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經典)百年孤獨讀後感

(經典)百年孤獨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説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湧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後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2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後半本中,彷彿隔着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一種更為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後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但鎮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裏的最後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着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為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為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動戰爭後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為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繫,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鍊金設備,引來了無數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並不多,但卻都誇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了幾十年的戰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鉅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它,那麼就自己閲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3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先説説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4

不記得是誰説過:“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一個人坐在藤下冰涼的石椅上,這未必是孤獨,在煦煦攘攘的人羣裏穿梭,或許你會更加迷茫。那麼,什麼是孤獨?

黃昏,夕陽為每個存活於世上的人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人們為了活着而奔波,不斷重複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過程,在生命的動盪中起起伏伏,過着孤獨的人生,回憶孤獨的過去。正如布恩迪亞家族不斷髮展又不斷沒落而最後消失。這似乎是人生永恆的孤獨輪迴,“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正是這世上每一樣事物變化的必然規律——沒有什麼能獲得永生,亦沒有什麼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變。

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從誕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的風景依然百變,即使我們只是走向孤獨的無知遊歷的旅客。

“我們終將孤獨”的的確確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這一點而放棄自己的.志向和抱負,世界將如何發展,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獨。林語堂説“世間沒有一個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因為人對自己終將死去感到不滿,所以不甘願安守現狀,才會抱着活着的希望。安於命運的人永遠不會被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入永恆的孤獨中度過一生,儘管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結局,但人生的好壞是否並不只參照一個人是否死去,而是這個人是否能在他短暫的幾十年間經歷最精彩的故事。我們人生的結局已定,不過是走向孤獨的路上,與其自怨自艾荒廢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希望一點點向孤獨走去。正如豐子愷所説:“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看那天邊閃耀的金色太陽,即使它終將面對黑暗,走向孤獨,但無論朝霞還是夕陽都如此美麗,灑落在身上的金光帶着孤獨光耀,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令人無法抗拒。

孤獨,並不是人生的絆腳石,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孤獨的內涵:孤獨,包含一種剛強、抗爭、向上的精神。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享受孤獨,享受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在孤獨的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正如此書所言:“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這部描述了一個歷經百年,由興到衰的家族的著作,剛開始讀會讓人十分迷茫,書中既穿插着錯綜複雜人物關係和姓名,並且作者又別出心裁的將七代人的姓名重複,這樣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也突出了整本書的色彩,“孤獨”。以我這個年紀,現在讀這本書是有些困難的。開始,我就被無限重複的人名和繁雜的倒敍插敍所搞暈,讀完了第一遍,我的腦子裏充滿了人名和敍述,我沒有感覺出來這是一本名著,反而像一本繁雜的史書,迷茫,空曠充斥在我的想法裏。當我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去讀時,我才發現這本書後面隱藏的那副宏圖壯景。

這本描寫一個長達百年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由興到衰的著作,書的開頭就從上校的回憶開始記起,那時的馬孔多,還是不開放的,它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一塊微不足道的磁石也可以引起整個村子的轟動。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他有着開放,前進的精神世界,但是在那個時候,馬孔多狹隘,無知,與現實格格不入。當他發現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矛盾,甚至完全相反,他努力的想去改變這個現實,可他做不到,這時,他的精神失常了。他被家人綁在了慄樹上,隨之而去的,是馬孔多的未來。這正如當時拉丁美洲的社會背景,一個剛剛被解放的`地方,人們的思想裏充斥着無知,這使得當時的拉美孤獨,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在書的最後,這個家族徹底被颶風捲走,這也暗示了作者對衝破孤獨的渴望。

書中穿插了很多幻想,與現實相交錯,在這種似像非像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種空曠的境界。當這個家族由興到衰,直至滅亡時,我甚至感覺不到作者給予我們的孤獨,而當我讀完了書後,我又感覺到這本書字裏行間都穿插着孤獨的色彩,現實與幻想,開放與狹隘,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正如這個世界,差距,潮流,與靈魂深處的孤寂和迷茫。

這是部令人驚歎,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説,在書中那無法掙脱的無力和孤獨,夢想,激情,皆為泡影,暴風之中,只留有那絲縷舨的回憶。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彷彿預示着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於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是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芸芸眾生中,敢於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願向着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説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後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於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託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着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裏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百年孤獨讀後感7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説,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啟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着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着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最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透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明白,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説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説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為,進而構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説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愛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正因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期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8

《百年孤獨》是一本並不輕鬆閲讀的書籍,裏邊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而且有些名字還是重複出現的,讀的不是很明白。

甚至我一邊讀,一邊懷疑自己,缺乏一定的拉丁美洲歷史知識和文學涵養,以致於很難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開頭吸引人,結局很意外。

作者馬爾克斯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離奇、過程曲折,個人比較佩服作者本人的文筆以及清晰的思維。整篇小説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

書名是《百年孤獨》,書中“孤獨”這個詞出現的次數很少。讀的我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孤獨,想着怎麼去理解這個”孤獨“。直到讀完,似乎也沒有很明白。

然後,我去百度了。

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想到這裏,我似乎也能明白作者為什麼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另一部早有耳聞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有了一些期待,有機會也去看一看。

“生命中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要用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這是書中的原話。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是孤獨的。孤獨是陪伴一個人一生的。要學會與孤獨相處,有時間看看這本書,從書中能感受那些孤獨人的魯莽,也許,會激起我們去做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熱烈一些,至少在別人眼中。這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力量。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就在最近,我讀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時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現百年孤獨的字眼,所以我才去書店買了回來看。

在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深奧了,有很多地方都讀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謬。這本書中的人名反覆出現,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這是隻有在電視劇中才會發生的。從生活實際出發,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有。但是這些竟都寫在了這本書中,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來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奧或叫做奧雷良諾,一點新意都沒有。且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雖然憑藉我的閲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細讀幾遍一定能夠讀出一些更深的東西,只是我現在實在是沒有這個能力。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於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為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湧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讀了大半個月,這本《百年孤獨》總算是讀了一半。然而,我也終於再也讀不下去了。也許是這本書的閲讀門檻太高,雖然無數文學巨匠都大力推薦,但我還是沒有讀出他的好來。當然,再次強調,不是自己淺薄得要批判這本書,僅僅是作為一個低水平讀者記錄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為自己這半個月做個總結。

第一,如很多人所説,文章裏面的名字實在是太類似,甚至完全一樣的。當然理解這是一個家族幾代人,但是還是想吐槽南美人的名字真的太貧乏了。這直接影響了閲讀體驗。

第二,故事性缺乏。讀了半本,幾乎沒有覺得有什麼精彩的故事情節。也許是文化差異,總覺得故事的邏輯太簡單,或者説裏面人的邏輯太簡單。兩個人遇見對上眼,之後沒有鋪墊,沒有逐漸的昇華,兩個人就至死不渝了…再比如,吉普賽人和那家人的感情也讓人覺得不能理解。總之就是大家做事的因果關係都讓人覺得簡單到不能相信。有人説,這書是南美的紅樓夢,我實在不能苟同。紅樓夢裏面那麼多複雜的關係,每個人説的話,掕出來都能細細的品半天,細膩又含蓄的感情也比這本書裏那些簡單粗暴的感情更加抓人。

第三,文學性的角度好像也沒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描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原因,讀了半本,對我而言,整個村子的情形還是很模糊,或者説只是一個素描。而紅樓夢讀完,大觀園的亭台樓榭,雕樑畫棟幾乎躍然於眼前。

哪怕同樣拿翻譯的`書對比,每當讀到基督山伯爵的出海的時候,地中海藍天白雲,孤舟白帆也能馬上在腦海浮現。而這本書的感覺就是自始至終都在一片朦朧中看一批人來來回回的做一些邏輯簡單的事情,讓人提不起閲讀的興趣。

當然了,最後再次強調,這只是我淺薄的讀後感。有幾乎百分百的可能性是我沒有看懂,然而我卻實在提不起興趣再去看了。謹以此文做個了結。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題。它們似乎沒有答案,卻又可以用二字來解答:宿命。

重複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經歷,時間推動這個家族的巨輪旋轉不止。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裏沒有看不穿的祕密,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

數字,再精確不過的數字,是整部小説的特徵,精確似乎有悖於現實魔幻小説的宗旨,但確實給予了做夠的震撼感。那種現實的存在與魔力的碰撞發出的陣陣清鳴,如同古寺中鐘聲。

這裏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終,百年家族有無數人出生,又有無數人死亡,可自始至終,又似乎只有兩個人的存在,阿爾卡帝奧,奧雷里亞諾,兩個自始至終的精神體,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無數次從馬孔多的家門中走出,又無數次會回到那個破敗而巨大的建築,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這裏的居民不知時間的流逝,就似那場令人窒息的花雨。無論多久,奧雷里亞諾上校在他的房間裏融煉小金魚,鑄好,再熔掉,再鑄好。於是技藝變成了信仰。

但,他們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載多少奔湧的力量,即便是死囚與軍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兇手的彌留歲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討論“在陰間辦鬥雞場”的事。這也許是笑話,但那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友情,令人不禁動容。超脱生死,在這個世界友情不滅。

戰爭,災難,魔法,紙牌,預言,輪迴。

是的,這也許是一場大夢,百年沉醉不復醒,醒後,看見的仍是那個滿目瘡痍卻充斥激盪着生命的美洲。這是一部洲際的作品,所以撕開書頁,我們看那片土地上瘋狂搏動的心臟。讓戰火燒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個不滅的城池。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説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於中間沒看什麼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啟發和思考,閲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裏,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裏來回迴盪。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於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裏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裏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裏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後一隻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於人們不能和別人説的祕密和羞於和別人説的祕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麼,可能是我心裏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麼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裏,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為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説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繫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説,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結束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鬱悶期之後,書裏的情節總會鑽進我的腦海,讓我回味。所以今天我打算好好寫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受。

這是一本我讀過的最艱難的書了(讀書不多)。第一次翻開時囫圇的看了三章,但是看到的暈暈乎乎,根本沒有進腦子裏,分不清誰是誰。七月放假在家,百度了作者,看着想法裏有人總結的人物關係,找來一張紙整整齊齊的寫下了所有的人物關係,開始一字一句的讀。才發現剛開始那句“面對行刑隊…”是倒敍手法,這句話在後面也出現了兩三次。

小説整體感受就是宏偉了,作者佈局謀篇一整個家族史,大悲劇裏套着一個個小悲劇。人物性格又活靈活現,到中後段基本不用看關係表,就能分清誰是誰了。開篇的'又和結尾相照應,裏面一位智者的預言又一一印證,一一順勢發展。讓我聯想到《紅樓夢》。裏面的主人公一個個死去,殘忍又賦予美感:那個優雅的鋼琴師在一次次充滿希望又次次受到打擊,最後終於絕望死在黑白琴鍵上….畫面如果定格一定很美!第二代的大塊頭哥哥死的時候血流成河,血經流處描述出人們幹着自己的事情,流啊流啊,一直描寫…拍成電影多麼精心設計的長鏡頭啊!還有那忘了是多少世的後代,他經歷了一車廂的人被屠殺,想找人訴説絕望,可沒有人願意承認死了人…政府封鎖,羣眾保命,最後連他自己都分不清這是事實還是一場夢了…我還清晰的能感受到那種絕望。

這一家子人是內心是扭曲的,第一代這樣,最後一代的亦是這樣。看到中間再到最後,讓我深刻感覺到基因的強大。每個人其實都活在父母或長輩的影子下,你的長相,你的性格,你的行為舉止…從出生開始你就不能擺脱也無法擺脱。(但是可以帶着意志活出不一樣的活法來。)由此衍生出來的家庭教育就太重要了,這一家族都不太會教育孩子,從初代的母親開始就十分冷漠,男人就更加放肆,給了種就不是自己的一樣,等到長大了會跑會説話才開始正眼看待。本不該如此,要以此悲劇來警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q93wzx.html