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1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本節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個桃子平均放在4個盤子中,每盤放2個。通過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課後,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請相信學生能行!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2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採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3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後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説一説,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並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説一説,怎麼分的,然後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後,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瞭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後,啟發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並且對齊。之後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於規範學生的書寫。然後啟發學生説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並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繫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並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範以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後,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並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助於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4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於這一節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學。在課前應該儘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儘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説,學生在實物展台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台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總之準備好教學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的指導,調控好課堂。

3、對於操作後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比如説,一共分幾個,要怎麼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隻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係。幫學生搭架,培養他們數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係。

第三,要搞清楚數學本身內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學的問題,比如數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係,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於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為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通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5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遊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本節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説不公平,我追問:怎麼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説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現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並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6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7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

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

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説“有理走遍天下”,要説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説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8

本節課通過提供學生喜愛的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教學情境,有效地組織實施讓學生動手分一分、説一説的活動,以達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的教學目標,力求使學生在經歷體驗除法意義的過程中,協調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認識的過程應該是體驗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總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兩種不同含義,把抽象的除法算式與具體的情景聯繫起來,為今後學習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表達的過程應該是規範的過程。數學語言是規範和嚴謹的,能用規範的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的事和物,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二年級學生要實現在觀察的過程中由日常用語到規範的數學語言、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是不容易的,他們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還相當薄弱,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教師根據預設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除法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步規範他們的數學語言。整節課,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義,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個竹筍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裏面有5個4.這些數學語言的描述,體現出學生對除法算式意義的理解已從具體過渡到抽象,體現了學生數學語言的發展軌跡。

應用的過程應該是發展的過程。用數學是數學發展的需要,是學習數學的最後歸宿。本節課,在學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義之後,教師將知識面進行拓展,聯繫生活實際,要求學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要求説説每道算式表示的含義,這是對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的檢驗,因為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才能做到這一點。本節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空和交流的平台,不僅有效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意識,也使學生的而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真正得到了發展。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9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繫,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於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唯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範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10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任意分6個桃子,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課後,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1、請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説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説的機會並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説。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悦。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2、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改實驗中,尊重學生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節課,如果按照先教後學的教法,學生學習的勁頭就會打消一半。而還學生的主動權以學生,讓他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學生那顆創新的幼苗沒有受到傷害,並且相信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解釋部太到位,沒有讓學生説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教學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實物卡片),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有較多的不足:

1、對練習題的正確處理。因此在教學例題後,如果覺得是學生難以把握住的要拿出來先講,而不是在學生出現問題了再拿出來講,這樣時間就浪費了。

2、要充分讓學生説。不會説要領着説,再放開讓學生自己説,讓學生在説的時候理會計算的過程。並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師的激情是帶動學生熱情的關鍵。將教師的激情、活力與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結合,以情動情,讓學生飽含着熱情去學習。而我這一點做的是遠遠不夠的。

4、對生成的課程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課中一學生對16除以4等於4讀成16除號4等於4,沒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説明除法算式的讀法。本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有待加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0mm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