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角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

課上完了,但思緒卻沒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點:

1、敢於放手,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同桌小組交流,使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活動,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和完善自己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擺動角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捨教材、處理教材的時候,往往內心都要經歷掙扎。最後我還是沒有直接從書上的主題圖中引進,也沒有選擇從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選擇了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繫上,承接上去引入,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知識的建構。

3、教態親切、自然,語言富有童趣。

面對二年級的學生,老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要殘酷地説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個人魅力剝奪了知識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實在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獎勵機制及刺激來激發和維護他們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杭州的那次學習回來,我就已經開始在思索這個問題,開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學學他們那慢條斯理,平靜中掀起漣漪的教學態度。可在前面的幾次試教過程中,可能是自己對內容以及整個教學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沒有真正地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語言,整個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讓孩子們產生了很大的'距離感,他們要麼不理你了,要麼就不敢大膽得發言,弄得課堂死氣沉沉,自己也產生了不想上下去的牴觸情緒,不歡而散,很失敗。所以在開課的時候,我還是選擇採用活力、童趣點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幾次試教好多了,

不足之處:

1、不要讓課件鎖住了學生的思想、教師的教學、課堂的生成。

在講授角的各部分名稱的時候,由於我的試教以及課前調查情況表明,學生總結各個角的共同點的時候,更傾向於先找出“兩條直直的邊”。於是,我的課件做起來就是先出示“邊”,不料學生先發現“尖尖的點”。本來這是相當好的學生生成的資源,我如果及時得抓住,稍一點撥,一個重點問題就解決了。可由於課件的“死”,讓我自己不得不對這麼好的資源先棄之不管,真是一大敗筆呀!經驗總結:其一,提高自己製作課件的水平,讓課件更靈活一些。其二,課前考慮得還應該更加全面,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切記,課堂就應該是生成性的,作為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這生成的寶貴資源。

2、追求更高效的課堂,每一個教學行為都來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課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雖然自己也想極力得做到這一點,到由於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經驗不足,做的還是不能盡如人意。課堂上還是出現了走過場的環節。如折一折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沒有加以利用來鞏固教的各部分名稱。而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把折的角畫到黑板上,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正如曾老師説的,有的時候,並不是説每個環節都要去引的。其實折角真正的意圖應該放在鞏固角的各部分名稱上的。這點,我自己課前本身就定位錯誤。

3、讓學生們的探究更有意義,不做無病呻吟。

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從兒童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沒有過停止過探究。而我們教育者所要做的,不過是促使兒童這種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促使兒童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學的探究。在《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領孩子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可是,我們還得思考什麼時候應該探究,什麼情況下探究是毫無意義的無病呻吟。如課上,讓學生在活動角這個環節,讓學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學生能根據你給他提供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思維,在探究中有所收穫。而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個名字,就完全沒有必要,就算學生的想象力在豐富,想的名字再好聽,也沒有用,也不會被採納。因為這些名稱都已經是約定俗成的東西,誰也改變不了。這個環節我就做了無用功。

4、數學課堂教學的細節成就數學教學的完美

細節決定成敗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説法。對於課堂教學來説我們固然不能説一兩個細節的失誤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説細節的完美可以成就課堂教學的完美。更何況如果細節的失誤太多,也註定了課堂教學的失敗。細節雖小,但是對這些細節的處理同樣受我們老師自己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和課堂教學調控能力的制約,真可謂是細節之處見精神。我的課也一樣,存在很多細節處理的問題,課完了,我總是在想如果當時自己這樣處理該多好呀?可是我們的課堂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要我們在不段的遺憾中不斷得進步,積累經驗,讓我們的遺憾越來越少!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角”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角同時將角抽象出來(初步認知角的),接下來摸角(感受角),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創造出角(創造角),其次再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最後讓學生找找教室周圍的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教師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最後通過操作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後來在另一個班我立即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學生有的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有的學生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我先用實物剪刀做示範,把剪刀張開,角變大了,合起角變小了,剪刀的兩邊的長短沒有變。接着,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後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

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説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裏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説説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説: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説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説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説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説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説,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巧用媒體的動畫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後面的畫角打下基礎。引入時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裏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於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於學生觀看,又便於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通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用動畫故事來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學生們並沒有看懂是什麼意思,還喊着一樣大一樣大,我當機又拿出了一個同學們自己做好的角讓他們看着,接着又將這個角的兩邊各剪去一段後問他們現在這個角的大小變了嗎?都説沒有變。我又轉動兩條邊問是變大還是變小。這下都弄清楚了,原來角的大小是和角開口的大小有關係,而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看來藉助多媒體的同時也還得結合動手做一做。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表現以下幾方面。

一、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本節課我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來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恰到好處的“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論的體現。

二、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但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認知發展,更能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摸角。無一不是學生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説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才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三、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操作,體現出活動的教學思想。

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鮮明特徵,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動腦又動手,可以使學生手腦結合,心靈手巧。本節課自始自終貫徹了學生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緒,教師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己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躍起來。

好的教案是本節課成功的前提,這樣的教案説清楚了一節課教師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教的問題,對教師準確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教師在寫教案過程中,要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理論聯繫實際,對培養研究型的教師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隨着我校“八個一”校本研訓形式不斷深入,“教案”將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學校教師的實際,能積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46lq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