰當孕伏,學生一定會得到更多的鍛鍊,今後的學習、工作也會受到較好的影響。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再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從已有知識出發進行探索,當學生在操作、探索、表述等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只應加以適當指導與點撥,而不是直接給予。但對於自主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除了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同學的合作學習之外,教師也可給予這部分學生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也能學有所得。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88頁和89頁

教學目標:

(1)探究梯形面積計算,理解公式的推 導過程,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3)進一步滲透旋轉、平移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教師用多媒體課出示:王大爺家有一塊果園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樹佔地10平方米,那麼王大爺家這塊果園地裏一共有多少棵桃樹?

問:同學們這塊地是什麼圖形啊?

生1:這是一個梯形。

問:要想求果園地裏一共有多少棵桃樹,必須先知道什麼呢?

生2:必須先知道梯形的面積。

師: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板書)。

二、探究新知。

(1)、鋪墊孕伏。

組織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及過程,

重點突出旋轉、平移、割補的數學思想。

(2)、協作研討,探求方法

1、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至6名學生,每個小組發給若干張梯形紙(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

師: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梯形?

生3:這個梯形的上底是3釐米,下底是5釐米,高是4釐米。

師:下面我們各小組利用手中的工具來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哪個小組協作能力最強!

2、教師用課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師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導,要求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小組彙報給同學聽,把計算過程寫在本子上,最後推薦代表進行彙報。每一次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小結。)

生4: (3+5)42=16(平方釐米)

生5: 542+342=16(平方釐米)

生6: (5+3)42=16(平方釐米)

生7: (5-3)42+34=16(平方釐米)

生8: (5+3)(42)=16(平方釐米)

生9: (3+5)24=16(平方釐米)

生10: 34+(5-3)42=16(平方釐米)

師生交流、點評……

3、總結規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師:這些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嗎?

生11:結果都是16平方釐米。

生12:每種方法的計算過程中都用到3、4、5、2這幾個數字。

師:這幾個數字和梯形有什麼關係嗎?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釐米,下底是5釐米,高是4釐米。

師:現在誰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生14: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積,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麼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怎樣表示?

生15:S=(a+b)h2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回到課堂初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果園地裏一共有多少棵桃樹。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學生完成基礎變式練習:“做一做”和練習十八的1~3題。

3、提高能力練習:共同探討練習十八的第四題。

四、知識小結,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反思: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這節課上完以後我覺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動手操作,培養探索能力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安排學生合作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首先讓學生説説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什麼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

二、發散驗證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説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拼、剪、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着一些問題。首先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數學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活動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上,更重要的還應該表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上。反思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向全班彙報了轉化過程及計算方法後,急於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同學與老師展開了一對一的交流,老師忽視了對其他學生的關注。這樣不利於培養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提問題的能力與意識,不利於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再有這節課在把梯形轉化成各種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方法很多,學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預設,問題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種方案中,從原先的設計中,是將重點放在“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案上,並讓學生多多互動交流;然而,從試教的實際效果上看,學生還是最喜歡的並不是這種方案。那麼,到底將學生全員參與的活動安排在哪裏呢?

我覺得課堂中反問和追問的藝術很值得研究,從教學語言可以窺出一個教師調控課堂有效展開的功力,然而,我卻發現現在的我卻在教學語言上顯得貧瘠繁瑣,尤其是這些空間圖形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展開往往會成為評定一堂課是否精彩的重要籌碼。縱觀整堂課,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活動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動的時間如何控制?這些還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3

在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通過複習,讓學生明白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與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圖形轉化為熟悉的平面圖形來計算。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想辦法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行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這環節我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的`,通過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邊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性面積的一半。

最後是讓學生嘗試練習求出梯形的面積,並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學生在探索中,對個別學生輔導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探究的過程中,真正讓學生在動中學。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4

1、通過教學,讓我更加明白:

要充分相信學生。新課程理念中,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這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出發,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時候要計算梯形的面積,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梯形面積的學習慾望。在這種內驅動力之下,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究出了很多種方法,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節課就能培養起來的。這節課學生能夠想出那麼多種方法,要以前幾節課的探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為基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經過一定量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長期這樣得到訓練,學生探究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創新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3、本節課的設計考慮到了一個首尾照應的藝術原則。課的導入部分以優美的音樂伴隨引入生活中的問題,課的結尾同樣以伴樂欣賞生活中的梯形。在輕鬆的氛圍中讓知識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這節課還經過研究提煉,讓我認識到:在學生探究各種方法的時候,不必馬上讓學生統一到梯形的面積計算的規則公式中來。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後讓大家一起觀察,把各種方法進行溝通,理解,在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79qq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