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常用9篇)

《活着》讀後感(常用9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常用9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帶着為什麼書名叫做《活着》的疑惑開始了閲讀,隨着情節地慢慢深入,瞭解到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農民福貴的一生,然而就是這樣平凡的人卻擁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因為福貴的一家老小,隨着時間、各種原因相繼地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隻被他命名為福貴的老牛,他倆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為看着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着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讀到哪個章節,他的家人會離開;蒼涼是因為看着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着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使讀者能夠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人生的喜怒哀樂。當年那個年代,像福貴那樣的悲劇小人物多如牛毛,他們無法活得體面,甚至連生命也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即使面對着悲慘的命運,也努力地活下去。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這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但是讀完後發人深思,以前總覺得活着就要有崇高的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活着有什麼意義呢?讀完《活着》讓我才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種追求,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要繼續。

我很喜愛這本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麼。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因此便憂鬱困惑,一籌莫展。這本書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而世上卻有太多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為了愛情、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有些人覺得是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於是他們會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我叫張晶,出生於石河子150團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1999年國中畢業後考入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三年後順利就業於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一名護理工作者,像我這樣的家庭和出生,我做夢都沒想到能留在首府烏魯木齊最好的醫院,這都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培養下,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而這就是我的幸福,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於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能夠光顧,在光鮮的背後,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所處的環境,而在於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內心感覺到了什麼。做事遵循於本心,幸福就能夠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用心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此刻的我們似乎都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於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向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麼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因此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幸福。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讓我們放飛心靈,品味人生,感受幸福!

《活着》讀後感 篇2

第一次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是因為偶然跟在美國讀書的同學聊天,他説自己世界電影賞析課程的結課論文題目是“張藝謀與《活着》”。這使得我瞬間對這部電影充滿了興趣,想想比較慚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賞這部經典電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後。

因為被電影的每一個細枝末節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着》。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們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似乎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和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以為噩夢與困境不再牽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悦。

可是他卻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輕的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就像每朵烏雲都鑲着銀邊,無論當下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此刻的我們毫髮無傷。

其實,只是像富貴一樣活着,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説過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應該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活着》讀後感 篇3

一直沒有正式看過這本名氣很大的書,現實中有人親人一個個離世,大家總説這是現實版的福貴,大抵猜到了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怎樣悲慘的故事;但是真正攤開來讀,還是幾度掩面哭泣,幾乎讀不下去,真的是太慘了。

福貴作為地主家的兒子,吃喝嫖賭,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麼樣的罪,都是咎由自取,並沒有覺得心痛。

到是福貴的妻子家珍,賢良淑德,對福貴不離不棄,本來兒女雙全,卻一個個失去,最後還得了軟骨病,真的看得內心極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為什麼要這麼對一個善良的人。

還有福貴的閨女鳳霞,樂觀開朗的女孩子,卻得病變成了聾啞人,還好嫁了個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鄰里間都有口皆碑的,結果難產去世,真的氣得我想把書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優和鞏俐的電影版,與原著有點區別,福貴身邊的人離世的原因更適合那個年代了;我也是幾度中斷不敢看了。雖然鞏俐演得很堅強,但是沒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看完以後,掩卷長思,書中更多地反映了是那個動盪的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不是為了什麼,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那麼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究竟是為什麼活着?

還記得上國小的時候就經常在夜裏問自己,我為什麼活着?那時候有很多夢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村裏還經常停電,大概八年級的時候,家裏才是整個村裏少數裝電話的人,初裝費就要一千多,現在家裏座機基本都沒了,大家也習慣了,免費送都沒人要。

但是那時候很開心啊,沒有手機,週末就是跟小夥伴去天橋掏蝦,去人家地裏偷紅蘿蔔,紅薯,燒一堆火,紅薯用泥巴包起來放進去燒,拿出來可好吃了,這輩子沒吃過那麼好吃的紅薯;現在週末躺在家裏吹着空調,感覺頸椎疼,一身肥肉。

國中開始打籃球,然後一直看NBA,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去美國看NBA,結果去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看了尼克斯,去布魯克林看了籃網,然後因為時差在山呼海嘯中居然睡着了;也是形式大於內容了吧。

以前覺得香車美女跟自己遙不可及,現在買了百萬豪車,身邊也一直不缺美女;獵豔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麼東西都唾手可得的時候,就索然無味了吧。

自己從小就認為活着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輕時就要奮鬥,然後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積累財富。也去遊山玩水,也去放蕩夜場,但自己都知道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爾為之可以,但是不能當飯吃。所以自己從來也不去羨慕那些辭去工作周遊世界的人,不羨慕那些拋妻棄子成就偉業的人,普世的價值觀不是世俗,而是讓自己心安的法門。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有錢有閒,不至於財務自由,但是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關鍵是活着到不惑之年,真的沒有太多的慾望,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也越來越喜歡獨處,覺得大多數煩惱都是跟人相處來的。

以前一直覺得感受到痛苦才覺得自己活着,所以去創業,去經歷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體極限的痛苦;去跳傘,去蹦極,刺激的瞬間感覺自己活着;但是現在連個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穩穩地活着比啥都強,是什麼時候,自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這兩年,大概唯有坐下來靜靜地看書,寫寫讀書筆記,與書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並反思自己的內心,每次內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着,明心見性,了生死。

也許活着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就只是活着而已。和心愛的人一起走過千山萬水,去國內那些沒有去過的地方;獨處的時候就靜靜地看書,修身養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説一,做好分內的事,精進自己的技術,加強團隊的管理,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做該做的事,不要幹着活摸着魚,一天天渾渾噩噩,這是對自己的不善,是浪費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活着,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講述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段歷史的剪影,是一首社會的輓歌,是一位不幸者對後來幸者的悠悠敍述。他款款而談,他讓我們陷入一個巨大的哲思漩渦,讓我們重回那個生命起點的終極疑題。活着,該是怎樣地活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妯娌間的謔語在福貴的世界裏無限放大。他曾是徐家少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拿着家裏的田產一次次做賭資,騎着妓女給老丈人請安,當眾毆打懷胎的妻子家珍。最終,他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家產四散而空,一家人守着一座茅屋艱難度日。但福貴自知是孽子,自此也就安心過着他的貧苦生活。徐家少爺拿起鋤頭,正如一個老農般一下一下地耕作着一家人的希望。賣田以後的他,再也沒有富裕過,其間起起落落,最後還是剩下了一個人。他親眼看着靠賭博發家的龍二被擊斃,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官戰場上未放一槍就被流彈擊殺,做縣長的春生文革時被迫害。他們發跡好像一瞬間,所謂張揚也不過一刻,惡事做多了,要還;放肆太久了,要還;太過突出了,也都有突出的代價。而最沉重的代價,莫過於死。餘華好像在清算着每個人的賬目,每一個人都死得明明白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他就是把最簡單,最明白的道理如水一樣浸在看似千瘡百孔的人生當中。每一個人物的退場都沒有悲痛的理由,但魔術般的.氛圍已經完全籠罩在讀者的內心,在一次次地拷問中,餘華讓我們從自己的心裏尋找答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説,福貴苦了半輩子,但苦的半輩子也是甜的,畢竟他擁有了多少人不曾有過的。當他被抓壯丁抓去兩年,歸去家鄉,與妻子家珍的抱頭痛哭,見到鳳霞時激動地哽咽,那一刻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家的温暖,柔軟的温情地始終伴他左右。妻子任勞任怨,拖着病體下地幹活;鳳霞伺候一大家子,無怨無悔;有慶一邊養羊,一邊上學,心疼鞋子光腳在雪地裏奔跑。他身邊的人太多太多,太暖太暖。福貴遇不到好事情,但身邊總有許多好人。一家人雖然貧苦,雖然常常掙扎在生死線,但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傳遞着愛的火把,正是這把火,驅散了黑暗,在生活的壓迫下救出了福貴。也是它,讓福貴恰擁有了一切的一切。我們總是習慣現代電視劇中的家庭關係,妻子與丈夫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是經不起一點火星,好似隨時會爆炸。活着,有時更多是為了他們而活着。

中國故事

《活着》有許多語言版本,外媒對這部小説的評價也都很高,看我看到外文序的時候只能搖搖頭。我想作者和我的觀點一樣---這是中國的故事,沒有中國文化沉積是很難理解這部作品的。所以在外文序中,他更像是把自己的福貴直接點開,外國友人們或許在書中找的只是證據,但在中文版序中,他正像是引導讀者進入他的世界,並祈禱其從中獲取新東西。

小説的背景貫穿了中國一個起伏漲落的大時代,那些好的東西,壞的東西或許都給福貴留下了痕跡,或許説他的幸與不幸並不是他自己的幸與不幸,而是當時病態中國的幸與不幸。他嫖,他賭,是在那個時期地主階級普遍的醜惡面貌,是那個曾經黑暗的社會給他們烙下的傷痕。兵、匪、饑荒、文革,每一個社會的災難都爆發了大量的衝擊波,無一例外地給這個本已無奈的家庭增加不幸。那是中國的故事,是中國的泣血自白,是對那段心酸歷史的回望,而福貴做了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他的身後,是新的光芒。

尾聲

《活着》有一種魔力:當你不幸時,看看它,無論你對情節已經多麼爛熟,合上書時,精神還是會驕傲地昇華,阻擋不了。有些書是百讀不厭的,《活着》正是如此。在困苦下,活着不意味着單是生存,是有尊嚴,有温情地使用上帝賜予的一分一秒。

《活着》讀後感 篇5

我得為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國小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6

活着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也許福貴不過是生活在中國底層的人,他的故事也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這本《活着》不僅是講述了極端情況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餘華的語言並不優美華麗,但正是這樣質樸語言讓我感同身受。他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福貴的苦難,但讓我的心卻悲痛萬分,也許這便是我們口中所謂的命運。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述説福貴的苦難,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經歷充滿了失而復得的喜悦與歡樂,他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別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沒有高尚的品質,年輕時,他也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也終明白家的温暖;當身旁一位位親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後的夕陽下那與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吧!

我曾記得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從名望愛情、富貴、享樂、死亡中挑選一個,但他將所有的一切嘗試過後,沒有歡樂,沒有愉快留下的不過是恣意褻瀆的老年。我們這一生,就像徘徊過這個世界的流浪者,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方向,來證明自己不是那麼平凡,但卻從未實現。我從福貴的身上看到了許多的閃光點,他從未擁有過我們追求的東西,但卻永遠熱愛生命,還相信也許下一秒便會有轉機,試問在世間有幾位像他一般的領悟生活。

活着一詞是多麼充滿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導,它讓我們生活下來,去感受去領悟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難、失敗以及惆悵。讓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苦痛時,忘記絕望,化作我們心中最閃亮的光,指引我們生活的方向,讓們擁有堅強的理由。

也許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貴身邊最愛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淚水便會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種送走親人痛徹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為何生活要充滿了離別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讓生者來擔當?但我也從這本書中明白,活着,團圓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貧,是福是禍,笑臉也隨處可見,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將永遠活在愛的人心裏。

人活在世上也許只是為那一口氣,只要活着才有拼搏的資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許有許多失敗、迷茫、成功、喜悦,但只活着,才不會辜負愛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許才是真諦。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一個信念,也是《活着》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次看他在困難面前堅強的站起來,我的心就為之感動,在今天的社會,人面臨的壓力,那些自以為遭受失戀、失職後的萬念俱灰,相比於福貴親手送走愛人的苦痛不過是冰山一角。看着新聞裏面報道的一位位生靈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為何他們的心如玻璃般一觸就碎,那一張張遺書,難道里面的隻言片語便是你們放棄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給予愛人的苦痛,那是無法用歲月磨平的傷口。親愛的人,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們也渴望貪婪的看也這個世界,聽一次親人的呼喚,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遲暮的黃昏。你們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動的心臟,充滿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們要活着,才有美麗的明天。

也許這個世界就是那麼無情,無論少了誰,它都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我們要明白,不能因親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們的身上還承載他們的愛、信仰與寄託。所以我們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麗的夕陽下升騰起希望的炊煙,那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畫了多少生活的無奈。我知道黃昏即將來臨,但生活仍在繼續。

記住: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有的書真真是非買不能讀,你等着去圖書館能借閲到,那得猴年?也知看完也就罷了,未必有保留價值,但自新文化報介紹及在網上讀了幾章後,即生買心且兩天讀畢。想看閻真的《活着之上》,如飢似渴;看時,很享受,看後,意猶未盡。隨着畢業於京華大學,就業在麓城大學的主人公聶志遠在愛情、婚姻、事業諸方面,全方位的拼博、求索及始終“上下而求索”徘徊於“活着”與“活着之上”的關係而展開的“靈”與“肉”的掙扎、求索。

妻子趙平平是重點本科畢業,然在當地國小任教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入編”,發個獎金也是三六九等的,如:在編的4000元、區騁的800元、校騁的200元。且每逢節假日,在編的可以找各種藉口不值班,領導確可以命令式的通知你:“國慶這三天你值三天班吧,埋頭苦了”。想入編,考了多年,除第一次筆試沒過,其它都是面試刷掉。兩口子無奈買了六千元的軟中華去區教育局趙副局長家走門路,好在終解決了區騁。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她與他的共性是做事雖有追求(求人),但是有原則、底線。當因“入編”一事請本校年級組長吃飯,對方想乘機“潛規則”一把,她馬上説:“那就不麻煩了,我再等等吧。”毅然離開飯店。其老公不也是在評正教授的關鍵時刻,在掌握了對手破綻——所謂出書是非正規出版社的重要物證時,任可此次評不上,也終不忍上告校方,置對方於“死地”。

再説聶志遠吧,始終以屈原、王陽明、雪芹 諸君為典範,雖不能致,心嚮往之。同讀博的蒙天舒,拿他的碩士論文稍加修改成就了優博論文並獲國家和學校的雙重獎金,後又經過與聶兩次交換讀研、讀博的導師(看該導師是否為潛力股而定),並藉此留校團委,進而成歷史學院院長助理。這人是代表“權”的。

還有讀博室友鬱明的,頭腦精明而非學業,看重古玩字畫等的鑑賞,為今後能增其學位鑑定等級而讀博,也接一些老闆的寫自傳等活,曾推薦過一單給聶,使其掙了四萬(原六萬鬱拿兩萬中介)。但當其又接一單寫某地鐵礦老闆的祖孫傳時,卻因其祖父與日本人合作過滿鐵的事而堅決不寫,本來你要昧着良心寫可得十萬,立馬可拿五萬回家,車票也買好了,老闆之美女祕書以“別讓我為難”勸之,內心掙扎數度,猶如魔來擾佛,可最終還是對先賢信念吧使然,戰勝物慾而拒絕了,好嘛,車票也不給送了,女祕書的送站車也免了,自己一個人跌跌撞撞的摸黑打車去了火車站。這就是現實,殘酷。

上文説了,就算是人生的緊要處就那麼幾步的評正高時刻,他也沒有以犧牲“學銜敵”來成就自己,選擇放棄。人格啊,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吧?然天公地道啊,他這次還真評上正高了,1/4啊,金燕燕比聶早來兩年有資歷,但學術不靈,而另兩個為聶後面的學生少壯派,一為校長弟子,一為院長第子(博士生),聶報着基本沒戲的心態,只能寄希望於評委們的公來公正了吧,結果出來後兩個年輕候評者,一個嚎啕大哭,一個昏倒了。據説校長、院長都想其第子奪標,反倒成全了聶志遠評上正教授。此章節雖具戲劇性,但人間百態,賢愚高下,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好書,好文章!

聶的.感悟是,屈原、曹雪芹是用來崇景的,不是用來效仿的,人家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而你我則不行啊,還有老婆孩子吶。書中説曹雪芹的姑姑嫁給了清的攝政王級別的,作為侄子,去稍加走動則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吧?有點錢能全家喝粥,有點錢能讓孩子病死嗎?然,屈、曹者流之所以為悲劇人物,正是困其在權與錢的巨輪以泰山壓頂之勢來襲時,他們是螳臂當車者矣。然而不唯此,屈原、王陽明、曹雪芹諸君的風骨、氣節又去哪了呢?或許,這是神性和人性的區別吧?

《活着》讀後感 篇8

記得約莫是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活着為了什麼?

當時同學的回答五花八門,為了父母,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報效國家,為了活着。是的,單純的為了活着而活着,我們不清楚為何自己會來到這個世界,具備了這樣的靈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們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個生命體,確實地存活於此。通過自己的所做所為與外界,留下印記,透過耕耘的時間去感知世界。

餘華的作品很少説教式的對白,他總是用口白平實的語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卻帶給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觸。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學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過他們的-顰一笑,慢慢地流淌出來。他對土地和困難時期,有着特殊的情懷,諸如《兄弟》,《許三觀記》,《在 細雨中呼喊》無-例外有相關的故事背景和描寫。王小波説過:別人的痛苦災難才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而絕不是藝術家自己的。這也難怪有種比較調侃的説法,説每一一個作家都是後孃,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樣子誓不罷休。雖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體現出創作者借他們創作的人四去表達自己,文以載道人以載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貴,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地主少爺,到敗盡家財,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頭老牛做伴度過殘年。看到最後我並沒有太大的心理波動,當一個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幀幀的幻燈片在你面前放映時,你會發現,那些大喜大悲,其實最後回過頭去看,只是為你生命做上了一個註腳而已,所謂樂天知命虛室生白,講的也就是-個心安理得。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絕不雷同的,那些細小的枝節,卻是你有同於他人最大的亮點所在。

“可 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説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在這裏,我常常聽到後輩們這樣罵他們: '一 大把年紀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 他就可以一次-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講述像鳥爪抓住樹枝那樣緊緊抓住我。也許是餘華採用的記敍方式,使得福貴這樣一個農民的經歷如此身歷其境地展現在我面前,但更重°的,是福貴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講述自己。人們常説要趁年輕,多去經歷一-些事情。其實比起經歷更為重要的,是講述,是思索。你從你經歷過的事情當中汲取養分,你客觀地去分析去評價,得出你的專屬結論,構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學。乾癟的講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夠多的經歷時,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我自己的經歷我自己的見解,學會講述,本身就是在學會做人,這就是活着。當你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你從記憶中又獲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讓你隱忍堅韌快樂讓你自信豪邁,你從過去的時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貴,你的一生不一定會有這些東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規律性的,像正弦函數那樣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勇敢地去面對你的經歷,同時當自己在講述這些的時候,稍加修飾面帶微笑,那樣你就是-個生活的智者,對你過往的事通透清明,那麼孔子所説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一-旦-一個人不停地敍説着傳奇的事,那麼,他本身也就變成了傳奇的一部分。

活着,沒那麼多深讎大恨。這是餘華的《活着》,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這本書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小説內容幾乎橫跨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這本小説講述了一個地主兒子富貴在揮霍完家產之後變成了生活艱難的貧農,在父母、兒女、妻子外孫都相繼離去後依然頑強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簡述一下這個故事,讓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感受一下福貴的充滿苦難的一生。

富貴是地主兒子出身,父親和他一樣是個敗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畝地,在福貴父親手裏一折騰就變成了一百畝,到了福貴手裏因為賭博債台高築,這剩下的一百多畝地也給霍霍完了。在還清債務之後,福貴父親去世了,剩下福貴和母親,妻子家珍和肚子裏懷的兒子有慶,以及六七歲的女兒鳳霞,一家人從磚瓦房搬進了茅草房,福貴開始了下地幹活的農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貴去城裏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給國軍充壯丁,幸運的是歷經戰火倖存不死。回到家已是兩年之後,母親早死了,有慶也已經會走路了,鳳霞因為發高燒變成了聾啞人。一家人心酸團聚之後,生活繼續對着一家人進行着無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話卻是“你回來之後一切就都好過了”。

後來有慶慢慢長大上學,一家人為了讓有慶上學差點將鳳霞送人。日子是越過越緊巴,公社倒閉,上交給公社的糧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災年糧食歉收,方圓幾裏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實善良的鳳霞會因為被人搶走剛從地裏挖出的一小塊地瓜而和人打起來,家珍會因為被隊長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淚,然而福貴的磨難不止於此。縣長夫人難產需要輸血,有慶的血型匹配,結果被無良醫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貴痛苦的是新縣長是他被抓當壯丁時認識且關係要好的春生。

此後,福貴的親人接二連三地離他而去。鳳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結果生孩子時難產而死,剛從有慶的死中緩過來的家珍緊接着去了。鳳霞的丈夫二喜和鳳霞生了個孩子苦根,孩子三歲時,二喜在工地幹活發生意外而死,此時就剩下富貴和苦根爺孫倆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歲的時候發高燒,福貴趕着收棉花,給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結果孩子吃豆子撐死了。前後幾十年,身邊的人相繼離去,此時的福貴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了,福貴悲傷,但是依然頑強的活着,後來他從宰牛的手中買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繼續着生活。

我想福貴的苦難應該到此為止了吧,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

看完這部小説,心裏很感概,看書的時候常常會為福貴悲慘的'命運唏噓不已,感歎着自己的人生幸運。但是幸與不幸也是相對的,福貴能從一碗稀米湯中喝出幸福與滿足,這對於我來説卻很難。從旁觀者的角度,我有時候認為福貴是幸運的,經歷了破產,災荒和親人的離去,他依然頑強的活着,有時候又認為福貴是不幸的,命運只懲罰他一個人活着遭受着這一切的苦難。

在這部小説中,我最喜歡和欽佩就是家珍和鳳霞了。家珍本是個女學生,米行老闆的女兒,就因為被當時還是地主少爺的福貴看上了,就嫁給了福貴,用富貴的話説是嫁給富貴後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勞任怨,伺候福貴,操持家務,這種心態值得令人欽佩。還有鳳霞,儘管變成了聾啞人,可是始終保持着對這個家的付出和愛護,保持着自己老實和善良,沒嫁人前下地幹活掙工分,操持家務,嫁人後幫助鄰里掃大街,織毛衣,獲得了鄰居們的稱讚。我想有這兩個女人在福貴的生命中出現,也是福貴的一種幸運。

福貴這樣的故事在現在並不多見,可是事實上,我們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貴一樣不斷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貴一樣頑強的活了下來。用作者餘華在序言中寫的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時候,放過自己,輕鬆一點,也是一種豁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xd9z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