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

這次上課的題目是《孔子拜師》。選擇《孔子拜師》一課,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學,在那個寧靜而温暖的小城裏,受到了古樸的傳統文化的薰陶。想起學生時代看的那一場舞劇《孔子》,聖人的一幕幕滄桑又浮現在眼前。我暗下決心,一定好好講一講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講給我的學生聽。

11月19日,早上,上課了。按照預先的設計,從介紹孔子導入。原本配樂《破陣》是一首頗有氣勢的音樂,加上激昂的解説詞,本想把學生引入到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中。怎奈,音樂中途“罷工”,正在我興致剛起之時,戛然而止。我心中一驚,但隨即鎮定下來,故作鎮靜地繼續解説,想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彌補聲音缺失的遺憾。但是,誠實的説,心情還是比較受影響的。但是,課還是要繼續!我強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字詞、文章大意的梳理。終於,上到了我自認為可以出彩的一個環節——古文識漢字。精心準備的音樂《墨香》響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對漢字的熱愛透過漢字簡介、古文字介紹傳達給學生們。不知不覺,我竟投入其中,漸漸把所有負面情緒過濾了出去,與學生一起,走進了古文探祕的神奇。再接再勵,小小的故事我也儘量講的聲情並茂,學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課結束了,看到學生們臉上帶着興奮的笑容,幾位聽課老師微笑地看着我,我心裏覺得輕鬆了許多。雖然,課上的並不完美;雖然,一上來就出了那麼大的紕漏;雖然,自己的內心經歷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節課完整地上完了,學生學到了知識,我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得到了幾位老師的認可,我心裏還是挺開心的。吸取的教訓就是:準備還要再充分一些,課堂上的心裏調試還應再及時一些,課程設計還要再精心一些。每次進步一點點,離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2

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麼兩點:

一、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後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先自學,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麼品行,然後交流。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顯得清晰、連貫。

二、拓展自然、恰當。

通過結尾的拓展既讓學生對我們的'祖國文化有一定的瞭解,有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着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並不那麼理想。有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繫生活説自己的理解,而説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後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二、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3

還記得去年剛接觸三年級,一直教慣低段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第一學期時開了節課《趙州橋》,也許同事的印象已經淡忘,但對我真是刻骨銘心。我上課至今還沒有一節課得到這樣的評價。逆耳的可真是忠言,它像一條鞭子,時時刻刻在鞭策我要鑽研文本,深入文本。我想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個經歷中歷練併成長起來的。只要努力,總會有進步。今年的自由交流課又開始了,這彷彿是個心理障礙,我對自己沒有什麼信心,於是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讀課文,想課文。今年選的課文是《孔子拜師》有同事説不好上,但憑我去年的經驗來説,這篇課文還是有東西好挖掘的。

這節課我從介紹孔子入手,從孔子生平到其弟子再到其作品《論語》,再背誦及解釋論語中的相關語句,讓學生對孔子的為人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由全局入手,讓學生通讀全文,説説對孔子的初步印象是什麼?然後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感悟。我的教學是由板塊組成,在大的環節上沒有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這樣就給我的教學帶來靈活、機動。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一開始設計是讓學生一句一句的體會孔子的語言。在具體的教學中發現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不外乎孔子的謙遜有禮、求知若渴的品質。期間我索性一起出示孔子的三句話,由學生自己體會,並組成迷你討論組(受蔣軍晶啟發),上台交流自己的體會,並互相補充,學生的交流非常到位,既節省了課堂時間,避免了枯燥的重複體會,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課堂中我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創設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時候,我沒有急着讓學生説説詞語的意思而是通過讓學生想象:讀了這兩個詞語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讓學生融入文本中,當學生説的不夠到位,想象不夠豐富的時候,我出示句式:烈日炎炎的夏天,孔子在趕路。————,孔子在趕路。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打開,答案豐富多彩,有“北風呼嘯的冬天,孔子在趕路。”、“黑咕隆咚的夜晚,孔子在趕路”、“傾盆大雨的時候,孔子在趕路”等等,不僅對詞語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且對感悟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的心情有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學生也明白了要想獲得大學問,必然要吃得起苦,要有好學的精神和謙遜的品德。

在學習“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時候,我先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這句話的意思,再用一句名言表達,最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説説身邊的關於學無止境的故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當然在換詞的時候學生也出現了問題,學生感到了困難。這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語言的引導十分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表現出孩子的積累還不夠,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語文的積累。

在教學中我本着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上課是學習,上課也如做人,什麼階段需要怎樣的面貌示人。我想,孔子讓我學到了很多。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4

問題的設計,對學習課文非常重要,有效的問題設計往往會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以“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作為統領性的提問。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愛動腦子,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還有的學生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他認為孔子能向別人學習,有的還提出了每個人都有各自喜歡的方向,知道的`知識也都不同,我們要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每個人的“獨門祕技”。

當學生説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孔子和老師不僅學知使人們佩服,人們還很敬重他們的人品。”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瞭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所以我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這堂課中,我安排了兩個説話拓展,一個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艱辛,這個環節上,學生的想象力較豐富,説話的質與量都很高。另一個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話中“學習是無止境的”這個句子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理解,有的學生説: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説:我媽媽一直在學習,她現在正在靠會計專業呢。還有一個學生説:劉老師雖然知識淵博,可她還參加各種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我想起我在複習總動員上為了激起學生的鬥志而以自己為例鼓勵他們要努力學習的,沒想到這孩子在這裏竟用上了。讓學生説了以後,我安排了一個寫的拓展:舉一個例子,再寫寫對“學習是無止境的”的理解。學生理解得不錯,我又讓他們讀讀相關的名言,如:學習永遠不晚之類的名言。引導學生歸納出:世上的學問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虛心好學,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對簡答的評價。

一、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誰呢?你們看。 書上的資料袋一句話來評價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們把這句話讀一讀。

二、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揭題: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有關他的故事,更深入地來了解他。

板書:孔子拜師。生齊讀課題。

2、正音:“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要讀第三聲。跟老師讀 “孔子”。、3、全班齊讀生字詞。

指名分段讀課文,師正音

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歸納課文的敍述順序:決定拜師——不怕艱辛去拜師——認真求學——受到人們敬重

這樣就把孔子拜師的經過説清楚了,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這樣把事情的'經過介紹清楚。

4、那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孔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孔子:謙虛、好學、有禮。

請大家默讀課文,找一找,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孔子的這些品質,並在書上寫一寫你的感受?

四、研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研讀孔子

(一)、第一段

因為孔子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所以才要去拜師。

師:“淵博”是什麼意思? 板書:淵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識還不夠淵博呢?誰來説説,你從哪裏讀懂的?

和“聞名”意思相近的詞有哪些呢?

小結:是啊,孔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去拜師,他多麼好學啊!

(二)、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孔子拜師過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從哪裏詞語體會到的呢?

a、“相距上千裏”説明路途遙遠。(出示地圖)講解長度單位“裏”:別看地圖上好像不遠,實際上孔子要走大約50萬米。你們平時在操場上跑一圈兩圈有什麼感覺?孔子要走的路程相當於學校操場2500圈。

表示距離很遠很遠的還有哪些詞:遙遠、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麼意思呢?

c、填補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這麼長的路,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樣的克服?

兩個成語都可以讓我們想到了豐富的畫面,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學會運用積累的成語。 ⑦ “終於”説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陽。

⑧想象情景:幾個月後,孔子終於走到了洛陽,這時孔子會是什麼樣呢?用書中的一個成語來説就是(風塵僕僕)

⑨有感情朗讀:孔子堅持不懈,終於走到了洛陽,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我們把這句話讀一讀。

(三)

1、 孔子説的這一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你是怎麼理解的?

概括為“學無止境”。

可是老師有時明白, 有時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識學完了, 學習就到頭了嗎? 生:知識很多,永遠學不完。 師:現在是三年級—— 生:還要讀四年級,三年後讀中學,再讀大學。 生:還要考博士。 師:學習就完了嗎? 生:還要考研究生。 師:是啊,工作了,還要學習,這就叫—— 生(齊) :學無止境。

能不能聯繫實際説一説,你身邊還有誰也在不斷地學習?

(四)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孔子是怎麼學的?

如果用課後孔子的名言來説,孔子怎麼學?

二、研讀老子。

那作為孔子要拜訪的老師——老子,他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誰來説説。

老子很謙虛?迎候等候,迎候是什麼意思呢?迎就是迎接,候就是等候?那老子為什麼不等候,而是迎候孔子呢?

老子也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孔子。

毫無保留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怎麼教?真是無私呀,不怕孔子超過他。老子還會怎麼教?

三、總結

就像孔子的名言説的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些什麼呢?

再來讀讀這句話,看來要想贏得人們的敬重,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讓我們以他們為榜樣,不斷努力,有一天,也能成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第五冊的17課,本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求學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着力於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人物品行。 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了“淵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裏”我則是利用了課件,先讓學生看看地圖上曲阜和洛陽的距離彷彿很近,但實際上孔子要走50萬米,然後在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50萬米換算成學校操場的2500圈,這樣就體會了孔子去拜師的路途是多麼的遙遠。而“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重點詞語,先鼓勵學生聯繫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想象孔子在拜師的遙遠路途中都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學生就準確了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這樣的多種方法的利用,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了詞語的含義,體會了人物的品行。 同時,我在授課中還注意了拓展教學內容,使教學範圍更為寬泛。在講授“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我先幫助學習把這句話概括為“學無止境”四個字,然後再讓學生聯繫課文來説説含義,再向生活拓展,説説身邊還有哪些人也是這樣學無止境的?在講孔子求學時,我把課後的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引入到教學中,利用名言説説,孔子還是怎樣向老子學習的,這樣,不僅處理了課後拓展的內容,而且更豐富了文本內容,加深了理解。

但這節課的設計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朗讀的比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見面的對話,更是沒有處理,應該把角色朗讀和理解相結合,互相促進,這也是這節的硬傷之處。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6

今天我們學習了17課《孔子拜師》一課。這篇課文是一篇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的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教學伊始,我從課題入手,從課題中我們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誰?學生立刻回答孔子,你對孔子有哪些瞭解?看到學生一無所知的表情,我叫學生打開書看課後資料袋,自己讀了解孔子,然後説説你知道了什麼?交流後再看課題,看到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學生問題提的好,“孔子那麼有名為什麼拜老子為師呢?”學生很會質疑,問題提出以後,學生默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找得準,我順勢引導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此刻突破了教學難點。

接下來我嘗試訓練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描寫孔子和老子品行的語句,細讀寫批註。我先做了指導“從上前行禮”這個詞語我們能體會出孔子什麼品行?學生説“有禮貌”,請把“有禮貌”寫在這個詞語旁邊,這就是做批註。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因此開始默讀找句子動筆寫。

雖然學生找到的.句子少,但在老師的引領下都找到寫上批註。相信在今後教學中繼續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能提高。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7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學時,我首先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讓他們找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學生很快找到了“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相距上千裏”等詞,於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這一句話:“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然後,讓學生讀讀句子,説説自己的體會。

這時,學生説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艱辛,從這個“風餐露宿”可以看出來;也有學生説到了孔子的堅持不懈,從“日夜兼程”看出孔子幾乎沒有休息,一直在走着;還有學生説“從‘走’字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多麼的辛苦,因為他沒有坐車,而是用腳走到洛陽的,句子中還寫了他走了幾個月呢”;另外學生還從“相距上千裏”看出了曲阜和洛陽隔得很遠,從而知道孔子一路上的辛苦,還有他很有毅力。應該説,對於孔子的不怕苦,一心想要拜師求學的的迫切心理,學生的理解是很好的,説得也相當不錯。因為想要讓學生能感同身受吧,我又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呀,為了快點見到了老師,孔子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那你彷彿看到了——?”(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旨在讓學生模擬出具體的畫面,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孔子途中的艱苦。)

我本來以為學生可以勾畫出很多的畫面,比如晚上寒風呼嘯,孔子在瑟瑟發抖;他走了很長的路,因為口渴,嘴脣也乾裂了;下雨,他甚至連傘也沒撐,冒雨繼續趕路;頭頂的太陽火辣辣的,……;下雪了,……可是學生連上面的任何一個畫面都沒有描繪出來,他們想到還是孔子雖然很辛苦,很累,但他繼續趕路;他無論在白天,還是黑夜一直在趕路,就是沒有具體的影像。後來,因為時間上的不允許,這個環節我也就不了了之,敷衍着過去了。

課後想想這樣的“冷場”主要責任還是在於我自己。學生那麼小,對他們來説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是他們無法憑空想像的,因為他們從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實在是無從想像起。假如當時我在預設中能作一個小小的鋪墊的話,也許就能喚起學生的一些合理的想像。如:

師:火辣辣的太陽烤着大地,孔子……

師:大雨嘩嘩地下着,孔子……

師:北風呼嘯,捲起漫天的塵土,孔子……

師:大雪紛飛,孔子……

我想,這裏我並不需要幫助學生設計好每一個畫面,只要給學生一個導向性,他們應該就能心領神會了。記得在聽許愛華老師上這一課時,在許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們眾説紛紜,描繪出了很多感人的畫面,讓我不由得佩服起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再看看自己的課堂,那啞口無言的場面,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是一副茫無頭緒的樣子,現在想想真的是成敗一念間啊,同時也明白了名師就是名師,內在的工夫不是我們隨便就能學會的。

經過這次失敗的教訓,讓我不得不承認預設的重要性,課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精心準備,才能在課堂中有精彩的生成。另外,在課前我還高估了學生們的能力,認為只要我這樣一問,學生中一定會有聰明的孩子率先垂範,其他學生也就能順勢而上了。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充分地鑽研教材,精心預設,更應該充分地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不能隨意地拔高他們的能力,從而造成“冷場”現象。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8

一開課對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為課文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對課題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脱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葛老師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説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一開始讓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對兩位聖人做與學的評價,以及對他們的讚美,嘗試用名言,對對聯等語言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趣味。葛老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恰當的評價語言也是課堂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七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十二個字,正確讀出“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獨立的閲讀能力,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圖,用聯繫生活實際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品行。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激發學生對孔子與老子的崇敬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孔子拜師的經過部分,帶領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文章插圖,用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同時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文中插圖,用聯繫生活實際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品行。

三、教學策略

這篇課文從文題看,直接揭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緊緊圍繞“拜”字,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了孔子為什麼拜師,怎樣拜師以及拜師後怎樣學習的過程,這是一條貫穿全篇的主線。事情的經過部分又是圍繞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展開的,這又出現一條輔線。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抓住主線體會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輔線,體會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結尾處進行小結,把兩條線併攏,讓學生體會先人品行的偉大。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文本對話。

2.藉助孔子名言解讀人物品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積累這些名言警句,並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要用自己的行動實踐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實積累與運用的目的,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中得以傳承。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學們,你能依據課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紹介紹這位人物嗎?

出示課件:(孔子畫像)

畫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時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於這個偉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師。注意把“拜”字寫準。

3.在這個故事裏,“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禮貌地請對方做老師。

4.還記得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嗎?

總結:為何拜師、怎麼拜師、怎樣學習、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回顧整體,並引導學生在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運用已知,通過提示,整合對孔子的認知。藉助課題中的關鍵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對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學習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學習第一部分:決意拜師。

(1)請同學們出聲讀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虛心好學)從哪些內容感受到的?(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遠近聞名)

(2)小結:同學們能夠聯繫上下文進行學習。正因為孔子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師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話能體現他的這種行為嗎?

總結:學無止境。

(3)孔子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決意拜師這段內容。

【設計意圖】強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這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語言和孔子的行為這兩者進行了緊密的聯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名言解讀人物言行”的教學策略。

2.學習第二部分:洛陽拜師。

(1)請同學們默讀這部分,邊讀邊思考:“孔子是怎樣拜師的?與老子見面時又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藉助默讀思考內容,引導學生有層次地讀書,既理清敍述層次又幫助學生明確了本段的重點內容。

(2)孔子的拜師路有着怎樣的艱辛?在文中標畫出相關詞句。這些又讓你有怎樣的感觸呢?(路途之遙,時間之長,行路之艱,求師之切)

出示課件: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小結:同學們抓住了“上千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終於”這些詞語體會到孔子拜師的艱辛。抓住文中重點詞語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盡艱辛之後,孔子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老師。這就是孔子和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們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啊?(圖中孔子彎腰行禮,態度恭敬;圖中老子俯首彎背,態度謙和)

【設計意圖】插圖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學生會先對兩位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瞭解,再引導他們迴歸到文本,研讀對話內容,使學生逐漸明白,只有通過品讀作者生動的文字,才能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鮮活的畫面。這樣圖文結合,旨在提升學生對兩個人物品行的認識和理解。

(4)課文中寫到了孔子在見到老子時他們之間的兩組對話。圈一圈孔子的表現,想一想孔子在拜師時的態度是怎樣的?(彬彬有禮:上前行禮、連忙、請、再次行禮;誠心誠意;執着求學)

(5)在孔子的治學名言中,哪些名言體現出了他這樣的言行呢?(學無止境;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時,又是怎樣的?(謙和有禮: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讀這兩組對話,再現孔子和老子在相見時的情景。

【設計意圖】聯繫前期瞭解到的孔子的治學名言,來解讀人物的品行。再次運用“名言解讀人物言行”的策略,幫助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確實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3.學習第三部分:認真求學。

(1)快速閲讀第三自然段,圈畫詞語並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學的過程中,他們各自有怎樣的表現?(孔子很刻苦:每天、不離左右、隨時;老子誨人不倦:毫無保留)

(2)請同學們兩人一組配合朗讀,讀出對他們的敬佩。

【設計意圖】通過圈畫詞語,使學生感悟到求學者的刻苦,傳授者的無私,在孔子與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賞與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後的朗讀可以將理解與情感融入其中。引領孩子們讀文入境,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迴歸整體,評價人物品行

1.請同學們朗讀最後一段,思考:通過學習孔子拜師的故事,你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麼品行?(謙和有禮、勤奮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2.全班齊讀孔子名言。

出示課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温故而知新。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小結:先人們的品行見證了他們的語言和思想,他們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着後人,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

 【設計意圖】藉助積累的孔子名言對人物進行評價,從而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讓孔子的人物形象走進孩子的心裏。

(四)拓展延伸,引入綜合性學習

1.小結: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小故事,讓我們認識了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傳統文化。如,精美的民間工藝,古老的民族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讓我們在本單元的課內課外學習中,繼續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

【設計意圖】小結語既讓學生認識了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確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屬於我們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拓展延伸的內容則是引導孩子認識到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多姿多彩,激發孩子們對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的興趣,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遷移延伸,再去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名人與知識。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0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整節課能夠按照教學設計,針對學段目標進行有重點的授課。現總結出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如下:

優點:

一、導入部分直奔主旨,激趣引科。

導入時,在認識“拜”字過程中,交流突出了三個層次。即:讀“拜”的讀音、記住字形、理解“拜師”的意思。

二、詞語教學符合學段目標,清認多理解

在詞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日夜兼程、風餐露宿、風塵僕僕”這三個詞語體會孔子求學旅途勞累、辛苦。其中由“風塵僕僕”引入,一詞帶多詞。找出文中還有哪些也體現出孔子的旅途勞累。課堂上根據學生們遇到的困難,我還介紹了查字典的好方法。如“日夜兼程”查不到,就可以先查“日夜”再查“兼程”,最後把兩部分解釋結合起來。體現了教學時善於組織教學,善於捕捉細節。順學而導,發現問題,馬上解決,也體現了一定的教學機智。

三、小組合作,體現出小組合作的特點。

在小組合作識字中,我採用了小老師帶讀,體現了學生互教互學,在交流中學習。在寫字指導上,採用同質合作。體現出小組對於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四、注意了學法的指導。

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我採用的`是補充課題的方法。教會了孩子們又一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不足及改進措施:

一、要加強詞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納悶”一詞時,讀過一次句子後,我馬上讓學生換詞。其實這時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納悶”一詞的意思。所以換詞時出現了,換成“氣憤”“傷心”這理的理解。在這裏,我應該讓學生再反覆讀讀句子,體會納悶的意思,理解後再換詞,就更能反饋出孩子對於詞語的理解了。

在教學“風塵僕僕”一詞後,只需藉助字典或詞典理解,或藉助情境理解即可。不需要進行想象。如果再重新設計可以是:

1、讀文中句子。

2、理解詞語意思。

3、本段中還有2個成語也體現了孔子的旅途勞累。是什麼?(“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從而理解這兩個詞語。理解時,也只需理解詞語表面上的意思,不要深入理解。

二、今後要多進行教師小結。

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我沒有做小結。應加上一句:今後我們遇到的一些課文,有些也可以採用補充課題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這種方法。大家注意積累和運用。

三、重點指導的字,要按結構範寫。

本課我指導的幾個字,都是根據有易錯的筆畫來範寫的。今後,再重點指導寫的字時,要根據結構的不同,使每個結構都找一個字來重點指導。

這節課課對於我來説,雖然已小有收穫,但在細節設計、教學環節的處理及課堂生成的調控上還欠缺很多。我還要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再努力鑽研,完善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同時,今天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我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於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於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靠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並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穫。

今後我要進一步努力學習新課程的精神,大膽實踐,朝着新課程的要求努力邁進,使自己錘鍊成為新課程下的新型教師。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1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反覆思量,如何抓住文本,來體會兩位聖人的品行,最後我決定分為兩個板塊:一個課時是走進孔子,另外一個課時是走進老子。在走進孔子這個課時中,我安排了這樣的思路:先認識孔子和老子兩位聖人,然後通過三組詞語走進課文,直奔課文第二自然段,通過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終於”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學生理解詞語中各字意思的基礎上,再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然後我更進一步挖掘“這時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孔子呢?”學生説出自己的體會。再引讀課文,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

教學中,我還結合作業中的練習,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學生説:“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説:“爸爸一直在學習,還經常要參加考試。”最後引讀相關名言,如:活到老,學到老。學生對於學無止境的理解可以從文本走向了生活,效果很好。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還存在着不足:課堂上時間安排整體不科學,字詞教學是否是佔用了較多的時間。寫字方面應該是前面的兩個字不寫,後面教“學無止境”就好了。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雖然有整體把握。但是感覺課堂節奏太快,似乎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在走,學生沒有更多的思考。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2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比較簡單,只要讓學生從讀悟中理解孔子與老子的優良品質。本文我採用了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先從課文的最後一句入手進行解決,讓學生先了解孔子與老子的品行,然後讓學生根據概括出來的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語句進行理解。不過我在理解課文時,為學習課文作了一個鋪墊,從複習入手,針對前一節課出現的容易出錯的`進行復習,其二是讓學生找近義詞,為下面的詞語區別作好鋪墊。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讀書符號進行學習,如找反映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行的用“__”劃出有關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誨人不倦的句子用“﹋﹋”劃出有關句子,而且找到相關句子進行品讀、齊讀,讀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課下來,發現在教學時方法較單一,讀得還不夠充分,在區分“等候與迎候”時,還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夠深入,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質時,有點牽強,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教師過於草率地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環節有些拖沓,時間顯得較倉促,以至於沒有時間進行分角色朗讀了。這些不足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3

《孔子拜師》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華傳統文化”單元。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的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曆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瞭解,激發學生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學校智囊團的反覆商討,我們以“拜”字入手,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上,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當10月底抽籤定下《孔子拜師》一課時,我和同行的龍校長頓時心涼了大半截。因為對於長期從事五、六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們來説,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自接下任務起,大家心裏總像有塊沉重的石頭壓着。從第一週的自主鑽研教材,到後兩幾的隔天試講,磨課。每天放學後,已經疲憊不堪的智囊團老師們仍會聚到一起,各抒己見,我也馬不停蹄地將所有建議一一記下。每天晚上再回家修改教案,記教案,改課件……整整一個月時間,晚上七點到凌晨一點,書房的電腦前總會有我的身影。隨着賽課的時間日益臨近,我心裏壓抑着:因為教案一直沒能定稿。

二、失去自我,缺點不盡

離比賽還有十多天了,我幾乎是隔天試講一次。由於對教案不夠熟悉,所以我完全被教案牽着鼻子走。學生生字讀不準,反覆糾,卻忘記了此時自己的示範作用;説着説着不知道下句接什麼了,尷尬地走上講台去翻教案;課堂上,沒餘力傾聽學生的回答,沒思維去對回答作出適當評價,更不要説滿懷激情投入課堂。一向直言快語、做事風風火火的我,為了迎合三年級小朋友的口味,在台上做作地扮成温柔的淑女。讓自己百般不適,也讓聽課的智囊團老師們難以忍受。因為課堂上需要的不是裝出來的淑女,而應該是統領課堂的領頭人。顧不得休息,聽完課的當天,大家又會聚到一起,共同商討課的設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將我教學中的失誤和不足一一指出:

1、語言不夠精練,愛重複學生的話。

2、課堂不緊湊,教學任務未完成。

3、缺乏靈活的教學機智,對學生的評價語過於單調。

4、沒有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過於做作。

5、舉手投足不自然。

6、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

……

如果有個地洞真想趕緊鑽進去。由最開始的信心百倍到現在的灰心喪氣,一向心態極好的我此時也幾近崩潰。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上這堂課了。

三、找回自我,破繭重生

看着不忍給我施加壓力的領導,再看看為了這節課前後忙碌近一個月的.智囊團老師,近一月被壓抑的心情如堤壩泄洪般頃刻爆發,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絕不能讓大家的辛苦付之東流,更不能丟了市一小的臉啊!“要帶動學生,首先自己得投入,只有自己融入進文本了,學生才會被你的氣場所吸引,不自覺地跟着你來。”龍校長、石主任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耳際。回到家,坐在書桌前足足發了半小時呆後,我打開電腦,搜索電影《孔子》。因為文中所描寫的孔子品行高尚,而作為課堂引領者的我,內心深處卻沒有一點對他的敬佩,那又怎能讓我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花了整整兩個多小時,我看完了這部描述孔子一生的電影。這兩小時,我糾結——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流失;我頓悟——早就該做這件事了。我連夜敲擊鍵盤,認真地寫下了屬於我的對《孔子拜師》的重新構想。

第二天,再次站上講台,電影中的一幕幕不自覺地閃現腦海。那艱辛的一幕幕,那感人的一幕幕……我情由心生,發自內心的佩服崇敬流露於言表,我不再受制於教案,整堂課感到得心應手。

四、摳細節,求唯美

關鍵的大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對教案、執教細節的“摳”。常常是因一句過渡語討論舉棋不定的時候,智囊團的老師上網、查資料……通過各種辦法和途徑,力求最好;常常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不到位,老師們爭相示範……

五、智慧的團體,温暖的家人

一個月,漫長的一個月,煎熬的一個月,蜕變的一個月;這一個月,我幾近崩潰,這一個月,我受益匪淺;這一個月,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家的温暖。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4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説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説:“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説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説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藴藏着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祕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5

儘管是三年級的孩子,孔子這一人物,孩子們已耳熟能詳了,但對於這一人物除了知識很豐富外,還有那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呢?孩子們就説不上來了。教學本課,我主要運用“讀悟法”,讓孩子們帶着問題:你覺得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自主閲讀課文,並找出相關的句子多讀幾次。

在細讀課文時,我抓住課文中重點詞語,例如對於“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等詞語的理解,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及當時的情況展開想象,讓學生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的。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句子理解的方法。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平時經常説的無痕教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識和技能。

當然,一課下來,總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這節課中如能對前半段引導理解的時間把握得更緊湊一點,後半段時間的小練筆就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在前面引導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進行一個更明確的總結,學生的小練筆會寫得更好,這些都是有待在之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努力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3eg9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